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岩溶区工程地质灾害及场地处理1

2015-01-30杨仕升蒙雷何声梁齐立

震灾防御技术 2015年4期
关键词:土洞压浆溶洞

杨仕升蒙 雷何 声梁齐立

1)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南宁530022

2)广西大学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南宁 530004

广西岩溶区工程地质灾害及场地处理1

杨仕升1,2)蒙 雷2)何 声1)梁齐立2)

1)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南宁530022

2)广西大学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南宁 530004

为减小岩溶区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以广西岩溶区为例,分析了广西岩溶地质的分布特点,对广西岩溶区的工程地质灾害进行研究分类,对岩溶区工程场地处理方法进行研究,综述了地表封闭防渗法、地面下加固处理法、结构物跨越法三大方法的原理、实施效果和实用性。研究发现:由于降雨和地下岩石类别差异等因素,广西的岩溶分布类型具有强烈的地域特性,形成了三大岩溶地貌特征;产生岩溶区地质灾害最主要的诱因是地下水的变化,重要工程中定时定点监控地下水变化十分重要;广西的岩溶区溶洞和土洞塌陷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岩溶 地质灾害 场地处理

杨仕升,蒙雷,何声,梁齐立,2015.广西岩溶区工程地质灾害及场地处理.震灾防御技术,10(4):884—891. doi:10.11899/zzfy20150406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岩溶发育最强烈的国家之一,岩溶地区的分布总面积已经达到3.65×106km2,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地区发育最强烈,其次是湖北西部、四川东部、湖南西部、山东、山西等地,全国各个省区均有分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供应日益紧张,在岩溶地区开展工程建设已不可避免。但由于岩溶的发育存在的问题,对岩溶地区的工程结构安全性产生了以下严重威胁:地下溶洞破坏了岩体的完整性;土洞的存在使场地复杂化;岩溶水动力条件的变化,使其上部覆盖土层产生沉陷;岩面石芽、溶沟丛生,参差不平整,增加了工程基础设计的难度。近期,岩溶区的溶洞和土洞坍塌给工程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危害报道众多。广西作为岩溶分布大省,本文以广西岩溶区研究为例,首先针对广西岩溶地质的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归纳,并对不同地貌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其后列举了广西岩溶区的工程地质灾害实例,并对灾害类型进行了分类和原因分析;最后对岩溶区工程场地的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了地表封闭防渗法、地面下加固处理法、结构物跨越法三大类,对各种方法的效果和实用性进行了分析总结。

1 广西岩溶地质分布特点

广西岩溶分布面积广泛,约占全区总面积的41%,主要集中在桂西北、桂中、桂东北及桂西南等地区。根据覆盖层特点,广西的岩溶分为覆盖型、裸露型和埋藏型三类。覆盖型是指碳酸盐岩之上直接覆盖第四系陆相沉积物;裸露型是指可溶性岩石裸露地表,经地表水溶蚀,机械侵蚀后形成的各种岩溶地貌,如溶沟、石芽、溶斗等;埋藏型是指可溶性岩石表面被非可溶物覆盖。

覆盖型岩溶主要分布在玉林、贵港等桂东南地区,这些地区基本被第四系陆相沉积物覆盖,仅保留有少量的残山、孤峰,可溶性岩石被盖层中的CO2和渗透水溶蚀,形成丰富的地下岩溶形态。裸露型岩溶主要分布在桂林、柳州等桂东北地区,该地区可溶性岩石直接暴露于大气中,被雨水和空气中CO2溶蚀,形成绚丽的地面景观。埋藏型岩溶主要分布于桂西北地区,该地区岩溶分布复杂,可溶性岩石上覆盖有不易溶蚀的岩石,但局部地区有裸露型分布,较深处岩石溶洞发育强烈。

从广西区域宏观来看,岩溶地质主要有三大类型(刘金荣等,2001):

(1)峰林平原。以柳州、桂林为主要代表的岩溶峰林平原地貌,是广西岩溶地貌类型最齐全的一个类型。该区的碳酸盐中质纯灰岩含量比桂西北、桂西南的高,因质纯灰岩最易腐蚀,进而导致质纯灰岩含量高的地区岩石易裸露,加剧了该区岩溶的发育。同时该地区内柳州峰林平原比桂林峰林平原石山要多,山峰高度也大,峰丛洼地也较桂林少,这些都表明柳州的岩溶发育和桂林的岩溶发育有差距。

