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社会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

2015-01-30

中国机构编制 2015年4期
关键词:体制公共服务机制

● 陈 鹏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讲师)

自从现代性出现之后,“社会体制”就作为一个问题而存在①。但长期以来,在我国,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工作部门,对于社会体制都存在认识不充分的问题。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滞后,使得针对社会体制问题的研究尤为迫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目前,学术界和政策界对社会体制改革问题都有一些探讨,但尚未破题。本文拟对社会体制的基本主体、要素体系和价值目标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社会体制的基本主体

“社会体制”是社会领域一系列制度安排的结构和样式。②“中国特色社会体制”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相适应,以公平正义为基本价值取向,实现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政府、市场和社会是形塑和构造中国特色社会体制的三大基本主体。其中,政府遵循等级权力的逻辑,市场遵循盈亏的逻辑,社会则遵循自愿主义的逻辑。③三者之间相互关联、互为补充,共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体制的改革汇集力量、凝聚动力。

“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拥有对公共资源进行配置的强制力。作为国家权力主体和社会公共利益最主要的代表者,政府对公共资源进行权威性的分配,组织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履行对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进而影响和支配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

“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通过内部的供求、价格、竞争和风险等机制对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进行调节,实现资源在社会各部门、地区、行为主体之间的优化配置和组合,从而有效促进和保障公共物品的供给质量和效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市场作为主体参与和推动公民社会建设的重要表现形式。

“社会”被称为政府、市场之外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第三只手”,它按照自组织的原则运行,公民社会组织是其核心构成之一。公民社会组织在公共事务治理中具有反映民众利益诉求、规范个体社会行为、提供个性化公共服务、参与公共政策倡导等重要职能。公民社会组织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天然桥梁,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

一个健康的社会是政府、市场、社会各守其位、各负其责,三者之间保持协调合作均衡关系的状态④。政府、市场与社会在运行过程中各存在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故而应当建立起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共同行使公共权力,共同治理公共事务,进而实现增进社会福祉、推动社会进步的目的。

二、社会体制的框架体系

一般而言,体制是一套制度系统,并通过一系列运作机制得以建构和呈现。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体制包括社会管理体制、社会事业体制、社会结构体制和社会规范体制四个基本部分。其中,从运行条件来看,社会管理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体制的基础构成;从实体内容来看,社会事业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体制的核心构成;从体制属性来看,社会结构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体制的本质构成;从价值理念来看,社会规范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体制的内在构成。四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形塑了中国特色社会体制的基本样态。

(一)社会管理体制

社会管理体制是指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而用来规范和协调社会关系、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的一系列制度和机制的总称⑤。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是社会管理体制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即建立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三个基本运作机制:

党政领导机制。社会管理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党委政府领导社会管理的基本工具和手段是制定和实施社会政策。所谓党委领导,重在发挥好党委总揽全局、把握方向、整合力量、统筹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所谓政府负责,重在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服务管理能力⑥。在此基础上,构建分工合理、权责明确、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社会管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社会协同机制。社会组织是实现社会协同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力量。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则是构建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基本要求和方向。政社分开,强调政府的行政职能和社会的自我管理相分离;权责明确,强调通过法律明确社会组织的权利和责任,权利和责任要对等;依法自治,强调要以法律为自治根基,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同时,需要把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政府部门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

公众参与机制。公众参与是社会自治管理的基础环节。针对社会管理创新而言,一方面要通过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培育公民参与意识,履行公民义务,进而实现社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愿望得到尊重,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动得到支持,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得到发挥。

(二)社会事业体制

社会事业体制是指围绕公共服务和产品的提供而进行的一系列制度安排⑦。除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传统社会事业领域外,还包括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等民生事业领域。社会事业体制主要包括三个基本运作机制:

公共财政投入机制。社会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民生财政的支撑。这体现在,既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改变预算管理方式,由原来的补贴人员经费变为支持事业发展,又要逐步减少财政直接投入比重,扩大财政以奖代补和贴息的范围,广泛吸引和利用各种资本。同时需要集中财力办大事,支持和促进社会事业重点项目的建设和重大问题的解决,并且严格财政预算管理,逐渐建立起财政资金的绩效考核评价制度。

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建设直接关涉到社会事业发展的兴衰。一方面,要处理好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均等化和多样性的关系以及社会事业改革和其他领域相关改革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实现供给方式的多元化,即可以通过购买服务、委托外包等方式,增加消费者的选择空间和提供者的竞争压力。由此,通过动员各方面社会资源增加服务供给,形成有序竞争,进而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公共服务运行机制。公共服务的递送与反馈是公共服务运行机制的关键。通过建立政府公共服务、企业市场服务和社会互助服务三者互补的服务运行机制,进而实现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和自治化。同时,通过建立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基层社区构成的多层次、多体系、多平台的服务传送体系,建立健全公共服务绩效的监测和评估体系,进而形成共建、共享、共治的公共服务运行机制。

