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信息手段,缔造高效预习
2015-01-29陈康和
陈康和
减轻小学生的学习负担,还给他们更多的实践和玩乐时间,其实就是还给孩子们最纯真的童年。诚然,减负不难,但减负后要达到课堂的高效能,恐怕就不那么容易实现。作业减少了,甚至不布置了,玩乐时间又增多了,这如何能保证学习质量?我认为,把好预习关,是课堂高效的前提。学生只有充分预习,揣着初知、带着疑惑参与课堂,才能更好与教师产生思维碰撞。同时,先进的信息技术已然融进我们的语文学习,让语文预习变得更流畅、更实效、更丰富。那么,在信息环境下,如何善用信息手段,指导学生高效预习,达到高效课堂?
一、时空迁移,变“课外预习”为“课堂预习”
预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预习,可以巩固旧知、掌握新知和提出未知。现在学生多半在晚上进行预习。其实,这个时段的预习效果是不理想的。因为课外预习缺乏指引,导向不明。学生动眼不动手,动口不动心。加上家长无暇或无力监督,教师也没有认真落实检查,以致他们胡翻乱看、马虎应对、过目就忘。因此,我们不妨来个时空迁移,让预习走进课堂。堂上预习,教师能给予指导,针对性变强,知识更系统,预习时间更能得到保障,课外也就有了更多的阅读时间。并且,学校的信息设备(电脑室、电教平台等)也给学生的预习提供了便利。
如《詹天佑》一文,学生的课外预习多半如此:读一读课文、看一看生字、画一画图形。这是一种走马观花、不切主题的预习,是一项低效行为。预习完后,詹天佑这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还是模糊的。为什么呢?因为预习导向不明确,预习行为缺乏监管。但如果将预习阵地转移到课堂,教师明确好预习目标,同伴提供及时的帮助,电脑给予丰富的素材,这样一种主动的预习行为能更好地为学习服务。在《詹天佑》一棵的课堂预习中,我利用框架问题进行指引:“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在我的提示下,学生将其分成两个子问题:“为什么说他杰出?从那里体现他爱国?”通过边读边思边找,学生便能从“顶住列强压力和嘲笑接受任务”和“历经险阻修筑成功”中感受到詹天佑的爱国情怀;也可以从“居庸关和八达岭的独具匠心”和“创造性设计人字型线路”中领悟到詹天佑的杰出;又通过电脑的帮助,搜集到更多这样的爱国之士,让学生受到立体式的爱国主义熏陶。如此预习完毕,教学过程就会省时、省力和高效。
课堂预习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可以进行“双边预习”,或者说“合作预习”。如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人机合作预习等。生生预习可以取长补短,师生预习可以教学相长,人机合作可以深入浅出。小孩子的视野较狭窄,靠个人的智慧难于准确把握课文精要。因此,我很赞赏同桌间的双边预习。人数不多,热烈而不纷乱,思想易统一,问题较集中。但在学生进行双边预习时,教师要走近他们,倾听他们的交流,适时给予引导。
二、人机合作,变“静态预习”为“动态预习”
传统的课外预习,学生的预习工具是“一纸一笔一书本”。他们靠静思默想、勾圈涂画来完成预习任务。这是一种“静态的文本预习”。虽然扎实,但印记不够深刻,也不太与时俱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要“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我们的语文学习,理应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起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在信息环境下,我提倡人机合作,进行“动态预习”。即除了在书本上勾圈涂画外,还可以要求学生调动多种信息手段,让文本资源与信息资源巧妙结合,使课文“动”起来。如,下载渲染感情的乐曲配合朗读;利用视频文件,让抽象枯燥的文字变得直观动感;也可使用PPT,将预习内容系统化;甚至可以制作网页,对预习成果进行展示等。“动态预习”的最大特点是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到当前的语文学习中去,促进学生技能发展,培养他们的高级思维和创新能力,真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还拿《詹天佑》一文来说,几个计算机水平高的学生进行的动态预习,让我赞叹不已。在我布置预习任务后,他们立马围成一桌,研读文本,圈词画句。然后讨论交流,分工探究:A、B同学负责主题的概括和问题的凝练;C、D同学负责“居庸关隧道”“八达岭隧道”和“人字形线路”原理的讲解和图片的搜集;E、F同学负责爱国情感的挖掘和升华。一节课后,他们用PowerPoint向全班同学展示了预习成果:首先出示的是他们提炼的中心课题:“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当今,我们又该如何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然后,他们以链接文本的方式概括出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并出示了两条隧道和人字形线路的设计图片;又列出若干个爱国诗词、歌曲和人物故事的网址,供同学们查阅。最后,还煞有其事地搞了个“小学生爱国主义纲要”,指引伙伴们的行为。展示完毕,同学们都觉得耳目一新,深受启发。
但是,受课型、时间、信息资源和信息水平的限制,我们不能执拗于动态预习。我们要因课制宜,因人而异,“一篇课文,两手准备”。有能力、有条件的小组可以尝试动态预习,其余小组则进行静态合作预习。毕竟“一张一弛”,方是“文武之道”。
三、媒介帮导,变“单篇预习”为“单元预习”
根据教学和课型需要,我们可以进行微型预习,如针对某几个问题进行预习;也可以进行整体预习,围绕一篇课文、同类课文,甚至整个单元。现在的教材设置,都是按专题组织单元。编者的意图是想通过课文的整合,方便语文实践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这种编排为我们进行单元预习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支撑。并且,先进的信息手段也能给予强力帮导。所以,我们不妨间中尝试整体单元预习。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初识鲁迅”专题,我就让学生在电脑室集体单元预习(费时2节课)。待我交代完预习任务后,学生便这般操作:先上网搜集鲁迅生平事迹、作品简介和生活背景,初步认识鲁迅;然后自习“词语盘点”,精读课文,加深了解鲁迅;随即划出课文重点句段,细细品味,感悟鲁迅精神;最后根据“回顾·拓展五”中“交流平台”的学习提示(谈一谈心中的鲁迅),畅谈鲁迅印象,深化鲁迅精神。预习完毕转入正式讲授时,学生表现得异常活跃,观点精准,见解独特。甚至有个学习小组以“爱“为主题将整单元课文串联起来。组员代表说,《少年闰土》中蕴含的深意是鲁迅对农民和他们生存状况的思考和关爱;《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让他感受到鲁迅对城市下层群体的关爱;而《一面》又让他体会到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爱;也正因为鲁迅战斗一生、关爱一生,才出现那荡气回肠的悼念诗词《有的人》。受该生启发,我干脆就依这条“爱”的线索尝试性地进行单元整合教学,效果竟然出奇地好。这种高效预习下的语文课堂,真正让我体会到教学相长。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