(2)峰丛洼地。这类地貌主要分布于河池、都安、天等沿线的西部,与贵州部分地区岩溶地貌接近。该地区峰丛洼地发育强烈,主要与喜山地质运动的强烈上升有关,导致这里几乎全部为峰丛洼地类型,只有少数分布有峰丛谷地。该区山峰相对高大,是热带地区峰丛洼地的典型分布区。

(3)岩溶平原。这类地貌主要分布于广西东南部地区,该地区分布大片平原地貌,局部平原中分布有孤峰、残山,可溶性岩石地层已被严重腐蚀,典型的峰林谷地、峰林平原、峰丛洼地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分布的主要为第四纪陆相沉积物。同时该地区降雨量相对较大,这也大大加剧了盖层下的岩溶发育。

2 广西岩溶区工程地质灾害

岩溶区工程地质灾害包括: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岩体崩塌等与地质灾害有关的灾害。

2.1 地质灾害主要类型

岩溶区的工程地质灾害主要是塌陷导致的灾害。从塌陷发生的位置分析可以分为土层塌陷和基岩塌陷。从塌陷的原因分析,塌陷可以分为自然塌陷和人为塌陷两大类。

基岩塌陷是溶洞顶板破坏或失稳导致垮塌的结果,规模大者会引起地面震动,称为陷落地震。导致这类塌陷的可能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自然条件下顶板安全厚度减少和岩石风化强度降低;其次是溶洞上部荷载增加或爆炸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发生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基岩塌陷有很强的次生灾害效应,可能产生地表冒砂喷水、小震级大烈度地震、地裂缝等,甚至可能产生地表大面积的坍塌。产生该类灾害的主要原因是水下基岩坍塌时会产生水锤效应,使溶洞空间压力增大,对覆盖层产生较大挤压作用。

土层塌陷是上覆第四系陆相沉积物在地下水位往复上下变化作用下,沉积物沿岩溶管道向下移动的结果。我国目前的岩溶塌陷绝大多数是土层塌陷。当上部覆盖层为粘性土时,由于其较强的粘聚力可形成顶板,该情况下可产生类似溶洞的土洞,地面坍塌是土洞坍塌后形成的结果。

2.2 广西岩溶区地质灾害实例及原因分析

广西岩溶区工程地质灾害既有基岩塌陷也有土层塌陷,其中大多数是由于地下水位变化导致的土层塌陷。广西的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以柳州为中心,北起桂林,南至黎塘,东南到贵县、玉林、桂平、灵山等浅层岩溶与土洞发育地区(朱真,2002)。岩溶区由溶洞塌陷对工程造成的安全事故的实例较多,陈国亮(2009)对岩溶区大量工程灾害进行过分析。本文列举广西岩溶区溶洞塌陷对工程的影响,并对塌陷原因进行分析。

2.2.1 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塌陷

由于春季是广西的雨季,降雨量大,地下水补给量大,冬季则是广西的枯水季,导致岩石溶洞洞腔压力变化大,对土洞内部颗粒冲刷严重,更易产生溶洞和土洞的塌陷。例如黔桂线的金城江段路,龙江左岸台地,河水位涨落时有发生,路堤边坡下滑,路基时有塌陷,危及行车安全,塌陷点超过20个,究其根源是由于河流水位涨落引起的。湘桂线的屯里地段路基在1990年3月28日发生塌陷,原因是由于降水入渗的影响。桂中治旱项目施工过程中地下暗河、溶洞塌陷对治旱隧洞围岩威胁较大,对工程建设产生影响,原因是由于地下暗河水流对可溶性岩石长期冲刷,导致该区域岩溶发育强烈(韦贞景,2007)。

