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对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贡献

2015-01-30蔡世忠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群众路线贡献

蔡世忠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教学科研部,陕西 延安 716000)



邓小平对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贡献

蔡世忠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陕西延安716000)

【摘要】邓小平对党的群众路线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指出群众路线是党的工作中的根本问题,党成为执政党后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他阐发了群众路线的整体内容,揭示了群众路线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提出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倡导的作风的最根本的东西;贯彻群众路线,要提倡深入细致的工作,群众运动只是群众路线的一种形式;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关键词】邓小平;群众路线;贡献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对党的群众路线从理论到实践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党成为执政党后,还要不要坚持群众路线,怎样坚持群众路线,邓小平总结了新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

一、“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组织工作中的根本问题”,“由于党成了执政党而有更加重大的意义”

邓小平首先从分析执政党的特点入手,阐明在执政党条件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他指出:“由于我们党现在已经是在全国执政的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而脱离群众对于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也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因此,目前在全党认真地宣传和贯彻执行群众路线,也就有特别重大的意义。”[1]221

为什么说执政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以前大大地增加,脱离群众产生的危害也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呢?邓小平分析认为,其一,“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1]214他指出,在党的组织和国家机关的许多工作人员中,正在滋长着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倾向。不少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高高在上,不接近群众,不重视调查研究,不了解工作中的真实情况,他们往往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从个人的想象和愿望出发,主观主义地来考虑和决定他们的工作。他们在执行中央和上级指示时,往往不采取同下级和群众商量的办法,不结合当时当地具体情况,而是机械地盲目搬运。他们往往满足于表面上的成绩,而不注意工作的实际效果,等等。这种官僚主义的工作方法,必然要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给党的威信和实际工作造成不良后果。其二,“执政党的地位,还很容易在共产党员身上滋长着一种骄傲自满的情绪。有一些党员,稍稍有点工作成绩,就自以为了不起,就看不起别人,看不起群众,看不起党外人士,”“有的人还喜欢以领导者自居,喜欢站在群众之上发号施令。[1]214他们夸大个人作用,强调个人威信,只能听人奉承表扬,不能受人批评监督,甚至有些品质恶劣的人,还对批评者实行压制和报复。这“是一种最脱离群众的危险倾向。”“这样的干部为数很少,但是,他们的危害却很大。”[1]214,222邓小平认为,上述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还远远没有在我们党内得到完全贯彻执行。我们必须向这些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的现象进行经常的斗争。

党内脱离群众、背离党的群众路线的现象是由对执政党的误读引起的,解决这个问题也必须从执政党特点入手。执政党是掌权的党,但是,“不要以为有了权就好办事,有了权就可以为所欲为,那样就非弄坏事情不可。”[1]303-304早在民主革命时期,邓小平就针对“三三制”①政权中一些党员认为“党权高于一切”的误解,尖锐批评说:“把优势建筑在权力上是靠不住的。”“结果党员‘因党而骄’,在政权中工作的党员自高自大,盛气凌人,自以为是,看不起非党员,自己可以不守法,不遵守政权的纪律和秩序。”[1]10,11党执政后,邓小平又指出:“执了政,党的责任就加重了,共产党员的责任就加重了,我们领导干部的责任就加重了,……就要担负起把国家引导到社会主义道路去和进行建设的艰巨任务。”反复强调:“我们执了政,拿了权,更要谨慎。”[1]303他告诫党员干部:我们进了城,执了政,是做官呢?还是当人民的勤务员呢?“可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做官,一种是当人民的勤务员。如果不是做官,而是当人民的勤务员,那就要以普通劳动者的面貌出现,要平等待人,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但是,进了城,执了政,做官的条件是具备的,这就最容易沾染官气。事实上,我们许多同志确实已经沾染了不少官气。所以我们每天每时都要注意执政党的特点。认识了这个特点,我们就能更加注意坚持党的优良传统。这样,就可以避免沾染官气,就可以避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1]304邓小平这样告诫全党,他自己率先做到。粉碎“四人帮”后,当党中央决定恢复邓小平领导职务时,他讲了一段十分感人的话:“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员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做官,不能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2]29-30邓小平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是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一生,堪称全党楷模。

