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丽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2015-01-30张国超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8期
关键词:丽江文化产业文化

唐 培 张国超

(武汉轻工大学,湖北 武汉430023)

丽江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自2001年大型民族风情舞蹈《丽水金沙》一举获得成功以来,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便倍受世人瞩目。在以后十年多的发展历程中,丽江文化产业再接再厉,推陈出新,又先后孕育出了众多的民族文化精品,多次赢得了海内外游客的一致认可与好评。针对丽江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成就,国内学者和各大媒体纷纷对此进行了研究与介绍。回顾既有研究成果,虽然在数量上颇为可观,内容上也常有引人深思之处,但从总体来看,论述内容多有重复,经验总结不够精炼,史料价值多于理论价值,难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因此,本文在系统梳理和总结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丽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及其实现路径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

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丽江民间、政府、社会等多方力量各自发力、形成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丽江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中,上述主体在不同的阶段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按其主导性划分,可将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民间自发探索阶段、政府聚力引导阶段和社会广泛参与阶段。

(一)民间自发探索

丽江文化产业萌芽于丽江民间艺人,成形于宣科、和长红、兰伟等人的商业化运作。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丽江古城里就出现了一群演奏纳西古乐的民间艺人。这些艺人年逾古稀,随身自带干粮,演奏多是自娱自乐,不以营利为目的。与此同时,丽江当地的一些书画家市场意识初显,尝试着将东巴字画推向市场。1986年,宣科先生从内容到形式对纳西古乐进行了提炼与包装,运用商业化运作的手段将其推向市场,一举获得了成功[1]。1997年,丽江国营企业原职工和长红借力丽江旅游业发展,自主创业,充分挖掘丽江当地秀美的自然资源和丰厚的文化资源,将生态旅游与纳西文化相融合,打造了精品旅游景区——玉水寨。1998年,离退休干部兰伟发起成立东巴宫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以民间艺术团体和民间博物馆为主干,兼有传承和展示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双重功能[2]。除此之外,个体老板黄泰设立洛克故居陈列馆、台湾学者于涌兴办私人收藏博物馆、吉鑫宴舞落户古城玉龙花园、个体经营者李根勇兴建东巴万神园等,丽江民间力量均对丽江文化产业的早期发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自发探索。

(二)政府聚力引导

2003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将丽江列为全国改革试点地区之一,这标志着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步入政府聚力引导发展阶段。文化体制改革是这一阶段丽江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旨在破除束缚丽江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解放和发展丽江文化生产力。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丽江市首先成立了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其次,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丽江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总体方案》。该方案不仅确定了丽江市民族歌舞团等七家不同类型的国有文化单位为改革试点单位,还提出了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第三,针对人们思想上的保守性,有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的思想动员工作,例如,通过开会反复学习中央文件精神、积极组织人员参加云南省举办的研修班、举办丽江文化论坛、邀请省委领导作动员、请宣科等民营文化企业负责人现身说法等[3]。第四,制定改革配套政策,助力改革顺利进行。主要表现在设立丽江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发展的专项资金,确保改革成本不会转嫁给企业职工,从而保证了有关职工的利益。最后,招商引资,内外联合。从丽江以外引入资金、技术和人才,通过与外来优势资源的互补,促成本地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印象·丽江》、《鲁般鲁绕》、束河古镇、雪山水城、国际会展中心、国大商城等文化项目都是其中的杰出案例。有关数据显示,2006年,丽江文化产业经营户已由2001年的840家增加到3100多家;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4亿元增加到6.6亿元,实现税利从2001年的2900万提高到8000多万元,所形成的增加值占了整个GDP 的 9.8%[4]。

