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融为支持推进朔州“三农”发展
2015-01-30郑红
〔摘要〕朔州市金融支持“三农”发展优势明显,但也存在着农业发展基础薄弱、“三农”经济组织体系建设滞后、农村信用环境较差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朔州市金融支持“三农”发展,必须优化金融发展生态环境,形成良性互动局面;推动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创新金融发展机制;加强组织协调,构建良好的信用体系;拓宽融资渠道,改善融资服务;加大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力度,加快农村改革步伐。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1203(2015)05- 0054- 04
〔收稿日期〕2015-08-22
〔作者简介〕郑 红(1965-),女,山西临汾人,中共朔州市委副书记,中共朔州市委党校校长。
山西省金融振兴推进大会召开后,朔州市委高度重视、迅速行动,一方面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贯彻省委书记王儒林讲话精神,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分管部门同志,深入六县(区)就金融支持“三农”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更好地促进金融支持“三农”发展形成了几点对策建议。
一、朔州市金融支持“三农”发展优势明显
近年来,全市1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都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涉农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有所增强,金融服务面逐渐扩大,对促进“三农”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1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257.8亿元(人民银行统计口径规定,县区级贷款全部属于涉农贷款),占贷款总额的47.38%,较年初增加16.21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个人涉农贷款余额为110.5亿元,企业涉农贷款余额为139.5亿元,各类非企业组织涉农贷款余额为7.8亿元,尤其是县(区)农信社、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及蒙银村镇银行、太行村镇银行等围绕“三农”发展大做文章,下真工夫,成为支持“三农”发展的主力军,使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优势愈加明显:第一,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全市整合资金项目,每年投入20多亿元用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幸福指数大幅提升。第二,种植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玉米、小杂粮、马铃薯、蔬菜等特色种植形成规模。2014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25.6亿斤,比上年增加2.1亿斤,同比增长8.9%,实现了建市以来的六连增,增幅为全省第一。第三,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强力推进。以奶牛、肉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快速发展,奶牛存栏、鲜奶产量、肉羊出栏量、人均畜产品占有量、农民人均牧业收入五项指标多年位居全省第一。第四,新型经营主体得到大力培育。全市农民合作社达到5 800多家,注册资金89亿元之多。认定家庭农(牧)场1 700多户,耕种面积25万亩,其中千亩以上大户达65户,居全省第一。还深入推进“朔州企业家投资在朔州”活动和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工程,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352家,其中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22家,新西兰恒天然、伊利、蒙牛、中粮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均在朔州市建有生产加工基地。同时,不断完善“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与分配机制,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去年,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60亿元,同比增长22%。第五,“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加快开发建设。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朔城区城郊型农业、平鲁区马铃薯、山阴县奶牛、怀仁县肉羊、应县蔬菜、右玉小杂粮等产业。全市“一村一品”专业村达到550多个,占全市的1/3,实现了布局区域化、种养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营销市场化、服务社会化,并培育了一大批优质品牌。全市共认定无公害生产基地80多万亩,认证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50多个,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6个,获得国家驰名商标1件、省级驰名商标35件,应县“应州绿”牌蔬菜通过国家GAP质量认证,在全省首家获得出口海外的通行证。第六,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建立健全。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坚持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以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以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为手段,逐步建立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第七,农村改革发展有序推进。以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全国草牧业发展试验试点市建设为契机,不断创新城乡空间布局、土地管理制度、金融制度、经营制度、户籍制度等,促进土地、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2014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 137元,同比增长12.1%;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对推进全市“经济结构优化、发展质量提升”两大任务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二、制约朔州市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因素
虽然朔州市金融支持“三农”发展优势明显,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三农”经济弱质性的影响,“三农”融资仍存在担保难、抵押物少、融资渠道窄、融资额度小、融资成本高的问题。二是金融机构在支持“三农”发展中存在涉农贷款不良率居高不下、信用环境差、放贷难的问题。具体而言,制约朔州市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农民收入不稳定
