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抓落实的辩证法
2015-01-30姜华有,陈月芳
〔摘要〕抓落实,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展现,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工作部署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抓落实的辩证法思想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坚持认识和实践辩证统一,勤于实践抓落实;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因地制宜抓落实;坚持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统一,突出重点抓落实;坚持形式和内容辩证统一,注重实效抓落实;坚持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尊重规律抓落实;坚持领导者引领作用和群众主体作用辩证统一,推动全员抓落实。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1203(2015)05- 0032- 03
〔收稿日期〕2015-09-06
〔作者简介〕
姜华有(1965-),男,安徽庐江人,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中共宿州市委党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陈月芳(1963-),女,安徽砀山人,中共宿州市委党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研究中心副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关键在于落实”,“抓落实,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展现,也是对各级领导干部工作能力的重要检验” 〔1〕。立说立行、狠抓落实、善抓落实是习近平总书记执政风格的显著特征。在习近平看来,领导干部必须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来分析问题、谋划工作、创新方法、统筹协调,确保抓落实取得成效。
一、坚持认识和实践辩证统一,勤于实践抓落实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包括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由实践到认识,获得对于事物规律的认识,解决的是认识世界、形成理性认识的问题,即产生路线方针政策、计划、战略、制度等。第二次飞跃是由认识到实践,解决的是改造世界、把理性认识付诸实践的问题,同时也是检验、丰富和发展认识的过程。抓落实,就是抓政策、计划、目标、制度的贯彻执行,发挥其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属于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与第一次飞跃相比,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更为重要,因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世界。习近平强调:“我们的所有成就,都是干出来的。这里的关键,就是始终注重抓落实。如果落实工作抓得不好,再好的方针、政策、措施也会落空,再伟大的目标任务也实现不了。” 〔1〕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也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2〕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指出,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注重实干、勇于实践,推动工作的贯彻落实。
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和客观世界的复杂多变性,在实践中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反复、持续地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认识。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同样也永无止境。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不仅是具体的,而且是历史的,就是说这种统一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认识要同发展变化的实践相一致。通过一次实践解决了某个具体问题,旧的矛盾消除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从而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达到新的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有的同志把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看作是通过一次行动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这种观点是缺乏辩证法的表现。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3〕也就是说,只有在贯彻群众路线的实践中,才能及时发现新问题,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增强宗旨意识,不断提高为群众工作的本领。
二、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因地制宜抓落实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原理是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面向全局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而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把上级精神同具体实际相联系,因地制宜抓落实。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防止采用“一刀切”的简单做法,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出符合中央精神、切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曾作过精辟分析,如在谈到推进工业化时,他指出:“工业化不是到处都办工业,应当是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开发则开发,宜保护则保护。” 〔4〕在论及新农村建设时,习近平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5〕在谈及扶贫工作时,习近平要求:“必须创新思路方法,加大扶持力度,善于因地制宜,注重精准发力。” 〔6〕
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因地制宜抓落实时,首先要理解上情。政策分为总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和具体的政策规定,总政策、基本政策决定了具体政策和具体的政策规定。把握不同层次的政策,就是要把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不同政策的内容及其适用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增强落实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其次要摸透下情。下情就是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分析下情要在注意现象的同时更加注重分析其本质;在注意有利因素的同时更加注重不利因素的分析;在注意静态研究的同时更加注重动态研究。再次要熟悉外情。外情主要是指外地、外单位执行政策完成工作的情况,是贯彻落实政策的重要参照系。把握外情可以借鉴成功经验,从而少走弯路、找到捷径。同时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新。贯彻方针政策不是机械执行,而是把上级政策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进行落实。如在山区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可以根据不同山区的特殊性,既可以用愚公移山的办法修路架桥搞好交通,做到货畅其流实现富裕,也可以用愚公请人进山的办法,搞农家乐、办生态旅游实现富裕。