(三)社会广泛参与

2004年12月,丽江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顺利通过了云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验收,这标志着丽江文化产业在政府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功实践下取得了阶段性的丰硕成果,也预示着丽江文化产业发展的崭新局面的开始。通过文化体制改革,一方面破除了长期禁锢在人们思想上的牢笼,唤醒了更多人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意识和决心;另一方面,丽江大量国有文化资产内在的活力被激发,纷纷走入市场。在随后的发展时间里,丽江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百花齐放,涌现出了更多享誉海内外的文化精品,逐渐形成了社会广泛参与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到2007年为止,丽江已拥有艺术演出、电影、文物、艺术品、文化娱乐、音像制品、图书报刊、艺术培训、对外文化交流、网络文化以及印刷业等11个文化市场,20多个经营项目,1697户文化经营单位,从业人员6000多人[5]。到2011 年底,丽江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1亿元,是2005 年的3. 3 倍,占GDP 比重达11. 8%,比全国的2. 75%、全省的6. 1%分别高9. 05、5. 7 个百分点。观看《印象丽江》的人数再创新高,全年共计演出905 场,实现营业收入23164. 09 万元,同比增长26. 50%,实现净利润9756. 31 万元,同比增长41. 65%。《丽水金沙》演出980 场,接待游客52 万人次,实现收入8000 万元,实现税收510 万元[6]。到2012年,丽江拥有的文化经营户已经达到3100多家,其中,以演艺娱乐业、影视制作、民族文化体验,文化旅游产品加工销售四大产业为主,涉及20多个经营门类、16000多名从业人员[7]。

二、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

(一)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是指在特定时空和条件约束下,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果后所形成的经验、路径、机制的总和[8]。目前学术界对于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成果颇多,但并未达成一致的分类认识。因为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分类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本文从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切入,将现有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概括为三种:非政府主导型、政府主导型、社会共建型。

1.非政府主导型

非政府主导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是指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非政府力量占主导地位的发展模式。其中,非政府力量包括民间艺人、艺术家、文化爱好者、非政府文艺团体及社会组织等非政府个体或组织。在世界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早期进程中,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往往都是非政府主导型。这种模式更多体现的是艺术家们对于文化的热爱,而并没有将文化真正意义上作为一种产业来加以发展,因此在时空上具有离散性。相比政府主导型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这时的文化产业化所生产的文化产品类型单一,数量稀少,市场导向不明显,大众文化倾向尚不成熟,社会的文化创造力、生产力均未得到很好的激发。以纽约SOHO艺术聚集区和北京798艺术聚集区为例。位于纽约曼哈顿下城的苏荷区本是二战后纽约大量工厂倒闭后所剩的工业厂房遗址,然而因为租金低廉从而吸引了大量艺术家的入驻。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苏荷已成为纽约全城艺术家高度集中的艺术社区。位于北京朝阳区的798艺术聚集区前身是798联合厂的一个厂区。国有企业改革使这里遗留下了大量的闲置厂房。一批实验派和前卫派艺术家的入驻使798艺术聚集区逐渐成型[9]。

2.政府主导型

政府主导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是指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力量占据主导地位的发展模式。该种模式中,政府往往把文化产业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并从资金与政策等方面大力扶持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英国、韩国、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例如,1997年,英国首相布莱尔就将创意产业作为国家重要产业加以扶持,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并亲自担任小组主席。在政策方面,英国政府出台了包括培养文化产业消费市场、支持文化艺术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和个人向文化企业捐赠或资助在内的一系列政策,并由此形成了国际上产业结构最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1997 —2005年间,英国共培育了12 万家文化创意企业,投入资金超过1.5 亿英镑,创意产业为英国GDP 的贡献率达8%, 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10]。韩国也自1997年金融危机后将文化产业确定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向外主打游戏、电视剧、电影等文化产品,由此掀起了席卷亚洲的“韩流”。日本在20世纪末期提出了“文化立国”的发展战略,随后增加了对文化的财政预算投入。1993年,日本文化产业产值就已经超过汽车产业,仅次于制造业。2010年,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了《面向文化产业立国》白皮书,进一步提出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主打产业[11]。

3.社会共建型

社会共建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是指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力量和非政府力量都参与其中,很难对两种力量的大小进行比较的发展模式。美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是其中的典型。作为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发展最为发达的国家。美国文化产业发展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是与其先进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分不开的。不同于“非政府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美国文化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既体现了政府的有关管理职能,也充分激发了民间致力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热情。在政府层面上,美国没有设立文化部等专门的文化产业管理机构,但美国会从资金、政策、法律、教育、科技等方面对本土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简而言之,美国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所体现的职能就是营造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良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律等环境氛围。在政府营造的良好环境里,美国民间的各种力量各得其所,得以大显身手,从而在实际执行层面真正推动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由此看来,社会共建型模式很好地平衡了政府力量和民间力量的关系。在这种模式中,政府力量和民间力量各司其职,分工明确,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文化产业发展这一目标。

