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期间德国军事专制的建立及其解体
2015-01-30苑爽
苑 爽
(哈尔滨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25)
一战期间德国军事专制的建立及其解体
苑爽
(哈尔滨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25)
[摘要]历史上德国是一个军国主义传统比较浓厚的国家,军队和军人拥有崇高的社会声誉与社会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国会通过《国民服役法》、修改《宪法》第六十八条,规定军队具有管理一切民事事务的权威,包括:保障国家安全、新闻和通信检查、保证粮食供应、劳动安排、镇压国内叛乱。军方宣布,废除人身自由、言论自由等《宪法》保证的一系列自由。在此基础上,德国军方逐步建立起国家战时体制,即军事专制统治。一战末期,德国军方领导人为避免德军毁灭,保存军队荣誉,同时逃避承担战败的责任,主动放弃了统治权力。梳理一战期间德国军事专制建立的过程,探究军事专制与战争的相互作用,分析一战末期军事专制解体的原因,及其对战后和平的影响等问题,对于深入理解军事与政治、战争与和平,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时体制;军事专制
一、德国的军国主义传统
众所周知,德意志帝国脱胎于具有浓厚军国主义传统的普鲁士王国。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期间,勃兰登堡被瑞典军占领,选帝侯腓特烈·威廉深刻体会到军队为立国之本。威廉为创立常备军与容克贵族达成协议:允许容克对农民行使警察权和裁判权;容克则同意选帝侯征收“军事税”;容克担任常备军的军官。普鲁士的官僚系统靠军队的力量也逐步建立起来,自此,普鲁士国家成为一架强大的军事机器。18世纪德意志军人作家格奥尔格·冯·贝恩霍斯特曾说,普鲁士不是一个拥有军队的国家,相反,它是一支拥有国家的军队,国家只是军队的驻扎地而已。但在拿破仑战争中普鲁士军队受到重创。战败后普鲁士进行了一次成效显著的军事改革,其目标是打破弗里德里希大帝建立的贵族垄断的军官制度。其中,普鲁士总参谋部的创立在军事史上被认为与装甲舰、飞行器的发明以及战争的机械化同等重要[1]。19世纪末期的三次王朝战争中,普鲁士军队骄人的战绩使得军队和总参谋部在德国拥有了崇高的社会地位,普通民众对于德国军队无往而不胜的传说坚信不疑。
军人至高无上的地位、黑格尔认为国家意味着“权力”而不是“福利”,国家权力必须由一支组织良好的军队来体现的说辞,以及历史学家海因里希·冯·特赖施克认为战争是上帝规定的法则的观点,全都有助于德国形成一种社会气氛,即“军国主义渗入到了平民的生活里来,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因袭的普鲁士主义(Borussimus),出现了一种天真的、自我陶醉的普鲁士性格,从而也就随之出现了一种精神视野和政治视野的急遽狭隘化”[2]。其结果正如一战前夕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所评价的:“即使并不准备发动战争,但一旦武人们把战争发动起来时,却都是愿意跟着作战的。”[3]419
二、一战期间德国军事专制统治的建立
一战期间,所有参战国家都产生了为战争辩护的思想。在德国,“不仅是泛德意志派,也不仅是尼采和特赖奇克的追随者宣称,德国的思想与西方相比有其特殊性。……德意志民族是原始民族,德意志语言是原始语言。……把战争解释为德意志内在本质的世界性考验。德意志特性的毁灭将会剥夺世界历史的最深刻含义”。哲学家保罗·纳托尔普认为在战争中感觉到“德意志人的日子”日益临近。他认为1914年8月是奔向道德上的自我实现的开始,以造福于德国和全世界[4]93。因此,战争爆发后,除了极少数和平主义者外,全体德国人民一致支持帝国政府。……对于同英国的谈判“已经失败”这一点,他们毫不犹豫地公开表示非常满意[5]426。帝国国会各政党达成了名为“国会内党派斗争暂时中止”的政治休战,国会在战争期间将其权力让给了军方。在8月4日的投票中,原来一直反对政府军事预算的社会民主党人一致投票赞成军事拨款。民族团结在德国激起了被称为“8月4日精神”的爱国热潮。 国会批准了政府所要求的军事拨款之后就休会了,工会方面则停止了一切罢工。
