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下执政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路径
2015-01-30郝凤
郝 凤
(南京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南京 210023)
“微时代”下执政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路径
郝凤
(南京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南京 210023)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世界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场,打破了原本由官方垄断话语权的局面。话语传播与接受方式呈现出以下四个特征:话语个性化、信息碎片化、关注去中心化和传播全球化。微时代背景下执政党构建意识形态话语面临着多种机遇:移动政务运营逐渐成熟、网络反腐成为权力监督的新形式、话语逐步回归本真状态。与此同时,意识形态话语的吸引力、凝聚力、控制力和影响力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微博、微信等已逐渐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新阵地,如何占领意识形态领域这块新阵地,抢占时机、道义和表达的制高点,解决好“何时说”“说什么”“怎么说”的问题,是微时代执政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关键词]微时代;执政党;意识形态;话语权;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8.19重要讲话中指出:“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1]现在,我国网民已有6.18亿人,很多人基本不看纸质媒体,大部分信息都是从网上获取,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主战场,谁掌控了网络,谁就抢占了意识形态话语权斗争的制高点。马克思曾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2]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微传播方式、传播理念日新月异,与信息的多样交换、思想的多元交锋相伴,深刻地改变着当今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场域。执政党必须适应微时代全媒体、大数据等特征,正视事实,加大投入,尽快掌握舆论战场上的话语权。
一、微时代话语传播与接受的改变
马克思《资本论》里提到的:“他们虽然对此一无所知,却在勤勉为之。”[3]39揭示了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的力量,潜在于社会成员及其从属的各个社会群体的内心深处,看不见摸不着,它需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话语作为意识形态媒介这一特殊作用决定着其不得不伴随着整个一般意识形态。一切无法用话语替代的意识形态的符号都依靠着话语,由话语伴随着,就如同唱歌的伴奏[4]。话语对于意识形态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微时代话语传播与接受方式呈现出以下四个特征:
第一,话语个性化。P2P借助其技术优势将传统主流媒体话语权进行解构,并以对等的理念进行全新的话语权重构。在微时代,青年人在话语表达上更喜欢“重构话语”或者“创作话语”,而不愿意在以往的话语体系里委曲求全。当今社会,微博、微信这两大主流“微”平台适应了信息技术发展和青年人交流方式的变化,越发带有个人体温和呼吸,它们给青年人提供了自由表达思想的空间,用户可以自由地访问各种信息网络资源,畅快地与世界各地联网的人交流,并且内容发布起来话语自由、表达便捷,刺激了大量原创内容的产生。除此之外的微博借助关注、分组、转发、评论和私信等功能实现了所谓的“微型对话”,构成了一个个相互独立、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对话系统。由此,话语权得到全面的释放,在这种背景下,内容输出者开始尊重原创,并且不断追求表达形式等方面的创新,他们开始学会打造自己独特的人格,而不是万马齐喑、千篇一律、人云亦云,越来越多的人发出“原生态”的声音,话语多了一些“草根”的味道。
第二,信息碎片化。由于网络上存在着庞大而又多元的用户主体,各大信息平台汇集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海量的信息碎片充斥着整个网络。微时代,微博、微信的话语内容一般没有固定的主题,比较松散,无论是这其中的一个字还是半句话,每个信息都成为大数据平台上的一个信息碎片,碎片化阅读带来海量信息的背后,是信息来源的随意化。例如,微博具有“短、平、快”的特征,每条不超过140个字,这一特点限制了长篇大论,在篇幅不长的博文中不可能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描述清楚。谣言等负面消息利用了这一信息传播特点,将信息做到极度精炼,直奔信息的中心内容,如奥卡姆所说的那样,谣言采用了“剃刀原则”,即将多余的部分全部去掉,简单化是一切交流的金科玉律。
第三,关注去中心化。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为更多人提供了可以利用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信息由线性、单向的传播向立体、双向的传播转变,呈现多元化的状态,传播的主动权也由组织层面向个体层面下移。新媒体时代,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可以发起以各自为中心的信息传播,每一个网络中的节点都可以实现信息的生产、传播、加工和反馈。因此,当无数个传播行为同时发生时,便有无数个中心,实际上也就没有确定的中心。在这个环境中,传统权威的影响力被分散,专业的传媒机构并不一定比个人更具有传播优势[5]。例如,在新浪微博上用户的粉丝数量就意味着他们发表的一条微博能同时被多少人接收。截至2015年12月19日,演员姚晨的粉丝数量为78501643人,《头条新闻》的粉丝数量为46677810人,《人民日报》的粉丝数量为41944622人。
