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祈“抗战诗”辑录

2015-01-30张天佑杨晓华雒亮亮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8期

张天佑 杨晓华 雒亮亮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 兰州 730030)

唐祈“抗战诗”辑录

张天佑 杨晓华 雒亮亮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 兰州 730030)

【摘要】根据唐祈的回忆,他年轻时写过一些抗战诗歌,但只有几首收入《诗第一册》。唐祈最早的诗歌发表在《现代评坛》上,笔者从1938.8—1941.8的《现代评坛》上辑录出了8首散佚的抗战诗,供研究者参考。也以此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这位诗歌前辈。

【关键词】唐祈;抗战诗;《现代评坛》;辑录

九叶诗人唐祈一生独立出版诗集两部,一是1948年5月星群出版社的《诗第一册》,收录诗人1936—1947年的诗38首(《诗第一册》是诗人献给母亲柳德芬的,但却被印成了“献给母亲唐德芬”)。彭林祥先生发现了曹辛之(杭约赫)为其撰写的评语:“他可能是中国最好的游吟诗人,在游牧人和回教徒中间,在乡村和都市里面,全能意态自然地抒唱出最能感人的抒情诗。他的诗,有如沙漠中的清泉会使人感动。”[1]二是199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唐祈诗选》收录诗人1937——1987年的诗106首,其中22首录自《诗第一册》。

《诗第一册》由于出版较早(印数不详),因而不易找到,且其中所录的抗战诗《唐祈诗选》只存《蒙海》,其他的各类选本如《九叶集》等皆如是。[2]由此,很少有人注意到唐祈的抗战诗创作。但他的西北联大同学杨禾说:“人们觉得他的诗写得颇为柔和细致,予以人唯美感,似乎很少接触到抗战的硝烟,和其他大学生的诗有所不同。其实他做过不少抗日救亡宣传工作,爱国并不后人。”[3]显然,抗战诗的创作也是宣传工作之一。

本文所关注的问题是:唐祈的诗歌创作和抗战同步,他在抗战时期创作的有关抗战题材的诗显然不可能只有收在《诗第一册》中的《河》等4首,还有多少首抗战诗因未收入《诗第一册》、《唐祈诗选》而被遗忘?唐祈为何将其抗战诗很少收入诗集?

在《唐祈诗选·后记》中,诗人说:“我很少修改草稿,几乎象从内心里流出的句子,甚至随写随丢。我回忆中还有《冰原的故事》、《七月》……许多诗稿后来怎么也找不到了。”[4]还说:“一九四三年,我到兰州工业专科学校教书。因为三八年在这里从事进步剧运,在《现代评坛》发表新诗……”[5]据此,笔者查阅《现代评坛》[6]发现了8首未收入各类诗选的抗战诗,现按发表时间辑录如下:

1.《我们的七月》发表在《现代评坛》第四卷第二十一期上,刊行时间为1939年7月7日,署名为唐那。这是首较长的抒情诗,14节65行,具有明显的抗战诗风。

我们的七月

向一只海燕

勇敢地闪飞在海浪上的

前面,在暴风雨里

从这边到那边……

我们的七月

来了啊!

芳香的田地里

庄稼人在推动着耕犁,

汗湿着夏日的泥土上面

那一双有力地弯垂的手臂呵

是在收拾去年播下的种子吗?

季候鸟的叫唤永是熟悉的。

这已是第二年七月的风了,

渐吹黄了你的麦子和稻,

村旁的兵士也来灌溉着水

在白云下健康地笑呢

村姑子的嘴里唱着“卢沟桥……”

我们的七月

来了啊!

丛木长得繁密了;

树林里叶子的骚声沙沙地

那冒出来的烟突呵

终日吐出着浓黑的烟雾,

满身油污的工人,愉快地

走上长路用壮大的步子,

我们光荣的季节已来了呢!

林末的那边是广宽的

草场,静谧地披晒着七月的阳光。

号筒清脆而嘹亮的走过了

壮丁的行列迅疾地来了呢,

蜿蜒着像古代坚牢的城墙,

这中国新生地勇敢的队伍啊!

我们的七月

来了啊!