三、坚持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统一,突出重点抓落实
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在抓落实过程中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分清轻重缓急,集中精力抓重点,从而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性。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在任何工作中,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比如在谈及全面依法治国时,习近平指出,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必须重视抓薄弱环节和工作的着力点,使之成为推动全局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
工作落实的复杂性,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大胆地抓重点工作,并确保抓出成效、抓出示范效应、抓出带动作用。重点工作落实的质量决定着整个工作的质量,抓住了重点,就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领导干部作为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工作落实的指挥者、组织者,工作领域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怎样从纷繁复杂的工作中找出重点、抓住重点,是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这就要求广大领导干部,一要在统揽全局中找重点,善于在工作落实的大局中找到主要矛盾;二要克服泛化做法,确保重点抓实抓细抓具体;三是不能把重点和非重点割裂开来,既要抓中心工作突出重点,又要统筹兼顾其他工作,要学会“弹钢琴”。
四、坚持形式和内容辩证统一,注重实效抓落实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又反作用于内容。搞形式主义的人,往往把内容与形式相对立甚至割裂开来,疏于、懒于深入地研究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内在规律,过分夸大形式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习近平在同基层干部群众座谈时曾指出:“基层的形式主义,根源不在下面,而是上行下效。形式主义空耗资源、折损公信力。不办实事,老百姓的信任感就会降低。” 〔7〕针对部分领导干部中存在的“假大空”、做表面文章、空喊口号等形式主义表现,习近平强调指出,工作不是落实到会议或文件里,而是“落实到实践中去,落实到基层中去,落实到群众中去,使之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以确保党和国家确定的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1〕。形式主义实质上是一种利己主义,它表面上冠冕堂皇,实际上却是图虚名,为个人或小集团牟取私利,对工作有百害而无一利。
各级领导干部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必须坚持形式和内容的辩证统一,坚决反对形式主义,注重实效抓落实。一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上有好者下必甚焉。领导干部要从自身做起,找准形式主义的症结所在,敢于亮短揭丑,下大力气整改,克服华而不实作风,注重求实效、讲实话、做实事。二要建立和完善抓落实机制。要充分发挥机制的规范和监督作用,着力营造一种浓厚的“务实就是能力,落实体现水平,实绩才是贡献”的氛围。三要完善选人用人制度。对埋头苦干、作风优良的干部要提拔重用,对搞花架子、搞劳民伤财形象工程的领导干部要进行惩处,从而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让科学、公正的用人制度成为引领干部作风建设的“方向盘”。
五、坚持主观与客观辩证统一,尊重规律抓落实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抓好工作落实的基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8〕
各级领导干部要想做好尊重规律抓落实工作,必须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一要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科学民主决策才能使决策符合客观规律,假如决策本身是错误的,那么落实力度越大,造成的损失就越大。因此,必须健全重大事项的集体决策制度、重大决策的听证和公示制度,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二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政绩观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抓落实的做法和结果。部分领导干部落实工作抓得不好,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政绩观出了问题,个人主义思想在作祟。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抓落实过程中,把出发点放到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上,把落脚点放到办实事上,把重点放到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打好基础上,要让一切工作、各项政绩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三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规律抓落实,要求领导干部在改造自然进程中,实现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动态协调与平衡,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遵循自然规律统一起来。
六、坚持领导引领作用和群众主体作用辩证统一,推动全员抓落实
工作落实得好坏关键在领导,领导干部对于抓落实的重视程度、工作力度以及是否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极大地影响着抓落实工作的成效。但是,各项工作归根到底要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如果只把抓落实看成是单纯的领导者行为,而忽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做好这一工作,难以取得好的效果。习近平指出:“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 〔9〕可见,人民群众始终是工作落实的主体力量,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只有密切联系群众、大力依靠群众,抓落实工作才会取得实效。
抓工作落实,一方面领导干部要发挥引领作用。领导干部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主动谋事,用心干事,具有战胜落实过程中各种困难的坚强勇气和毅力。另一方面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抓落实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首先,要做好对群众的宣传、动员工作,反对命令主义。政策、制度、战略、计划等只有被群众所理解和拥护,群众才会自觉地贯彻执行。其次,要建立健全层级落实责任制。在具体工作实践中,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制定强有力的组织措施、考核措施、激励措施,健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特别是要健全人人负责、层层负责、环环相扣、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工作责任制” 〔1〕。层层负责便于层层问责,层层问责保障层层负责。有的领导者抓落实混淆层级,越俎代庖,管了一些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造成下级对上级的依赖性增大,影响了下级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坚决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