APP下载

游走于“界限与自由的刀口”
——谈文化分离境遇下灾难文学的意义

2015-01-30车一鸣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兰州730030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11期
关键词:贝尔灾难意识

车一鸣(西北民族大学,甘肃 兰州 730030)

游走于“界限与自由的刀口”
——谈文化分离境遇下灾难文学的意义

车一鸣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 兰州 730030)

灾难文学以其独特的灾难意识为人们打开一扇通往信念与反思的天窗,研究灾难文学的意义具有一定的人文价值。本文以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文化分离理论为基础,依次分析文化分离理论与其内涵、灾难意识及其内在人文指向,以及灾难文学的意义与现存的缺陷,试图探求灾难文学在文化分离这一境遇下有怎样的特殊意义。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灾难文学;文化理论

一、文化分离理论概述

(一)文化分离的理论溯源

丹尼尔·贝尔在其著作《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与文化视为具有根本性对立冲突的三大领域。而在贝尔之前,人们普遍对所处社会抱有一种整体观,认为社会如同一张巨网,将一切联结在一起,控制和约束这张网的则是某种单一的内部原则。黑格尔认为,这种内部原则是“内在精神”,是绝对观念在不同时期的投射。“在他看来,精神好比是国家的灵魂,而国家实体则好比是听命于灵魂的肉体。灵魂和肉体虽然分别存在,但它们又彼此相互渗透。”马克思在汲取黑格尔理论精华的基础上,认为操控社会的整体内部原则是生产方式。丹尼尔·贝尔却将以上的整体论推翻,提出了自己的分离理论:社会不是统一,而是分裂;不同领域有不同模式,按照不同的规律和原则加以变化。文化领域始终有一种“回跃”蕴含其中,那就是“不断转回到人类生存痛苦的老问题上去”,这些“老问题”则是人类意识的本质所在——“例如怎样应付死亡,怎样理解悲剧和英雄性格,怎样确定忠诚和责任……怎样平衡本能与约束。”对于现代文化而言,其轴心原则就是不断表现并再造“自我”。

(二)文化分离境遇阐释

按照贝尔的论述,他将文化的界定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追随卡西尔的观点,认为文化指的是“表现的象征主义”,是一种以想象的形式去开挖并表达人类生存的意义的努力。他认为,“文化是一种借助内聚力来维护本体身份的连续过程。这种内在聚合力的获得,则靠着前后如一的美学观念、有关自我的道德意识,以及人们在装饰家庭、打扮自己的客观过程中所展示的生活方式和与其观念相关的特殊趣味。”因此,在这里我们可以将贝尔对文化的界定看作是他对当时人们普遍缺乏意义所抱有的忧虑以及对现实的一种关切——文化需要内聚力来保持连续性,然而现代性却使得这种连续性遭到了破坏,传统文化因而岌岌可危,因此对文化分离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就文化领域而言,与之相关的分离主要有以下两种:

1.文化与社会结构分离

这里的社会结构主要指受经济技术领域中效益最大化、功能理性等原则影响的社会体系。而现代文化则深受反理性和反智情绪的影响,将“自我”视为检验经验的第一标准,同理性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剧烈冲突。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现代主义潮流,它倡导将社会基本单位从群体变为个人,赋予个人高度自由,使得这一类“新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两种:经济领域的企业家和文化领域的艺术家。这两种“新人”起初有着共同的对于新奇探索的冲动力,然而随着发展的深入,逐渐产生了矛盾,最终形成了文化与社会结构相分离的态势。

2.文化自身言路的断裂

这里的“言路”指语言或语言能力。所谓文化言路的断裂,是指文化领域表达某种经验时的语言能力的下降,其直接影响就是文化内部开始涣散。根据贝尔的观点,涣散的原因是原本由理性方式组织时间、空间、知觉的统一宇宙观被现代性所粉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现代性代表着美学意识的崩裂,同过去彻底决裂,在文化领域形成了“距离的销蚀”。现代性这一表现,是源于个人对世界反应方式的改变,奠定了现代性中直接、冲击、轰动与同步的重要地位。

(三)文化分离对文艺的影响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贝尔就文化分离列举了三个领域:1.角色和人的断裂;2.角色与象征表现之间的断裂;3.词汇从隐喻向数学的转变。狭隘的角色专门化加剧了人的自我分裂,经验与经验之间很难用共同的象征来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化变成了个人私有。而隐喻等抽象思维的扩大使经验和概念进一步断裂,加大了文艺中的不确定性。

