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遗址类博物馆的展览设计
2015-01-30郭邦王凤奇
郭邦 王凤奇
(汶上县文物旅游局,山东 汶上 272500)
浅谈遗址类博物馆的展览设计
郭邦 王凤奇
(汶上县文物旅游局,山东 汶上 272500)
【摘要】本文章主要对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博物馆现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遗址;遗址博物馆; 规模 ;职能 ;选址
遗址博物馆在其背景成因、建设条件上均有自身的特点,学术层面上也有很多课题在研究探讨之中,这都给设计师提供了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创作空间。
一、遗址博物馆的概念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
遗址博物馆就是在遗址空间的基础上建立的,并以它所在的遗址及遗址内的遗物和遗迹作为其藏品结构和陈列展览的核心和基础的博物馆。建造遗址博物馆的目的是保护文化遗产,并向人们展示。梁乔认为遗址距离人们的现实生活常常是遥远的、生疏的,需要一定的展示空间和手段使人们对遗址有所认知,博物馆展示空间形象与意境的构建是和遗址的历史环境、文化氛围息息相关的。人们通过对特定历史意境的感受而逐步认知遗址。
二、双重文化资源
遗址博物馆的文化特质首先表现在对遗址历史文化信息的解读与反映。作为可移动文物的原生载体和不可移动文物本体,遗址本身就代表了根植于特定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中的产生、繁荣最后又沉寂于此的一定时间和空间内人类活动的全部。其历史遗存中蕴藏的丰富考古信息、遗产地的民间生活,传统习俗、艺术甚至宗教文化底蕴,以及遗址本体及其周围环境所呈现的空间形态特点等等都能够给设计者以强有力的启示和影响。
三、限制与机会
限制首先来自于建筑的规模和与遗址的区位关系。遗址博物馆由于展示主题专一,展示内容限定明确,虽然根据遗址保护展示的不同模式其功能组成有区别,但规模都不会很大。
投资的限制促进了“低技”策略的应用。由于很多遗址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偏僻乡间,地方政府资金有限,作为公益项目融资的可能性又很小,因此多是向国家财政伸手,建设资金吃紧。这也促使设计师把眼光更多地投向工艺简单造价低廉的地方材料和施工技法,更加关注传统的建构体系和对地方现有资源的合理利用,即采取所谓“低技”策略在生态和节能的方向上投入更多精力,客观上激发了苛刻条件下的创造性思维。
其次是如何处理现实和历史的并置,如何完成从历史遗存向现实生活的跨越。简单来说,就是在遗址保护区内采取何种建筑形式来应对历史环境,如何合理利用当代社会的物质和技术资源表达历史文化信息。这也一直都是在不断探讨当中,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四、文物展陈设计理念的滞后
室内设计的精品似乎总是和都市奢华生活与昂贵的材料相联缀。而在依赖政府拨款的遗产业则很少见到优秀设计师的身影和作品。一来由于文博系统内部的行业保护或是亲缘关系,使项目不易拿到商业平台上运作;二来成功的设计师都在争抢高端的商业项目,对无利可图又有诸多掣肘的这些跨行业小项目兴趣不大。而某些装饰企业介入的方式也有问题。很多设计公司依靠免费提供设计这一必杀技得到了工程,不但设计水准很成问题,而且有些材料的使用不是出于效果的考虑而是带有明显的赢利目的,这时彰显文化内涵的高调完全成了为商业利益而搭的戏台。
但更致命的还是“理由和理念”的缺失与错位。尽管很多遗址本身的展陈内容和题材丰富多样,但由于缺乏高水准的设计团队担纲,结果多是维持僵化保守的套路。设计者由于缺乏对文化信息的深入分析解读,不能够依据现有条件和文化主题提出相应的技术对策,对展示主题的表现有方向性的误导;也完全无意于在廉价但是有效的地方材料的提炼和改上进下功夫, 只满足于采用一些新式的展示设备以炫视听,事实上是丧失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原创机会。比如五女山高句丽遗址博物馆的门厅设计,对环境条件的利用很不到位。