南方七月的乡村

野花明烂地开遍了;小溪

的水更清亮地向远方流去。

是往年神话里乌鹊桥的时候了

但如今也被时代的声音所吞灭;

村妇人都忙碌着缝战士的征衣呢……

石桥旁边游戏的孩子,

赤露的胳臂摇着祖国的国旗,

还愤怒地喊着“打到日本帝国主义”呀!

健壮的在七月里长成到大哟;

你们已知道谁是我们世代的仇敌!

我们的七月

来了啊!

遥远的

遥远的海上;

暴风雨虽隐没了往日明月的渔女

但毁灭不了这汹涌的海底巨浪,

天生自由的渔人们哟;

勇敢的渔船仍旧扑打着木浆,

在守卫着这水上的家乡啊!

在向着暴力作无止息的拒抗啊!

……

直等到像从前一样的平静,

祖国的灯塔再披上光明。

白鸥从天的那面飞来了,

这已是第二个海上七月的标记。

我们的七月

来了啊!

祖国东方、北方、南方的大野,

更有多少为争自由的勇士

用成河的血流,

用壮烈的死,

……

来雕刻这纪念七月的碑石,

来完成这一部颂赞七月的史诗。

一九三九,六月底草于兰州

2.《九行诗二章》发表在《现代评坛》第四卷二十二期上,刊行时间为1939年7月20日,组诗分别是《不如归》和《怀乡病》,各3节9行。署名唐那。

九行诗二章

不如归

燕子在蓝天里划着圈,

划出寂寞里平静的喜悦。

你,是从南方飞来的吗?

秋天的雁子早已远了,

我还是徘徊在沙漠的北方。

默默地漂泊的记忆是悲哀的……

我永成了异地流浪的人么,

且封住自己的脚步归去吧。

故国在烽火中渐渐荒芜尽了!

怀乡病

柳条叶已拖向河岸边;

游嬉着的孩子脱下棉衣了;

燕子给北方带来春天了呢。

遥远的,河上的一面:

青草已覆上石桥了么,

房舍被丛木遮荫了么……

是的,家山在千里以外了,

但长久地岁月的提示里

我有寂寞,寂寞的怀乡病。

一九三九年三月, 兰州

3.《短歌二章(九行诗)》发表在《现代评坛》第四卷第二十三期上,刊行时间为1939年8月5日,署名唐那、易铭,第二首为易铭作。每首3节9行。易铭是唐祈《诗歌回忆片段》中提到的文健,1933—1938年在南昌私立豫章中学读书时结识,是唐祈诗歌的领路人之一,“那时我十三、四岁,文健十五、六岁”,他比我高两班,彼此志趣相投,我就象他的影子一样跟随着他”。[7]易铭1939年在武汉大学(时武汉大学迁住四川乐山)读书时,死于日寇的轰炸,“闻一多先生当时教他,曾对同学们说过,文健是他教过的学生中的一个诗的天才”。[8]为了纪念他,唐祈将易铭的长诗《醉歌行》发表在《现代评坛》第五卷第四期上,并写附记云:

“在八月十九日嘉定的大轰炸下,易铭在武汉大学被轰炸惨死,诗人在生前刻苦地写下了不少的诗章,但都没有拿出来。诗人在信里说:‘……我想与世人头一回见面的该是一首成熟的长篇叙事诗或是一篇诗剧,而不是一些感情的碎片……’因此诗人曾经化过三年的努力写成一篇长叙事诗《流浪的心》,但这些都被葬于火,这应是诗人最惨的遭遇。这篇《醉歌行》是诗人去年由嘉定寄来的,其余所寄只有《秋天》、《江上》、《红墙》、《影子》、《休洗红》、《不如归》寥寥的十几首,想刊印他的遗作全部,唉,诗人的死是太可哀惋的了,易铭还只有二十三个短短的年月,(他还是武汉大学文学系三年级的学生呢!)却这么早的完全凋谢了!唉!

让我们来记住这惊人惨绝的赐予!”