文化分离造成了文化领域产生了“距离的销蚀”。“距离的销蚀”对文艺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心理距离的销蚀、社会距离的销蚀和审美距离的销蚀。“在丧失心理距离的情况下,暂时性和时间的箭头通常针对的方向也失去了……没有得到警告,也没有思想准备,就一头栽进了‘趋向性’,或构成她小说的运动的中心。”而审美距离丧失,则意味着人们无法从中抽身去反观和与艺术进行对话,只能接受这类艺术的突袭。因此,文化分离使经验与人们的感知进一步贴近,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短暂的满足和快感,但是当幻觉过后,又免不了陷入新的空虚之中。

二、灾难意识与灾难文学

(一)灾难意识

灾难意识作为人类意识之一,是一种理性反思。根据贝尔的论述,灾难意识应具有以下内涵:对自身有限性的清醒认识;与他人建立联系的生命关切;直面灾难困境的坚定信念。通过灾难意识,人们重新建立了对于传统与当下的连续性,令人们从世代相连中寻得意义,告别虚无。灾难意识的内涵还包括直面灾难的信念与勇气,使人们能够客观对待生存危机,从灾难之中重新站立。

从分析灾难意识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灾难意识具有相当的反思意义和价值。首先,由于现代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切断了与以往传统的联系,使得人们告别了过去,又在当下的土壤里找不到克服虚无的意义。灾难意识作为一种反思意识,把生命原始的问题重新摆在人们面前,通过对生存困境的把握与敬畏,人与人重新联结在一起,找回了曾经丢失的意义。除此之外,由于现代化进程中媒介的介入,人们面对灾难时的思考越来越短暂,取而代之的是近距离的视觉冲击和感官刺激,对于生命真正的关切已经随之变得稀薄。灾难意识的存在则能够唤起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感,帮助加深生命关切,从而更好地克服困境。

面对我国今年来发生的灾难性事件,反映在文学领域形成了大量灾难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以汶川地震事件为例,这类灾难文学有如下几个特征:将灾难体验与爱国主义相结合;将灾难体验与“你我”相结合;将灾难体验与反思重建相结合。具体说来,地震、洪灾等自然灾难属于不可抗力,而国家首先发动力量救援展现了对民众的绝对关切,使得人们对国家的认同感高度统一,激发爱国主义心理;灾难发生后,个人身份差异开始模糊,转而被“你我”所代替,这一书写方式体现了对遇难同胞的关怀,也在人称的变换上加强了人文关切的色彩;最后,灾后反思与重建帮助人们重新思考发展与环境等基本问题,体现在文学书写上则帮助人们更好地反省,更坚定地面对未来。

三、文化分离境遇下的灾难文学

文化分离境遇即文化与社会结构分离以及文化自身言路的断裂。灾难文学作为一种与灾难意识相关联的文学样式,其表述的不仅仅是构筑想象和情感的空中楼阁,而更加是蕴藏其中的人文关怀和生命反思。贝尔以一名社会学者的眼光提出了他的观点,那就是从过去寻找答案。最初将我们相联系起来的是对于生存危机共同的痛苦和敬畏,是面临绝境与死亡时的反思以及最终建立起来的信念。

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将当时的社会情状形容为“正在游走于一种界限与自由的刀口”,意思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不断加深,文化领域出现了“自我”至上、不加以限制的迷狂局面,而这一切在他看来是令人担忧的,人们似乎正在界限与自由的刀口上徘徊,当界限被打破,自由被无限放大,我们失去的将不仅仅是与过往的联系。因此,我们需要回忆起对界限的冷峻认识,回忆起祖先们面对灾难时共有的生命体验,回忆起传统文化所赋予我们的坚定信念,灾难文学的意义正在于此。

[1][美]丹尼尔·贝尔著,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三联书店出版,1992,6.

[2]闫伟杰.黑格尔的国家观探析.理论探索[J].2008,4.

[3]刘洋.灾难文学论[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长春,2006,5.

[4]李继凯,周惠.关于中国当代文学与灾害书写的若干思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2010,5,3.

[5]向宝云.灾难文学的审美维度与美学意蕴.社会科学研究[J].2011,02.

[6]支宇.灾难写作的危机与灾难文学意义空间的拓展.中华文化论坛[J].2009,01.

I02

A

车一鸣,女,汉族,辽宁沈阳人,西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理论。

本论文系2014年研究生科研(实践)创新项目“中央高校”立项文章,项目编号:Yxm2014016。

猜你喜欢

贝尔灾难意识
雷击灾难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贝尔和他的朋友
On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in Senior School
普贝尔省长的发明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
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