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三社新活力 应对民政新常态
——南京“三社联动”的实践探索
2015-01-30陈学荣
陈学荣
激发三社新活力 应对民政新常态
——南京“三社联动”的实践探索
陈学荣
社会治理引领民政新常态,也赋予“三社”新机遇、新挑战、新活力。在“三社联动”中,南京拓展在“三”、核心在“社”、关键在“联”、效果在“动”,做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拓展在“三”
在联动主体方面,南京市民政局立足民政业务,多方打通“三社”,以“三社联动”促进“多社融合”。
一是推综合改革,打开三社拓展思路。近年来,南京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社会养老、社区建设、社会救助、社会组织、社会福利等多项改革发展文件,都对“三社”的作用和任务予以明确,标志着社区、社会组织、社工已经成为南京市社会服务领域的综合维度,为全市社会治理和服务创新提供强有力的内在支撑。
二是推项目购买,打通三社拓展平台。自2013年以来,南京市拿出3000多个社区服务项目向社会组织购买,涉及为老、为小、为困、为新市民以及为中产和精英人士服务。社区公共服务站全面实行外包,通过竞争方式交由有资质的社工机构承接。通过项目购买和服务外包,社区、社会组织、社工联动的权责关系进一步清晰明确。
三是推标准建设,打下三社拓展基础。以“三社”为主要领域,与市质监局共同推动了系列标准化建设,出台社会工作督导实务地方标准,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流程标准,社区服务项目绩效评估试点标准。同时与市政务办联手制定街镇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制定公共服务通用目录,为推动“三社联动”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核心在“社”
在联动属性方面,南京市民政局着力厘清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在抓实社区载体的基础上,围绕“社”字做“加减法”。
一是社会+,政府–。(1)社会协同。组建南京市社会工作园,运作公益创投,试点公益创业,推动府校媒企社多元协同发展。截至目前,累计投入了1亿元财政资金,带动2000万元社会资金,培育扶持2000多家社区社会组织,与14所在宁高校、6家主流媒体签订合作协议,资助了22个大学公益创业项目,培训社工近千人次。(2)政府简政。2015年1月,市民政局主动简政瘦身,拿出涉及养老、社区、社会组织、社工、救助等56项外包清单,总资金790万元,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2015年6月,市公布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共6大类280项,其中“三社”服务项目占到项目总数的8%。
二是社会组织+,社区–。(1)社会组织“加量”。2013年南京率先出台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文件,对居家养老等专业服务类社会组织实行“零门槛”登记。截至目前,全市社会组织登记备案总量已达3万家,其中登记注册总量已破万,从增量上看,年增幅达31%,位列全省第一,其中70%增长点来自社区。从结构上看,社区社会组织中专业服务类平均占比32%,其中城市社区为63%,农村社区为21%。(2)社区力行减负。大力推进社区去行政化,制定社区准入“正面清单”与“负面清单”,刚性取消25项工作任务、41类评比达标、41个挂牌机构、72项台账系统,回收社区27项行政业务。减负后的社区将主要精力用于社区自治,由开门服务转为上门服务,社工由“坐诊”转为“巡诊”。
三是社工+,行政–。(1)广惠之。在政策保障方面,最大限度惠及所有社工,综合考虑义工。目前全市有近2万名专职社工,加上3~4倍社会组织从业人员、7~8倍的社区志愿者,初步形成“社工+义工+督导+网格员”的新社会服务格局。(2)专精之。在专业建设方面,出台社会工作人才督导及岗位开发办法。全市已设立10个社工督导工作室,拥有中高级督导45名,全市持证社工师4750人,社区持证社工占比5.8%,全科社工培训全面推广。(3)转身份。在体制转型方面,通过推动社区公共服务站外包,放宽民办社工机构登记条件等举措,激励社区社工体制外创业。截至上半年,南京市有21%的社区社工转型为机构社工,出现了刘晓平社会公益发展中心等一批品牌社工机构。
三、关键在“联”
在联动机制方面,南京市民政局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在载体、机制等方面全方位、多层级组团发展。
第一,载体联。(1)面积联。规定社区办公面积不低于50%用于社区社会组织服务。2015年南京市将建设40家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新型街镇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其中规定社会组织服务面积不低于60%。(2)项目联。规定所有公益创投项目以及面向社区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全面引入社工督导制度,承接15万元以上项目的社会组织必须有2名专业社工,明确将社工专业工作机制健全列入项目绩效考核标准。(3)活动联。2013年以来,借鉴市场招商引资理念,每年举办南京社区暨社会公益服务项目洽谈会,为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人才搭建对接平台,累计吸引5000多万元财政、福彩、社会购买资金,新增近千个社工就业岗位。