二、阐发了群众路线的整体内容,揭示了群众路线“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中国共产党党章对群众路线的表述是:“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个表述的完整内容,是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修改党章报告中首先阐发的。他说:党的群众路线,“简单地说来,它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在一方面,它认为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在另一方面,它认为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1]217这个论述,第一次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统一起来了,构成了群众路线的完整内容。在此之前,毛泽东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刘少奇在党的七大提出了“四个群众观点”,②把它们结合起来作为党的群众路线的整体内容,这是邓小平的重大贡献。他这个阐述和概括,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更加明确、内容更加丰富,表述更加完整。

邓小平不仅阐发了群众路线的完整内容,而且还揭示了群众路线的“极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1]217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向来认为,归根结底地说来,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史观,“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确认这个关于党的观念,就是确认党没有超人民群众之上的权力,就是确认党没有向人民群众实行恩赐、包办、强迫命令的权利,就是确认党没有在人民群众头上称王称霸的权力。”[1]217,218邓小平这一论述,划清了人民领导者与人民统治者的本质区别。人民领导者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工具与使用者的关系、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学生与老师的关系。邓小平关于“领导就是服务”[3]121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本质。人民统治者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只能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这也是由于他们唯心的历史观在作祟。一切剥削阶级都把自己看作是高踞人民群众头上的贵族,奉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唯心信条,因而必然同人民群众处于对立的地位,最终会被人民群众所推翻、所抛弃。邓小平认为,“如果不从认识方法上解决党的主张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问题,那末,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仍然不能真正地解决。”[1]218实践证明,许多人并非在主观上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愿望,但他们却把工作做坏了,主要是他们自以为高明,遇事不同群众商量,结果他们出的主意,经常在群众中行不通。他要求领导干部要善于向群众学习,善于作群众的学生,只有认真地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指出正确的方向,领导群众前进。离开对群众经验和群众意见的调查研究,“任何天才的领导者也不可能进行正确的领导。”“因此,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本身就要求党的领导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骄傲,专横,鲁莽,自作聪明,不同群众商量,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为了自己的威信而坚持错误,是同党的群众路线根本不相容的。”[1]219

信任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意见和经验并不是崇拜群众的自发性,做群众的尾巴,而要做引导群众的工作,把党的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邓小平认为,群众的意见不一定都成熟或正确,在集中群众意见时,不要仅仅把群众的意见简单地堆积起来,而是要整理、分析、归纳、概括。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发生概括不全或不当的错误,但是,只要不断地同群众商量,不断地研究群众实践,就会少犯错误,犯了错误也容易改正。党员干部要引导群众前进,这是一项艰苦的细致耐心的工作,不能怕麻烦而草率从事。早在1941年,邓小平就批评了一些党员干部“尚简单避复杂”的毛病,“主要是他们自己不相信自己的主张正确,怕见人,怕通不过,以为一切问题只要党员占多数,一举手万事皆迎刃而解。殊不知这是麻痹党腐化党的使党脱离群众的最好办法。”[1]11总之,既要相信和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这样才能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

三、提出“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倡导的作风最根本的东西”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倡导和培育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邓小平认为,“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4]45这个重要论断,不仅抓住了毛泽东作风建设的精髓和本质,而且把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密切结合起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主要内容。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最根本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实事求是为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提供了认识论指导,而群众路线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有效机制和方法。邓小平说:“党的正确的路线、政策是从群众中来的,是反映群众的要求的,是合乎群众的实际的,是实事求是的,是能够为群众所接受、能够动员起群众的,同时又是反过来领导群众的,这就叫群众路线。”[1]288这里他把实事求是同党的群众路线有机地统一起来了。从历史唯物主义本体论的观点看,实事求是包含了群众路线的根本要义,群众路线是实事求是精神的深刻体现。违背实事求是就不能很好坚持群众路线,离开群众路线,就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邓小平反复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3]382他谦虚地说:自己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事实证明,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

