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劳死”的司法鉴定理论及实践探讨
2015-01-30刘双高郑金祥张立勇罗光华侯一丁成建定
刘双高,郑金祥,张立勇,罗光华,侯一丁,成建定
(1.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附属157医院,广东广州510510;2.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广东 广州510080;3.苏州市公安局 刑警支队三大队 江苏 苏州215131)
鉴定论坛
Forensic Forum
“过劳死”的司法鉴定理论及实践探讨
刘双高1,郑金祥2,张立勇2,罗光华2,侯一丁3,成建定2
(1.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附属157医院,广东广州510510;2.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广东 广州510080;3.苏州市公安局 刑警支队三大队 江苏 苏州215131)
“过劳死”是由于过度工作而引起的死亡,近年来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其现象频繁发生、见诸报端。该病最早在1969年见于日本报道,后在20世纪80年代末引起世界性关注。“过劳死”并非临床诊断定义,其隶属社会医学名词,其概念的界定于受害者能否获得劳动赔偿金及额度有关。通过对“过劳死”的近年来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整理、总结;并归纳、探究各文献报道的与“过劳死”发病密切相关的,诸如心脑血管疾病、工作压力及个人体质(疾病危险因素)等病因;同时,列举若干相关案例报道;最后,对“过劳死”的法律赔偿体系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希望通过本文完善目前国内关于“过劳死”的研究。
过劳死;病因;防制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严重危害社会中坚(青壮年劳动者)健康的“过劳死”频繁发生并见诸报端,给社会、家庭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精神上的伤痛,而且引发了死者家属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纠纷。本文就“过劳死”的定义、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作较为全面的阐述,以利于医务人员做好相关的健康宣教工作及“过劳死”的综合防治研究。
1 定义
“过劳死”(karoshi)是指由于过度工作而引起的死亡。该词最早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日本[1-2],第一例报道的“过劳死”案例是1969年日本的一位29岁男性工人,死于脑出血[1],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引起日本国内及国际的关注报道[3-4],1987年4月,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这种以慢性持久或反复发作的脑力或体力疲劳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命名为“慢性疲劳综合症”。
一般认为,“过劳死”一词并非临床诊断定义,而是社会医学名词[5],其概念的界定与受害者能否获得劳动赔偿金及额度有关。过度劳动一般定义为死亡事件发生前,平均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平均每月加班时间超过50小时或超过半数的固定假期加班[6]。“过劳死”发生前具有一定的症状、体征及情绪变化[1,7]包括:容易疲劳、健忘、腰背酸痛、头疼、肌肉痛、胸闷、体重变化、注意力减弱、易沮丧、失眠、自杀倾向等。另外,工作者对原有疾病没有进行正确或及时治疗,工作压力、过度劳累等诱发或加重原有疾病的病程也会导致“过劳死”的发生。
2 流行病学
日本全国统计数据显示,2000—2004年间,超过6 000 000人平均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2002—2005年间,全国共计约300例由于劳动负荷过载、心脑血管疾病诱发意外死亡病例[3]。除工作时间过长外,白领工人中还伴随职业问题、频繁出差、噪声及工作场所调动等压力;蓝领工人中则有不规律夜间工作、劳动力不足及长距离驾驶等工作压力[6]。至今,报道“过劳死”最多的国家仍旧是日本,据称日本每年约有10 000人因过劳而猝死。
2005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对北、上、广三地青壮年健康状况调查显示:被访对象18.4%处于过劳状态,14.7%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24.5%经常为自己排解压力,35.8%处于经常疲劳状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工作、生活压力不断增大,“过劳死”已经成为我国广大劳动者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有报道称中国每年“过劳死”人数达60万人之多,并呈现出向年轻人蔓延的态势,进而引起社会各界及学者的广泛关注[8]。
3 病因和发病机制
“过劳死”是因为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重,心理压力太大,从而出现精疲力竭的亚健康状态,由于积重难返,将突然引发身体潜在的疾病急性恶化,救治不及时而危及生命[9]。Uehata T[2]认为下列工作模式可能导致“过劳死”:(1)极端的长时间工作或夜班打乱常规的休息模式;(2)一直工作而无休假或其他正常休息;(3)高压力工作;(4)极端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连续不停的高压力工作。
一般认为,“过劳死”的发生与下述因素密切相关:
3.1 心脑血管疾病
有关资料表明,直接促成“过劳死”的5种疾病依次为:冠状动脉疾病、主动脉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脑出血。据报道[4],日本“过劳死”死者多在30~50岁之间,死因多为急性心肌梗塞、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病。Uehata T[2]对203例遭受心血管疾病创伤致死的“过劳死”患者分类汇总发现,其中高血压脑卒中123例、急性心脏衰竭50例、心肌梗塞27例和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4例。