第二,机制联。(1)考核联。近年来南京市民政目标考核体系不断强化三社联动导向,设置了养老民营化率、社区社会组织专业化率、持证社工社会组织就业率等联动类指标。(2)经费联。对分散在相关条口的“三社”专项建设资金进行整合,通过局购买服务机制对其拨付流程进行再造,从而由多头申请转为项目综合,确保投入不重复、不交叉、不打和牌。(3)专项联。对应民政业务热点难点领域,先后开展养老服务类、为小服务类、调解治理类、留守关爱类等社会组织专项培育,并明确规定对接社区用房、社工人才等要求。到今年上半年,已专项培育各类社会组织近120家,其中持证社工从业占比52%。
第三,组团联。(1)市区联。一是通过市区资金配比、统筹载体建设,有效带动区级民政三社联动发展。二是将三社联动发展主要指标纳入市区两级工作督查推进机制,形成一体推进的联动效应。(2)部门联。与市委组织部按照1∶1比例投入4600多万元为民服务资金,专项用于社区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与卫生、政法、信访、妇联、团委、科委等多部门联动,制定医养融合、调解治理、留守关爱、未成年人保护、科技促进等相关社会工作服务的专项发展政策。(3)内部联。机关处室:在今年南京民政工作计划中,50%以上工作任务需要“社”字头业务处室协力推进。直属单位:社会福利院等直属单位转变思路,引入“三社联动”,开发社工岗位,创办社工机构,就近承接社区服务,实现民政业务破墙服务,辐射社区。通过组团融合,民政系统内各类资源一盘棋运作,效益实现最大化。
四、效果在“动”
在联动评价方面,南京市民政局紧盯参与、服务、治理三个层面动态,确保“三社联动”机制可持续发展。
1.对接需求,参与活。项目必须对接社区需求,并由社会组织来承接。明确规定,获得财政资金支持或参与公益创投的社会服务项目,必须经社区群众认可,并征求项目实施地所在社区、街道意见,确保社区服务需求得到有效对接。比如雨花台区翠竹园社区近80家社会组织根据居民兴趣需求,提供涉及文化体育、幼儿教育、老人照料、环保园艺等方面服务,居民参与踊跃。
2.专才引培,服务活。社会组织承接社区项目,为社工提供就业岗位,也为社工提供施展专业特长的平台。通过项目落地,广泛引进培育了一批专业社工人才,很好地活跃了社区服务。比如恩派公益中心开发的社会创新众筹,爱德培育中心推行的“好来屋”老人照料,海归社工开展“音乐疗法”等等,大大改善了居民群众对社区服务持有的“行政化、不专业”的印象。
3.协商民主,治理活。“三社联动”机制推动下,南京市城乡社区治理逐渐呈现出服务组织化,主体多元化、诉求有序化的特征,与之相应的协商民主氛围逐步形成。2015年基层民主协商列入南京市委法治纲要。社区论坛、民主听证会、社区自治协会等一大批基层协商民主形式在全市萌发,涌现出浦口区永宁街道、秦淮区弓箭坊社区、江宁区牌坊社区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通过“三社联动”实践探索,近年来南京3个区、2个直属单位荣获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区(单位),1个区成为全国注册志愿者服务试点区,1人获得全国社会工作领军人才称号,3人获得全省社会工作领军人才称号。2014年被评为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社区减负增效、街居体制改革均获民政部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第一名,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市第一名,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6家,位列全国首位。
同时“三社联动”的南京实践,也引发了一些新变化:
一是基层治理:从“政事”到“社事”。在社区层面上,政府不再包打天下,从唱主角到做主导,政府自办的事一律上移,政府托办的事全面外包,社会想办的事协商众筹,社区自治的事自产自销。
二是服务人群:从“小众”到“大众”。新常态下“三社”对应服务人群从兜底保障到适度普惠,从特定到不特定,比如为老服务从困难老人扩大到所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小服务从孤儿扩大到所有18岁以下未成年人。
三是需求导向:从“对上”到“对下”。社区需求从对上(行政)的单一性到对下(人群)的多元化,也促动社工发展不断适应新要求,逐渐形成了社区社工、机构社工、督导社工三足鼎立之势。
四是运行机制:从“一极”到“三联”。社会组织开始全面介入社区,与此相应的工作机制逐步配套成熟。社工更多通过社区社会组织接管各类公共服务,为社区治理创新创造了更大空间。
“三社联动”作为新民政发展的核心引擎已是“开弓之箭”,用“三社联动”机制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趋势不可逆转。下一步,南京将继续在部省指导下,学习借鉴各地先进经验,深耕“三社联动”。
(作者系南京市民政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