第四,传播全球化。当前,“全球化”和“信息化”相互作用,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网络技术以无与伦比的传播优势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进程。互联网使每一个人不分国家和种族,都可以在因特网上自由地获取和交流各种信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获得定制的消息。如微博或微信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软件第一时间报道发生在身边的任何事情,几乎达到与事件发展同步的速度,用户随时可以通过客户端了解事件的最新动态,并且通过人人转发,使事件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散开来。除此之外,微信公众平台一开始就定位为一个能够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帮助人们消除地理位置的限制、消除中介的生态系统,人们几乎可以用wechat做所有的事情。在“媒介融合”和“全媒体”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信息融合与数据共享、国际媒介融合必将是大势所趋。
二、微时代执政党构建意识形态话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今时代,每个人都是发声筒,每一位话语主体都试图在网络上获取更大的话语空间。对于执政党来说,建构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机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移动政务运营逐渐成熟、网络反腐成为权力监督的新形式以及话语逐步回归本真状态。
(一)微时代为执政党构建意识形态话语权带来的机遇
“政务微博都是以站在国家和政治意识形态立场发布信息、进行评论、引导舆论的,通过微博的舆论导向,党和国家倡导的价值观念可以渗透到社会各群体中,形成一种具有鲜明价值导向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据社会舆论的主流,把人民群众一般性的社会意识形态整合为国家意识形态。这样,就能够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社会稳定大局。”[6]随着移动政务运营逐渐成熟,政务微博与媒体微博、名人微博、政务微信“多微联动”,微博问政、微博打假、微博直播等渠道的开通和实现,使得人们对微博的依赖性和信任度越来越高。政务微信也推动了移动政务功能的完善,相对于微博的开放性,微信的信息传播形式则相对隐蔽。微信的优势在于,它与关注者间的沟通采用的是一对一交流的形式,这样不仅增加了私密性、互动性,而且提高了政府回复群众问题的针对性。政务微博与政务微信齐头并进,为公众提供了参与政治生活的新渠道,也提升了政府的行政效能。
网络反腐,即通过网络技术及所引起的社会舆论效应对行政行为与执政行为的监督和对权力的约束,从而达到有效预防、遏制、惩戒腐败行为的一种全新反腐败方式[7]。“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网络为人民群众与政府官员提供了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网络环境下个人话语权的回归,打破了传统主流媒体“一言堂”的状况,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自由表达观点的平台。但就目前状况来讲,网络反腐仍然是一种“体制外”的行为。这样,“网络反腐”似乎是一个无主体、娱乐化并带有某种幻觉成分的大众编导剧场,在不可计量的放大、剪裁、嫁接、添附中,通过“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方式,演绎着一场场“体制外”的反腐“大戏”,成为人们宣泄不满情绪、满足心底预期的“正义狂欢”[8]。这种“正义狂欢”造成网民情绪的交叉感染,容易产生较为恶劣的影响。为此,必须扩展群众表达渠道,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如果“有更多的地方去表达,在人大表达,在媒体表达,在法庭上表达,当一个社会不那么过度地依赖网络,不是什么都逼到‘到网上发个帖子’‘到微博上吸引关注’时,也许网络才不会那么亢奋 。”[9]
任何思想、任何观点都有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0]各种话语置身于言论市场,等待各有所需的人们“买单”。传统政务信息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灌输,并没有把受众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新媒体的发展已经打破了媒介垄断和知识垄断,人们越来越需要人性化的内容、人性化的表达和人性化的关怀,话语传输向着对话、互动、个性的方向发展。媒介融合背景下,各种媒介将话语的表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媒介的交流性功能日益呈现一种自由的状态,作为一种沟通的中介形式,为个体人所充分享有。“媒介在这个时候,脱去了人为的沉重的‘外衣’,成为真正与一般的社会大众接近的交流形式。大众也在这种与传媒亲近的联系中,体会交流的快感和表达的意义,也意识到自我言说的作用。话语回归于人的个体自我需求的本真状态,作为交流工具的媒介日益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11]
(二)微时代为执政党构建意识形态话语权带来新的挑战
微时代,执政党构建意识形态话语权也面临着种种挑战:网络信息技术霸权削弱着执政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吸引力、网络舆论环境复杂化减弱着执政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凝聚力、理论宣传工作简单化消解着执政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控制力、部分党政官员异化也危害着执政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力。