短歌二章(九行诗)

唐 那 易 铭

铜琶从黄沙拨出万重琤瑽

白马的背上壮志如长风

且歌出古代疆场老迈的英雄

征骑踏碎过月明的山崖

晓风的城头会缓缓吹起悲茄

积雪大野上白骨如花

长剑美酒足夸尽盖世豪华

黄沙堆起的坟墓明亮如金塔

短歌声里悲凉溢遍荒涯

我听见你的铜琶在边城上琤瑽

冷月的城头如一个荒凉的梦

那古代的疆场哟!如古代的枯塚

噫!古代的幽灵怎样的启示了你

沙漠的风怎样把怀古幽情吹起

那横横苍郁的树,猎猎褪色的旗

刁斗声里催白了双鬓的老将

驱马城上羌笛盖满心头如严霜

如今是你,噫!夜夜登临望故乡

4.《河边》发表在《现代评坛》第五卷第十七、十八期上,刊行时间为1940年5月20日,署名唐那。4节14行。《河边》是以《边塞诗抄》为总题发表的,副标题是“边塞十四行诗之七”,同组的另一首《蒙海》见《诗第一册》和《唐祈诗选》。

河边

——边塞十四行诗之七

河边吹起了清脆的号角,

集合了许多的牧羊人,

没有铃铃和纯白的羊群,

符号却告诉你是一个兵丁。

沙原的草还很嫩绿,

岸边的蹄印里仍积结住薄冰,

是要抛开这寂寞的年月了,

用欢喜来听取入伍的命令。

羊皮襖上肩一枝马枪

那根牧鞭已交给自己的女人,

知道这是防备的时候了,

否则,黑色的强盗会闯过来。

河上都吹响亮亮的号角

牧羊人的队伍走过了山坡……

5.《送征吟》发表在《现代评坛》第五卷二十一、二十二期上,刊行时间为1940年2月20日,全诗分“征妇”、“征男”两阕,每阕4节12行,署名唐那。

送征吟

征妇

如今,送你过大桥头去

杨花在肩上絮絮的

寄语;从此出征去哟,莫踌躇!

如今,还伴行在你的身前

今夜的明月照你到遥遥的天边,

莫要将我哟,依依的牵恋。

如今,村头的旁边长别离

流水映下了多少往夜的回忆,

我也长愿随你去哟,永远为你……

如今,你将跋涉到千里外

是出征哟,压下了涌来的悲哀,

那一天哟,你的歌声再从江上归来?

征男

明天,白云送我远远的去,

往日的梦里是天涯的儿女

长征的路呀,也有幽怨的风雨。

明天,行军到天的那一面

我将应着号筒勇敢的向前

可是,有一个影子呀,仍将挂念。

明天,风霜将扑打来征衣

你不要为远方的征人而叹息

就是百般磨折呀,也难将你忘记。

明天,兵车将我带到边塞,

你不要长此在岸边徘徊,

征战不休止呀,我还不应归来。

二月城固

6.《逝水章》发表在《现代评坛》第五卷第二十、二十一期上(此与前卷同号,但刊行时间不同,原因不详),刊行时间为1940年7月7日,署名唐那。5节32行。

逝水章

“往事如逝水啊……”

沉思人向大江叹道。

已不复是旧年

江水涨起

夹岸的花落

送你戎装远去

那频频的依依的回首

郁郁的眉,

而且舟只做了负重

将别离从水上

寸寸载去。

唉,如今

清明的雨却匆匆过了

遗忘 到你坟前

将几张纸烧化

哀念你的身后萧萧

在南边一个明媚故居

你的家里人卜起课,掛念你

风雨流年,流年风雨

“祝国士战地来去

一路平稳”。

然而在天外

一个新坟草还青

一个岁月

一个幽魂。

素月照你的墓

江水唱谁

为国殇的歌。

“逝水长流

千古永垂”

沉思人试一试泪

澎湃的大江东去。

7.《冰原的故事》发表在《现代评坛》第六卷第二十、二十一期上,刊行时间为1940年10月,4节30行。

冰原的故事

二月的冰原呢:我在结冰的草上走我低着头。

二月的冰原呢:我走过山坡又走过了山坡,白雪永不消化。

二月的冰原呢:乌拉山渐渐在山的前面,我望着山,我想你就在山那里。

二月的冰原呢:我来看你,我来看你。

我有着一个美丽想像的,我爱冰原。

我有着一个美丽故事的,就在冰原。

我想像冰原上起了黄昏,黄昏里会有一个人。

我想像你的羊脂灯是寂寞的。

(而我走过的许多夜都是那么长:)

