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2015-01-30郑弘宇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四川成都610000
郑弘宇(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四川 成都 610000)
中国园林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郑弘宇
(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四川 成都 610000)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具有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我国园林艺术距今已有三千多年,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和耐人寻味的意境,究其原因,乃是中国园林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本文从中国园林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出发,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对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窥探一二。
道家思想;园林艺术;传统文化
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园林体系相比,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在于追求象外之象,即意境[1]。因此,在中国园林建造中,无论是其物质内容,还是它所具有的精神功能,从立意布局到景区分配等,均蕴含着中国园林美学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发展中,儒家、道家、佛家是三个组成部分,一方面,以其自身各自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另一方面,三者相互交融,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共同的作用。下文主要从这三者与中国园林艺术的联系出发,探讨中国园林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国园林艺术与儒家思想
(一)中国儒家思想概述
纵观中国文化发展史,儒家思想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属于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流[2]。在先秦时,虽呈现“百家争鸣”的形态,但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后,儒学成为正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并且延续至今。在儒家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理论学说:推崇“仁义”和“礼乐”;政治上强调“仁政”和“德治”;提倡中庸思想;溶入重民、三纲五常等思想。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制约作用。比如重道轻文、崇性抑情等思想,均受到崇尚自然的文学家的批评。鉴于此,儒学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汲取道家思想,相互调和,从而促进了儒家的发展。正因为此,儒家汲取了道家以道为宇宙本体的思想,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提出“天人合一”等说法。
(二)中国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艺术
由于儒家思想的发展,促使中国人的艺术心境与自然融合,在中国园林建设中,遵从“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这一原则[3]。鉴于此,中国园林把建筑、植物、山水等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并融为一体,模拟大自然的美景,并且对其进行加工、提炼,促使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和谐、统一,从而建造出天人合一的园林。比如在我国江苏苏州沧浪亭中,其楹联中写的是“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俱有情”,体现出中国园林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意境。
此外,儒家中的“比德思想”同样与中国园林艺术息息相关。“比德”这一概念出自《礼记》:“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比德是一种特殊的手法,主要是利用自然物的某些特点来比附、象征某些品质[4]。在中国古典园林中,重视寓情于景、比物比德。比如自古以来,人们将竹子视为美好事物、高尚品格的象征,认为它有节、不畏霜寒、挺拔凌云,白居易写有“竹解心虚即我师”的诗句。此外,人们还将梅、兰、松、菊以及奇伟的山石看作是高尚品格的象征,故而在园林建造中使用上述植物、山石等。
二、中国园林艺术与道家思想
(一)中国道家思想概述
道家属于中国特有的思想,遵从老子思想。它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主张“大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5]。随着道家思想的发展,庄子开始继承并发展了“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无为。大自然之所以美,主要是在于它充分展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它并非刻意追求,而是在无形中造就了一切。
(二)中国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艺术
在中国古典园林建造中,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崇尚自然,但并非是模仿自然的形式美,而是追求一种潜在的自然中。因此,中国古典园林建造以自然仙境为艺术题材。比如在秦朝时期,在渭水之南建造了上林苑,据《史记·孝武小记》记载,采用的是“一池三山”的布局,并且对后世园林产生深远的影响。具体来讲,它对中国园林空间的发展具有以下影响:
1.园林建造产生新格局
在园林建造中,以往以单纯的山或高台建筑为核心,以道路建筑为纽带。但是,由于受自然仙境为艺术题材的影响,开始建立以水体为纽带的山、水、建筑组合关系,并且开始以水体为核心和纽带的新格局。这样一来,一方面丰富了园林艺术手段,促使园林各景观(山、水、建筑等)相互渗透、映衬等。“一池三山”的模式被历代皇家宫苑所沿用,比如扬州的“小方壶园”、杭州三潭印月景区的“小瀛洲”等。
2.拓展了园林空间艺术
在以往的园林建造中,山体与水体比较单一,基本采用的是一水环一山、一池环一台的形式。但是,在后期园林中,受“一池三山”的模式的影响,变成了一庞大水体环绕三山的形势,从而大大拓展了园林空间艺术,为中国园林山水体系的确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中国园林艺术与佛家思想
(一)中国佛家思想概述
佛家是文化东渐而来,在中国文化的不断发展中,一方面,它吸收了以往佛家诸派思想,另一方面,融合了中国文化中关于人生问题的思想,最终与儒家、道家并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成。
在佛家思想中,认为人既在宇宙之中,同时也在人心之中;强调“明心见性”的禅宗旨趣,它具有“梵我合一”、“以心传心”、“顿悟见性”等特点[6]。到中唐时期,禅宗美学开始逐渐兴起,极度推崇审美与艺术中主体的内心体验、直觉感情的作用。
(二)中国佛家思想与中国园林艺术
受中国佛家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园林的建造中,将园林空间从“画镜”向“意境”方向升华,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这样一来,就为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园林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将有限化为无限,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因此,在园林空间构筑中,注重以小见大、咫尺山林。与皇家园林不同的是,它充满禅趣,具体表现在园林面积、规模的小型化方面,比如花木向单株转化、水系方面转为小池潭等。
园林建造表现在立意于小,采用小中见大的创作手法。何为小中见大?所谓的“小”,指的是园林的面积、空间;所谓的“大”,指的是人的主观感受,根据园林景观所领悟到的精神内涵。在禅家中,规定性越小,想象的余地就越大。因此,只有简单到极致,才能腾出最大空间让人无思考、揣摩、感悟。比如沈三白写的游记《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有一句比较经典的话:“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炉,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这就是禅宗中“以小见大”的创作手法,从而对中国园林建造产生重要的影响。
此外,在中国园林建造中,其中的“淡”也是源自禅宗思想。在园林建造中,为了营造“淡”的感觉,主要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其一,园林景观本身给人一种枯淡、平淡的视觉感受,运用简、疏、古、拙等手法,均可达到这一效果;其二,采用“平淡无奇”的暗示,使人产生直觉感受,从而在思维层面上获得某种审美体验。这里的“淡”就是受到佛家中禅宗思想的影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园林艺术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体现出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追求。人们在追求自然美的过程中,往往将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有机联系起来,并且将自我融于自然环境中,实现物我交融。纵观我国园林的发展,可以看出:体现出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观,不仅仅限制于视觉感受(比如造型、色彩等)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在园林建造中,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生活环境的调节,不断体现人本身的存在意义。由此可见,中国园林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息息相关。
[1]申超奇,魏影.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J].科技视界,2014,16(20):327-355.
[2]方孙锦.书法艺术与中国园林艺术的文化共性[J].现代园艺,2015,12(08):133-134.
[3]潘潺.中国传统造景手法在现代园林艺术中的运用[J].大舞台,2015,29(03):57-58.
[4]黄炼,何小力.试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之文化内涵[J].中国园艺文摘,2013,29(01):114-115.
[5]刘丽,赵昀,王建国.试论从中国传统文化观看中国园林景观[J].现代园艺,2013,25(08):148.
[6]刘丹彤.浅析中国园林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4,19(01):78-80.
J0-05
A
郑弘宇(1997-),男,四川成都人,现就读于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