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思想评析
2015-01-30车辚
车 辚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 昆明 650201)
习近平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思想评析
车 辚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 昆明 650201)
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培养良好党风、政风、学风是塑造"山清水秀"政治生态的必然环节。系统梳理习近平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一系列思想、原则和方法,可以发现,习近平特别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根本,结合工作实际学习是关键,终身学习、修身立德是常态。
习近平;学习;政党;思想
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培养一大批学习型党员和领导干部,养成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勤于学习的良好党风、政风、学风,这是塑造“山清水秀”政治生态的必然环节。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学风、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影响着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为政行为。拥有良好学风的政党,党员干部的素质高、风气正、人心顺、活力强;不思进取、昏庸度日的政党,党员干部的能力差、邪风盛、人心散、斗志弱,必将被历史和人民所淘汰。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则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任务。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践行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各项基本要求,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一系列思想、原则和方法。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根本
人类创造的知识和精神财富是无穷的,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政党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但是涉及立场、观点、方法,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知识却是决定一个政党性质、一个组织理想、一个党员信念的基本知识,是构建政党宏大知识体系的基石、是稳定政党庞大组织体系的压舱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就事关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精神支柱,事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把理想信念比喻为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要防止“缺钙”和“软骨病”,就要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崇高信仰。习近平指出:“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1]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因此,全党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习近平指出:“只有学懂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领会了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心明眼亮,才能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坚持科学指导思想和正确前进方向,才能带领人民走对路,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2]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新干部、年轻干部尤其要抓好理论学习,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3]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觉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始终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习近平指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4]对党员、干部来说,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总开关”没拧紧,不能正确处理公私关系,缺乏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各种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了。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思想认识问题一时解决了,不等于永远解决。就像房间需要经常打扫一样,思想上的灰尘也要经常打扫,镜子要经常照,衣冠要随时正,有灰尘就要洗洗澡,出毛病就要治治病。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都离不开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当前,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很多同志有做好工作的真诚愿望,也有干劲,但缺乏新形势下做好工作的本领,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由于不懂规律、不懂门道、缺乏知识、缺乏本领,还是习惯于用老思路老套路来应对,蛮干盲干,结果是虽然做了工作,有时做得还很辛苦,但不是不对路子,就是事与愿违,甚至搞出一些南辕北辙的事情来。这就叫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这种状态,在党内相当一个范围、相当一个时期都是存在的。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都要努力增强本领,都要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增强本领首先就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这样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遇到的问题中,有些是老问题,或者是我们长期努力解决但还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或者是有新的表现形式的老问题,但大量是新出现的问题。新问题每时每刻都在出现,而且多数又是我们过去不熟悉或者不太熟悉的。出现这样的状况,是由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引起的。不论是新问题还是老问题,不论是长期存在的老问题还是改变了表现形式的老问题,要认识好、解决好,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我们自己的本领。增强本领就要加强学习,既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5]习近平这么说的自己也是这么做的。譬如,《之江新语》一书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于2003至2007年担任浙江省省委书记期间,在《浙江日报》专栏“之江新语”上所发表的232篇短论。这些文章鲜明提出了推进浙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正确主张,及时回答了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一些问题,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生动体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光辉篇章,其中专门论述学习的文章就有7篇。
二、结合工作实际学习是关键
