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永别了,武器》凯瑟琳之死

2015-01-30余皓玮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11期
关键词:凯瑟琳亨利海明威

余皓玮(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论《永别了,武器》凯瑟琳之死

余皓玮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永别了,武器》代表了“迷惘的一代”的最高成就。《A Farewell to Arms》,其中“arm”既可理解为“武器”,也可理解为“怀抱”,小说结尾以亨利逃离战场表现永别战争,以凯瑟琳的死宣告亨利告别了爱人的怀抱。本文侧重分析“永别了怀抱”,从亨利的精神走向、海明威的创作思想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凯瑟琳之死的必然性。

凯瑟琳;死亡;爱情;战争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以战争和爱情两条线索相互交织,构成一部令人震撼,掩卷叹息的硬汉小说。小说主人公美国青年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志愿到意大利北部参加战争,并与英国护士凯瑟琳相识相恋。不久亨利受伤转入米兰医院,在那里与凯瑟琳再次相遇并热恋。凯瑟琳怀孕后,亨利伤愈返回前线。后来意军开始击溃,亨利逃出军队,找到凯瑟琳。两人在瑞士度过一段幸福时光,海明威可以就此收笔,给故事画上一个温情圆满的句号。但最后凯瑟琳在难产中死去,留下亨利独自流亡在外。海明威为何要设计一个这样的结局。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柔弱之凯瑟琳

不同于《太阳照常升起》中极端化塑造的布莱特,凯瑟琳温柔、体贴、柔情。在爱情上,她对亨利百依百顺,“但是我愿意。我只说你希望我说的话,做你希望我做的事,这样你就永远不想要其他女孩子啦,对吧?”甚至她怀孕后也将所有的过错归结于自身,“但是你一定不要操心,亲爱的。我会想办法,不给你添乱。我知道我现在已经给你添麻烦了。”在亨利重赴前线后,她又将对幸福未来的期望都寄托在亨利身上,一直等待亨利的归来。有评论家认为凯瑟琳为爱沦为了爱情的奴隶,Comely Nancy R. and Robert Scholes说:“为了满足亨利的需要,凯瑟琳已经自动放弃了她自己本身。她的行为完全遵循亨利的指示,永远把亨利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不敢违背亨利的意愿和要求。”在对待战争上,她一直处在柔弱的地位,也不关注战争。

所以通过这两方面的分析,凯瑟琳一直将自身放在“被拯救”的位置上,她没有主见,不会奋争,一直等待,等待亨利给她幸福,等待战争结束。战争让她和当时很多人一样都成了宿命论者,凯瑟琳最后死时说:“这只是一场肮脏的骗局。”所以卡瑟琳的柔弱,让她一旦压力超出承受能力便会走向死亡。“我不再勇敢了,亲爱的。我已经垮了。已经被打垮了。我现在终于明白了。”“但是这太可怕了。疼痛一个劲儿地冲过来,直到彻底打垮你。”由此看出,最后难产时分,她的意志力相当薄弱,一直在说自己会死,所以这也是她死亡的一个原因。

二、精神寄托之凯瑟琳

《永别了,武器》描写的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让亨利承担着迷惘的形象。一开始亨利是一个热血青年,满怀激情来到意大利参战,但后来他发现战争的虚伪——自己偶然受伤却得到银质勋章;又发现战争的无意义和残酷,进而厌战反战,直至当了逃兵。战争理想破灭,所以只好逃向爱情,希望爱情能够成为他的精神避难所。但亨利同时又有一种“若有所思”的感觉,好像学生逃了学似的。这种感觉乃是亨利日后走向迷惘之路的开始,证明把爱情作为唯一的精神寄托是行不通的。按照常理,学生逃学是要受到惩罚的。显然亨利的惩罚就是失去凯瑟琳。亨利在这其中也曾想将精神寄托于上帝,但伴随着凯瑟琳的死,上帝的价值也不存在了。至此,亨利的理想寄托、精神寄托全都破灭了,也走向了不知未来的路。凯瑟琳是亨利的最后精神寄托,因此必须走向死亡。