(二)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

早期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多依赖于民间力量的自发探索,因此是一种非政府主导型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在经过二十多年的缓慢摸索后,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机遇。在有关政府部门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下,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步入了政府聚力引导的新阶段。此时的丽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向政府主导型模式转变。2004年12月,丽江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圆满落幕,丽江文化产业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解放,随后,丽江文化产业呈现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蓬勃发展态势。丽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由此蜕变为社会共建的新形态。由此可见,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极具生命力的动态的发展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丽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历久弥新。多方力量汇聚交融,赋予了丽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更多新的特点与内涵。

三、丽江文化产业的实现路径

鉴于丽江文化产业发展所处的独特环境,丽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因此具有不可复制性。但丽江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零散的个体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化发展,其背后却有一定的规律和经验可循。总结丽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实现路径,主要有以下四条:

(一)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12]。“文化自觉”这一概念由费孝通先生首创,源自他在少数民族实地考察研究中对少数民族文化存续性问题的思考。费孝通先生当初提出这个概念时试图回答的是,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交融碰撞的过程中,各民族文化如何保存自身以及如何获得更好发展的问题[13]。后来,有学者将“文化自觉”这一概念引入我国文化产业领域,开始思索民间的文化自觉力量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作用[14]。应该说,“文化自觉”不仅是一个概念,更代表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思路。这种思路是,在文化成为一种竞争力和生产力的当下,通过民间的文化自觉,利用民间力量充分挖掘既有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就充分体现了文化自觉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和巨大推动力。丽江文化产业最早就来自民间力量的自发探索,这是民族文化自觉的直接体现。一群民间老艺人自发聚集演奏纳西古乐,不以营利为目的,乐此不疲。他们的民族文化自觉在于意识到了纳西古乐的文化、艺术、生活价值。宣科先生的民族文化自觉则在于不仅意识到了纳西古乐文化、艺术、生活价值,还看到了纳西古乐潜在的市场价值,亦即经济价值。相比之下,宣科先生的民族文化自觉要比民间老艺人更加彻底。因为宣科先生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激发了纳西古乐的生命力,提高了纳西古乐的知名度,扩大了纳西古乐的影响力,使纳西古乐得以在丽江以外更广阔的范围内传播开来。从纳西古乐的传承性来讲,这是自娱自乐式的小众传播无法比拟的。除了纳西古乐这一典型案例,丽江文化产业的许多文化精品都体现了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觉。比如上文提到的玉水寨、东巴宫股份有限公司、洛克故居陈列馆等,都是丽江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觉作用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实践。

(二)政府部门的有效领导

从地理位置上看,丽江地处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地形错综复杂,道路交通闭塞。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丽江虽然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缺少区位优势。另外,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区,丽江经济发展方式单一,在基础设施、人才、科技、管理等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因素方面较为欠缺。这些劣势都是丽江文化产业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从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丽江文化产业在早期发展中虽然有民间力量的自发探索,但是这种“单打独斗”、各自发力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进展缓慢,难以形成合力,显得不尽如人意。面对这种局面,有关政府职能部门适时发挥了领导作用,始终将丽江文化产业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不断致力于丽江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的探索。例如,早在1996年,云南省政府就率先确立了建立丽江文化大县和丽江文化大区的目标;1997年又顺利推动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高了丽江古城的知名度和认可度;2001年,在丽江召开的第五届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年会又以民族文化开发与市场经济对接为内容就丽江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同年,丽江政府又从深圳招商引资,促成丽江地区民族歌舞团与深圳能量实业有限公司的合作,从而催生了《丽水金沙》这一文化精品;2002年,丽江市政府又举办了首届“丽江文化论坛”,使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路广为传播,并为丽江文化体制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3年,丽江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之一,丽江政府更是以空前的决心和力度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措施,保证了丽江文化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通过此次文化体制改革,丽江文化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丽江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15]。通过政府部门的有效领导,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避免了许多弯路,得以凝聚各方力量,有的放矢,形成合力,从而实现了较快较好发展。

