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意蕴、演进历程与基本遵循

2015-01-30李东坡

治理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建构价值观核心

李东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实践运动以及人们价值实践的一种自觉建构。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要基于其本身的实践历程,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要遵循其本身的发展规律,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更是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清晰梳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演进历程,科学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遵循,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追求、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价值魅力、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意蕴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理性认识,价值观是价值主体在对满足自身一定需要的价值客体的深入考察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价值关系的系统性评价和认识。社会主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作为人们选择的一种社会制度的价值判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人们对社会主义应有的核心价值的判断和认定。任何价值观念的形成发展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都要有一定的社会存在作为价值观念产生的制度土壤、文化土壤和实践土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同样是在与社会主义运动、理论和制度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必须是对当下社会存在本质的观念把握,离开了对当代社会实际生活的本质抽象和把握,他的当代建构也就失去现实的基础。”①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历史走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彰显出社会主义的价值意蕴和符合中国国情的鲜明特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价值观念是有层次和有体系的。社会主义就其思想内容而言,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念体系,是由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基本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构成的价值观念体系。其中,由社会主义终极价值目标、核心价值理念以及实现价值的基本价值原则构成核心结构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从社会主义诞生以来,社会主义在运动和实践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它们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诠释着社会主义的价值性和科学性,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规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大厦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大厦的观念模型和崇高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中居主导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这一根本问题,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具有根本性和唯一性。②方爱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2期。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运动实践发展的结果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其产生必然要受到具体的社会实践的制约,其发展必然也会受到社会变革的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过程,是在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比较中,在社会主义运动、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在不断考量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剖析社会主义运动先进性、论证社会主义理论科学性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力量源泉和启迪借鉴。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演进和发展是社会主义自身运动实践的必然结果。从空想社会主义的价值构想到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设计,从巴黎公社革命性制度规划的价值彰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的价值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指引、规范和推动着社会主义的变革和发展,而社会主义运动实践的发展历程,给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丰富的实践素材、观察场地和发展平台。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价值言说

社会主义价值观一直存在于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以社会主义制度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实践运动中,是在与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和事业发展的互动中生成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观念上层建筑,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道德规范的综合体和精华体,而其本质上则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道路和生活方式也就是社会主义运动实践的价值反映,它是社会主义的精神自我,是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旗帜,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和核心,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价值言说。作为在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中居主导地位、起指导作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从价值层面有效解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从目标角度明确应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进而始终诠释着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昭示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演化进程

社会主义50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种发展模式到多种发展道路,其贯穿始终的主线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问题的不断探索和科学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着从抽象到具体、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革命到建设、从改革到发展的形态转换,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出革命的逻辑、建设的逻辑、改革的逻辑和发展的逻辑之间的差异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体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并在不同阶段凸显出时代的、民族的和实践的特色。考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形态的演变,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逻辑生成的转换,甄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诸多理念的差异,有利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更加深刻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形成更有科学性、更具时代化、更显民族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价值幻想

以情感的抒发、道德的批判、美好的设想为显著标志的空想社会主义,从试图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改善无产阶级社会地位、取消剥削压迫制度、建构美好社会生活的角度出发,在描绘未来理想社会蓝图的同时,凸显出了平等、博爱、劳动、和谐、普遍幸福、人的全面发展等价值追求。空想社会主义者出于情感的义愤、弱者的怜悯,无情地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并积极地阐述和宣扬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一方面,他们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私有制产生的种种罪恶,深刻揭露了英国产业革命时期发生的“羊吃人”运动,傅立叶强烈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是“医生希望自己的同胞患寒热病;律师则希望每个家庭都发生诉讼;建筑师需要一场大火把一个城市的1/4化为灰烬;安装玻璃的工人希望下一场大冰雹把所有的玻璃打碎”①《傅立叶选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22页。的罪恶社会。另一方面,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此基础上勾画着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不论是莫尔描绘的《乌托邦》、还是康帕内拉构建的《太阳城》,抑或傅立叶书写的《法朗吉》以及欧文、卡贝的积极推动的“新和谐公社”和“伊加利亚公社”运动,他们都是根据自我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价值原则,设计并阐述未来社会的光明与美好,并积极付诸勇敢的实践和尝试。虽然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理想社会的构筑是建立在“抽象理性”基础上的,没有科学理论支撑的社会主义理想在现实中必然失败,但是他们对社会主义在价值上的判断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即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是一个消除阶级压迫、消灭阶级剥削的美好社会。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