我却爱上了冰原;

我爱你的冰原。

我走到了,冰原和山坡退在后面。

踏着白雪我找你的住处,一里雪像没有尽头

我停住在一个老年人的家,听老人单调的话,单调的话乃是你的故事:

(一个女骑兵的故事:)

“一个雪夜,一匹白马。

你丢了老年人走了:

独自的走了;不在冰原。

那夜开走了一队兵。

……

……”

三月的白雪更白了,冰原更无边际。

我永远在冰原上走了,我的头更低垂。

行囊里乃有了你的一支画角。

十月十一日,初稿于兰州

1938年,因父亲在甘肃邮局任职,唐祈来到了兰州,先后在甘肃学院文史系、西北联合大学历史系读书,毕业后在西安的一所儿童艺术学校、兰州工业专科学校教书。期间,演抗日剧,写抗战诗,且任过西北联合大学话剧社社长,“担任过国民党西安劳改营的中校戏剧教官,国民党第八战区政治部演剧队中校队长等反动职务,导演过“野玫瑰”等反动戏剧”。[9]

关于唐祈的抗战诗,唐湜在1998年说:“同年(1936年——笔者注)写的诗中还有一篇《河》:‘河上/没有木船/渡/仇人的马……’(《诗第一册》),是抗战诗,却过于单纯,只简单地写了‘渔人/在岸边/守卫/自己的家’,就戛然而止于‘河呵/祖国底河呵’;可也把河与祖国凝合于一,向深度发展,比一般的抗战诗凝重一些。”[10]这就牵涉到了抗战诗歌在时代要求下的特点,其时,为了抗战号召“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召唤诗歌的战斗性、鼓动性和通俗化,并成为此时段诗歌的总体风格,甚至有些诗歌纯粹就是标语口号。前录唐祈的《我们的七月》应该说是这一风格的体现。“七月”对于抗战的中国来说是个特殊月份,如胡风1937年9月创办了以“七月”命名的杂志;也是诗人们大写特写的月份,如田间的《给战斗者》中就有:“是开始了伟大战斗的/七月啊!/七月,/我们/起来了。”[11]抗战诗歌的总体风格和唐祈的诗歌追求是有距离的,唐祈后来回忆说:“我们酷爱诗的美和它的艺术性,注重意象和象征性抒情。古典诗词中则崇爱李白、李商隐、纳兰性德,而抗战诗需要明朗、畅晓,直抒胸臆,恰好要求自己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个创作上的矛盾,直到我漫游草原,从生活中接触了许多兄弟民族优美的民歌以后,才逐渐得到解决,摸索到一条艺术道路。”[12]

由上可以判定:一是唐祈对于自己的抗战诗歌多数是不满意的,[13]而收录在《诗第一册》中与抗战有关的诗《河》、《蒙海》、《流浪人》、《墓中人歌》都具有沉思的、内敛的、象征性特点,但由此也几乎看不出是抗战诗歌了。如最初发表在《现代评坛》上的《蒙海》和《诗第一册·蒙海》就有很大的不同,现将不同的版本照录如下(要说明的是《唐祈诗选》所存《蒙海》在《诗第一册·蒙海》的基础上,有两处改动:将“辽远”改为“遥远”;“跑在”改为“跪在”):

蒙海

——边塞十四行诗之八

蒙海,一个蒙古女人,

四十岁了,还像少女的年青,

她说一串难懂的言语,

告诉我来自辽远的沙布尼林。

她穿着旧日的马靴和羊皮衣,

头套上的珠子夸着贵族的富丽,

她唱着一支牧羊女的谣曲:

说是成吉思汗英雄的后裔。

如今,她走得过远了,像白云

却挂住了以往的回忆。

她爱那沙漠的金色的土地呢;

