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清活动中孙承宗的历史地位分析

2015-01-30王秀琴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8期

王秀琴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

抗清活动中孙承宗的历史地位分析

王秀琴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

【摘要】孙承宗,明末军事战略家、抗清名将,缔造了关锦防线(大明王朝与后金最重要也是最后一条防线,这条防线直到大明王朝灭亡也没有被攻破),先后两次督师蓟辽,整顿边务、制定战略、提拔人才,运筹帷幄击退清军进攻,收复了辽东被清军占领的大片领土。崇祯十一年,清军再次大举进攻,孙承宗率领家人守卫高阳,寡不敌众,战败拒降,以死殉国。

【关键词】孙承宗;关锦防线;督师蓟辽

清王朝一统中原后,为了维护自身统治的稳定,为了笼络明朝的遗老遗少,宣告明朝覆灭,熄灭汉民族抗清之心,编撰了《明史》,在明史的修订过程里,往往贬低明末抗清名将的丰功事迹,但是唯有孙承宗,让清王朝不得不承认其功绩,让他独享列传。假如明廷能够让孙承宗一直督师蓟辽,或许就不会有清朝取得天下的事发生了。孙承宗为什么对后金威胁这么大?本文将叙述孙承宗的人物生平,来探讨分析其在晚明抗清活动里的历史地位。

一、早期经历

孙承宗,字稚绳,于明嘉靖四十三年生于河北高阳,相貌奇伟,天资聪颖,年仅十六岁就中秀才,后来一边在县里教授学生经学,一边仗剑游历边关[1]。喜欢与边关老兵交谈,询问有关边关防务的一些问题,慢慢地了解了边关的军务,所以通知边事本末,晓畅虏情。大同的士兵闹兵饷包围了巡抚衙门,击鼓声像雷霆一样大,整个衙门的人都不知道怎么办,孙承宗教令史在榜上贴上告示:向某道领饷,哗者斩。士兵从门缝里窥见了此幕,轰然而散。巡抚房守士拉着孙承宗的手说:“我不及你呀”[2]。经过这件事情,初步展示了孙承宗的军事才能。万历三十一年,孙承宗到了北京,进入国子监读书,第二年中进士第二名,授翰林院编修。万历四十三年,张差事件,吴道南按孙承宗所说的办法,平息了此事。这件事展示了孙承宗卓越的政治才能。万历四十五年,应天乡试由孙承宗主持,由于孙承宗的语录写在了试题上面,因而遭到党人的妒忌,党人企图利用每三年一次的官员考核将孙承宗赶出京师,然而被学士刘一景力保了下来,孙承宗因此相安无事。万历四十八年,孙承宗以左庶子充当朱由校讲官,由于每天听孙承宗授业,受到了启发的朱由校因为其博学,特别尊重信任他,这为孙承宗为实现军事上的抱负奠定了浓厚的政治资本。

二、督师辽东

天启二年,后金侵犯辽东,先后攻陷了沈阳、辽阳,明军败退到了山海关,形势十分危急,明廷因为孙承宗知晓兵事任命其为兵部尚书兼任东阁大学士。在兵部数月,他严肃法纪,重用武将。提出了选精壮敏捷有才能的人,募练十万精兵的建议,得到了采纳。同年六月,孙承宗被委派前往山海关亲自解决重城问题。到了山海关,孙承宗责问了时任辽东经略王在晋,否定其愚蠢的防御方针,王在晋哑口无言。于是孙承宗召集诸将商议关外防守的对策,后来经过亲自前往关外考察,决定采用袁崇焕的意见,守宁远。孙承宗勘察完辽东前线,回到京师,上疏叙述了辽东的形势,提出建议,与其投入百万钱在无用之地筑城,不如在宁远要害之地筑城用四万人守之,更是提出了用辽土养辽人,用辽人守辽土的重要方针。这个方针成就了后来勇猛的关宁铁骑,几千关宁铁骑就打败了数万的后金军队,可想而知其厉害。

天启二年八月,孙承宗正式以兵部尚书等身份督师辽东,到辽东后,重修了宁远城,确定了从山海关到宁远至锦州的防御策略,史称关锦防线(这是孙承宗在抗清历史中最重要的贡献)。而后调整指挥系统,提拔人才(先后提拔了袁崇焕、吴襄,吴三桂的父亲、毛文龙、满桂、赵率教等抗清大功臣)整顿军务,清退吃空饷的将领。经过种种措施,军队一改往日旧习,战斗力大增。孙承宗自督师以后,为建立关宁防线,采木石,筑炮台,买马匹,汰逃将,练骑卒,垦荒田,扶绥蒙,兴贸易,一共恢复了五城十三堡,5000余顷田地被重新开垦,兵民已经达到10万余人,大为改观了关外的形势。关宁防线不仅使山海关免受攻击,而且经过20年间的发展,辽西局势基本稳定了。天启五年,又从宁远再向前推进了200里,到达锦州,以宁远为中心的宁锦御敌体系形成了。自此关锦防线正式建立。

