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打造休闲城市的要素分析及对策建议
2015-10-31韩苗苗
韩苗苗 吕 杰
济南市打造休闲城市的要素分析及对策建议
韩苗苗 吕 杰
建设休闲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休闲生活是大多数市民追求的生活品质,休闲旅游也将成为未来旅游业的主导形式。根据我国休闲城市评价标准体系,济南市打造休闲城市,既有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环境、民风民俗等优势条件,又有环境污染、资源依赖性强、基础设施不足、历史古迹破坏严重等制约因素。需要从空间区划、基础设施、支撑系统及参与主体方面做工作,以期对济南构建休闲城市有所裨益。
休闲;休闲城市;济南市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者消费习惯的改变,旅游业逐步由观光游向休闲游转型,出现了观光、休闲、度假并存的业态现状。同时,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城市居民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其休闲意识和愿望也逐步增强,休闲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作为旅游者和居民实现休闲活动的载体,可以通过空间的优化、系统的协调、科学的管理实现其休闲功能的提升。
一、济南市构建休闲城市的现有基础
根据我国休闲城市评价标准体系,一个城市的休闲程度主要体现在环境休闲力、基础休闲力、核心休闲力三个方面。环境休闲力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2个要素,基础休闲力包括基础设施、休闲设施2个要素,核心休闲力包括市民休闲力、休闲感受度(包括满意度和生活幸福度)2个要素,六大要素构成一个完美的六菱钻石模型。据此对济南市构建休闲城市的现状进行分析,其具有优势的条件表现为:
(一)优质舒适的自然环境
济南东临泰山,北靠黄河,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优美环境。济南以“泉”闻名天下,是山、泉、湖、河兼备的园林型城市,享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济南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适宜,森林覆盖率达35.2%,城区覆盖绿化率达40.2%,已经达到休闲城市在自然条件方面的指标要求。另外济南还拥有1处5A级景区、11处4A级景区、8处3A级景区和其他100多处其他类型的景区,为发展休闲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空间环境。
(二)久远深厚的历史文化
济南具有几千年的灿烂文明,是齐鲁文化的荟萃之地,于1986年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龙山文化发祥地——城子崖遗址、舜文化遗址——舜耕山、全国佛教寺庙“四绝之首”——灵岩寺和齐长城等都坐落在济南;济南还诞生了许多历史著名人物,如唐代开国元勋房玄龄、宋代伟大词人李清照和辛弃疾、中医科学的奠基人扁鹊等;李白、杜甫、苏轼、老舍等文人墨客也先后在济南游历生活,并赋予“济南名士多”的美誉。这些都为济南构建休闲城市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三)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城市的社会环境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有助于吸引外地游客的进入,也是休闲城市应具备的一个必要条件。城市的社会环境映射在休闲城市评价指标上概括为“一强两高”,即城市包容性强、幸福指数高和宜居指数高。目前,济南正在大力扩大城市范围,加大商业区的建设和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包容性在不断增强。根据《GN中国幸福感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得出的《2015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济南挤进前十,幸福指数颇高。
(四)独具特色的济南民俗
济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民俗文化既深厚又独具特色。以泉为依托形成的泉水人家与泉边茶俗是济南民俗文化的核心,济南的老街老巷处处体现出老济南悠然的市井人情。在曲艺文化上,济南享有“曲山艺海”之美誉。以山东大鼓、山东快书、渔鼓坠子等为代表的济南曲艺曾盛极一时,与北京、天津并称为曲艺界的三大码头。在饮食文化上,作为鲁菜的重要分支济南菜闻名遐迩,地方小吃也丰富多元。在节庆文化上,千佛山庙会、趵突泉灯会、明湖民间曲艺旅游文化节、明湖荷花节、章丘龙山文化节等都具有传统文化特色。近几年政府重力推出的泉水文化节,又为济南的民俗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积极参与的城市居民和政府
济南是一座区域性中心城市,各种文化在此交融共存,既有重商传统的齐文化,又有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的鲁文化,加之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官方文化、知识分子文化和市井文化的兼收并蓄。这种文化的基底造就了济南人开放包容、热情好客的心理。另外,济南市民的整体生活节奏较慢,出行意愿强烈。根据济南市旅游局统计,2014年全市居民旅行前后消费59.2亿元,同比增长32.5%。此数据也显示济南市民休闲旅游空间较大。