以科学的理论批判、强烈的现实关照、客观的规律把握和理性的未来构想为显著特征的科学社会主义,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石,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批判为视角,从严谨论证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出发,在对未来社会提出谨慎的基本构想的过程中,凸显出了公平正义、尊重人权、友爱互助、富裕和谐、自由发展等核心价值追求。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并优化和发展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价值迷思的基础上,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方面对资本主义制度予以最无情最科学的批判,指出人的不自由、被奴役、被异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表现,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是剥削的根源,提出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在废除剥削制度、废除私有制基础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根本价值目标出发,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进行了初步设想: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废除商品经济;合乎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并逐步从按劳分配向按需分配过渡;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国家逐步自行消亡,建立起“自由人联合体”。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自己的研究和设想“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6页。,坚决反对教条式预测未来和规定未来社会的具体细节,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运用要随时随地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三)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价值探索

以绝对的计划经济、集权的治理模式、唯一的科学性解读和淡化漠视价值追求为标志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在坚定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在价值层面一定程度上僵化、固化、片面化理解马恩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初步构想,形成了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依托,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列宁曾经主张:“无产阶级的目的是建成社会主义,消灭社会的阶级划分,使社会全体成员成为劳动者,消灭一切人剥削人现象的基础。”①《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5页。但他的社会主义观没有能够得到自觉和系统的总结,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在实践过程中被片面化和抽象化。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宣布建成了社会主义,从而形成苏联模式。这一高度集中的体制模式被解释成社会主义的本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准,并将社会主义完全实证化、制度化。苏联模式既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制度设想做了非历史的理解,又罔顾苏联的现实背景与理论构想的差异,导致忽视甚至背离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并因此引发了制度性危机。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实践和探索历程作为历史已然停止,但其在捍卫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及坚持人民主体性地位的实践努力和价值探索,作为宝贵的社会主义实践材料,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具有历史性的启迪意义。同时,苏联对于社会主义科学性的过度强调和对于社会主义价值性的主观忽视,也将以珍贵的历史教训,成为当下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镜鉴。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彰显

以突出生产先进性、凸显人民主体性、强调社会公正性、主张发展科学性、捍卫存在自由性和建构关系和谐性为显著标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历了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由以“一大二公”纯粹公有制为目标到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由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到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的转换,在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凸显了公正、民主、富强、自由、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的形成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土壤。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路线,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建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坚持和追求“中国梦”的征程中,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表明,只有不断赋予科学社会主义以价值性的内容和诉求,遵循并实现着社会主义科学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结合,才能获得永恒的发展机遇,迸发蓬勃的生命力。

三、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遵循

500多年社会主义的风雨历程,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核心价值理念的规约和框制下,在追求“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这一美好蓝图的设计和规划中,不断贴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不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不断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时代要求。历史走到今天,走到全球都在关注和跟进社会主义在新中国如何突破种种障碍、击破种种抨击、打破种种束缚,如何实现和发展着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实践的有机融合,如何遵循和捍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追求,并结合时代特色不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得到明确,“三个倡导”实现了国家发展目标、社会价值导向、个体行为准则的统一,其培育和践行必然会随着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演进而不断变化、发展,赋予其科学、合理、丰富的内涵,进而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说服力、理论吸引力,实践推动力、实践辐射力。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更需要遵循既定的社会主义价值发展历程,体现中国当下时代的价值发展要求,契合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不论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还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导向、抑或个体层面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都需要从主体建构、制度保障、关系维护和目标确认四个层面予以深化和推进。

(一)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主体之维

价值观的发现、发展、建构、培育和践行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主体,这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发展旨归,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形成的根基所在。“人本”价值追求在超越了“神本”价值追求,批判了“物本”价值追求的基础上产生,它既把人看做社会实践的主体,又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4页。在科学社会主义视野里,“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页。,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高举“人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既是明确承认社会实践中人的主体性地位,又是对个人基本权利和利益的捍卫,更是鲜明地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同样是不断坚持和发展人本价值的实践历程。“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⑤《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0页。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更是作出了明确阐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⑥《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坚持“人本”价值理念,就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充分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要在争取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和衷心支持中进行培育践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公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制度之维