学习首先要读书,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2006年3月1日,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专栏发表《求知善读,贵耳重目》一文,指出:“对学习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既需苦学,还应‘善读’。一方面,读书要用‘巧力’,读得巧,读得实,读得深,懂得取舍,注重思考,不做书呆子,不让有害信息填充我们的头脑;另一方面,也不能把读书看得太容易,不求甚解,囫囵吞枣,抓不住实质,把握不住精髓。”[6]读书学习是一方面,向群众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也不可偏废,也是党员干部需要终身践行的理念。习近平说:“读书客观上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必须联系实际、知行合一,通过理论的指导,利用知识的积累,来洞察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7]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学习和工作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是为了学而学,是为了用而学。学习是为了实践,但实践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和过程。一个人在学校中的学习时间始终是短暂的,而工作和实践却是漫长的。个人的修养和能力的提高更多地是靠实践,人的品质好坏的鉴定也依赖实践。实践是我们学习的主要方法,人民群众是我们的主要老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研究的主要课题,建设一个坚强有力、充满蓬勃朝气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是我们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这“三问”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的决心,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权建设、党的建设中的反映,是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依靠和基本路径。习近平说:“向实践求知,善读社会这部书,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在耳闻、目见、足践之中见微知著、管窥全豹,获得真知灼见,形成正确思路,作出科学判断。”[8]党员干部加强学习,根本目的是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习近平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时,就强调要通过学习提高党员的素质和本领。他说:“新的时代、新的历史任务把党员的素质适应不适应这个问题尖锐地提出来了。一是思想观念上适应不适应,二是从事商品生产的能力适应不适应。”[9]习近平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和闽东的实际情况指出:“许多党员的实践证明,贫困地方的党员只有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经营管理知识,善于探索商品经济运行规律,从而成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带头人,才能真正带领人民群众去脱贫致富。”[10]换言之,他给党员素质和本领提高开出的药方是“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说的就是反对学习和工作中的“空对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领导干部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带着问题学,拜人民为师,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千万不能夸夸其谈、陷于'客里空'。”[11]他还说:“我们的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既要抓住学习重点,也要注意拓展学习领域;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也要向国外有益经验学习。学习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实践知识的学习。”[12]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学哲学,学历史,学法律,还要结合工作学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知识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知识,领导干部要结合工作需要来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做好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各种知识,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各种文史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13]因此,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刻苦学习一切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在党这个大熔炉、大学校里不断学习提高是保持党员和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个人能力和整体能力)的最基础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14]全党同志只有通过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自觉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才能增强执政本领,带领全体人民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三、终身学习、修身立德是常态
18世纪以前,知识更新速度为90年左右翻一番;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更新加速到3至5年翻一番。近50年来,人类社会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的总和还要多。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习近平在文章中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思想:“从发展的观点看,人的知识也有一个不断充实的过程。任何一个人,即使智商很高的人,都不可能一次性就求到事物的‘是’。即使求到了,也是一种阶段性的‘是’。所谓我们只可能接近真理,永远不可穷尽真理,就是这个道理。凭一点阶段性的‘是’去处理无限过程的事,在认识论上要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在实践中要犯教条主义的错误。”[15]就是说,只有终身学习我们才能无限接近真理。进入改革开放后,党情、国情、世情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党员、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出身背景、成长环境、工作条件和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时期有明显不同,大部分领导干部、基层干部都有一定的学历背景,硕士、博士学历的领导干部在金融、贸易、能源、卫生、教育、高新技术等行业比比皆是,学习从方法、方式上已不是一个主要问题,更多的是体现为党性修养、党风廉政建设上的问题。党员、干部的自主学习、自我提高是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提高执政水平、领导水平的重要保证。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做到真学、常学、深学,勤于思考。党员、领导干部少一些应酬,多一些学习;少一些会议,多一些思考,就能挤出时间加强学习。兴趣是激励学习的最好老师。领导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习近平总书记具有博士学历,尽管公务繁忙,但仍不断坚持学习和写作,给领导干部们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榜样。现在已公开出版的习近平专著有《摆脱贫困》、《之江新语》、《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记录了他从35岁到60岁的学习和创作过程。譬如,习近平在《从政杂谈》中有一篇《念好“人才经”》的文章,用词典雅、考究、精辟,体现了一个年轻干部深厚的理论水平和知识素养。他在文章中提出“人才经”包括知、举、用、待、育五个方面。“知”就是识别人才,有德、量、才、志、绩者为人才,识别人才的方法有“八观六验”,如“听其言而观其行”、“苦之以验其志”。“举”就是荐纳人才,要“唯才是举”、“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论资排辈和囿于地域之见。“用”就是量才授任,用人如用器,用其长,而不强其短。“待”就是尊重人才,尊重个性、尊重创造、关心爱护。“育”就是培养人才,一要精心扶植,二要严格要求,三要大胆使用。