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2015-01-30张秋芳王小娟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10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多元化个体

张秋芳 王小娟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4)

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张秋芳王小娟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4)

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制度得以运行的基础力量,它影响一个社会价值取向的发展方向,可谓是国家的精神基石。当代青年作为祖国振兴的中坚力量,应积极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不能停留在浅层的认知阶段,因此需要运用灵活有效的方法,使受教育者接纳并成为指导行为的价值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青年;培育

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制度实施和执行的思想助力,是国家制度得以立足与发展的灵魂,影响国家制度的变革方向。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通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总结提炼出来的,对社会主义本质有着相对稳定的理解。历史可鉴,任何一个国家的生存、稳定与发展都需要一种凝聚力——普遍的社会认同,是对社会中出现的任何行为和现象进行评价的基本准则,以此来形成一股向心力,保障社会的稳定与正确的发展方向。这种普遍的社会认同便来自于核心价值观。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我为什么要对青年讲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青年群体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来临,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逐渐走向多元化,此时更应对培育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起高度重视。

一、当代青年价值观现状分析

培育青年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应分析了解青年群体价值观念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当前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若干特征:一是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性。改革开放几十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时代的来临,大量异国文化涌进中国大门,并且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极大影响。因此,当前中国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念表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与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保守的价值观与开放的价值观等等。各种价值观念的涌现使得青年群体不再只秉持单一的价值观念,而是趋向一种涵盖几种价值观念的具有兼容性的多元的价值观念。出现这种特点的原因是自身发展的需求,青年大学生对一种价值观念的认同与否往往由这种价值观念是否有利于他们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将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与资本主义的价值观进行选择性的吸收与舍弃,进而形成一种异于传统的、多元化的、具有包容性的价值观。二是价值观大体呈现理性化选择。当今时代,大部分的大学生具有正向的社会道德思想,例如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贬斥贪污、欺辱弱小,正义与非正义的评判没有偏差。由此可见国家舆论导向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养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青年群体能够以正确的观点指导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做到立场明确。三是具有调节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之间矛盾的能力。在各种价值观面前,往往需要青年做出选择,矛盾往往产生于选择的过程当中,如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之间的选择、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间的选择。从资料中可以看出,大部分青年大学生不赞同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大学生在个体规划和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抛弃大我精神,对国家和社会的进步给予同等程度的关注。并且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是个人发展的大前提,只有国家兴旺,个体才能得到充分的进步。当前,对于全社会的价值导向来说,既没有出现只坚持集体而忽略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也没有出现只重视个人所得而忽略集体利益的利己主义价值观,而是一种发展了的集体主义,是寻求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容的集体主义。这种集体主义注重个体发展又不背离集体利益,是当代青年将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进行深层次调和的产物。四是知行缺乏一致性。处于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下,很多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与行动出现了不统一的情况。很多大学生“知”的水平远远超前于“行”的水平。“知”与“行”这种个体思想与行为、内在与外在的不同,对个体养成稳定的价值取向起到阻碍作用。例如,大部分的学生赞美奉献精神,然而在“你为什么竞选学生干部”这个调查中,只有10%左右的同学写到是“服务他人”。出现这种“知”与“行”不统一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当前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目标不够明确,从而削弱了践行的意志与意愿。

二、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一)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价值文化的多元碰撞

对于培育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教育者要与时俱进、跳出陈规,用崭新的的视角,吸收外来价值文化中适用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观念。与此同时还要保持警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抵制西方价值文化中与我国发展不相适宜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西方文化,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者从崭新的视角来培育青年学生,以除旧布新的价值观来展现给学生,才能对当代青年养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予引导与推动。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教育者应不断创新教学思维与教育理念,着眼于形式与方法的创新,极大地发挥信息媒体优势。例如,利用网络教育平台,设立文化教育专栏,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在线学习;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邀请传统文化名家走进校园与学生互动交流等。

(二)针对当代青年价值取向趋向多元化和复杂性的特征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应教育正确理解价值取向一元化与多元化之间关系。一个国家或是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价值取向,陷入多元化的价值观中,就会使人们失去共同的理想、削弱精神堡垒的防御力量,从而丧失集体凝聚力。加之如今我国处于市场经济日益繁盛的时代,利益主体出现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们没有一个稳定的、共同的价值观,会很容易因为利益需求而产生价值相对主义,进而至国家利益于不顾。一元化的价值观是一个群体或一个国家的人民的共同价值观,是每一个个体都认同的价值观,所以每个人都会去遵循与维护这个共同的价值观。

坚持价值取向一元化同时还要了解价值取向多元化所具有的意义,价值取向多元化是每个人对自己所拥有的合法利益和思想自由的权利的正确认识,是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具有追求自我价值的表现。价值取向多元化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具有进步意义。当代青年能够充分理解价值取向一元化与多元化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个体自觉维护一元化的社会价值观。

(三)针对当代青年“知”和“行”缺乏统一性的特征

在培育青年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应该警惕与社会生活脱轨的现象,切实利用社会生活实践,把“知”和“行”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将认知与行动相结合,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即生活”,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如《我的教育信条》一书中,杜威在解释“什么是学校”时说到“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所以在培育当代青年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把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认真分析社会生活的指导功能,科学地引导青年积极参加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在社会生活中,青年可以对社会这个概念更加了解,寻求到自身与社会的一个契合点,进而更客观地认识自己,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实践使学校中的大学生们意识到劳动的概念,增加对劳动观念的理解,经历有异于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的社会氛围。参与社会实践,可以使青年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磨炼、培养其吃苦耐劳精神,增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

[1]李君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新华文摘,2007,(4).

[2]袁贵仁.坚持立德树人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中国农村教育,2014,(6).

[3]吴宏韬.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3.12.

D033.4

A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多元化个体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浅谈高雅艺术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
混血家庭的悲剧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