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点摘编

2015-01-30

中国机构编制 2015年4期
关键词:简政放权常态行政

论点摘编

全面认识新常态

郑功成用“三个不等式”来解读新常态:不能将新常态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下行,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经济新常态,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未来发展的稳定态。他认为,当前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在优化,第三产业增速加快,制造业升级,低端产业、过剩产能在收敛,居民收入增长,收入差距缩小,就业更是超出预期。我国经济发展正从量变向质变迈进,经济新常态其实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正在得到确立。因此,经济增长下行只是表象,而质量提升与可持续发展才是实质。新常态不仅是经济领域的新常态,还包括了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引发的新常态。新常态在本质上还是一个从传统的稳态增长向新的稳态增长迈进的一个大转换时期,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有的会成为常态,有的可能只是近期发展出现的新状态,在未来还会向更加正常、更符合规律的方向发展。

(新华网2015年3月8日)

简政放权难的关键是传统观念和习惯做法尚未根本改变

丁时勇认为,“审批难”问题依然存在,关键在于一些传统观念和习惯做法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一是有的部门和地方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取消和下放审批权限数量的倾向,加上一些含金量高的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相对较少,致使不少企业和民众对简政放权的感受并不明显。二是在一些领域或地区,办事环节多,流程复杂、多头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仍然相当严重,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审批事项明减暗增、权责不匹配、基层承接不住等问题。三是部分地方长期以来形成的“环节多、耗时长、费用高、手续繁琐、往返普遍”等行政审批的痼疾,尚未得到根本缓解,某些行政审批事项仍成为谋取部门利益的一种手段或被作为一些人权力寻租的切入点。四是行政执法过程中滥用自由裁量权,政务信息公开不主动、不充分、不及时等现象仍然存在,甚至还出现了一些权限没有下放到位反倒增加了企业成本和负担的现象。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2015年3月11日)

新常态认识上的三个误区

迟福林认为,当前,我国正从工业化中后期走向工业化后期,面临着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面转型,在经济增长速度背后更深刻的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全面转型。中国实现由工业大国向服务业大国转型,将形成经济中速增长,新增就业不断扩大,全社会创新创业,利益结构和社会结构将不断优化。这种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特征。目前在新常态问题上存在三个误区:一是把新常态泛化,二是把新常态作为一种口号而不去对其进行具体分析,三是对它的理解仅仅局限于经济增长速度。未来我国的增长动力有三个方面:一是由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带来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二是国内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制造业转型升级、城镇化加速推进、消费结构升级都将成为推动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重要因素;三是随着简政放权的进一步推进,以“负面清单”为重点的有序市场环境将会形成,对于激发市场活力和企业活力将起到重要作用。

(《光明日报》2015年3月4日)

简政放权改革仍在路上

张俊芳认为,多年筑起的公章堡垒,破除清理亦非一日之功,改革仍在路上,途中还需正视一些问题。一是固有“握权推责”的审批出台思路大行其道。繁琐的行政审批体现了个别部门、党员领导干部的不作为、懒政。“以批代管、以批代政”,以审批形式减少管理风险,弱化自身义务、强化申请方义务,而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又演化为“假放推责”的下放思路。二是重量不重质的形式化普遍存在。存有恋权的官僚主义,权力寻租的侥幸心理,大衙门套着小衙门的层层利益牵绊,配套审批部门的跟进难,只放小利益的避重就轻,中央放权地方慢,一项分拆、多项报功等现象,导致重量不重质。三是制定者与改革者的角色矛盾。一个部门是审批制度改革的执行者,往往也是制度的制定者,更是既得利益者,角色的矛盾必然影响到改革的效率和质量。四是行政审批改革的科学性问题。行政审批改革并不意味着一放了之的推卸责任,也不意味着不再出台新的、合理的、科学的审批制度。对新出台的、即将出台的,应进行科学评估,避免低效。五是真正惠及民生的行政审批改革,有待提质增效。

(《中国矿业报》2015年3月9日)

猜你喜欢

简政放权常态行政
行政学人
治理迭代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简政放权≠“减”政放权
取消“两定” 简政放权的好开端
简政放权环保公告真的取消了吗?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行政为先 GMC SAVANA
适应新常态,创新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