鼓动民族仇恨的宣传运动在德国也像其他交战国家一样展开了。知识分子和学者对协约国展开了猛烈攻击,哲学家马克斯·舍勒在其《论思想和目的的军国主义》一文中不仅不驳斥对德国军国主义的指责,反而引以为荣。他把德国的军国主义同德国敌人的军国主义加以区别。他说前者是“德国精神气质”的表现形式,是一件“艺术品”,而后者只是用来对付敌人的一种“功利主义”工具。93名德国最杰出的知识分子、科学家和艺术家发表了一项宣言,答复关于德国破坏比利时中立和挑动战争的指责。宣言称:“如果我们没有在比利时先下手,那就等于自杀。”他们拒绝了关于德国犯下暴行和违反国际法的一切指责,并得意地宣告“德国军民是一家”[3]428-429。大多数德国人认为,圣诞节前战争就会结束。人们不大懂马恩河战役对阻止德国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意义,舆论界也不大了解前线的真实情况。
战争造成的德国社会生活军事化,特别表现在全部执行权力落在陆军副总指挥身上。1914年7月,根据帝国宪法第六十八条作出安排:除了巴伐利亚之外,所有德国人受当地军队领导,军队具有管理一切民事事务的权威。副总指挥除了担任训练和补给等军事任务外,还负责政治行政任务,如保障国家安全、新闻和通信检查、保证粮食供应、劳动安排、镇压国内叛乱。《宪法》宣布废除人身自由、言论自由等宪法保证的一系列自由。首相贝特曼表示反对说:“这会给国内团结一致的爱国主义带来灾难性后果,军方占主导对于政治和思想将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害。”[5]40但军方坚持说这是他们军事计划的一部分,贝特曼只好屈服。
战争的延长使最高军事司令部成为一战期间德国的实际统治者,因为立宪制的德国与议会民主制的西欧国家不同,武装力量不受议会和政府监督。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因在东线取得辉煌军事胜利而一举成名并赢得全国的信任,鲁登道夫对威廉二世说,如果不剥夺法尔肯海因的领导权,几个月后军队的士气就会瓦解。1916年8月,威廉二世被迫解除了法尔肯海因将军的总参谋长职务,并任命兴登堡为总参谋长,鲁登道夫为第一军需总监。他们不但掌握了军事指挥权,而且还实际掌握了一切重大政治决策权。
根据德国宪法,皇帝不仅是君主,而且也是最高军事统帅。1897年12月15日,威廉造访早已下台的俾斯麦,前帝国宰相向年轻的皇帝提出了最后的告诫:“只要您掌握了军官团,您就可以为所欲为,如果情况不再如此,那么就会是完全另一个样子。”[6]威廉二世在战前曾千百次大声宣称他是德国的唯一主宰,但此时“他的全部讲话和自我表演只有一种效果,即连他最忠实的部下有时也不把陛下的话当真。将军知道他不是统帅,大臣们知道他不是政治家”[7]8。威廉成为“影子皇帝”,一个神经过敏的、虚弱的、遥远的形象,帝国由那些从皇帝手中获得最高权力的人掌管。威廉二世无事可做,每天睡到中午才起床,对那些困扰他的文件都用乐观主义的掩饰来评价,以致皇帝身边的人开始担心威廉已经生活在一个虚幻的世界[5]39。
鲁登道夫并不满足于战争中的军事指挥权,他干预民政的一切重要方面。他插手劳工政策,食品问题和原料问题,并任命和罢免大臣。1917年,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以辞职相威胁,首相贝特曼被赶下了台,米夏埃利斯接任了首相职位。鲁登道夫虽然是克劳塞维茨的信徒,却未能理解战争只是为了达到政治目的的工具和手段,他确信在总体战中,军事领导在内政外交政策问题上也应有决定权。德国此时取胜的一切希望都集中在最高司令部,司令部敦促首相进行无限制潜艇战,贝特曼担心美国会因此参战。兴登堡回复首相道:“为了维护最高统帅部的立场……阁下作为首相虽然单独负责,但我也将理所当然地继续竭尽全力并以充分的责任感使战争胜利结局,为此主张采取我认为正确的军事措施。”[7]10为避免公开暴露德国领导中的分歧,首相最后只能屈服于将军们的意志。