由于地理原因,朔州农业发展不均衡,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有待提高,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自然条件、市场价格等对农业产值影响较大,多数农民仍然是靠天吃饭,产量年际间变化较大。再加上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往往是随行就市,农民不会利用套期保值等金融工具有效规避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收入不稳定,从而导致农民很难在银行机构中获得贷款。比如平鲁区种粮大户巩某,今年种植面积达到5 000多亩,主要种植胡麻、荞麦、莜麦、藜麦、玉米等作物,缺水导致种植产量低、收入不高,年收入仅维持在20万元至30万元之间,如果遭遇干旱年景,收入更少。再比如,从去年开始,羊肉价格从每斤27元下降到目前的每斤15元左右,怀仁县羔羊养殖大户受到了极大冲击,养殖数量锐减。
(二)“三农”经济组织体系建设滞后
朔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滞后,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制度不规范等问题。如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名义上由数位农民合作设立,但往往是发起人一股独大,其他成员各自为政,不能统筹整合各类要素资源,再加上内部财务收益分配制度不规范,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为家庭或家族模式,经营者素质较低,缺乏战略眼光,普遍存在管理水平低、生产效益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财务状况不能真实反映经营状况等问题。由于这些农业经营主体先天发育不足,严重影响了其授信,在向银行贷款时,银行无法对其进行风险评估。
(三)“三农”贷款担保难、抵押难
银行信贷投放主要有担保、抵押、质押三种模式。目前,朔州融资性担保体系发展滞后,仅有7家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和2家民营融资担保公司,担保能力有限,尤其是各县(区)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注册资金少,有的甚至没有或很少开办业务,“三农”贷款担保难的问题突出。另外,各县(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等“三农”经济组织通过土地流转取得的“土地资源”没有土地手续,自行建造的厂房、办公楼、仓储库房等也没有房产权证,不能作为有效抵押物进行抵押。有些企业即使有正规合法的手续,但银行评估资产时仅按其实际价值的30%~40%给予质押贷款,融资能力弱。
(四)“三农”融资渠道窄、成本高
朔州一部分农民企业家金融知识欠缺,融资观念落后,对融资理解仅局限于银行贷款,多渠道融资能力和水平不高。部分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品质较好,经过培养和改进有上市融资的可能,但是企业家认为企业上市后需要接受外部监管,自主经营权降低,不利于掌控企业;还有的企业家认为上市风险较大,一旦上市失败,所有花费均无法收回,不愿冒险。狭隘的融资思想极大地限制了企业的发展。此外,“三农”融资成本较高,农信社、村镇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年息一般为10.8%~14.4%,扣除农业生产成本和贷款利息之后,农民纯收入所剩无几,如果收成不好,还本付息压力较大,融资贵的问题比较突出。
(五)农村信用环境较差,削弱了银行业支农能力
部分农民信用观念淡薄,认为金融机构的钱是国家的,把贷款视为扶贫款、救济款,还款不积极,有些甚至存在恶意逃贷、赖贷、骗贷等失信行为,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环,阻碍了金融业向农村地区的发展延伸。如几年前朔州为发展设施农业生产,农信社、邮储银行等发放了大量贷款,但是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贷款人没有还款,甚至连利息也没有结清。有的村以多户联保的方式和自然人担保进行贷款,联保小组中出现借款人逃债、赖债或者无力偿还债务的情形后,就会引发“一人不还,其他联保人也不还”的恶性连锁反应。加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或者经商已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渠道之一,一些农民获取贷款后,转变了贷款用途。由于务工或经商分散且流动性较强,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农户贷款实时使用情况、经营效益、信用状况等基本信息难以准确把握,经常会遇到贷款项目难评估、资金使用难监控、经营效益难掌握、到期贷款难清收、风险处置难执行等问题,从而形成大量不良支农、涉农贷款。从银行角度讲,形成不良贷款后,银行缺乏追贷手段,即使起诉,金融债权案件也存在执行难的问题,往往是赢了官司,赔了钱,得罪了人,但贷款依旧收不回来。同时,抵押物处置也存在一定困难。这些情形造成了银行业“惜贷”、“惧贷”,严重影响了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积极性。
(六)银行业金融机构“抓大放小”,对“三农”信贷支持力度不够
国有商业银行实行“抓大放小”的经营战略之后,一方面把贷款额度高的大中型企业作为主要支持对象,将绝大多数资金放到城市或非农领域,导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能力不足。另一方面,资金运用权限层层上收,县级以下机构只能发放小额存单质押贷款和部分足值资产抵押贷款,建立新的信贷关系均需逐笔、逐项报上级审批。同时,金融网点的收缩,也是导致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和能力下降的原因。目前朔州除农信社以外,其他银行均没有在乡镇一级设置机构网点。
(七)银行业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不能满足“三农”发展需要
目前,朔州银行业推广较多的金融产品有工行的“网贷通”贷款模式、建行的“助保贷”贷款模式、邮政储蓄银行的“园区农户质押贷款”模式和“小微企业抵押贷款”模式、农发行的“土地储备贷款”模式、农信社的“联保或抵押贷款”模式、村镇银行的“驻乡农贷服务中心”贷款模式等。虽然各银行(社)推出了各类金融产品,但相对于“三农”发展来说,门槛依然很高,行业规定僵化,产品针对性不强,许多“三农”经济组织望尘莫及。再加上农业生产周期长、利润薄、前期投入大,而银行信贷的周期相对较短,“短贷长用”不能有效服务“三农”,而且倒贷难的问题也较为突出。此外,民间借贷活跃,大量县域存量资金流向了房地产、煤焦等非农领域,对脆弱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金融发展生态环境,形成良性互动局面
各级各部门领导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现代金融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明确责任,狠抓工作落实。在创新金融支农条件、搭建金融支农平台、疏通金融支农渠道、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化解金融支农风险上下工夫,积极推动政银保企四方合作,加大信贷投放,充分激发和调动金融机构与农民的积极性,形成银政企良性互动的局面。一是要定期组织银企对接会,举办产业项目通报会、融资产品推荐会、银企项目对接会,推动银企信息互通。二是要建立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考评机制。制定出台银行业支持“三农”经济发展考核暂行办法,从信贷资金总量、贷款增量、存贷比、银企对接会签约履约等方面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发展进行全面考核评价,并对贡献突出的银行(社)进行奖励。三是要大力推出农业政策性保险,扩大农村保险范围,在加大对玉米、能繁母猪、奶牛等政策性保险的基础上,逐步将小杂粮、生猪、肉羊、设施、蔬菜、农房等纳入保险范围,探索农业再保险和中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创新政银保企四方合作模式,进一步加大金融服务“三农”的力度。四是要加快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强化融资增信服务。通过政府专项基金向担保公司注资,提升其担保实力,力争使朔州市级政策性担保机构资本金达到5亿元以上,各县(区)政策性担保机构实收资本不低于5 000万元,督促各县(区)启动、运营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发挥市级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的龙头作用,加强与省级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的联系,联合各县(区)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通过“抱团增信”的方式,提升融资增信能力,切实解决朔州市融资担保行业规模小、实力弱的问题。建立政银担企四方对接机制,合理放大担保授信倍数。鼓励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大力发展民营融资性担保机构,形成多元化、广覆盖的融资担保体系。
