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谋划“十三五”美丽发展奔小康——峨边彝族自治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对策与思考
2015-01-30钟小川
钟小川
(中共峨边彝族自治县委 四川 乐山 614300)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个五年。确保与省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峨边彝族自治县最大的政治任务。
一、问题和短板
近年来,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彝区综合扶贫机遇,夯实发展基础,改善民生民利,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果,奠定了“十三五”继续稳步前进的坚实基础。但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不容忽视。一是全面小康指标差距大。目前峨边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仅为74.2%,分别落后全国、全省、全市同期进程18.8%、15.1%、15.9%。在27 个小康监测指标中,实现进程大于90%的只有13 个、占49%,低于60%的有8 个、占29%,各项指标与目标值差距较大。其中农民收入指标近五年年均增长不足10%,2014 年总量、增量和增幅均在省市垫底,是全省唯一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5000 元的县。二是经济总量小,结构不优。全县GDP 总量33 亿元,与省内发达民族地区和市内区县相比,综合实力较弱,人均经济总量处于落后水平。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66∶58.84∶28.5,一、三产占比过低,工业占比高,企业整体效益差,生产经营困难,产品研发、市场开拓、技术创新等工作滞后,产业结构畸形短期难以改变。三是基础设施薄弱制约发展。县境内尚未通高速公路,区域发展“边缘化”危机日益显现;县乡道路等级低、养护难、抗病抗灾能力差,交通安全隐患严重;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规模小、量不足,农机化装备水平低、投入不足,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亟待进一步改善。四是财政增收和民生保障任务艰巨。公共财政收入低,保障运转能力差,财政消赤化债压力巨大,保障民生和重大建设预算外支出每年超过2 亿元,财政刚性支出压力巨大。按照新标准,全县有贫困人口3.1 万人,贫困村106 个,减贫脱困和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五是社会事业发展和人才匮乏矛盾突出。教育、医疗、科技、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起点低、基础差,急需加快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支撑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优,且流失严重,全县中高级技术人才占比仅23%,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二、优势和机遇
“十三五”期间,新常态下区域发展竞争激烈,峨边彝族自治县必须发挥比较优势,用活本地资源,扬长避短、突出特色,紧抓后发追赶机遇,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努力实现追赶跨越、美丽发展。
(一)发挥四大比较优势
1.生态高地优势。峨边是四川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县林地面积303.7 万亩,森林覆盖率75.7%,全省第一。良好的生态基础是支撑经济转型升级、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创造了条件。全县生态农业加工产值已超过2 亿元,依托生态基础培育特色种养殖业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以黑竹沟为龙头带动,凸显原始森林、地磁养生和民族风情三大核心竞争力,有条件打造乐山的“绿色银行”、“世界银行”。
2.资源富集优势。与全省同类地区相比,峨边资源潜力巨大。全县水电资源已开发近200 万千瓦,创造市值达到90 亿元,利用风能优势开发风电已经起步,继续科学开发利用新能源,积极争取电量留存地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具备充分条件;境内钾长石、玄武岩、磷矿等储量大、开发前景好,稀土加工基础好、成长空间大,比较富集的蕴藏和初步的加工冶炼基础,为“十三五”期间以新材料、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奠定基础。
3.特色文化优势。小凉山彝族文化与大凉山彝族文化一脉相承又独具小凉山地域特色,峨边是彝族美神“甘嫫阿妞”的故里,有条件成为展示小凉山彝族特色文化的窗口,有条件与大凉山彝族文化和以阿诗玛为代表的云南彝族文化相互媲美、相互促进,在全国形成“滇有阿诗玛、川有甘嫫阿妞”的彝族文化格局,打造彝族特色文化胜地。
4.区域自治优势。作为全国18 个彝族自治县之一,这里具有国家赋予民族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和自主权;全县已经制定了9 个单行条例,初步形成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体系。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和自主优势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争取各级支持、争取对外合作,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二)把握五大后发机遇