由于德国在军事上的作战计划是速战速决,因此在经济上没有作好长期战争的准备,英国实行封锁更切断了外来补给。战争爆发后不久德国就出现了食品短缺,政府只好仓促决定定量配给以及一系列中央当局,例如,战时粮食公司、中央饲料局、中央马铃薯局、中央水果蔬菜局、战时粮食局。1916—1917年饥饿的冬季给予体力和抵抗力都已消耗掉的居民严重打击。一战期间,德国有75万多人饿死[4]116。
工业也没有作好长期战争的准备。1914年9月,德国的煤炭产量和铁产量分别是335万吨和24万吨,然而几乎所有非铁类金属都要进口。9/10的铜需要从美国进口,纺织工业完全依赖进口。三分之二的皮革原料以及橡胶、原油、硝酸钠、硫磺等都需要从国外进口。[8]80这些原料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满足大量的武器、重新装备的需要。 战时原料处(KRA)的成立为战时经济作出了特殊贡献,负责建立这个机构的是工业家瓦尔特·拉特瑙。他后来回忆说,他发现军队需要的原料够用一年的非常少,他决定实行三点计划:1.调节;2.生产人造品;3.生产代用品。拉特瑙还采取没收政策,建立起公私合营公司来管理没收的原料和充当政府的受托机构。拉特瑙意识到,这种新型的经济组织不仅对进行战争,而且在影响今后社会和经济组织方面都有着重大意义。他说:“这个体制就其采用的办法而言与共产主义很接近,但是,在本质上,它有别于从激进的理论中产生出来的预言和要求的”。并预言,“我们的办法会给未来的时代留下印记”[3]438。
1916年12月5日,国会通过了《兴登堡计划》,即《国民服役法》,用以调节劳动力的供应。《兴登堡计划》要求陆军部通过使用残疾人、监狱服刑人员、妇女以及童工来增加劳动力。开始实行一周7天工作日,并关闭了所有对战争没有直接贡献的工厂。在新成立的兵器部的领导下,将经济完全转到军需物资生产上去。所有未服役兵役的60岁以下的男人都要为军队提供义务劳动。到1917年春,弹药、迫击炮的产量都翻一番,机枪的产量翻了三倍[8]83。
1915年10月,军方成立了战争出版委员会直接控制新闻检查。被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用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发动新闻业攻击贝特曼,贝特曼自然难以招架。委员会实行严格的新闻检查,对凡是会引起人们对德国是否取得最后胜利发生怀疑的新闻,都加以扣押。军事检查当局禁止对挨饿受难的德国人民表示同情。关于缺吃少穿或其他物质匮乏的一切描述,都在禁止之列。官方的格言是:“我们是任何人也打不败的!”[3]436因此,当战败最后确实来到时,德国人民毫无思想准备,对全线崩溃的消息感到迷惑不解。
1919年7月5日,埃尔茨贝格在国会中说:“有4年时间,德国实际上没有政治统治,而只有军事独裁,对于这一点,我们现在可以公开讲了。”这与战后国会委员会在调查德国失败原因的报告中的评价如出一辙:最高司令部总是充分相信他们是在为全国的幸福而工作。这个信念与他们的军事观点是一致的,因此……他们就会表达这样一种看法:要争取军事上有利的和平,后来则变为至少要争取一种可以忍受的和平……直到最高司令部本身也承认不可能取胜为止,政府一直信赖它的判断。因为政府没有一个能与最高司令部的意志相对抗的人物[3]433。
三、一战末期德国军事专制的解体
一战末期,德国军事独裁统治的瓦解与美国参战密切相关。美国参战后,矛头直指德国军事独裁统治者。为争取德国民众,威尔逊将德国统治者与普通民众区别开来,认为战争是统治者未经人民同意而发动的。并宣称:我们不是德国人民的敌人,德国人民也不是我们的敌人。如果德国军事独裁者获得成功,德国和世界将无宁日。威尔逊呼吁将在德国进行革命作为“签订和约的可能性”的先决条件:“一个坚决的保卫和平的合作没有民主国家的参与是不可能维持的,任何专制政府都不能相信它会忠实于民众并遵守民主的盟约。”[9]威尔逊攻击德国军事专制统治者,争取德国民众的意图很明显,希望利用德国内部自由主义者,分化瓦解德国内部的团结。