时刻想回到沙上的帐幕里。

蒙海是个被迫的漂泊者,

蒙海的影子是悲哀的。

蒙 海

蒙海,一个蒙古女人,

三十岁了,还像少女样年轻,

她说一串难懂的言语,

告诉我来自辽远的沙布尼林,

她穿着旧日的马靴和羊皮衣,

头套上的珠子夸着衰落贵族的富丽,

她唱一支牧羊女的谣曲,

说是成吉思汗的后裔。

那谣曲唱出了沙漠一千个城廓,

苏尔丁长矛征服俄罗斯,埃及,美丽的多瑙河……

欧洲人都颤栗地跑在蒙古人面前,

全世界游牧过我们金黄色部落。

蒙海,突然静止在谣曲的回响里,

像远方鞭牧着马羊的故乡。

1938·甘肃兴隆山

【注】苏尔丁长矛是成吉思汗用的武器,蒙古人传说是神在个月光的山上赐给他的,至今仍保留在灵柩旁,视为神器。

二是唐祈的抗战诗大多使用古典的边塞诗意象,来源于儿时母亲的教育,也更是因为年轻的唐祈无力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意象所致。事实上也正是由于抗战诗的写作困境,使唐祈走上了“把我熟悉的西方十四行诗的形式、格局、构思和民歌、牧歌经过嫁接,或者说经过渗透、溶解、化合提炼成一种中国式的移植改造过的十四行诗”。[13]也就是说,经过抗战诗的写作,唐祈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诗歌创作路数。

注释:

[1] 彭林祥:《森林丛书》不设主编的丛书[J].博览群书,2012.(5).

[2] 收录唐祈1949年前诗歌的选本当首推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的《九叶集》,收录13首。再就是蓝棣之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的《九叶派诗选》和2009年的修订版,只收《雾》和《时间与旗》。还有徐俊西主编,王圣思编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的《海上文学家百库·杭约赫、陈敬荣、唐祈、唐湜卷》所收诗除《五月四日》之外,其余皆见《诗第一册》、《唐祈诗选》。

[3] 杨禾:唐祈和他的诗[J].银河系诗刊.1992.(7).亦见杨禾:逆旅萧萧[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97页.

[4] 唐祈:唐祈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81页.

[5] 唐祈:唐祈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75页.

[6] 《现代评坛》1935年创刊于北平,是一份政论性的杂志,1937年与《现实生活》合并,迁西安出版。1938年8月迁兰州出版(第3卷20-24期),编辑者为赵西(赵振遐),增加了文艺方面的栏目,其在1938年9月出版的第4卷1期的“征稿启事”中有“关于文化问题讨论及抗战文艺创作”条。《现代评坛》为抗战时期西北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培养了出了一些优秀的诗人、作家和艺术家。如诗人牛汉的第一首诗《北中国歌》就发表在1940年的《现代评坛》上,唐祈也如是。后赵西被国民党所捕,继任者为张聿飞,文学性减弱。由于经费紧张,杂志经常出合期,印书每期500册左右,且在1941年8月停刊。甘肃省图书馆所藏较完整。

[7] 唐祈:唐祈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93页.

[8] 唐祈:唐祈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96页.

[9] 田之:人民文学反右派斗争获初胜——剥唐祈、吕剑的丑恶原形[J].文艺月报,1957.(9). 亦见唐湜:诗人唐祈在四十年代[J].诗探索.1998.(1).

[10] 唐湜:诗人唐祈在四十年代[J].诗探索.1998.(1).

[11] 白崇义 、乐齐:现代百家诗[M].北京:宝文堂书店,1984年版,第275页.

[12] 唐祈:唐祈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97—198页.

[13] 唐祈在《诗歌回忆片段》中说,盛澄华先生教诲他:“应当终生禁止自己写得马虎、草率”,这是唐祈发表诗歌较少的原因之一。见《唐祈诗选》第200页.

[14] 唐祈:唐祈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98页.

作者简介:张天佑:男,53岁,甘肃会宁人。西北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20世纪中外文学比较;杨晓华:女,53岁,甘肃肃北人。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馆员;雒亮亮:女,24岁,西北民族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