价值观的维系、运行和彰显需要合理的制度保障和有效的制度运行。“公正”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观,始终受到人们的追捧和向往,既是因为它是对资本主义平等价值观合理性的继承和虚假性的超越,更是因为它是对社会主义主体关系科学性的调控、社会主义制度运行合理性的安排和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实质性的保障。公正始终都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一种美好价值,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各种德性中,“公正是最主要的,它比星辰更加光辉”⑦《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3页。。资本主义也把公正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但却是在消灭封建阶级特权基础上实现资产阶级利益的公正,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突出的局限性。“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于荒谬。”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8页。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公正是虚幻虚假的公正,只有社会主义才真正实现了人的平等和社会主义的公正。公正,应该是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全方位的平等,公正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利益的公平、法治的正义和生产的共富,正如马克思认为,理想的社会中,人们在活动上、劳动上的差别不会引起在占有和消费方面的任何不平等,任何特权。“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4页。“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只有秉承并坚守社会主义公正观,在不断朝着实现高度发达生产力目标的基础上,建构更加体现公平正义的制度安排和社会规范,推进人的真正的彻底的公正,才能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最为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最为有力的规则支撑。

(三)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关系之维

在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过程中,如何处理价值主体之间的关系,如何确认生活实践的秩序,是必须考虑和回答的问题。和谐是社会主义应有的基本社会秩序,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应具备的社会状态,更是人类普遍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理想。从老子的小国寡民的“至德之世”到孔子的“和为贵”的主张,从孟子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社会到康有为《大同书》的美好愿景,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最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价值观念。在西方空想社会主义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和谐社会”一词,用以指称替代那个“病态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美好社会制度即“和谐制度”。马克思提出了“社会和谐”的科学概念,他指出:“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恩格斯把这种正确处理关系的未来社会称之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03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和谐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大首次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⑤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党的十八大更是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⑥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页。的科学论断,提出“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⑦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4页。的基本任务。从和谐价值观的角度出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人类自然社会的关系,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四)自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目标之维。

社会主义无论作为一种理论阐发、运动变革还是制度建构,都要在一定的价值目标的指引下才能获得前进的动力,并要充分彰显自己的价值意义。作为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社会模式,社会主义必然要在价值层面提出更高的价值追求。“资本主义的现代性最本质的进步表现在人的发展上,而其最根本的弊端恰恰也表现人的生存和发展状态上。”⑧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资本主义的科技改造、理性发展并没有真正实现人的解放,反而使人处于深刻的异化状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类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最终都归结为人的自由本质的新的发展和进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庄严宣告,在未来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也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8页。“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0页。由此可以看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页。,共产主义的目标是“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7页。。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人的异化的批判,对主体性自由原则的坚持,在扬弃和超越资本主义自由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完整、真实的社会主义自由观,顺应了人的自由发展,实现了人的自由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深刻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自由价值观的重要性,经历了从否定到逐步认同进而在党的十八大报告都将“自由”列入所倡导的价值观之中的过程,再一次向世人证明培育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是社会主义最主要的目标。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必然需要以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作为培育践行的根本目标,才能确保价值观的建构既不偏离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方向,又不违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

“人本”明确了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有利于凝聚起推动“三个倡导”的整体性力量;“公正”确认了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保障是制度安排,有利于建构起促进“三个倡导”的规则性支撑;“和谐”指明了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状态是秩序社会,有利于营造起深化“三个倡导”的稳定性环境;“自由”回答了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利于树立起发展“三个倡导”的科学性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建构、社会层面的涵养、还是个体层面的实践,都需要从主体维度、制度维度、关系维度和目标维度这四个有机统一而成的宏大架构下进行操作化具体化的铺展,才能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内化于人民群众中,外化于实践行动中。

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的设想成为人们最为激荡心魄的愿景,作为一种社会运动,社会主义对现实的改造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洪流,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对建设的探索演绎了一出异彩纷呈的协奏曲。不管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曲折、演绎了怎样的模式、催生了怎样的实践,不管社会主义的建构呈现着怎样的色彩、遵循着怎样的线条、描绘着怎样的蓝图,不管社会主义的言说传播着怎样的声音,流露着怎样的基调,表达着怎样的情怀,社会主义都因为其独特的价值追求和其他一切社会发展制度、建构模式和实践运动区别开来。无论空想还是科学,无论理论还是实践,无论中国还是世界,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将来,社会主义的具体设计有可能不尽相同,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有可能风格迥异,社会主义的历史形态有可能纷繁复杂,但其内在的价值追求,秉承的价值理念,坚持的价值实践却因为同一个目标和方向,而呈现出趋近性、相似性和相通性,并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走向趋同。

猜你喜欢

建构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