3.2 工作压力
工作压力过大一般包括工作时间过长、工作负荷过重、工作场所较差等。Karasek建立的工作压力的要求-控制模型显示[10-11]:一类“高要求-低控制”特征的工作易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欧美、日本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加班、轮班、工作地点离家远、低薪酬、夜班亦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12-17];台湾地区学者从社会科学角度发现长时间工作和过多的工作压力或应激是导致“过劳死”的主要因素,同时,不规则的值班时间、上夜班、独自一人刚工作、雇主对“过劳死”的轻视及忽视均会增加“过劳死”的发生率[18-20]。
Tsutsumi A等[21]研究表明工作压力或应激是脑中风的危险因子;Uehata[6]通过分析203例“过劳死”死者发现,有约60%(123/203)死于脑中风,多数是因为长时间工作造成;Eggers[22]研究发现人体由于过度工作易造成血小板活性增高,导致高凝状态而患脑中风;Iso等[23]于1988—1990年随访了73 424位日本人发现从事高压力职业的女性死于脑中风的风险是低压力职业女性的2倍多;一项 1974—1992年的33 346名瑞士人群调查报道称,从事高压力职业男性工作者有近2倍脑中风死亡率[24];另外,一项对6 553名日本工作者约11年的随访研究显示,从事高压力职业的男性工作者会有高于2倍风险罹患脑中风,女性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3.3 个人体质及特征
影响“过劳死”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等。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以及脑卒中等疾病的控制,也可以作为降低“过劳死”发病比率的控制手段。Tayama J[25]一项针对我国上海人群关于周均工作时间与糖尿病发生率相关性的研究,发现周均长工作时长(>55小时/周)人群发生糖尿病概率显著提高;同时男性受检者发病率高过女性,共同促进“过劳死”水平的高发。
4 媒体报道病例
案例1 1998年8月14日,“长期日平均工作时间超过17小时”的上海市静安区第六粮油食品公司合同职工唐某才在下班途中突然死亡,2000年8月其家属向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其原工作单位静安区粮油食品总公司予以赔偿,但该诉讼请求最终被驳回,这一事件最先引发了国内民众对于“过劳死”现象的关注和讨论[26]。
案例2 2005年10月28日,年仅30岁的广州铧鑫工艺品有限公司民工何某梅在通宵加班(三天中睡了约6小时)、准备去买早餐时突然晕倒,送医院抢救时不治身亡[27]。
案例3 2006年5月30日,广州海珠区年仅35岁的女工甘某连续加班后猝死,在她离开这个世界前4天,工作时间达54小时25分钟,累计加班22小时[27]。
案例4 2006年25岁的华为员工胡某在持续加班近一个月后因劳累过度而不幸离开人世[27]。
案例5 2009年3月31日,成都32岁IT精英田某因过度疲劳猝死在上班路上[3]。
案例6 2011年普华永道25岁的女员工潘某因过度劳累而突发疾病死亡[27]。
案例7 2012年11月25日随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参与歼-15舰载机起降训练的、歼-15舰载机项目总负责人、中航工业沈飞集团董事长、总经理罗阳同志在航母上因劳累过度导致突发心脏病猝死[26]。
大量的案例证明,“过劳死”现象正在我们身边悄无声息地蔓延开来,它所涉及的对象越来越普遍化、低龄化。每一次“过劳死”事件的发生,在引发人们对已逝生命惋惜、追悼的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如何有效地防制“过劳死”这一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
5 防制策略
2000年12月,日本工人保险心血管疾病赔偿标准发生改变,结果过劳死赔偿例数由80例上升至300例[2]。用于赔偿过劳死病例金额占年均财政收入比例,已由1988年的3.1%增长到2001年的20.7%[28]。同时,健康、劳动及福利部门(the Ministry of Health,Labor and Welfare,MHLW)开始着手建立更准确的过劳死赔偿体系,并提出预防过度劳累的相关健康问题的措施。2001年,MHLW建立了清晰认识过劳死与工作时间超长的量的联系。这些标准建立在文献回顾以及指示过量工作时长与心脑疾病的联系的医学检验上。2002年,MHLW启动了劳动过载健康损害的预防项目,2005年,一项由过度工作工人研究医生的寻访的健康指南作为法律颁布[29]。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于2002年首次提供针对全体雇工防过劳死的对策,声明其月均工作时长不能超过45小时。干预采用行政引导雇工的形式:如果每月工作时长超过100小时,雇主们会受惩罚——这是针对所有工作人员的人群策略方针,并非以往一些高危人群的针对策略。通过保持政策灵活性,期望提供更多丰硕的成果,分别加强对老年工人和高紧张性生产车间工人管理[28]。
1987年日本劳动省开始发布过劳死的相关数据[1],台湾地区于1991年颁布了与职业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准则,并于2004年及2010年进行了修订,1994年日本劳动省正式进行政府干预并于次年开始法律干预。日本及台湾地区的政府已将过劳死作为法律条文放进劳动赔偿中。
在我国,过劳死仍属于立法的一个空白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中并没有对其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目前,我国存在过劳死现状的原因复杂,包括生存压力大、不合理的劳动作息制度、不良生活方式等[30],从预防医学角度来看,抗压力治疗、控烟、及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等疾病治疗都是非常重要的。由此,借鉴国外的经验,我们亟待在以下方面加强政策调控和宣教:确保劳动者不能过度工作,加强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的工作、生活方式。
[1]NishiyamaK,JohnsonJV.Karoshi-death from overwork:occupational health consequences of Japanese production management[J].Int JHealth Serv,1997,27(4):625-641.