三、战争与爱情

凯瑟琳的死看似偶然,仅仅是因为生理原因而导致了悲剧,但其实有着它的必然性。凯瑟琳的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其他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死,比如安娜的死、包法利夫人的死和朱丽叶的死。然而与凯瑟琳的死不同,安娜的死和包法利夫人是一种必然,是她们前期所做一系列的事情导致的必然的死,是有逻辑原因的,所以列夫·托尔斯泰不得不说自己拉不住安娜;福楼拜只能感叹我可怜的包法利夫人要死了。凯瑟琳的死更像是朱丽叶的死,她和亨利的悲剧也更像《桃花扇》中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悲剧,明明可以在一起却不能。他们的悲剧都不在爱情本身,而在于这种爱情和周围世界的不协调。《桃花扇》中说:“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相似的,在战争环境下的凯瑟琳和亨利也不得不分开。

其次,凯瑟琳和亨利的爱情是在战争背景下展开的。亨利在最初追求凯瑟琳的时候说:“我知道我不爱凯瑟琳·巴克莱,也没有任何爱她的念头。这就好比打桥牌那种游戏,只不过不出牌,仅说话而已。”在随时会失去生命的战争岁月里,亨利将男女之爱只视为消遣的工具。而且亨利和凯瑟琳感情突飞猛进是在亨利受伤睡在病榻上的时候,这样萌发出来的爱情不禁让人觉得是惺惺相惜的产物,意义不在于爱情本身,而是支撑和精神补充了。所以亨利在病榻上感叹:“天知道我本不想爱她,我不想爱任何人。但天知道我却爱上了……”所以当战争接近尾声之时,在亨利选择永别了战争之时,凯瑟琳也该离开了。

四、海明威的处境和思想

一般来说,文学作品中的形象,都有作者的影子。海明威的创作信条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靠技巧和想象编造出来的角色。他们必须是出自作者自己经过溶化了的切身体验,出自他的知识,出自他的头脑,出自他的内心,出自一切他身上的东西。”《永别了,武器》的原型是海明威在战争受伤期间和美国护士艾格尼丝的爱情。然而艾格尼丝最后背叛了海明威,这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小说中的女主不会有好结局。其次海明威在创作《永别了,武器》时,恰逢他妻子保琳难产差点送命,他父亲忍受不了疾病折磨开枪自杀。因而他给凯瑟琳安排了难产,和亨利分开的结局。

此外,这个时期海明威的历史悲观主义发展到了高峰,他在《永别了,武器》的序言中说:“这本书是一部悲剧,这个事实并没有使我不愉快,因为我相信,人生就是一部悲剧,也知道人生只能有一个结局。”因此,海明威也给这部小说设置了一个悲伤的结局。

再者,海明威自身的反战思想也使亨利只能是孤身一人的命运,他曾经写道:“这些战争年头,发生了地球上前所未有的最大规模、最凶残、指挥最糟糕的屠杀。……我这一辈子见过不少战争。我对它深恶痛绝。……战争在内心造成的创伤,愈合起来是非常缓慢的。”所以海明威希望通过创造出“迷惘”的亨利,抨击战争对人的摧残。因此凯瑟琳最后也必须离开亨利。

五、结论

由此观之,凯瑟琳的死并不是偶然,而是由各种因素导致的一种必然结果。凯瑟琳作为一个不直接参加战争,也不关注战争的人,最后却在战争大环境下死去,不得不让人深思。战争对她的影响更多是间接的,是精神的。海明威创造这个人物一方面让她承担“迷惘的一代”的爱情寄托,另一方面也通过她痛斥战争对无辜的人的摧残。战争伤害的不仅是肉体,更是精神;不仅是直接的,更是间接的。凯瑟琳之死既是个人悲剧,更是时代悲剧。

[1][美]欧内斯特·海明威著.于晓红,译.永别了,武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Comley Nancy R. and Robert Scholes,Hemingway’s Genders:Rereading the Hemingway Text, 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4.

[3]吴然.海明威评传.陕西省人民出版社,1987.

[4]董衡撰.海明威谈创作.三联书店,1992.

[5]吴然.“硬汉”海明威作品与人生的演绎.昆仑出版社,2004.

[6]常文梅.评析《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的反战主题.外国文学欣赏,2010(8):84.

[7]姜岳斌,沈建青. 国内海明威研究述评.外国文学研究.

[8]王臻.战争与爱情的悲剧美学——海明威《永别了,武器》解读.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 ,1 .

I06

A

余皓玮(1994-),女,汉族,湖北鄂州人,华中师范大学本科在读,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凯瑟琳亨利海明威
海明威名言
海明威:《雨中的猫》
找找看
《呼啸山庄》的悲剧根源探析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大公鸡亨利
找找看
海明威的那些女人们
伦敦24小时
亨利.摩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