同时,政府也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打造城市休闲项目。首先,积极推进乡村旅游,以西营镇、柳埠镇和万德镇为重点,将其打造成省城休闲的后花园。其次,以老城区为基础,打造济南的慢生活街区。近几年,对园博园的建设提升、对大明湖的扩建、环城河泉水景观带的打造,“泉水节”的举办等措施也都很好地提升了济南城市的休闲品质。目前,济南正努力打造以泉城广场及周边为中心,以章丘旅游区、南部生态旅游区、西南部生态文化旅游区和北部的黄河旅游区为四个片区的旅游区结构,使济南的整体发展向休闲城市迈进了一大步。
二、济南市构建休闲城市的制约因素
济南自古便是一座具有休闲气质的城市。但是近几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济南市的都市气息越来越重,过多的专注于城市的发展速度,忽视了内在品质的锻造。在构建休闲城市的道路上,济南也有其非常突出的限制因素。
(一)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地质构造及城市增容的原因,近几年济南的大气及水污染非常严重,在亚行与众多专家于2013年完成的《中国环境分析》报告中显示,济南成为全球十大空气污染城市之一,这成为济南创建休闲城市的最大制约。
(二)旅游资源依赖性强
济南因泉得名,其旅游资源与文化皆因泉而兴,但是其依赖性太强,成为制约济南休闲旅游的瓶颈。自1980年后,济南泉水不同程度的出现断流现象。特别是1999年—2003年间,泉水断流持续时间最长、跨越年份最多。这不仅影响了与泉相关联的旅游景点,一些以泉水为依托而进行的休闲活动也无法举行。近几年,济南市政府为了节水保泉做了巨大的努力,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收效并不非常明显。
(三)休闲基础设施不足
魏小安在其论文《城市休闲和休闲城市》中提到,休闲城市一定要追求“小”,小马路,小广场,小绿地。济南在基础设施上一则供休闲的场所较少,其次在空间体量上求广求大,不利于形成休闲的氛围。济南缺少具有规模的室内步行街,泉城路及周边虽然有步行街的态势,可因为无法禁止车辆通行,也无法真正造就休闲环境。另外,济南的咖啡馆和酒吧都是零星散布,没有形成集聚区,限制了济南夜生活的发展,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休闲的发展。
(四)济南的历史古迹遭到破坏
济南在城市建设中,破坏了很多极具价值的历史街区及建筑,如1992年拆除的济南老火车站,2012年强拆的原英国领事馆等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古建筑。即使留存下来的历史古迹,也因不合理的开发,无法继续承担休闲及文化载体,如芙蓉街—曲水亭街的杂乱,使得很多老店铺被埋没在熙攘的闹市里。
三、济南构建休闲城市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完善的功能区划和空间布局
休闲城市的功能区划分和空间布局决定着整个城市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不同的功能区吸引不同的消费人群,引导不同的休闲模式,而合理的空间布局将各个功能区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主体功能区的带动下,实现整体发展,促进协同创收。根据现有的理论研究,休闲城市的区域空间开发模式主要有三种典型模式——据点式、点轴式和网络式。
考虑到济南目前的城市布局、休闲场所的分布和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结合旅游市场对城市休闲的带动作用,可在济南实施据点式开发模式(如图1)。这种开发模式以核心休闲区为中心,带动周围功能区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辐射到临近县市。具体指将北至大明湖、南至泉城广场、东至黑虎泉北路、西至趵突泉五龙潭的片区内老城区划分为济南的主体功能区,即核心休闲区;周围功能区可分为四区:奥体中心片区、洪家楼片区、大观园片区和西营镇、柳埠镇、仲宫镇共同组成的南部山区;协同带动的临近县市有章丘市、平阴县、商河县等县区。
核心休闲区是最重要的部分,这里聚集着大部分的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不管是休闲场所、休闲产品还是其休闲氛围都是最具吸引力的,起着带动全局、集散人员和资金的作用。在四个周围休闲区中,重点发展南部山区和奥体中心片区。根据目前的旅游态势和休闲需求,乡村旅游休闲吸引力较大,特色明显,易于迎合大众需求。政府正在大力建设南部山区,投入巨资开发新项目。同时,已经开始着手在奥体中心附近打造济南的RBD。这里位于高新区,高楼大厦林立,商户聚集,经济发展迅速。RBD建成后,将为上班族们提供休闲的商务场所和商务活动,成为济南又一经济及休闲中心。
最后,要注意各个区域之间交通纽带的连接。连接地带适当开发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和休闲产品,保证沿线交通通顺,引导人员在各个区域之间相互流动,使区域连成整体,加强整个系统的完整性。
图1 济南市据点式开发模式图
(二)以城市文化为依托进行休闲型基础设施建设