[16]在其所著《之江新语》一书中共辑录了他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的232篇短论。文章涵盖哲学、历史、政治、经济、生态、改革、教育、文化、科技等很多方面,文章中经常使用古典诗词、警句、谚语,可见他学识渊博。譬如,“莫道昆明池水浅”;“涝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大胆设想,小心求证”;“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等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收录习近平主席在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期间的79篇讲话、谈话、演讲、答问、批示、贺信和习近平主席各个时期的45幅照片。这本书开启了一扇观察和感知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书中介绍了习近平主席主持制定的宏伟改革蓝图,涉及15个领域、330多项较大的改革举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习近平主席的深刻论述,让国内外读者看到中国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美好蓝图的战略思考和清晰路径,以及中国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胆识和智慧。这本书同样引用了很多古典诗词、警句、谚语,如“国之兴,长于政;政之兴,在得人”;“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制度是硬约束,不是橡皮筋”;“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等等。
至于怎样做到终身学习,习近平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指出:“面对我们的知识、能力、素质与时代要求还不相符合的严峻现实,我们一定要强化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主动来一场‘学习的革命’,切实把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成为自己的一种兴趣、一种习惯、一种精神需要、一种生活方式。”[17]换言之,只有当学习成为兴趣、习惯、精神需要、生活方式时才能做到终身学习。他还指出:“你脑子里装着问题了,想解决问题了,想把问题解决好了,就会去学习,就会自觉去学习。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18]有了学习的浓厚兴趣,就可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一阵”为“学一生”。学习要善于挤时间。中央强调要转变工作作风,就是要多一点学习、多一点思考,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少一点形式主义的东西,这也是转变工作作风的重要内容。习近平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指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关键是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先进性,其意义是“先”,要务是“进”。保持先进性,就要走在前列,否则,不进则退,难免会掉下队来。[19]学习也一样,不进则退,不学习就会落后于时代、落后于社会。针对一段时间以来,领导干部们忙碌于会议、活动、应酬,热切于“政绩”、“形象”、“进步”,对学习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无暇思考的实际,2006年12月1日,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专栏发表《为政者需要学与思》一文,强调“仕而优则学”。他说:“今日世界,一日千里,不学无从适应,不思无以应对。领导干部要善于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少一点酒酣耳热,多一点伏案而思,做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20]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僵化、庸俗化。学习需要沉下心来,贵在持之以恒,重在学懂弄通,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求甚解。领导干部一定要把学习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如饥似渴地学习,哪怕一天挤出半小时,即使读几页书,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跬步以至千里。”[21]他还引用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话,提出理论学习要有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22]理论学习要志存高远、耐得住寂寞,还要勤奋努力、百折不挠,最终才会学有所悟、用有所得。
修政德、修官德是习近平从青年时候起就强调的。他在《从政杂谈》中谈到“为官之德在于清廉”,领导干部要“慎独”,要以德服人。领导干部要“修身”,一要有党性观念,二要有度量,三要有气节,四要诚实,五要有气魄。[23]这些话今天读来仍有启迪、警示作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的终极人生追求和最高理想,这一理想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尤其是终身学习。“共产党人的修养不是靠面壁坐禅获得,而是靠实践的积累、升华;共产党人的成功不是靠神仙上帝赐予,而是实践的必然结果。”[24]2006年2月17日,习近平发表《多读书,修政德》一文,指出:“读书、修身、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他要求浙江的领导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做到为政以德、为政以廉、为政以民”。他进一步指出:“要修炼道德操守,提升从政道德境界,最好的途径就是加强学习,读书修德,并知行合一,付诸实践。广大党员干部要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使读书学习成为改造思想、加强修养的重要途径,成为净化灵魂、培养高尚情操的有效手段。要真正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要求,使一切有益的知识、一切廉洁的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融会到我们的从政行为中,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敦方正直,清廉自守,拒腐蚀、永不沾,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25]习近平把修身立德和廉洁从政、党性修养联系起来,要求各级干部把学习当作生活态度、工作责任、精神追求、境界要求,终身学习,修身慎行,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的积累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而需要终生努力。”[26]这里的终身努力就包括学习和实践。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勤于学、敏于思,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打牢履职尽责的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各级干部要勤修政德、官德,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61.
[2][3][5][11][12][13][14][18][21][2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4、154、401、406、404、405、407、407、407、417.
[4]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京华时报,2014-10-09.
[6][7][8][17][19][20][22][25]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180、180、180、41、143、244、6、175.
[9][10][15][16][23][24]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164、164、34、40-43、39-46、46.
(责任编辑:卫令海)
本文是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中国共产党执政生态研究”(项目编号:14XDJ011)的阶段性成果。
2015-06-04
车辚(1969-),男,云南昆明人,历史学博士,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政治学、经济技术史。
F832.7
A
1672-1071(2015)04-005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