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安全问题及对策初探
2015-01-30李真真
李真真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安全问题及对策初探
李真真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逐渐频繁与深入,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如何认识文化开放与文化安全的关系,进而在不断开放的过程中维护好文化安全,这是巩固国家安全建设,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课题。因此,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增强中华文化的整体竞争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对于国家文化安全的维护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化安全;意识形态;文化侵略
一、文化安全的内涵
自从有了国家以后,就有了国家之间的军事威胁。学术界一般把军事威胁、国土安全等称为传统的安全威胁。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威胁到国家安全。这些因素具有隐蔽性、间接性等特点,我们将其称之为非传统安全。国家文化安全是“反映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文化免于外部威胁、侵害与内部的混乱、失序,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立、生存和发展,在世界文化交流与融合中保持强大的民族精神动力。”[1]文化安全既属于传统安全,又属于非传统安全。如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属于传统的文化安全范畴,表现为其政治性,而对文化消费、生活方式等潜移默化的影响,则属于非传统安全的范畴。因此,文化安全内涵复杂,涉及面广,更由于其隐蔽性而容易受到忽视。
国家文化安全问题首先是以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差异的存在为前提,在近代东西方国家之间文化冲突日益突出和加剧的情况下逐渐凸显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国内环境日趋复杂,党的历届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尤其是十八大以后,我们党把国家文化安全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总体国家安全观下建立的国家安全体系囊括了11种安全,而文化安全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今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的国家安全法,其中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以法律的形式“确保文化安全”。新国安法明确规定:国家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范和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掌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充分说明了党对于国家安全,文化安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全球化的发展势必会对主权文化造成冲击和影响,因此,国家文化安全越来越成为国家安全建设的重要一环,更成为保障国家的内外形象是否健康,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是否积极向上的风向标。
二、中国的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
中西文化自古以来的发展就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近代以来,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主动与被动的接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强弱之间的力量对比,我国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就油然而生。无论在意识形态的认同上还是社会制度的选择上,中国与西方国家都存在着诸多差异,因此也自然成为其他国家实施和平演变的对象,这就决定了中国当前的文化安全在诸多方面都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
(一)各种媒体的文化传播与渗透
媒体是信息传播的手段和渠道,不同的媒体决定着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速度。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哪个国家拥有实力更强大的传播媒介和传播能力,哪种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就能在国际社会中居于主流的位置。阿尔温·托夫勒《权利的转移》中提到:“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和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人的手里。”[2]按照出现的时间顺序以及传播途径,当前媒体的类型主要分为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和网络等新媒体。
1.传统媒体
传统媒体主要是指报纸、杂志、电视、电影、广播等,在这些领域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实力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在各种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中正是运用这种优势对其他国家施加着影响力。比如世界上80%的新闻来自于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CBS、CNN、ABC等著名广播公司发布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国家发布信息总量的100倍;覆盖全球的美国之音每天不间断地向世界100多个国家发布新闻;许多第三世界国家超过一半的电视节目来自美国……可以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几乎垄断了国际重大新闻的话语权和信息发布权,而中国作为相对被动接受的一方,在对抗西方文化的渗透上显得力不从心。
2.新媒体
随着近些年以来因特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西方国家在传播信息时如虎添翼,更加便利。比如互联网上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网站中,94个设在美国境内。美国的微软公司,思科,美国在线都掌握着世界互联网的顶尖技术,为美国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为美国承担着文化扩张与渗透的任务。《纽约时报》记者詹姆斯·赖斯顿曾言:“信息技术消除了时间差距和空间差距,因而自由思想能够像微生物一样,借助于电子网络毫无障碍的扩散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虽然中国的互联网科技获得了迅猛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相比,无论是在信息的发布、技术的开发、标准的制定上,仍旧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二)英语的广泛使用挤压中文表达空间
当今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英语被70多个国家确立为官方或半官方语言,全球60多亿人口中约16亿人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英语。英语更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通用语言。在互联网上,近90%的信息都是由英语组成。语言文字的兴衰常常是国家与民族的兴衰存亡的最直接的表现。比如在日本侵华期间,日军强迫沦陷区的学生使用日本语的课本,学习日语和日本的历史文化,借此培养中国人的亲日情感。新加坡、马来西亚也曾沦陷为英国殖民地,至今他们的官方语言中保留着英语。因此,英语在国际上的强势地位为西方一些国家的国家安全提供了强而有力的保障,更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价值观和文化。