坚持实事求是,就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实事”是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事”,“是”是人民群众认识世界的“是”,离开人民群众的实践,就无所谓“实事求是”。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和胜利之本。邓小平尖锐指出:“过去我们为什么能打胜仗,就是靠不脱离群众,现在忘记这一点,是非常危险的,是致命伤。不要以为我们共产党是金字招牌,如果脱离群众,党的威信是靠不住的。脱离了群众,任何英雄也办不成事情。共产党员要与群众同甘共苦,这是我们的老章程。”[5]1353-1354他要求党员干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同群众打成一片。如果哪个地方的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一定会被人民抛弃。“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4]342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邓小平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要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特权是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根本对立的,是同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根本不相容的。党是人民群众的工具,党员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谁也不是低人一等的奴隶或高人一等的贵族。党员和干部应该把谋求特权和私利看成是极大的耻辱。但是,在执政条件下,一些领导干部的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有所滋长。邓小平敏锐地看到这一不良现象对党群关系造成的严重危害,指出:“我们脱离群众,干部特殊化是一个重要原因。干部搞特殊化必然脱离群众。”“特殊化不只是部分高级干部,各级都有,各个部门都有。总之,我们一些干部成了老爷就是了。”[4]218,260在1980年8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他把“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作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的主要弊端提到全党面前,指出:“当前,也还有一些干部,不把自己看作人民的公仆,而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主人,搞特权,特殊化,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损害党的威信,如不坚决改正,势必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发生腐化。我们今天所反对的特权,就是政治上经济上在法律和制度之外的权利。搞特权,这是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尚未肃清的表现。”[4]327,332在邓小平的倡导下,中央制定了《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对于遏制干部的特权现象、密切党群关系起了重要作用。

四、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要“提倡深入细致的工作”,“群众运动只是群众路线的一种形式”

大搞群众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一套动员和组织群众的有效方法。但是有些做群众工作的同志把这看作贯彻群众路线的唯一方法,无论搞什么工作,都要毫无例外的大搞群众运动,大轰大嗡,打造声势,追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实际效果极差,引起群众强烈不满。一部分同志由此形成了习惯性工作方式,及至建国后在经济工作中也搞群众运动,违背经济规律,违背自然规律,急躁冒进,大干快上,酿成严重后果。其实,早在1943年2月,邓小平在《根据地建设与群众运动》的讲话中就指出:“群众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党在指导群众运动中,必须掌握住这种规律。”[1]67如果不懂得在发动群众中组织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运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就会使运动脱节,就不能逐步地提高群众到自为阶级的阶段。邓小平认为,坚持放手发动群众,但不是崇拜群众运动的自发性。由于群众运动具有一定的自流性和盲目性,因此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作用。党“不仅要当群众的学生,还要当群众的先生,党不是要发展群众运动中的自流性,而是要使党的方针在群众运动中获得实现。”[1]72如果做到这些,就掌握了群众运动的基本规律,就能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

新中国成立后,鉴于党内一部分同志把群众运动理解为贯彻群众路线的唯一方式,满足于热热闹闹的工作场面。邓小平指出:群众路线需要采取各种形式,其中包括热热闹闹的那个形式。“但是我们的群众路线,不是满足于那个热热闹闹,主要的是要做经常的、细致的工作,做人的工作。”[1]288这是一点一滴的工作,这样的工作积累起来,才有伟大的成绩。过去我们的农村工作做得那样好,就是因为做得很深入、很具体、很扎实。他指出,最容易的工作是开个大会,发个一般号召,敲锣打鼓,搞得热热闹闹,那个工作究竟能有多少效?邓小平反复强调:“群众运动只是群众路线的一种形式,不是一年到头全运动,不是一律的这里运动什么那里也运动什么。不能照搬,只能实事求是。如果一年到头运动就没有劲了,就变成浮夸、形式主义了,实际上违反了群众意志,脱离了群众。因此,归根到底要把经常工作建立起来。”[1]295