三、晚年

然而好景不长,天启五年,大太监魏忠贤看见孙承宗功劳甚高,想要攀附,于是派刘应坤趁向边关将士犒赏期间向

孙承宗表明自己的想法,孙承宗嗤之以鼻,结果因此被记恨。同年八月发生了柳河之役,马世龙因为贪功冒进,导致兵败。这事被魏忠贤抓住后以马世龙损失了六百七十匹马匹以及其他军用物资为由弹劾孙承宗。孙承宗于是强烈要求辞官,朱由校同意了,而后让兵部尚书高第为辽东经略。高第上任之后,撤回了两百里守兵,退守至山海关。而努尔哈赤在得知孙承宗辞官后,率军大举进攻。袁崇焕没有遵从高第的命令撤出宁远城,而是与满桂、祖大寿等依靠昔日同孙承宗做的军事准备击退了清军,取得了宁远大捷[3]。

崇祯元年,朱由检登基,王在晋因此得以入朝当任兵部尚书,由于当初的事,王在晋十分痛恨孙承宗,极力诋毁孙承宗,阻止其出仕。崇祯二年十一月,清军再次大举进攻,直取遵化,马上直逼京师。朝中大臣只好奏请孙承宗出仕。于是朱由检下诏让孙承宗仍然以原有官职兼任兵部尚书驻守通州。十二月,袁崇焕因为通敌罪被下狱,祖大寿在城外同清军作战却被自家军队炮石砸击,进退两难,只好和副将何可纲率众向东溃走。孙承宗得知,立马派贾登科带着书信去安抚祖大寿,又派石柱国安抚其他将士。祖大寿不为所动,但是孙承宗却依然上书朱由检,称祖大寿不会反叛,力保他。又派人让祖大寿上奏折解释缘由,祖大寿于是向朱由检上书,看完奏折后,朱由检十分高兴,不再怪罪祖大寿。朱由检命孙承宗移镇关门,听闻孙承宗与马世龙到来,溃逃的将领才安心回归。崇祯三年五月王维城占领迁安,祖大寿、尤世禄等占领滦州,谢尚政占领遵化,孙承宗占领永平,清军于是溃败而走。崇祯四年因为之前高第把宁锦防线尽撤,孙承宗正准备重新修复建立,这时候清军却突然又来进攻,孙承宗赶到锦州,派吴襄、宋伟前去救援,然而辽东巡抚邱禾嘉几次改变出师的时间,直接导致吴襄、宋伟在长山大败。十月,祖大寿被迫投降。大凌河刚修好就损毁。朝廷于是责备孙承宗因为修复旧城才导致这次战争失败,丧师辱国。孙承宗只好以病请辞归故里。后来孙承宗又上书朝廷边关政事,但是朱由检都见而不采纳,孙承宗由此心灰意冷。

崇祯十一年,皇太极命多尔衮为大将军,统领左右翼,分两路进攻明朝[4]。十一月九日,清军数万围攻高阳城,孙承宗带领家人守城,因为弹石火药皆尽,被清军攻破城池,然后高阳军民与清兵展开巷战肉搏,但因为寡不敌众,孤立无援而以失败告终。孙承宗于是想自杀,结果未成,被清军捉拿。清将拥孙承宗上座劝降,被其大骂,让清将快点杀自己。清将又以孙承宗孙威胁,其孙也宁死不屈。清兵无法,怒而杀其孙。清将见逼降不成,唯有命其缢死。孙承宗视死如归,从容以身殉国,时年七十六岁。在这次高阳城战中,孙承宗一家百余口皆战死或被杀,可谓满门忠烈。孙承宗死后举朝哀恸,朱由检追复其官,予以祭葬,南明时弘光帝,追封谥号文忠。

四、结论

从孙承宗一生来看,作为儒生文官,他原本可以在朝坐而论道,但目睹强虏压境,国势危急之时,决然习兵事,统兵御敌,堪称精忠报国的儒将典范。他在抗清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任何人都不能否定的。

参考文献:

[1]《明史》,卷250《孙承宗传》.

[2]钱谦益:《孙承宗行状》,《初学集》卷4.7.

[3]《明熹宗实录》,卷58,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4]《三朝辽事实录》,卷I4,全国图书馆缩微文献复制中心.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名师教学思想和教法研究》的子课题的资助,课题编号为SX0599。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