2.2.2 由人为因素引起的塌陷

人为抽取地下水是导致岩溶塌陷的重要原因,由于广西雨季和枯水季地下水位变化加大,枯水季对地下水抽取量大,这些都产生了岩溶洞腔内的压力变化,更易产生溶洞顶板断裂塌陷。例如柳州机务段在1982—1988年间抽水,导致深达35m的塌陷,场地开裂变形,塌陷点有16个,究其原因是人为过渡抽取地下水引起的(陈国亮,2009)。位于桂北融安县的泗顶铅锌矿场,在1958—1981年的塌陷导致泗顶乡迁移,农田破坏,三次河水灌入淹井,土层厚度2—7m,塌陷点为559个,最大排水深度为90个,究其根源是由于矿场地下采空区面积大,古矿坑内部充水多,加上附近河流水位变化大,这些都加剧了该地区岩溶的发育。

同时,水库蓄水和引水渠输水易引起岩溶塌陷,这类塌陷一般塌孔数量较少,强度较弱,形成的危害小。另外水库水位变化较大时易形成塌陷,引水渠通过的岩溶场地也因水的渗透侵蚀易产生塌陷,马山大坛引水渠就是该类塌陷(陈国亮,1983)。

2.2.3 地震引起的岩溶塌陷

岩溶区通常覆盖有大大小小的溶洞、土洞,地震作用下极易造成地表塌陷,这是广西岩溶区最为典型的地震地质灾害之一。地震波导致岩溶塌陷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杨仕升等,2013):首先,地震作为一种内动力地质作用,其强大的地震波会引起岩土体破裂位移,破坏土层结构,使处于临界状态或稳定性不高的洞穴顶板承受附加力量而失去原有的平衡产生岩溶塌陷;其次,地震作为一种震动荷载可引起地下水动力变化,造成土体液化和触变,使其松散,抗剪强度降低,诱发岩溶塌陷。如1936年灵山6¾级地震(任镇寰等,1996),有30多处发生地陷,形态近圆形、四周直立峭壁,陷落面积不大,一般在几平方米至几十平方米;1960年宜山5级地震(广西地方志编篆委员会,1990),造成多处溶洞顶板破坏引起地陷,邻近的都安县也出现岩溶塌陷、地面下沉的现象。

3 岩溶区工程场地处理方法研究

岩溶地区的工程建设,若无法回避潜在的岩溶塌陷区,应采取适当的地基处理。许多学者针对岩溶地区场地处理进行了研究,陈国亮(1983)根据我国铁道路线在岩溶地区的长期建设经验,系统总结了岩溶区地面塌陷机制,提出了20余种岩溶区的场地处理技术,并获得实践检验。王红(2005)和戴祖生等(2013)分别对压浆法施工技术进行了详尽的说明,探讨了该方法的适用范围,并指出该方法主要适用于中小型洞室。尹传稳(2007)对压浆法和其他溶洞处理方法进行了经济效益比较,指出压浆法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赵明华等(2003)采用钢筋混凝土板对岩溶顶板进行处理,加强了岩溶顶板的刚度,提高了溶洞的安全性,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赵媛(2003)研究了强夯处理地基在高填土涵洞设计中的应用,对山西丘陵区利用强夯法处理高填土涵洞的基坑对桩基溶洞采取注浆片石回填钢护筒跟进等处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陈国亮(2009)综合分析了大量的岩溶区工程场地处理实例,按照场地处理的位置和加固原理进行归纳分类。主要可分为地表封闭防渗法、地面下加固处理法、结构物跨越法三大类,同时在三大类方法中又可以分为几个小类。

3.1 地表封闭防渗法

地表封闭防渗法可以采取的措施较多,主要包括改善地表排水设施、水泥土封闭法和回填抹面等。改善地表排水设施主要适用于坑矿工程地表,该方法要求做到排水设施配套齐全,疏通排水,加固改道堵塞落水洞,从而防止积水减少地表水入渗。水泥土封闭法适用于工程场地及路堑地段,是用水泥和土混合铺设厚0.6m于地面上,从而防止表水入渗增加表层强度。回填抹面法适用于任何场地的一般深大塌陷,该方法堵塞洞穴,防止雨水入渗及陷穴扩展,以大片石为佳其上水泥抹面。

3.2 地面下加固处理法

(1)恢复原地下水位法。通常在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塌陷的地区(如治理昆明翠湖公园抽水塌陷),可采用坑道中堵水,停止抽水,人工回灌等。从而恢复地下水位,消除致塌条件,维持原始状态,使地下水恢复动力平衡。