[2]Uehata T.Karoshi,death by overwork[J].Nihon Rinsho,2005,63(7):1249-1253.
[3]孙国平.过劳死的比较法思考[J].当代法学,2010,139(1):121-132.
[4]王玲.日本“过劳死”社会现象与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J].2008,30(S2):69-71.
[5]王秀云.“过劳死”问题现状及成因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06,8(2):79-81.
[6]Uehata T.Long working hours and Occupational stress-related cardiovascular attacks among middle-aged workers in Japan[J].JHum Ergol(Tokyo),1991,20(2):147-153.
[7]Hiyama T,Yoshihara M.New occupational threats to Japanese physicians:karoshi(death due to overwork)and karojisatsu(suicide due to overwork)[J].OccupEnviron Med,2008,65(6):428-429.
[8]张正.过劳死的法律性质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3.
[9]杨菊贤,卓杨.过劳死的发生和预防[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7):577-579.
[10]Karasek RA,Theorell T.Psychosocial job characteristics and heart disease.In:Healthy Work-Stress,Productivity,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Working Life[M].New York:Basic Books,1992;117-126.
[11]BackéEM,SeidlerA,LatzaU,etal.The role of psychosocial stress atwork for the development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a systematic review[J].Int Arch Occup Environ Health,2012,85(1):67-79.
[12]Steenland K,Fine L,Belkic K.Research findings linking workplace factors to CVD outcomes-shiftwork,long hours,and CVD[J].Occup Med,2000,15(1):7-68.
[13]Liu Y,Tanaka H.The Fukuoka Heart Study Group.Overtime work,insufficient sleep,and risk of non-fatal 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Japanese men[J].Occup Environ Med,2002,59(7):447-451.
[14]Kageyama T,Nishikido N,Kobayashi T,etal.Commuting,overtime,and cardiac autonomic activity in Tokyo[J].Lancet,1997,350(9078):639-639.
[15]Bosma H,Peter R,Siegrist J,et al.Two alternative job stressmodels and the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Am J Public Health,1998,88(1):68-74.
[16]Harrinton JM.Shiftwork and health--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working hours[J].Ann Acad Med Singapore,1994,23(5):699-705.
[17]van der Hulst M.Long work hours and health[J].Scand J Work Environ Health,2003,29(3):171-188.
[18]Lin JS.Karoshi in Japan.Part 1:Preliminary exploration[J].J Taichung Institute of Business,1996,(28):1-25.
[19]Lin JS.Karoshi in Japan.Part 2:Management of karoshiand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J].J Taichung Institute of Business,1997,(29):1-19.
[20]Lin ST.Japanese industry and business development and karoshi[J].Bulletin of Labour Research,2003,(14):1-39.
[21]Tsutsumi A,Kayaba K,Ishikawa S.Impact of occupational stress on stroke across occupational classes and genders[J]. SocSciMed,2011,72(10):1652-1658.
[22]Eggers AE.A chronic dysfunctional stress response can cause stroke by stimulating platelet activation,migraine,and hypertension[J].Med Hypotheses,2005,65(3):542-545.
[23]Iso H,Date C,Yamamoto A,et al.Perceived mental stress and mortality from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mong Japanese men and women:the Japan Collaborative Cohort Study for evaluation of cancer risk sponsored by monbusho(JACC Study)[J].Circulation,2002,106(10):1229-1236.
[24]Ohlin B,Nilsson PM,Nilsson JA,et al.Chronic psy-chosocial stress predicts long-term 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andmortality inmiddle-agedmen[J].Europ Heart J,2004,25(10):867-873.
[25]Tayama J,Li J,Munakata M.Working long hours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prevalence of Diabetes in Urban male Chinese workers:the RosaiKaroshiStudy[J].Stress Health,2014.
[26]宁勇.过劳死的法律规制研究[D].山东:中国海洋大学,2013.
[27]董保华.十大热点事件透视劳动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28]Hoshuyama T.Overwork and its health effects-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approach regarding karoshi[J].Sangyo Eiseigaku Zasshi,2003,45(5):187-193.
[29]Iwasaki K,TakahashiM,Nakata A.Health problems due to long working hours in Japan:working hours,workers’compensation(Karoshi),and preventivemeasures[J].Ind Health,2006,44(4):537-540.
[30]王爱红.关注隐形职业杀手—“过劳死”[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8,26(2):62-64.
(本文编辑:张建华)
DF795.4
B
10.3969/j.issn.1671-2072.2015.02.020
1671-2072-(2015)02-0104-04
2014-10-28
刘双高(1978—),男,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临床内科疾病研究。E-mail:liushgao@qq.com。
成建定(1973—),男,教授,主任法医师,主要从事法医学伤残及死因鉴定工作。E-mail:chengjd@mail.sys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