独特的文化氛围、人性化的基础设施和丰富多样的休闲活动是休闲城市建设的核心。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以城市文化为背景,休闲活动的开展又要完善的基础设施为依托,三方面共同打造才能保证整体休闲体验的连贯性和深度性,才能保证休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依据以休闲文化、休闲娱乐、休闲旅游为主的城市休闲产业链与旅游产业链的交叉点,城市休闲产业链的主要优化点为“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
第一,在关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根据相关评价指标,休闲设施由休闲美食场所、休闲购物场所、休闲娱乐场所、休闲健身场所、文化休闲场所和休闲接待场所等组成,其中重点加强对城市广场和人民公园的建设与改造。将大广场、大绿地、大公园进行改造提升,扩大城市的休闲空间,培育宜居的城市生活。对历史街区改造成商业休憩区,与现有中央商业休憩区衔接,并与老城区的泉水观光旅游相结合,提升休闲城市层次。旅游者希望得到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消费需求,历史街区的属性可以担当起载体的作用。
第二,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济南要对现有的老城区加大保护力度,修缮改造不合理的布局,保护好老城区的肌理和文脉。正确引导商户、流动摊点经营,保持清洁的卫生环境。维持其中市民特有的生活风气。深挖历史街区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为旅游者提供更多的精神、文化服务。首先,恢复老字号店铺的运营,展示具有民族和历史特色的文化,如瑞蚨祥布店、宏济堂、亨达利钟表眼镜店、皇宫照相馆等,依托老字号的独特文化,诠释商业发展的历史。其次,将历史街区设置为步行街,让游客在漫步中体味济南的市井民俗,泉水流觞。还可以利用现有的人文资源,如古建筑、历史遗迹、宗教资源、园林建筑和民俗资源等组织一系列的艺术节、文化节、音乐节和各种民间庆典活动丰富休闲活动,并达到宣传城市文化和塑造城市形象的目的。
(三)构建慢节奏的慢行交通系统
在各个休闲区内以及休闲区与休闲区之间的主干道上建立慢行交通系统,一是方便出行,二是加深了休闲的体验性,三是引导了整个城市的生活与休闲节奏。慢行交通系统的最核心的部分是建立人车分离的交通体系,实现步行道、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的分离,保证市民出行的安全。慢行交通工具主要是指步行、自行车、电动车、观光车、游船等相对速度较慢的交通方式,因为其经济实用、节能环保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济南大多数道路狭窄拥挤,机动车道完全侵占了非机动车道,而大多数的步行道与非机动车道是共用的,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市民的休闲出行。依据休闲城市的标准,济南急需建立自行车租赁系统,在全市各处设立合理的分布自行车租赁点,以增强市民的出行体验。另外,还需在旅游景区景点、广场公园等面积较大的休闲区提供免费的自行车、观光车、滑行车等代步工具。由于步行、自行车等出行方式速度较慢,需要在慢行交通沿线设立休息用的长椅、提供人们所需的出行用品、保证沿线景观的独特性和吸引力,以此来缓解出行疲劳,避免厌倦心理的产生,保证休闲质量。慢行交通系统的实现符合绿色出行的理念,有助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为休闲者带来新的体验和乐趣。
(四)培育高参与度和高积极性的休闲主体
休闲主体包括政府、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在休闲城市评价指标中,休闲主体主要反映城市居民和政府对于发展休闲经济的态度和休闲参与的程度以及外来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休闲消费能力。
政府作为休闲城市的重要引导者和主要建设者,应制定各种策略和方案鼓励休闲项目的设立,合理规划城区建设与开发,引导区域经济向休闲经济方向迈进。同时,加强宣传城市休闲的力度,增强城市居民和外地游客的参与度。
城市居民作为休闲主体中的主要参与群体,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整体休闲氛围。山东省旅游项目策划中心在2012年对于济南市居民休闲行为进行调查得出,济南市民拥有的休闲时间较平均水平稍低;济南市民休闲消费观念比较理性,休闲消费水平一般;大部分市民对休闲状况满意度一般。应进一步增强城市居民的参与度,完善细化休闲产业链。
加大外来游客的参与度和消费能力。休闲城市良好的口碑、高品质的休闲产品和人性化的城市设计吸引着外地游客前来消费,并在城市之中形成流动效应,带动整体的休闲经济发展,是休闲城市建设中最需要关注的消费群。
(五)深挖乡村旅游内涵,提升乡村旅游层次
济南市城郊乡村是济南市休闲空间的重要的拓展和延伸,成为济南市居民及外来游客休闲的重要目的地。应进一步丰富乡村旅游层次,突出田园、生态、健身的特点,更加注重休闲娱乐的因素,多发展参与型农业旅游,康乐旅游,民族风情游,乡村文化游等,为济南市打造一条良好的环城休憩带。
(责任编辑 张讯)
韩苗苗,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吕杰,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邮政编码 250014)
F592.7.521
A
1672-6359(2015)06-01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