另一个明显的问题是与建筑设计的脱节,比较常见的问题是纠缠于小细节的趣味而忽略了对整体的把握,比如对自然光线的排斥,对内外空间的简单阻断,对建筑界面连续性的无视等等,与建筑设计的衔接是十分被动甚至粗暴的。比如在殷墟博物馆外墙我们采用了古朴的水刷豆石,而展厅里最后做的是宝蓝色的铝塑板墙面,反差很大,使我们整合建筑的整体历史氛围的设想完全无法实现。
事实上国内并不缺乏优秀的室内设计师。这里我们也有两个正面的例子。在位于北京通州的韩美林艺术馆项目中,杭州尚典的陈耀光先生与崔总沟通就很顺畅,双方对建筑空间的理解一致,配合到位,最后的完成结果也较令人满意。
在西安汉阳陵帝陵外葬坑保护展示厅的设计中,可以看到内墙面大量使用了单向开槽的水泥方砖,色泽沉稳古朴,作为背景质地均匀。方砖本身是对陵区汉砖的提示,其排列组合的方式又暗示了现代工艺的特点,是比较有说服力的做法。
可见真正的问题不是行业的水准,而是个体的意愿和能力,以及项目的运作机制对个体的选择失据。
建设条件的制约、展陈设计理念的滞后和建设管理上的某些不规范操作,背后均有其深层的经济、社会原因,仅仅依靠设计者工作方式的改进恐怕难以克服。这一领域设计条件的真正成熟,尚需时日。
五、喜忧参半的成果
(一)辽宁五女山山城高句丽遗址博物馆
五女山城是高句丽七百年历史中的第一个都城。山城最主要的遗迹就是城墙,绵长的城墙随山就势而建,很有气势。墙体以楔状的青石尖端向内垒砌,石块棱角分明,粗砺沉厚,缝隙间杂草丛生,雄浑中自有一种苍凉。五女山城的城墙自然成为设计构思的重要切入点。
博物馆选址在离山城有一定距离的遗址保护区的边缘,依山傍水、横卧林间。博物馆依地势而建,布局也比较简单,通过一个逐渐抬升的折返流线串起展厅,入口在湖边,出口就到了半山。由于墙体在平面和剖面上均成一定的角度,内部的空间变化也比较丰富。
展陈理念上的差异仍然导致建筑与室内设计明显脱节。比如所有室内公共区的外窗均被封死,建筑外部与内部空间的视觉连通已被切断,幕墙和落地窗全都成了摆设。唯一保留下来的就只有公共大楼梯的顶部天窗了。导致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变得消极和被动,建筑的整体性被削弱。
(二)无锡鸿山遗址博物馆
鸿山遗址是位于苏州和无锡之间,是战国时代越国诸侯的墓葬群。博物馆依托于其中规模最大的丘承墩的残存封土来布局,同时将在长60多米的丘承墩墓坑原址上盖的保护棚作为特别展厅,也串接在整个博物馆的展线上。因此这个馆的位置和方向都有很严格的限制,体现了遗址文物不可移动的特点。
建筑空间意象的源点是:遗址封土堆的形态特征、遗址周边的农田肌理和苏南坡顶民居。完成后的建筑形体是一组错动的长方形体量。建筑布局错落生动,整体形态舒展。展厅的仿土外墙朴素沉着,与中部大屋顶形成了强有力的对比,在广袤而湿润的平原上独领气势,令人遥想战国雄风。由于是在长三角富庶地区,资金状况还不错。公共区域的室内由于没有文物展陈的要求,基本也达到了原设计意图。但展厅的设计仍然有值得探讨之处。不知道设计者意识不到还是图方便,并不理睬建筑空间的特点和意图,对展陈区一些特定部位的自然采光总是持否定态度,简单地能封就封,而不愿意从技术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即便是展厅也可以经过柔化、滤光等多种办法处理天然光。
参考文献:
[1]张成渝,谢凝高.世纪之交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J].人文地理,2002(1):4-7.
[2]梁乔,梁华.遗址博物馆——遗址展示空间意象创造[J].四川建筑,2002(2):46-48.
[3]王军.遗址公园模式在城市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唐大明宫遗址公园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9(9):50-57.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