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推动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又以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保障其生产方式的全球化。”[12]西方国家利用大众传媒和各种文化产品进行隐形文化渗透,凭借其信息技术优势,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传播和宣传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各种传播媒介成为西方意识形态进行传播和渗透的主要工具,在意识形态层面带来一个突出变化,即意识形态的去政治化带来意识形态虚无的趋势。这给执政党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传统媒体时代,公开发表的言论必然要考虑再三、仔细斟酌,而微时代则不同,每个人都是移动平台,想说就说,想发就发,非常自由,言论自由的结果必然是言论的贬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人缺少外力约束时,人性中比较低级、粗鄙的东西就容易表现出来,网络恰巧提供了这样一个虚拟、自由的环境。当社会危机出现后,网民非理性以及刻意的情绪宣泄会几何倍数式地放大社会矛盾和冲突。现如今,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和敏感问题的多发期,加上整个社会情绪比较浮躁,网络成了发泄情绪的垃圾桶。这样一来,一些突发事件或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有可能迅速成为网上舆论热点、难点,短时间内便会引发大范围的社会关注,无形中扩大和加剧了社会矛盾,影响了社会团结和稳定。
当今世界,不论东方还是西方,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贪污腐败、行贿受贿、权钱交易,俯拾皆是。自古以来,腐败行为无不与“滥用权力”“权力腐败”密切相关。17世纪法国著名政治学家孟德斯鸠提出:“一切有权力的人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13]在微时代,有一些政府官员的权力腐败和道德堕落行为,持续引发公众热议。信息“去中心化”导致涉腐舆情无法掌控。网络社会里,谁是信息的掌控者,谁就拥有话语权,谁就是意见领袖。政府不再是话语权的唯一拥有者,权威不断受到来自民间的挑战,话语表达方式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广大网民比较喜欢张扬个性,不喜欢接受一板一眼式的信息;另一方面,政府过度强调格式化的信息传播模式,实际做法也与宣传不一致,导致与网民沟通不畅,宣传效果不佳,甚至引发网民的强烈反感。
三、微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路径
微时代背景下,执政党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必须把握好时、效、度。抢占时机、道义、表达的制高点,解决好“何时说”“说什么”“怎么说”的问题。
(一)抢占时机的制高点,解决好“何时说”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对广大知识分子,重要的是团结,同时要加强引导,特别是要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最大限度把他们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要关注那些具有特殊性的知识分子,下功夫做好网络意见领袖、网络作家、签约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演员歌手等群体的工作。”[14]话语传播是“one To N To N”病毒式传播,个人意识虽不是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构造者,却是栖身于意识形态这座社会大厦里的住户,每个住户都有权发出自己的声音。网络大V因其粉丝众多,且知名度较高便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微时代,执政党要想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必须把握“微”言,善用“V”力。为此必须做好网络舆情监督工作,对热点事件、难点问题早发现、早报告,避免危机来临时贻误时机。对于突发事件,要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第一时间加大正面宣传,第一时间联合大“V”引导网上敏感舆论,第一时间发出网上主流媒体的声音。只有在第一时间掌握话语权,才能不至于手足无措,陷入被动局面。
“微时代”境遇下,人们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他们不仅能接触到不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内容的供过于求为新闻选择提供了可能,这就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新闻内容必须要迅速抓住受众的眼球。在现实中,人们获得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近年来,一些能够精密地测量眼动数据的仪器相继问世,眼动仪就是其中之一。通过观测记录被测者阅读新闻网页时的眼动注视过程,探讨人们浏览不同形式、不同位置、不同新闻网页内容时的注视时间与注视频率,从而在最显眼的版面、最短时间内抓住目标受众的眼球。执政党应积极借鉴研究的有益成果,在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新领域,让群众平时多听、多看、多了解政务信息,遇到突发情况时,努力在第一时间抓住受众的眼球,澄清事实真相,将谣言扼杀在襁褓之中。
(二)抢占道义的制高点,解决好“说什么”的问题
微时代,舆情生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话语走向更加复杂、多元、多变。“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就像望远镜让我们能够感受宇宙,显微镜让我们能够观测微生物一样,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成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而更多的改变正蓄势待发。”[15]这使得以“话语民主”为特征的网络公共领域的发展成为可能。哈贝马斯认为理想的公共领域是“那些允许市民之间公开的和合理的辩论,以形成公众舆论的社会机制”。和谐的公共关系需要政府、媒体、公众共同维系。人民日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微博三方必须在政务新媒体海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全面、立体、准确地反映广大网民的思想动态,主动选择话语议题,把握好话语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16]回应社会关切的热点,维护群众利益,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上下功夫,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热点、难点问题。执政党必须全面推行倾听群众需求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并围绕住房、教育、医疗这些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尽最大努力做出改善。