除了舆论攻势外,美国参战对于战争的结局也发挥了决定性影响。1918年初,德国依然拥有全面的军事优势,特别是俄国爆发革命退出战争之后,德国解脱了两线作战的困境,从东线抽调出大量军队,对西线发动大规模攻势。这场大战被称为“皇帝会战”,“因为被冠以德皇之名,即使对这场大战持怀疑态度的人也争先恐后参与其中”[10]218。当皇帝向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授以最高荣誉勋章并且还明确地与滑铁卢的胜利相比时,德国人民相信已胜利在握。1918年秋,协约国领导人普遍认为战争可能要拖延至1919年,甚至到1920年[11]。但德国即将取得胜利的局面立刻化为乌有,因为美国参战后投入了大量军队和物资,到了10月,美国在西线投入的兵力达180万之多。与此相反,德国西线兵力则减少了大约100万。
6月1日,受鲁登道夫领导的巴伐利亚王储鲁普雷希特给首相写信说:限制进行和谈的时机已经到来,因为已无希望使敌人遭到决定性的失败。他建议德国愿保持比利时的独立不受侵犯[7]30。他的信没有得到任何响应。6月24日,外交国务秘书屈尔曼在国会说:“从这场结盟战争的巨大规模来看……通过单纯的军事决定而不借助一切外交谈判几乎不能期望结束战争。”[7]30屈尔曼的讲话惹怒了鲁登道夫,随后他把屈尔曼赶下了台。
8月8日,由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组成的协约国兵团发动坦克突袭战,突破了德军在圣昆汀的防线。而德国士兵拒绝听从上级命令,甚至企图停止作战,当天德军就损失了650名军官和2.6万士兵[12]。鲁登道夫认识到德国无法获胜了,在其回忆录中写道:“8月8日是德军在一战中最为黑暗的日子,我们从未败得这么彻底。”[10]247面对军事上的溃败,鲁登道夫再也不能向政府保证西线不会崩溃了。9月29日,鲁登道夫在获得兴登堡同意之后向最高司令部各部门负责人宣布:“为了控制幸存的军队,必须进行可以接受的停战和谈。”[13]10月2日,冯·德姆·布舍男爵代表最高司令部会见了国会各政党领导人时说道:“我们即使还可以继续战斗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给敌人造成严重损失,可是,我们再也不能获胜了。”这些事态“已经促使大元帅和鲁登道夫将军下决心向皇帝陛下建议争取结束战斗,以便使德国人民及其盟国免于遭受进一步的牺牲”[3]462。为了获得较好的和平条件,在要求停战的同时,国内政体将要实行民主化,最高司令部要求组织一个基础广泛的政府。
10月1日,德国贵族中思想比较自由化的人物——巴登亲王马克斯到柏林接任首相一职,他还没有认识到军事形势已经如此糟糕,军方领导人也没有告诉他要立即进行停战谈判。同一天斯巴大本营发来一封电报,要求立刻给威尔逊发照会,否则48小时之内军事将崩溃。马克斯认为,从政治和外交方面说,匆忙要求停战不合时宜,他要求等到新的国会授权的政府产生之后,毕竟他怀疑军方领导人和德国民众是否完全理解“十四点”计划的含义。马克斯的想法没有得到支持。10月3日,他询问兴登堡,军方的答复是立刻求和[14]。3日夜里,马克斯给威尔逊发出了求和照会。
10月26日,鲁登道夫辞职结束了他的军事独裁,而兴登堡仍然是不能碰的。10月28日,德国宪法修改付诸实施,其中包括关乎战争、和平以及国际条约的重大问题需要联邦参议会和国会的同意,军队被置于文官的控制之下。为期4年的军事专制统治结束了,等待德国的是战败求和。德国军队放下武器,没有抵抗到底不仅保留了军队,更保护了德国。兰曹在凡尔赛宫签《凡尔赛和约》时曾说过:“既然我们德国人已被召到了凡尔赛宫,而协约国并没有到柏林去,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在国内缩小我们的军事败北的严重程度。我们应该感谢协约国的这一疏忽。由于这一疏忽,我们有朝一日就可以把这场战争继续打下去,重新打出一个结果。我要尽力使我们到那时能永远补偿我们现在遭受的一切不幸。在最后的战斗中,我们将是胜利者。”[3]577
德国军方领导人为何主动选择放弃权力并提出停战求和?有的学者认为是军方领导人发动一场“自上而下”的革命,以防止出现“自下而上”的革命[5]59。其实,主要是军方领导人力图保全军队的生存和荣誉,为避免德军的毁灭,德国必须签订《停战协议》;为捍卫德军的荣誉,停战协定的请求必须来自政府而不是最高司令部。正如鲁登道夫所说:“政府那些人现在必须带来和平,他们现在必须喝下我们洒出来的汤。”[15]军方领导人以退为进,摆脱了战败的责任。民选政府被匆忙推向前台,勉为其难地成为德国政府的代言人。“政治家们代替将军们走上荆棘丛生的道路,到福熙元帅那里去签字停战是一件多么不幸的事。”[7]124