(2)控制地下水位法。该方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下降至基岩面后致塌的地区。通常是控制地下水位不骤然升降或大降深及不低于基岩面,可制约地下水的作用防止坍塌。如广东江村双岗水源地,将抽水降深由5.6m降至4m,流量由4000t/d减至2500t/d后,两年未出现新塌陷(陈国亮,1983)。

(3)钻孔充气法。该方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下降时能在密闭的岩溶腔或土洞内形成真空负压的地段。通常在查清隐伏岩溶腔的基础上,打钻于岩溶腔中,使内外气压平衡,消除真空状态,但岩溶腔不易查清,难度较大。如湖南凤凰县樱桃坳水库用150mm钢管与地下岩溶通道相连,起到调节水气压减少塌陷的效果(陈国亮,2009)。

(4)压浆法。压浆法是指利用液压、气压或电化学原理,通过压浆管把浆液均匀地灌注到土层中,浆液以填充、渗透和挤密等方式,挤掉土颗粒间或岩石裂隙中的水分和空气后占据其位置,经人工控制一定时间后,浆液将原松散的土粒或裂隙胶结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结构新、强度大、防水性能高和化学稳定性良好的“结石体”。该方法既适用于岩溶场地也适用于非岩溶场地,是处理岩溶塌陷最主要的措施,该方法除大型的洞穴外均可使用,有建筑界限要求及运营线路基下需要斜孔压浆,还适用于已查明的基岩洞穴。在处理岩溶洞穴的过程中,压浆的压力要较非岩溶场地增大,在填充溶洞空间的最后阶段,不仅要保证溶洞洞室内浆液填充,还要保证溶洞的各个连通管道内充满浆液。通过帷幕阻止地下水流,压浆堵洞与固结上覆岩土体防止塌陷。该法还以基岩面附近浅层的洞穴为压浆处理的对象,压浆的有效半径、浆液配比,所需压力、各点应作适当试验,压浆的效果取决于压浆工艺与参数选择。如湖南水口山铅锌矿、山东张马屯采用压浆帷幕防止塌陷取得了效果;南昆线于通车前铺轨后,对可能发生岩溶塌陷的22段31km路基预加固压浆效果显著(陈国亮,2009)。

(5)强夯法。强夯法也称为动力固结法,是利用重锤夯击预改良土层。针对非岩溶场地的强夯处理主要依据场地土体的类别和地下水的分布变化情况,选择夯锤型号和设计夯击遍数。针对覆盖型大面积岩溶场地,强夯法是一种快速经济且处理效果较好的方法,对场地的处理强夯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岩溶场地的破坏阶段,该过程通过重锤的强大动力作用,使溶洞或土洞的上覆顶板被击碎或发生失稳坍塌;第二阶段是对破坏了的岩溶洞室进行加固,减小内部空间,提高场地的承载能力。强夯可使土体的强度提高,密实度增加且压缩量减小,从而尽量减少因地下水位变化形成的溶洞和土洞。夯击遍数以1—8遍为宜,夯点距3m。金瑞玲等(2002)对该方法进行了研究。该方法适用于场地较为平坦,覆土厚度不超过10m,且通有便道地段,新线基床及运营线路堤坡脚外侧。它是利用重锤的冲击力,强制破坏土洞,提高土体强度。

(6)旋喷桩法。该方法适用于道路路基及建筑物场地地基、具有充填物的洞穴地段,还可加固因塌陷导致建筑物变形的基底。该法是通过旋转、提升高压喷射浆液,劈裂土体,凝结成柱状或定向喷射成板墙,既可固结周围土体,增强承载力,还可起帷幕作用,阻水和阻止填充土不致挤出引起上覆土体塌陷,对松散松软土体的旋喷效果优于大块石漂石及很密实的土体。在枝柳线祥秘隧道,贵昆线甘海子的工程实践中运用该法,效果优于压浆法(陈国亮,2009)。

3.3 结构物跨越法

(1)设置桥型结构。该方法适用于桥基能置于非塌陷的稳定地基上,是运用桥跨越较大陷穴或隐伏洞穴,同时必须保证桥基的稳定。

(2)网格梁法。该方法适用于地形平坦、岩溶塌陷、难以预测陷穴位置的工程场地及新线或有拔道条件的旧线路堤与路堑。它是用钢筋混凝土方格梁的整体结构抗衡塌陷后形成的局部悬空和应力集中,断面尺寸根据预计最大陷穴直径和最不利位置检算,如为路堤则在网格梁上加盖板防止填土下漏(陈国亮,2009)。