(三)各种形式的交流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发展。全球化时代,给国家文化安全带来了许多现实的问题。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经常会借助于跨国公司在全球的发展,推行他们的文化与价值观,以此达到由经济一体化发展为文化一体化的目的。比如当今麦当劳、肯德基等西方快餐文化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饮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比如很多国人将国外奢侈品消费作为一种身份上的认同和价值取向;比如2007年,星巴克咖啡店落户北京故宫引发的争议,这些例子都是由经济发展给中国文化安全带来威胁的直接表现。
2.国际间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如何区分国与国之间文化行为属于正常的交流还是侵略,这是当前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时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文化交流是指国与国之间,或地区与地区之间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对方文化中的精华,对于自己的文化有独立自主的行使权、选择权。而文化侵略则是一方以各种手段取代另一方的核心价值观念,甚至迫使对方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苏联专家英克尔斯曾在《美国之音的苏维埃特征》一文中写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和苏联在很大范围内开始了意识形态之争,其中的武器是宣传,战场就是国际传播渠道,代价就是跨越全世界的男人和女人的诚实和效忠。无疑,这场战斗中最重要的方面是它对人的精神的作用,这些作用牵连着国家稳定与国际和平。”[3]因此,文化侵略最大的特点便是让被侵略一方在毫无察觉的情形下改旗易帜。然而,在界定文化行为属于侵略抑或是交流时,我们仍需注意,在中国国家影响力日益提升的今天,不能凡是来自于西方、凡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我们就感到恐慌,就以反对、敌视、非黑即白的眼光来看待。只要外来文化对我们的文化安全构不成威胁,我们就必须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就要有向他国先进文化学习的胸怀与勇气。因为当前,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仍然处于成长、发育的阶段,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而仅仅一味地以保护文化安全的借口将自己与世隔绝,最终不仅不能保障本国的文化安全,更加不利于本国、本民族文化健康、长远的发展。
三、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对策
孙子兵法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战争必然会带来人员的伤亡,财产的损失,而文化侵略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手段有主动与被动之分,抵御和防范属于被动安全的范畴,即对已有挑战的回应。被动安全也是维护安全的必要方式,然而仅仅强调被动安全是不够的。以往我们更看重被动安全而对主动安全注意不够。主动安全即从扶持和培育健康的文化入手维护一个文化系统的稳固和强健。主动安全对于文化的长久持续的安全更加重要。因此,既要做好防范措施,建立起牢固的思想防线,提升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以抵御各种风险和威胁,同时还要加强主动进攻,使中华文化真正实现走向世界,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加固思想防线
国家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而意识形态又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任何文化都承载着意识形态的内容,因此,加强意识形态的建设,对于国家文化安全,乃至于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当前我国在意识形态建设上,无论是宣传、教育环节,还是实际工作当中都存在着僵化、弱化的不利因素。美国外交史学家弗兰克·A·宁科维奇认为:“文化手段和政治、经济、军事手段一样,不但都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国间军事作用有限的条件下特别是现代战争无法严密保护本国安全的情况下,文化手段尤其成为美国穿越障碍的一种更加重要的强大的渗透工具。”[4]因此在全球化这一新的背景之下,我们首先应该具有“理论自信”,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发展相结合,挖掘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使马克思主义充满活力,不断解决新问题,应对新的局面和挑战。比如唯物主义历史观,其中蕴含的社会发展规律等,对于当代中国而言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与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中,在各种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我国仍然处于西强我弱的阶段,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社会已经成为现实社会以外的另一个阵地。因此,要不断研究加强网络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冲击,全方位巩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
其次,探索新的方式,改变以往教条的灌输。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19重要讲话”中鲜明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长期发展的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然而当前的意识形态工作无论在形式上、方式方法上,抑或是内容上,都存在着僵化的现象。并不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重视意识形态建设,西方国家也同样十分重视意识形态的宣传和巩固。他们不仅努力使西方人民认同,更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对外输出。美国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资本主义优越性,反共产主义,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等。国家每年都会斥巨资进行文化设施的建设,通过各种各样的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历史遗迹等彰显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历史课以及形式各异的社会实践,从小培养青少年的意识形态的信仰。最为有效的方式便是借助于影视作品,报纸书籍输出美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在“819会议”中,习总书记提出了三个“创新”的要求,即理念创新、手段创新与基层工作创新。理念创新是指抛弃以往对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既定看法和思维模式,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最新的理论成果指导当前的理论工作,结合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时代特征,进而形成全新的思维模式。手段创新就是指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往更多的依赖于传统的课堂教育,应试教育,理论宣传等,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媒体手段越来越丰富,因此借助于新的内容形式,可以赋予意识形态工作更多的灵活性和吸引力,更好地加固社会主义的思想防线。
(二)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创新力
