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僧义净及其成就

2015-01-30郝学玲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358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11期
关键词:佛经高僧佛教

郝学玲(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高僧义净及其成就

郝学玲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义净作为一名唐朝年间前往印度求取佛法的高僧与玄奘齐名,他历经艰险到达印度后,广习佛法,带回了大量的经书,并翻译佛家经典,还将他沿途的所见所闻整理成书,不论是在佛教史上还是在中外文化(中印)交流史上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义净;求法;佛经;翻译

一、义净的早年经历

义净,俗姓张,名文明,齐州人,即今山东济南人士,唐朝时期著名的僧人,我国佛教史上西行求法运动中重要参与者,是“三大西行求法高僧”之一,还与鸠摩罗什、真谛和玄奘并称为“四大佛经翻译家”。季羡林认为“他是中国佛教史和翻译史上开辟一个新纪元的高僧,是中印文化的传播者,是中印人民友谊的象征,是中国人民的脊梁”。

七岁,被父母送到齐州城西四十里外的土窟寺,从善遇和慧智两位法师学习。天性聪颖,博览群书,在两位法师的教导下,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和佛学经义。十四岁,正式受戒出家,彗智大师认为他聪明过人,劝其外出游学。前往当时的佛教中心洛阳、长安,学习《对法》、《摄论》、《俱舍》、《唯识》等诸经,在学习的过程中,义净对当时的佛经典籍中的一些观点和解释产生了疑问,同时由于受玄奘西行取经后唐朝整个社会浓厚的西行求法的潜移默化的风气的影响,萌生了前往印度求取真经的想法。“年十有五,便萌其志,欲游西域,仰法显之雅操,慕西玄奘之高风”。 公元671年,在广东出发沿海陆前往印度。

二、义净西行求法

“于时咸亨二年,坐夏扬府。初秋,忽遇龚州使君冯孝诠,随至广府,与波斯舶主期南行。……至十一月遂乃面翼轸,背番禹。指鹿园而遐想,望鸡峰而太息。于是广漠初飙,向朱方而百丈双挂,离箕创节,弃玄朔而五两单飞。长截洪溟似山之涛横海,斜通巨壑如云之浪滔天。未隔两旬,果之佛逝。经停六月,渐学声明。王赠支持送往末罗瑜国(原注:今该为室利佛逝也)复停两月,转向羯茶。至十二月举帆乘王舶。渐向东天矣。从羯茶北行十日余,至裸人国。……从兹更半月许望西北行遂达眈摩立底国,即东印度之南界也。”

义净的旅途可谓是一波三折,堪比《西游记》中的唐僧的九九八十一难。早在公元670年,义净就在长安与弘一和弘袆等相约共同西行,到达江宁后弘袆中途退出了。义净继续前行,途径丹阳时,又遇到了玄逵,后又遇到州官冯孝诠,在其资助下前往广州。公元671年十一月,从广州出发搭乘波斯商船南行。二十天后,到达室利佛逝国,即苏门答腊。在此停留六个多月学习佛法,期间他身边仅剩的唯一一位同伴善行也因病返回国内。在室利佛逝国国王的支持下,孤身一人到达了末罗瑜国。在咸亨三年十二月,到达了裸人国。次年,到达印度东北海岸的耽摩梨底国。在这里他遇到了同是大唐僧人大乘灯,学习梵语一年之久。两人于公元674年共同前往印度,先后到达当时著名的佛教圣地奠诃菩提寺和那烂陀寺。在访问的路途中,遭遇了许多的困难,“路险难通”、“孤步险隘”,义净自己也身染疾病,“身体疲羸”,同时又加上山贼强盗拦路打劫,九死一生,但是义净凭借着其对于佛法的热忱以及顽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的困难,周游印度各处佛教圣址,在那烂陀寺驻学十余年。那烂陀寺位于今天印度的比哈尔邦中部都会巴特那东南90公里处,由摩揭陀国王铄迦罗阿迭多与公元五世纪时所建,是当时佛教的最高学术中心,同时也是一所综合性的大学,世界各地的高僧云集于此。在此逗留的10年里,义净师从宝师子大德学习佛教的各种经典,广泛搜集了准备带回国的各种梵本佛经,对于印度佛教,尤其是寺院的管理制度也进行了考察。于公元695年,在阔别中原大陆西行求法二十五年后,回到了洛阳。女皇武则天亲率文武百官,出城迎接,并敕封他“三藏”的称号。

