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第二语言”和“外语”的界定与思考

2015-01-30长春光华学院吉林长春130033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11期
关键词:第二语言外语教学术语

王 巍(长春光华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3)

关于“第二语言”和“外语”的界定与思考

王 巍
(长春光华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3)

伴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语言“习得”理论的出现,近些年来,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介绍和引进国外的一些相关理论,而这些相关理论很多是与“第二语言”教学有关。在现代外语教学研究的文献中,“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和“外语(foreign language)”这两个术语的使用一直十分混乱,常常引起大家的误解。因此,在建立和创新外语教学理论的同时,我们必须尽量消除这种误解,并且要清楚地认识到:英语等语言在中国是“外语”而非“第二语言”;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应属于“外语”教学。

外语教学;第二语言;外语

引言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伴随着国内外语言“习得”理论的盛行,在外国语言教学和研究领域,人们关于“第二语言”和“外语”这两个术语的使用显得十分混乱,常常引起误解。 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我们在外语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未能很好地辨识语言教学的类型,反映在外语学习或教学上,就自然会出现不同的着重点。本文将对比“第二语言”与“外语”两个术语内涵,阐述其混淆使用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适合我国的外语教学的新路子,为我国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能够在符合中国学生认知特点和语言的本性的前提下,开展更加卓有成效的外语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第二语言”与“外语”的内涵

国内外从事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者普遍认为:不能够准确地使用术语,在很多时候会引起概念上的误解和混淆。在外语教学理论研究文献中,人们普遍使用“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这个术语,而“外语(foreign language)”确很少有人提及,“第二语言”甚至大有取代“外语”这一术语的趋势。我们究竟该如何区别“第二语言”与“外语”呢?它们究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还是对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的说法?它们对大学英语教学和学习的效果到底存在怎样的影响?在介绍和评价国外外语教学理论研究成果时,碰到second language, 我们应该译成我们中国人更能接受的“外语”,还是直接译成“第二语言”呢?要理清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弄清楚二者的内涵。

实际上,在一些国外外语语言教学研究的专家和学者当中,second language 一词的使用也存在着混乱的现象。Stern(1983)在其《语言教学基本概念》(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一书中区分“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和“外语(second language)”时指出,“第二语言”一般指在本国有与母语同等重要地位的一种语言。如在美国,TESL(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就指的是教外国移民英语的英语课程;“外语”一般指在本国之外使用的语言,学习的目的常常是为了旅游和阅读有关文献等等;Stern还指出,“第二语言”广义上可以用作泛指任何一种在母语之后习得的语言,有时候还可以与“外语”进行同义替换!

Ellis 在他1985年出版的《理解第二语言习得》(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一书中明确指出:之所以有“第二语言”并和“外语”这样的说法,并不是为了把两者区分开来。“第二语言习得”是泛指,而“外语”是特指,前者表示自然习得的语言而后者则是强调课堂习得的语言。语言习得是否具有差异性,仍应该是一个有待于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从语言的作用来看, “第二语言“和”外语“有所不同。Littlewood在1984年出版的《外语与第二语言教学》(Foreign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一书中对该提到中术语的使用有一个专门的说明,他指出:人们所学习和使用的“第二语言”在学习所在地有其社会作用(如:可以作为一种通用语),而学习“外语”主要是为了与本语言社团之外的人接触。

有关语言内涵的释义,在《语言学百科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中有这样的注解:“本族语,又称母语、第一语言。指某一言语社团成员在幼儿时期通过模仿双亲或周围成人说话而掌握的语言。” 然而,“第二语言”这一术语有两种用法:

一是泛指母语之后习得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

二是与“外语”相区别,指在本国国内作为通用语或其他民族用语的语言。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和“外语(foreign language)”的区别应该是相对的,应该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并没有什么客观标准。因此,我们在使用以上术语时,应该根据语境和其他背景知识做出判断。

二、“第二语言”与“外语”混淆使用的因素

鉴于国外外语理论界对“second language”一词用法的不统一,以及由此产生的使用上的混淆,我认为,我们有必要认真分析一下造成两个术语混淆使用的因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以分析:

第一,“第二语言”与“外语”在语言环境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一般情况下他们周围都会有众多的该语言的本族语使用者、一个相对自然的语言环境。同时,该语言应该或者可能是该国家或该地区的官方语言的一种,这样二语学习者就可能通过新闻、媒体等途径获取一个相对真实和自然的语言环境,而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则很难有这样的语言环境。

第二,“第二语言”与“外语”的语言输入途径存在较大不同。“第二语言”学习者可以通过“针对外国人的谈话(foreigner talk)”、“教师语(teacher talk)”、“同伴语”(peer talk)等获取较为理想的“可理解性输入”;而“外语”学习者一般不可能得到类似foreigner talk之类的相对高质量的语言输入。

第三,情感因素在“第二语言”学习者和“外语”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中差异明显。在“第二语言”学习环境中,由于“第二语言”在本语言社团的特殊地位,学习者的学习目的明确,因此他们对学习这些语言有着强烈的愿望和动机。这与中国学生在本国学习“外语”有根本的差别。

第四,“第二语言”学习者和“外语”学习者所能掌握的语言熟练程度大不一样。尤其在口语表达方面,“第二语言”学习者往往能够在言语表达方面达到与本族语者相似的程度,而“外语”学习者即使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也很难达到相同的程度。

三、讨论与启示

在中国国情下,我们的学生学习英语是“外语”而不应该是“第二语言”,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应属于“外语”教学。这是由语言环境所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考虑到我国学生外语学习投人时间与精力有限,我们的外语学习内容更应该立足于语言知识。另外,我国的外语教学是通过课堂形式来实施,属于正规教育,而且教育投资力度有限、班大人多、师生互动的机会甚少,加上我国目前仍采取应试教育来选拔人才作为主要方式,故教授方法、试题内容必然是以语言知识为主。

四、结束语

“外语”教学有着与“第二语言”教学完全不同的自身特点,中国学生学习“外语”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外语界同仁必须从中国外语教学的具体情况出发,建立自己的外语教学理论体系,对国外的外语教学理论,尤其是重点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应该采取慎重的态度,在吸收和借鉴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我们的国情,考虑到中国外语教学的环境,考虑到中国学生外语学习的特殊性。

[1]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2]Littlewood, W. 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3]包天仁.外语教学要从神话走向实际.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7(6).

[4]《语言学百科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3.

[5]戴炜栋.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回顾、现状与前瞻.外语教育求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G623.3

A

猜你喜欢

第二语言外语教学术语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ritically assess the use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as an aid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Improving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bility of Speaking English by the PPP Model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
第二语言词汇附带习得研究30年述评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