(3)渡槽法。该方法作为应急措施引渡因塌陷断流的河流,使用钢板焊接成槽,跨越陷穴引渡河水,流量和跨度不能过大。

(4)扣轨梁法。该方法适用于运营线上的路堤或路堑发生塌陷时的应急处理,用2—5根钢轨上下颠倒捆扎成束,代替梁的作用,如用50kg钢轨2—5根可跨越2.3—4.6m的陷穴(陈国亮,2009)。

3.4 三种处理方法评价分析

上述处理方法中,地表封闭防渗法适用于小型工程或是上部结构作用荷载较小的情况,该方法抓住产生岩溶场地的根本原因水的影响,通过封闭地表来控制地下水位变化,防止溶洞和土洞继续发育,应用范围广泛,但难防止附近地下水位变化对该场地地下水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地面下的加固处理方法从处理岩溶场地的核心问题溶洞和土洞出发,通过向地下空洞压入浆体(压浆法)或破坏岩溶顶板(强夯法),减少或消除地下空洞的存在,从而保障上部工程结构的安全,该方法适用性广泛,处理效果良好,是处理岩溶场地的主要方法。结构物跨越法基于跨越溶洞或土洞的思想来处理岩溶场地,设置桥梁的方法实用性良好,可以应用于永久性工程,其他几类结构物跨越法主要应用于临时性工程,造价低廉临时效果良好。

另外在上述处理方法中,地表封闭防渗法、控制水位法和强夯法较为简单经济,但这些方法主要适用于工况较为简单的情况。随着我国工程建设步伐的加快,遭遇复杂岩溶场地的情况会越来越多,压浆法是较为经济合理的选择,也是治理岩溶塌陷的主要措施。但当岩溶场地较难探明具体情况时,采用压浆法不一定能解决问题,应首先引进先进探测技术(如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对场地进行勘察,并且采用多种处理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如压浆法与结构物跨越法相结合或地表封闭法和控制地下水位法相结合,也可对场地先进行强夯然后再压浆处理。对复杂深层溶洞应综合设计处理方案,对地下水位控制和地面下加固处理法以及结构物跨越法进行有机结合,以减小岩溶灾害的影响。

地震引起的岩溶塌陷,容易引发山崩、滑坡及地裂缝等,往往成群成带发生,相互诱发、相互转化,形成灾害链。因此,对于位于地震带的岩溶场地处理,最好采取避让措施(如绕避)。在我国铁路建设中,绕避区域性的岩溶危害实例颇多。在选择线路方案与工程场址方案时,对位于地震带上、岩溶又特别发育,技术难度大,经济不合理时,予以绕避。施工时,若遇到巨大洞穴或网状洞穴应采取局部绕避。

4 结语

岩溶区地质灾害给工程建设造成巨大威胁,必须重视岩溶场地的危害性,了解岩溶场地的特殊性。本文探讨了广西岩溶区分布特点,总结了广西岩溶区灾害类型,阐述了岩溶场地主要的处理方法。研究发现:

(1)广西的岩溶分布特点具有强烈的区域性,覆盖型岩溶主要分布在玉林、贵港等桂东南地区;埋藏型岩溶主要分布于桂西北地区;裸露型岩溶主要分布在桂林、柳州等地区。由于岩溶分布的复杂性,局部地区存在多种岩溶类型并存。不同种类的岩溶发育具有各自特点,加之降雨量的不同形成峰林平原、峰丛洼地和岩溶平原三种不同类型的地貌。

(2)岩溶区的工程地质灾害既有人为因素引起的塌陷,也有自然因素引起的塌陷以及地震作用下引起的岩溶塌陷,其中广西的岩溶塌陷主要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塌陷根源主要是地下水位变化,必须重视地下水位变化给岩溶场地的工程带来的威胁,在岩溶区重要工程的场地必须严格控制地下水水位变化,尽量减少人为过渡抽取地下水,对地下水位应做好定时定点监测,当遭遇罕见降水时应做好灾害防范工作。