(二)推动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创新金融发展机制
应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化解历史包袱,实现经营体制机制创新,重点推动山阴县农村信用联社改制农商行的工作。加快朔城区、平鲁区农村信用联社的联合改制工作,组建朔州农村商业银行,填补朔州无市级地方性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空白。着力推动区域性村镇银行发展,争取在2年至3年内实现村镇银行在县(区)的全覆盖。按照“上限封顶、对象封锁、资金封闭”的思路,引导扶持有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试点。
(三)加强组织协调,构建良好的信用体系
应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步伐,严厉打击社会失信行为。各级政府要抽调精干力量对辖区内金融机构历年不良贷款进行集中清收,对恶意逃废银行(社)债务、逃贷、赖贷、骗贷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处理。运用行政力量对公职人员失信行为进行处理,要求其限期偿还银行(社)不良贷款。通过网络、报刊、电台、电视等媒体向社会定期公布失信人员名单,利用社会舆论压力,引导公众诚信守诺,促进社会诚信建设。鼓励涉农企业牢固树立“诚信为本”的理念,按时偿还银行贷款,做到诚实守信。
(四)拓宽融资渠道,改善融资服务
一是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大力实施上市企业培育工程。要加大对企业上市的宣传力度,组织涉农企业参加上市、挂牌培训会,推动朔州具有发展潜力的涉农中小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加快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建设,制定金融招商政策,鼓励国内股权基金、资产管理公司、保险机构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入驻,引导涉农企业利用股权融资、风险投资、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进行项目融资。创新融资模式,进一步引导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债券等形式筹集发展资金。二是建立朔州现代农业风险投资基金。参照建行推行的“助保贷”金融产品,财政筹集专项资金,存入各金融机构作为“种子”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在上年纯农业贷款月均余额基数上,新增不低于“种子”资金5倍的信贷额度,以保证贷款的形式,定向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由财政出资引导,向社会定向募集一部分资金,组建规模不小于1亿元的风险投资基金,以资本注入、参股经营等风险投资的形式,对组织体系全、管理制度严、产品前景好的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进行资本注入,带动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入。
(五)加大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力度,加快农村改革步伐
一是加大扶持引导力度,促进农业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对涉农中小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或返还,减轻企业负担。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优化创业环境,全面激发农民工等返乡人员的创业热情,提升其创业积极性,促进“三农”经济组织的自我造血功能。鼓励涉农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快速转型升级。二是加快农村改革步伐。以朔州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切实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步伐,加强农村“三资”规范整顿,建立健全市、县、乡、村的农村各类产权综合交易平台和服务体系,真正将农村各类权益类资产纳入抵质押范围,实现金融资本、农村资产资源和农业优势产业的有效对接,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平等交换和有序流动。
Promoting Development of“Three Rural Issues”on Financial Support
ZHENGHong
(The CPC Shuo Zhou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Shuozhou 036000,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three rural issues”gets distinct superiority on financial support in Shuozhou,while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for instance,the basis of rural development is weak,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 organization system of“three rural issues”lags behind,the rural credit environment is poor,and so on.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three rural issues”on financial support in Shuozhou City,we must optimize environment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forming good interaction; boost reform of loc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innovating system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strengthen organization and coordination,constructing nice credit system; broaden finance channels,improvingfinancingservice; and cultivate vigor ofrural market subject,advancingrural reform.
Keywords:Shuozhou City;development of“three rural issues”;financial support;reformoffinancial institutions
责任编辑 梁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