邓小平这些见解在当时很有针对性,在“大跃进”口号下,群众运动几乎成为推动一切工作的唯一形式。那时判定一个干部有没有魄力、能力,主要看能不能搞大规模的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从而导致形式主义、命令主义泛滥,给党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灾难。邓小平总结历史的教训指出:“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而不是用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办法,去解决群众性的思想教育问题,而不是用扎扎实实、稳步前进的办法,去解决现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问题,从来都是不成功的。”[4]336正是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不搞运动,而是依靠深化改革、创新制度、加强法制来推进各项工作,使治国理政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路子。

五、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凡是人民群众拥护、赞成、高兴、答应的事,不但要办,而且要快办、办实、办好;反之,则坚决不办。这也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根本目的之所在。党由革命党上升为执政党后,如何适应群众的需要、按照群众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成为摆在党面前的重要任务。1957年4月,邓小平在西安干部会上作报告时,提出今后在建设方面应坚持的两条原则:一是“面对国家的现实”,“考虑经济、实用、美观”;二是“面对群众的需要”。他批评当时在建设中存在一些不良现象:“我们考虑问题常常忽略了群众的需要。现在有各种观点,追求这个化那个化,连共产主义化也有了,就是缺乏群众观点,容易解决的问题不去解决,宁肯把更多的钱用在不适当的地方。对于花很少的钱就可以解决群众需要的问题,甚至有些不花钱也能解决的问题,却注意得不够。我们的建设工作应该面对群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1]267,268。“总之,我们搞建设,不要脱离实际,不要脱离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1]268-269从国家的现实出发,满足人民的需要,就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为了获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邓小平提出,党要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他认为,由于我们党是执政的党,威信很高。我们大量的干部居于领导地位。“在中国来说,谁有资格犯大错误?就是中国共产党。犯了错误影响也最大。”他引用毛主席的话说:“要唱对台戏,唱对台戏比单干好。”[1]270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所以,有监督比没有监督好,一部分人出主意不如大家出主意。“总之,要让群众能经常表达自己的意见,在人民代表大会上,政协会议上,职工代表大会上,学生代表大会上,或者各种场合,使他们有意见就能提,有气就能出。”[1]273加强监督,邓小平认为应有三个方面:一是党的监督。对于共产党来说,这是最直接的监督。二是群众的监督。要扩大群众对党的监督,对党员的监督。三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这方面的监督也要扩大。[1]270-271这三个方面监督做到了,党和党员就能够少犯错误,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一定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新发展。人民是否拥护、赞成、高兴、答应这四个层层递进的关系中,人民始终被摆在了至高无上的主体地位。邓小平反复强调:“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3]1421986年9月,当他回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针政策会不会改变的提问时,坚定地说:“肯定不会。因为确定现行政策会不会发生变化的主要根据是,现行政策对不对,对国家来说对不对,对人民来说对不对,人民的日子是不是逐步好过一些。我相信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现行政策只要一改变,人民生活肯定会下降。如果人民认为现行政策是正确的,谁要改变现行政策,谁就要被打倒。”[3]173-174这里,衡量的标准,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1992年,邓小平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372这“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说到底是人民满意的标准。人民拥护、赞成、高兴、答应是最高标准、最终标准。“人民,是看实践。人民一看,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改革开放好,我们的事业就会万古长青!”[3]381

注释:

①“三三制”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政权政策。根据这一政策,抗日民主政权中人员的分配,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占三分之一。

②“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见《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54页。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孙兵]

(转至第75页)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码号】1674—0351(2015)01—0084—05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重点项目《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研究》(立项批准号:13ADJ002)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蔡世忠(1943— ),男,陕西岐山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教授。

【收稿日期】2014-07-13

猜你喜欢

群众路线贡献
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贡献
2020: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人大力量
海洋贡献2500亿
核能对节能减排做出了哪些贡献
坚持群众路线是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王道”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俞根初对腹诊的发挥与贡献
为构建“和谐武汉”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