一是综合扶贫攻坚区。国家实施新一轮扶贫政策,创新扶贫体制和机制,省市扶贫工作重点向包括大小凉山在内的“四大片区”倾斜,指向性更加明确,政策红利突显。二是全面小康追赶区。作为全省扶贫工作的重点攻坚区和全面小康建设的后发追赶地区,形势倒逼,中央、省市包括县本级,都将进一步加大精准扶贫的力度,进一步强化人财物资源重点倾斜和整合。在“上力”和“内力”双向作用下,全面小康的短板和劣势可以扭转为后发追赶的牵引和动力。三是灾后恢复重建区。全县处于地震活跃带,近年来先后经受“5.12”、“4.20”、“1.14”三次地震强烈冲击。继续强力推进“4.20”灾后重建项目,全力推进“1.14”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既是“十三五”时期的重点任务,也是发展的重大机遇。科学统筹好恢复重建和发展提升的关系,能够推动县域整体升级、加快发展。四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峨边已列入全省58 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国家加大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生态功能保护,这方面陆续出台的具体政策,必将为峨边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五是扩权强县试点区。峨边已纳入全省第三批扩权强县试点县,新增了8 个方面56 项市级经济管理权限,有利于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增添加快发展动力。
三、目标和定位
全县“十三五”发展的总目标是全面小康,愿景是“山清水秀、富足文明、人民幸福”。要坚持把发展目标和发展定位相统一,把县情实际和发展趋势相结合,统筹好区域和空间、当前和未来,努力建成“两县”、“一极”、“一地”。即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县”、“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强县”,创建“乐山国际旅游目的地第三极”,打造“小凉山彝族文化胜地”。
(一)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县”
巩固76%以上的森林覆盖率并适量扩展,建立和落实灵活的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力争生态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全县生态修复和污染防治全面达标,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全年保持280 天以上;生态文明观念普遍树立,生态乡镇创建率达到80%以上;到2017 年确保成为省级生态文明县,2019 年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县。
(二)建成“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强县”
整合水电、风能、矿产、林竹、旅游、文化、特色农业等资源优势,推进资源型经济提质增效,确保总量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0%以上,实现资源大县向经济强县的跨越。到2020 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 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5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 元。在全省民族地区经济综合排名中力争进入前十位,在重点功能区排名中力争进入前五位。
(三)创建“乐山国际旅游目的地第三极”
结合乐山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契机,以黑竹沟旅游开发为龙头,建成国家5A 级景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利用黑竹沟独特而富集的地磁资源,开发地磁养生项目,打造“世界迷都·中国地磁养生度假地”;利用优质天然温泉等地热资源,打造温泉养生休闲度假区;依托“黑竹沟百里旅游文化长廊”,融合生态环境、特色新寨、民族风情,串珠连片发展民俗生态体验度假区;强化优质旅游资源整合,提升基础和服务水平,以生态养生、地磁养生、温泉养生为主打品牌,构建养生文化,开展全域体验旅游,到2020 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 亿元,年接待游客200 万人次以上,建成“乐山国际旅游目的地第三极”。
(四)打造“小凉山彝族文化胜地”
大小凉山彝族文化独具魅力,具备唯一性,是未来发展必须打好的一张特色牌。峨边处于成都平原、川南、攀西三大经济板块的缓冲地带,地缘关系带来彝族文化在对外交流中的有利位置。必须以世界眼光抢占发展的制高点,充分发挥彝族文化渊远厚重、特色鲜明的优势,强化彝学保护和研究,强化文化交流和发展,强化区域合作和特色品牌打造,努力在藏羌彝文化走廊和“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以特色彝族文化为核心内涵,带动风情旅游、文化演艺、文化出版、工艺制造、博览会展等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到2020 年,小凉山特色彝族文化产业综合收入达到5 亿元,文化经济在服务业为主的三产中占比提高到60%以上。
四、战略和思路
围绕同步小康总体发展目标和“两县、一极、一地”发展定位,全县“十三五”发展思路是“五大战略、五个转型、六个美丽”。
(一)实施“五大战略”