(三)社会结构体制

社会结构体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及其关系格局。其中,社会阶层结构和社会利益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两个基本内容。社会结构体制主要包括三个基本运作机制:

社会流动机制。好的社会流动机制,应让每个人都有向上流动的机会,使得“能者上、不能者下”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规则,使得人人都有好发展、人人都精彩。为此,既需要不断扩大和畅通社会流动的渠道,促进社会阶层间的自由流动,形成自由开放的社会流动机制,又需要逐步破除社会流动的各种制度性障碍,不断弱化先赋性因素的作用,增强自致性因素的作用。

社会融合机制。阶层之间的分化和融合是社会结构的重要表征。好的社会融合机制,既要能够协调好各社会阶层的利益关系,形成全体人民各展所长、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又要能够让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相互开放,使得阶层流动频繁,阶层关系融洽,社会充满活力。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

社会利益机制。利益的冲突和博弈是社会结构的重要内容。一方面,通过建立群众利益表达机制、群众利益凝聚机制、群众利益协调机制、群众利益博弈机制、群众权益保障机制,进而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协调和处理好贫富关系、劳资关系、干群关系、城乡关系、脑体关系等一系列基本社会利益关系,进而构建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利益格局。

(四)社会规范体制

社会规范体制是指人们共同认可及遵守的行为标准和价值体系。社会规范主要包括习俗、道德、制度、法律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社会规范体系。社会规范体制主要包括三个基本运作机制:

社会约束机制。社会规范体系是通过法律和道德规范等确定共同行为准则来指导和约束人们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手段。一方面,需要在各个领域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通过自律、互律、他律,把人们的行为尽可能纳入共同行为准则的轨道;另一方面,也要善于运用道德的软力量,把法治与道德结合起来,发挥道德力量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社会调节机制。社会调节机制是依靠社会规范调节社会关系与缓和社会矛盾的一种社会自我改善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整合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资源,综合运用道德伦理、法律制度、社会契约、公平理念和宽容精神来防范、控制和调节社会矛盾与冲突,进而实现社会的合理、有序和良性运行。

社会认同机制。社会认同是社会体制的价值基础,而社会规范是社会认同的基本载体。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政策法规为准绳、道德规范和诚信体系为基础、法律服务为保障的社会规范体系,要大力推动民主法治政府建设,积极引导人民群众自觉、主动、稳定地遵从社会规范,并将其中的价值理念内化为自身行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社会体制的价值目标

在当代中国,社会体制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深化和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已成为当前我国整体改革中一项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如果说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为了实现竞争和效率,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为了实现宪政和民主,那么社会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则是为了实现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应具有以下四个基本要素:(1)均衡的利益格局。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构建和形成一种相对均衡或大体均衡的利益格局。收入分配是利益格局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加大政府财政支出向民生领域的倾斜力度,保障各个利益主体的充分参与和有效表达,进而逐步确立一个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秩序。(2)普惠的公共服务。一个丰裕的社会,要搭建和设计一种能够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政府、企业和公民及社会组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提供公共服务的三大基本主体。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责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制度安排。基本公共服务也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是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具体体现。切实推进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3)合理的社会结构。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培育和形成一种合理的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是社会结构中最重要的核心结构⑧。国际经验表明,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社会结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具有本质意义的目标。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必然具有一个与现代化的经济结构相匹配的社会结构,即一个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结构”。(4)健全的社会制度。一个文明的社会,需要制定和形成一整套健全的社会制度。法律是社会制度中最基本的内容。民主法治、市场经济、公民社会,是一个文明社会的三大支柱。政府依法行政、企业依法经营、公民遵纪守法,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基本标志。高度重视和始终坚持以法律为核心的社会制度建设,是一个国家保持长期稳步发展、社会持续长足进步的基本保障。

①李友梅:“关于社会体制基本问题的若干思考”,《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8期。

②秦德君:“中国社会体制问题研究”,《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③夏建中:“中国公民社会的先声——以业主委员会为例”,《文史哲》,2003年第3期。

④丁元竹、江汛清:“社会体制的历史和逻辑轨迹考察”,《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年第3期。

⑤何增科:“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⑥魏礼群:“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紫光阁》,2011年第5期。

⑦刘文海:“如何推进社会事业体制改革?”,见http://www.chinareform.org.cn/gov/system/Practice/201104/t20110426_107613.htm,2011-04-26。

⑧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建设”,《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猜你喜欢

体制公共服务机制
公共服务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