全球化时代,文化产业不仅是一国文化实力与经济实力的体现,更是国家提升国际影响力,维护本国文化安全的重要方面。近些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虽然在国家大力扶持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在国际竞争中仍处于弱势的地位,与美国等国家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五四讲话”中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可以说,文化创新构成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文化创新涉及到观念、内容、形式、体制等各方面,而其中尤以内容创新最为重要,比如近些年来以韩流为代表的韩国文化便是在不断与时俱进、自我更新中使韩国文化产业成为了其国内的支柱产业,在亚洲乃至世界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彰显了韩国软实力的同时,更成为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的同时,也要进行必要的扬弃。以孔子为代表的古代先哲都曾明确表达过对于文化传统的重视和保存的态度和观点。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因此挖掘其中的精髓,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这不仅是中华文化自我更新的内在需求,更是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现实需求。
(三)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彰显中华文化软实力
文化开放和文化安全是相互影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的重大任务,但同时也比以往更加强调“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意图。加快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权,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辐射面和影响力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力量的基础之上提出的现实任务。
对外开放是促成中国历史上的汉唐盛世形成的主要因素。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给中原带来了中亚和西亚文明,对后世中国的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一个时代,丝绸之路不仅带来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流。反观清末的闭关锁国,给中国带来的却是落后与挨打。因此,当今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如何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不仅仅是彰显中国软实力的需要,更是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加深沟通与交流,实现世界和平以及共同发展的需要。目前由国家汉办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孔子学院就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举动之一。截止到2014年底,已经在126个国家开设了475所孔子学院和851个孔子课堂,目前还有70多个国家200多所大学积极申办孔子学院。这些学院、课堂的建立,对于汉语言、中华传统文化传播,高层对话,学术讨论以及商务等职责的开展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中国在世界树立良好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积极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其他国家的文化来到中国,造成了我们的主流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因此,文化安全的问题也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凸显。“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5]政治制度也好,文化价值观也好,都与一个国家长期的历史文化传统、政治体制、发展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盲目移植只能造成水土不服的后果。因此,在文化交流日益加深的过程中,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尊严不应丧失。在今天,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影响力日益增强,重视文化的传承,给予中华传统文化以应有的尊重才是我们在世界文化当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的中国面临着更加开放和多元的社会,种种现实表明,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工作面临着弱化、僵化的危险,国家文化安全更面临着诸多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挑战。如何借力中华传统文化,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巩固思想领域防线,从而更好地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就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近代以来,文化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文化兴则国兴,文化衰则国衰。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中,多次倡导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性发展。
价值观是人类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稳定性、持久性的思想,而价值观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更为持久、深刻的方面,是文化安全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体现了古圣先哲的思想,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凝练,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当代精神追求,体现了当今社会的价值评判标准。因此,要在全社会范围内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国家、社会、个人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要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之林。
在当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现实期盼下,我们要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充分的自信,不断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并结合时代特征赋予其新的内涵;要充分借鉴世界其他国家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丰富完善我们的民族文化,做到兼容并蓄,为我所用。文化安全建立在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只有先进的文化才能为安全保驾护航。只有自身保持健康长远的发展,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
[1]沈洪波.全球化与国家文化安全[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70.
[2]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105.
[3]柳静.西方对外战略策略资料(第1辑)[Z].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6.
[4]方立.美国全球战略中的文化扩张与渗透[J].理论动态,1998(6).
[5]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M].
(责任编辑 胡爱敏)
李真真,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基础教研部讲师,历史学博士,博士后(邮政编码 250100)
G122:X
A
1672-6359(2015)06-0087-04
2015年度山东省党校系统课题“中华传统文化与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研究”(2015s02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