而此时,大多数德国人仍然认为德国的力量是不可摧毁的,德国军队尚在境外,协约国军队并未攻入德国。停战之后,归国的德国将士受到民众英雄般的欢迎。德国军队在战场上从来没有被打败是德国军事领导人留给全体德国民众的错觉,因此,战争刚结束“匕首刺背”的说法就不胫而走。据此说法,德国失败是由于后方激进的、和平主义和革命的各种运动所采取的叛逆性欺诈行为所造成的,英勇的军队没有防备来自这方面的进攻,被这些运动从背后刺了一刀。“匕首刺背”的幻觉成为战后德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
[参考文献]
[1] [英]约翰·W·惠勒-贝内特.复仇者的力量,德国军队的政治1918—1945[M].伦敦:麦克米伦出版社,1953:5.
[2] [德]弗里德里希·迈内克.德国的浩劫[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13:17.
[3] [美]科佩尔·S·平森.德国近现代史——它的历史和文化(下册)[M].范徳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4] [联邦德国]卡尔·迪特利希·埃尔德曼.德意志史:第四卷,世界大战时期(1914—1950)(上册)[M].高年生,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86.
[5][美] R·J·Q·亚当斯.大战,1914—1918[M].伦敦:麦克米伦出版社,1990:40.
[6] [英]艾伦·帕麦尔.俾斯麦传[M].高年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06.
[7] [瑞士]埃里希·艾克.魏玛共和国史——从帝制崩溃到兴登堡当选(1918—1925年)[M].高年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8][美]沃尔特·胡巴希.大战中的德国和中欧国家,1914—1918[M].劳伦斯:堪萨斯州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出版社,1963.
[9] [美]詹姆斯·布朗·斯科特.威尔逊总统的外交政策[M].盖尔:现代法律出版社,2013:319.
[10] [英]菲利普·史蒂文斯.第一次世界大战史[M].徐宗瑞,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4.
[11] [美]理查德·舒斯特.裁军外交:协约国对德国的军事控制,1920-1931[D].乌斯特:克拉克大学,1988:15.
[12] [英]G·J·梅尔.一战秘史——鲜为人知的1914—1918[M].何卫宁,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445.
[13] 一九一八年德国十一月革命[M].邸文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4-5.
[14] [美]阿尔玛·拉克劳.巴黎和会中的德国代表[M].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41:4-5.
[15] [英] 塞巴斯坦·哈弗纳.德国革命的失败,1918—1919[M]. 伦敦:安德烈多伊奇出版社,1973:31.陈从阳.美国因素与魏玛共和国的兴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52.
〔责任编辑:张毫〕
军事科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K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5)04-0106-05
[作者简介]苑爽(196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国际关系研究。
[收稿日期]2015-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