继承和拓展“十二五”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旅游兴县、生态立县”战略,以产业转型筑牢小康“升级版”。在此基础之上,用“四个全面”总方略统领全局,主动适应新常态新要求,实施“创新活县”战略,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强化发展支撑;实施“和谐稳县”战略,以全面依法治理和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强化发展保障。一是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强化技术改造,稳定工业基础,提升铁合金、工业硅、电石等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开发下游产品,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引进培育新型工业,推进稀土等新材料、风电等新能源加快发展;强化要素保障,改善生产环境,加强电力、交通、运输等配套建设;坚持盘活存量和重组整合相结合,集中优势资源和优惠政策,培育发展大集团、大企业。二是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坚持“一景区、一长廊、一品牌”核心带动,发展全域旅游,以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依托黑竹沟景区,建设中国地磁养生度假地;依托“黑竹沟百里旅游文化长廊”,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依托“甘嫫阿妞”特色彝族文化品牌,为旅游注入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质。三是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强化生态功能区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巩固生态基础,打造生态功能和生态效益同步彰显的西部生态高地;强化林业资源保护和开发,扶持林竹产品深加工,扩大林业资源经济效益;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扩大高山蔬菜、马铃薯、核桃、玛咖、中药材、黑山猪、跑山鸡、花黄牛等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提高生态农业规模、效益和品质。四是实施“创新活县”战略。全面落实改革任务,至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全面落地,基层自主探索的改革全面见效,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树立改革理念,不断解放思想,打破思维定势,推进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抓实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人才,不断强化思维理念、体制机制、方法举措的创新,推进创新成果转换,激活县域发展活力。五是实施“和谐稳县”战略。全面推进民生改善,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强化社会保障水平,转变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工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全面加强社会综合治理,调处化解矛盾纠纷,大力破除婚丧陋习,引导健康文明新风;全面加强民族团结工作,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落实从严治党措施,加强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二)推进“五个转型”
坚持“转型升级”取向,主动适应新常态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在变革调整中优化结构,在转型升级中寻求发展机遇,重点加快突破五个方面的转型。一是电冶工业向新型工业转型。坚持内涵式、创新型、绿色低碳发展,抓技改扩容增效,抓新兴工业项目引进发展,改造提升传统工业,推进电冶工业转型升级。二是观光旅游向养生度假旅游转型。坚持文旅互动,整合优质旅游资源,挖掘彝族特色文化,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发展全域体验式旅游。利用独特的地磁、温泉等养生资源,加大科学研究和宣传营销,打造养生品牌和养生文化,建成有较强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养生度假目的地。三是原始生态向效益生态转型。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构建生态补偿机制,抓好林产品开发、林下种养经济、生态高效农业,巩固生态屏障,发挥生态建设的经济效益。四是传统农业向特色精品农业转型。立足山区生态优势和错位优势,坚持农业精品化、集约化、高效化发展。强化特色农业品牌创建,构建农业新型经营模式和新型经营主体。五是普通山城向彝区精品山城转型。坚持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理念,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强化科学规划、强化功能提升、融汇自然人文,彰显彝族文化,建设民族特色精品山城,打造彝区重要门户。
(三)统筹“六个美丽”
坚持“美丽发展”取向,科学统筹城乡,强化支撑举措,全面推进美丽生态、美丽城市、美丽景区、美丽园区、美丽新寨、美丽人文,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一是以生态功能区建设和发挥生态效益为抓手,构建“山清水秀、蓝天白云、林茂草丰”的美丽生态。二是以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民族特色山城为抓手,打造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小凉山彝族文化独具魅力的美丽县城和中心集镇。三是以工业转型和园区建设为抓手,构建“产城相融、高效集约、低碳循环”的美丽园区。四是以文化旅游互动发展为抓手,构建“风光旖旎、基础完善、服务优质”的美丽景区。五是以综合扶贫开发、彝家新寨建设为抓手,构建“错落有致、风情浓郁、家业一体”的美丽新寨。六是以新风文明培育为抓手,构建“以人为本、团结共荣、民主和谐”的美丽人文。