(三)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

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因为文化产业作为一种高收益的产业形态,其所需的资金投入也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一些大型的文化产业项目,充足的资金保障是其得以启动和成功的先决条件。然而,文化产业又是高风险业态,其市场收益很难准确预测,这导致许多投资者在投资文化产业时显得格外谨慎。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不乏许多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的文化精品项目,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运作资金而不得不被束之高阁。文化产业融资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在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各界从资金上给予了充分的支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丽江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迫切需求。例如,在《丽水金沙》、束河茶马古镇影视基地、丽江花马文化商城、《印象·丽江》、雪山水城文化体验旅游、丽江国际会展中心、泸沽湖摩梭文化演艺中心等一大批文化产业项目上,昆明鼎业集团、温州国大集团、北京映象公司、静阔投资公司、云南谷昌工贸公司、官房集团等企业分别投资5亿元、10亿多元、2亿多元、5亿元、6亿元、l亿多元[16]。2005年,政府已累计投入资金3亿元,引资30亿元,吸纳社会资金300亿元,政府、企业和民间文化人共同出资10多亿元。截至2005年8月底,各金融机构共向各文化企业贷款3285万元[17]。丽江银行业更是不遗余力地助力丽江文化产业发展。有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末,丽江银行业累计投入文化产业贷款4.4亿元。多年来,通过与有关部门和企业的合作,丽江银行业以积极有效的金融服务和持续的信贷投入推动了包括《印象丽江·雪山篇》和《丽水金沙》的启动和升级发展[18]。

(四)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

产业融合是相对于产业分化而言的一种产业发展范式,是指原本各自独立的产业,相互交叉、渗透,使原有产业边界逐步模糊或消失,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19]。丽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另一个重要实现路径就在于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通过两种不同产业业态的融合,丽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至此,人们很难准确去说明文化旅游产业究竟是文化产业还是旅游产业。人们既可以认为文化旅游产业是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新兴业态,也可以认为它是文化产业的另一种发展形式,还可以将它当作一种全新的产业。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丽江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不仅激发了丽江文化产业的深层次活力,而且丰富了丽江旅游业的内涵。人们来到丽江,除了观看巍峨雄奇的玉龙雪山等自然景观外,更多的是体验和感受不一样的文化氛围与内容。原来以自然观光为主的丽江旅游模式在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中逐渐被赋予了更多更新的文化元素。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挖掘出了原来游客无法触及的更为广阔的文化疆域,这是游客单凭自身感悟所无法企及的。丽江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集聚了人气,培养了广阔的市场消费群体;丽江文化产业的兴起又为丽江旅游业的进一步繁荣提供了新的力量之源。丽江旅游业与丽江文化产业融合渗透、互动互促,从彼此身上找到了实现自身快速发展的新思路。

[1]水月清.风云舒卷 丽水金沙——丽江文化产业发展之路[J].支部生活,2003,(12).

[2]张波.丽江民族研究·第一楫[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195.

[3]李世碧.丽江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功探索[J].社会主义论坛,2008,(2).

[4]中国人民银行丽江市中心支行课题组.金融支持旅游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思考——以丽江为例[J].时代金融,2012,(9).

[5]窦翀.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金融推手——以丽江为例[J].银行家,2012,(10).

[6]周胜,段淳林.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创新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2009,(3).

[7]樊姝,牛继舜.纽约SOHO艺术集聚区的发展脉络及对北京798艺术区的启示[J].山东纺织经济,2014,(1).

[8]张爱民,易醇,张蜀艳.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3,(2).

[9]庄严.日本文化产业发展创新的实现路径及经济效应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14,(2).

[10]晏雄.文化自觉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以云南丽江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33(9).

[11]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J].群言,2003,(4).[12]张颐武.文化产业和文化自觉[J].民主,2006,(11).

[13]周俊华.丽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效、经验和特色[J].大理学院学报,2008,7(11).

[14]人民银行丽江市中心支行课题组.金融支持丽江文化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西南金融,2005,(12).

[15]石艳.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研究[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2,(2).

猜你喜欢

丽江文化产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丽江三朵节
丽江的荒
谁远谁近?
叫一声丽江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谁说丽江是艳遇之城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