(3)地表封闭防渗法、地面下加固处理法、结构物跨越法三大处理技术是岩溶区场地处理的主要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性。地表封闭防渗法适用于小型工程或者上部荷载不大的岩溶场地;地面下加固处理法适用范围广泛处理效果好,但压浆法和强夯法施工时应注意与非岩溶场地的差异;结构物跨越法中除设置桥梁跨越岩溶场地,其他方法适用于临时性结构。

(4)岩溶场地应进行详细勘察,对浅层土洞和溶洞应进行场地处理,对深层溶洞应进行安全评估,对处在地震带的工程岩溶场地必须进行加固处理。同时对岩溶场地的定量评估研究应进一步加强,针对溶洞大小、地下水变化情况、溶洞顶板厚度、岩溶场地岩石质纯灰岩含量等重要变量应建立评价函数,并制定权重因子,以便对岩溶场地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估。

陈国亮,2009.岩溶工程论文集.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陈国亮,1983.岩溶地区地面塌陷的评价与处理.工程勘察,(1):25—30.

戴祖生,陈庆华,2013.岩溶地区厚覆盖层钻孔灌注桩溶洞处理技术.施工技术,(5):75—77.

广西地方志编篆委员会,1990.广西地震志.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

金瑞玲,李献民,周建普,2002.岩溶地基处理方法.湖南交通科技,(1):10—12.

刘金荣,黄国彬,黄学灵,梁耀成,2001.广西区域热带岩溶地貌不同类型的演化浅议.中国岩溶,(4):2—7.

任镇寰,杨廉法,1996.1936年广西灵山6¾地震极震区震害和地震影响场地的研究.中国地震,12(1):83—92.

王红,2005.浅埋岩溶地区地面塌陷的注浆治理技术.采矿技术,(1):33—35.

韦贞景,2007.桂中治旱乐滩水库引水灌区工程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建议.广西水利 水电,(5):5—7+17.

杨仕升,何声,谢开仲,蒙雷,2013.我国岩溶区建筑震害分析与抗震研究进展.地震研究,(3):401—406+408.

尹传稳,2007.钻孔桩施工溶洞处理方法比较分析.铁道建筑,(5):65—67.

赵明华,杨明辉,2003.连续配筋混凝土板在岩溶及采空区公路建设中的应用.中南公路工程,28(1):7,11.

赵媛,2003.强夯处理软弱地基在高填土涵洞设计中的应用法.山西建筑,29(5):44—45.

朱真,2002.广西岩溶塌陷特征及防治对策.水文地质工程,(3):75—76.

Geological Hazards and Ground Handling for Engineering Site in the Guangxi Karst Area

Yang Shisheng1,2), Meng Lei2), He Sheng1)and Liang Qili2)

1)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 Nanning 530022, China
2) College of Civil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 China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logical distribution of karsts in Guangxi Province,and classified the engineering geology hazard in the Guangxi karst area into different catalogues. Taking Guangxi karst as the example, we therefore summarized the current methods of dealing with the karst area engineering site,such as the surface under the closed seepage control method, the ground reinforcement method, and the structure span method principle, effect and practicability. We found that due to factors such as rainfall and underground rock category differences, the Guangxi karst distribution type is with stro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ed the three major types of karst landform. We concluded that the change of groundwater is the major reason responding for the main geological hazards in karst area.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monitor changes of groundwater regularly. Finally,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karst cave and soil cave collapse in the Guangxi karst area is mainly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

Karst; Geological hazards; Ground handling

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桂科攻12426001-5)资助

2014-11-17

杨仕升,男,生于1960年。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建筑结构抗震研究。E-mail:yangss01@163.com

蒙雷,男,生于1989年。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建筑结构抗震研究。E-mail:63172604@qq.com

猜你喜欢

土洞压浆溶洞
帕德玛大桥引桥粉细砂地层钻孔桩化学浆护壁成孔及桩端桩侧压浆技术
出发吧,去溶洞
下伏土洞加筋地基条形荷载下应力扩散计算
妙梦巴王国历险记 七.中保村和百丈山溶洞24
基于Schwarz交替法的岩溶区双孔土洞地基稳定性分析
神秘的溶洞
基于数值模拟的土洞稳定性分析
土洞施工中含水段塌方处理方案探讨
箱梁预制压浆封锚施工技术在桥梁中的应用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