五、重点和举措
围绕“十三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需要强化九个方面的重点举措。一抓科学编制规划,引领发展方向。落实好中央、省市重大决策,全面审视县情,吃透上情下情,强化集思广益,搞好重点调研,注重前瞻性、科学性、指导性、操作性有机结合,科学编制好“十三五”规划,为今后五年发展奠定科学的基础。二抓小康指标落实,倒排责任强力推进。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指标作为“十三五”发展的目标导向,认真梳理经济发展、民主法治、民生民利、社会事业、资源环境等方面主要指标上存在的差距,坚持问题导向,强化举措、明确抓手、落实责任、强力推进。三抓农民收入倍增,奠定同步小康基础。将农民增收作为同步小康的核心,努力争取国家和省市政策支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培育壮大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释放政策红利,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大幅增收,补齐同步小康的最大短板。四抓精准扶贫开发,促进民生整体改善。全面对接国家和省市扶贫开发政策,深入实施片区扶贫攻坚工程,全力推进3.1 万贫困人口和106 个贫困村的精准扶贫工作。以精准扶贫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五抓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实现“四个提升”。立足峨边民族地区、贫困山区、地震灾区“三区叠加”现实,统筹兼顾恢复与提升、重建与发展,着力推进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通过恢复重建,提升基础设施、产业结构、民生保障的水平和抗灾减灾的能力。六抓旅游文化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旅游开发,主动融入乐山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以更广的视野、更大的力度,改革经营开发模式,创新招商融资机制,强化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整合,努力实现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乐山国际旅游目的地“第三极”,使旅游产业成为峨边的“支柱产业”。强化传统产业的调整、改造、提升,做好低端产业增量控制和存量调整,加快培育和发展以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为主的新型工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七抓全面依法治县,推进县域有效治理。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确保法治观念普遍树立、依法办事普遍落实、司法公正普遍加强、为全面小康事业保驾护航。八抓改革创新驱动,增添区域发展活力。牢固树立改革求进的思想,增强开拓开放的勇气,深化存量改革,有序推出新的改革措施,把自上而下的改革任务落实到位,把自主创新的改革措施抓紧抓实,以改革精神破除思维定势、增添工作措施、释放发展活力。九抓党建责任落实,建设良好政治生态。扎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强力推进制度建设、制度落实和纪检体制改革,确保基层党建的主体责任和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监督责任落地生根。牢固树立讲政治守规矩意识,强力推进作风兴县、制度建廉。进一步强化执政为民理念,夯实基层基础、鲜明用人导向、从严监督管理干部,建设良好政治生态,为全面小康事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六、政策和保障
围绕“十三五”期间全县发展的主要矛盾和迫切需求,强化对接和研究,建立健全管用适用、管长管久的政策保障体系,推动经济社会稳步发展。一是生态补偿政策。以强化生态建设效益为核心,加强生态补偿标准体系、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机制、生态功能区产业发展扶持机制、生态功能区扶贫开发机制、区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等相关政策研究和对接,推动全县生态文明建设。二是财政改革政策。以促进增收保障发展为核心,强化财政预算、财政监管、财源建设、“三公经费”清理等财政改革措施,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争取力度,积极探索财政消赤化债、开源节流的相关政策和举措,确保财政保障发展的能力得到提升。三是扶贫开发政策。以推进综合扶贫攻坚为核心,对接落实省市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强化扶贫投入机制、社会参与机制、资金捆绑机制、对口帮扶机制等重点环节的改革和创新,确保扶贫开发成效。四是灾后重建政策。以加快恢复重建为核心,强化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管理监督、招投标等相关政策的对接研究,加大灾后重建项目资金争取力度,科学谋划灾后恢复重建,推进重大重建项目的顺利实施。五是旅游发展政策。以推进旅游综合改革为核心,重点强化旅游招商融资政策、旅游扶贫政策等对接和研究,确保“十三五”期间全县旅游稳步发展。六是干部人才政策。以缓解人才匮乏矛盾为核心,探索和完善人才引流政策、定向考录政策、交流轮岗政策、干部人才待遇政策等,吸纳和聚集优秀人才参与同步小康建设事业。七是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以推进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核心,坚持和完善民主区域自治制度,加快配套法规建设,保障平等、和谐、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