(三)抢占表达的制高点,解决好“怎么说”的问题
近几年,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异军突起,众多小个体在各大网络平台建立“自媒体”,越发倾向于微小生活化叙事。因此,执政党需及时抓住这一转变,区分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区分不同类型的传播媒介,区分不同的话语情境,采用移情的方式,选受教育者最能听得进去的话与他们交流。例如,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不断拓展“易班”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经验,重点培育一批导向正确,具有话语权的网络大V,并立足校园网开办一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高校名站名栏,建设一支由学生干部和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网络宣传队伍,打造示范性的学生主体教育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推进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博客、校务微博、校园微信公众帐号等网络新媒体建设[16]。
当今社会,大众阅读越来越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媒体把各类知识的要点挑出来,直接呈现给读者。这些“碎片”包罗万象,从天文地理到娱乐八卦,甚至许多冷门的知识,都在“碎片”中呈现出来。微时代背景下,教育急需满足“碎片化阅读”的需要。如今,“慕课”在中国渐热,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互联网、移动技术、大数据三者的结合,是当前“慕课”发展的新特点。在“慕课”的世界里,通常采用短短的几分钟教学视频录像,其间还有知识点穿插测试,适应了新媒体时代移动学习的特点,更符合人们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微时代,执政党必须有效开发丰富的“E学习”资源,创设对话的情境,提供“E学习”平台,助力意识形态话语传播,促进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在微时代背景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离不开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必须努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顺势而上,采用一种无痕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将意识形态灌输给广大人民群众,进而实现意识形态话语权认同。只有当我们在意识形态与现实之间感受不到任何对立时,即在一种意识形态成功地决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以何种方式体验现实时,这种意识形态才会真正地“掌握我们”[3]69。也就是说,只有当意识形态抹去了自身的踪迹,“缝合”手术才算大功告成,执政党才能真正牢牢地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4-08-21:(0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5.
[3][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4][苏]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二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54-356.
[5]王润钰.媒介融合的制度安排与政策选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
[6]梁芷铭.话语释放与权力聚合:当代中国政务微博话语权研究的本体和价值维度[J].湖北社会科学,2013,(1):24-26.
[7]尚建宝.“网络反腐热”的冷思考[J].领导科学,2010,(8):27-28.
[8]马长山.网络反腐的“体制外”运行及其风险控制[J].法商研究,2014,(6):3-11.
[9]曹林.别在被放大的网络舆情中误读中国[N].中国青年报,2013,(5):73.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11]杨效宏.媒介话语:现代传播中的个体呈现[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2.
[12]房玫.关于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坚持并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3):60-64.
[1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54.
[14]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01).
[15]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9.
[16]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光明日报,2015-1-20.
〔责任编辑:崔家善〕
国情国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5)04-0026-05
[作者简介]郝凤(1989—) ,女,江苏扬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执政党意识形态研究。
[收稿日期]201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