三、义净的著作

早在义净在那烂陀寺学习的时候,就开始着手翻译佛教典籍,《根本说一切有部毗考耶颂》五卷和《一百五十赞佛颂》一卷就是这一时期的成果。公元685年,义净在求得四百余部梵本经律论、一尊真容圣像以及三百多粒佛舍利后离开那烂陀寺仍沿海陆回国。途中在室利佛逝国停留将近十年抄补梵书本,翻译佛经,撰写书籍,期间曾回广州购买纸张、笔墨。

回国后主要在洛阳的大福先寺、长安的西明寺与大荐福寺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一生共翻译佛经五十六部,合两百三十卷,“遍翻三藏,而偏攻律部”。《金光明经》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汉译佛典的空缺。中国佛教界拥有系统的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典,应归功于义净。对瑜伽系内容也进行了翻译,先后翻译了《金刚般若论颂》、《释》、《集量》和《观总相论颂》等。对于当时社会上普遍崇尚的密宗的经典也进行了翻译。义净虽然深谙梵文和汉文,但是在翻译的佛经过程中坚持直译,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内容,呈现了原汁原味的西域风情。同时为弥补直译所存在的缺陷,在原文下加注说明,在其作品中,共有近1000条注文,最短的只有一字,最长的达730字。义净翻译的佛经极大地丰富了唐朝的佛学典籍,为后人研究佛教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除翻译佛经外,还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汇编成书,著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等。这两部书都是在他归国途中在室利佛逝国停留期间写成的。《南海寄归内法传》记录了自己在印度和南海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对当时这些地区的佛教以及佛教组织、戒律、寺院生活等都做了综合的记录,涉及历史、文化、地理、医药等方面的内容,“他是义净在游历印度和南海二十余年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对当时印度和南海、中国佛教的状况的实际记录……因此,它为我们今天了解公元七世纪的印度佛教僧伽内部的宗教生活状况提供了几乎是最多罪详细的信息。”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外交通、印度和南海一代佛教发展状况的重要文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录了唐初自公元641年至公元691年期间,57位僧人到南海和印度各地游历求法的事迹。此书中还有对寺院的描写,以大觉寺和那烂陀寺为中心,介绍了迦毕施国寺,蜜粟伽悉他钵娜寺的位置和一些简要的情况。在书中他为我们勾勒出当时南海同中国海上交通状况,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佛逝、诃陵取代扶南及马来半岛北部成为中国同南海交通的重要枢纽。《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是研究我国佛教史的重要材料,书中所记录的内容为我国研究中外交通史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此外义净还非常重视对梵语的学习,不仅自己学习,还鼓励周围的人学习梵语,将一些梵语中的基本词汇通过独特的方式编集起来,写成《梵语千字文》,供人们了解学习,可见义净在推广介绍梵语方面所做的贡献也是不容小觑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高僧义净,虽然不像玄奘那样家喻户晓,但是他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中国文化发展史以及中印文化的交流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都是卓越的、巨大的,他求取真经不畏艰险的精神、孜孜求学的态度、坚持不懈的努力更是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的。

[1]王邦维.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季羡林.中印文化交流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61.

[3]赞宁.宋高僧传·译经篇之第一·唐京兆大荐福寺义净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王邦维.唐高僧义净生平及其著作论考[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

H159

A

郝学玲(1990-),女,山东临沂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2013级中国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史。

猜你喜欢

佛经高僧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协通论视佛经一例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爱国高僧阿旺嘉措评述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高僧传》地名“抱罕”为“枹罕”校误
丝绸之路上的两位高僧
敦煌佛经残卷缀合释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