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国际化的盛宴
2015-01-29罗峰
罗峰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称《纲要》)发布,教育国际化第一次以官方文件正式提出。从此一股教育国际化的热潮在全国兴起,对外交流与合作成为教育事业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和师生交流普遍开展,中小学里的国际班如雨后春笋,新一轮的出国留学呈井喷式爆发,2013年出国留学人数超过40万人,而且呈低龄化的趋势,中国已经成为所有发达国家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中国教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向世界开放,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的体现,是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观念收获,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融入国际教育体系的必然走势。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教育国际化来推动中小学的教育改革和创新,广东教育国际化专业委员会2014年第一届学术年会于2014年11月13日至15日在佛山市禅城区佛山外国语学校举行。会议得到了教育部课程研究中心、中央教科院、广东教育学会、佛山市禅城区政府和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北京、湖北、湖南、江西、广西、香港等地校长的热情呼应,也得到了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一共有来自国内外教育专家学者、学会会员、学校校长、教研员、教师共300多位嘉宾参加了此次会议。此次年会的主题是“创国际化学校 育国际型人才”,由广东教育学会教育国际化专业委员会主办,由佛山市禅城区教育发展中心、佛山市禅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承办,英国剑桥贝尔学院、新学林教育、佛山市外国语学校、佛山市实验学校、佛山科技学院附属学校协办。会议还为第一批教育国际化28所实验学校举行授牌仪式,这些学校将在教育国际化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国际教育实验,这将是我国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与教育国际化接轨的学校,高起点、高专业的办学将领航于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
年会邀请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知名专家和教育部领导作教育国际化学术报告;理清教育国际的意义与方向;开展中小学国际化各个学科课堂教学观摩,既有来自国外的教师授课,也有来自国内的教师同在一个讲台上,展现教育国际化课堂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此外,年会还组织发达国家中小学教材和儿童读物展,让参会各位嘉宾通过教材读物展了解国际教育课程内容与发展趋势。此次年会的特点是:规模大,来自国内外嘉宾共有300人左右;起点高,参会的不少学者与嘉宾都是在国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国内具有改革创意的教育学者与校长;读物多,本次年会参展的教育国际化中小学教材和读物近千种;形式多样,国内外优秀的教师为参会嘉宾展示了各学科教育国际化观摩课,为参会者提供一个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
什么是教育国际化?对这个基本问题,广大教育工作者还远没有形成共识,社会大众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简单的、孤立的、片面的认识还比较普遍。因此,年会还特别举行了教育国际化实验圆桌论坛,让参会者畅所欲言,通过认识、理解、体验、思考国际化教育的内涵。教育国际化是一项国家战略,《纲要》明确要求,“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广东教育学会教育国际化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刘晓明先生在会上致辞时说教育国际化是世界性的教育变革和发展潮流。其本质是人类教育活动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合作、交流、借鉴与融合。根本目标是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人才应该具备一系列可描述、可塑造、可测评、可实现的素养和能力。这些素养和能力植入中国土壤,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世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结晶,是中西文化高度融合、相辅相成的成果,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经过短期培训达成,而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培养塑造过程。国际化素养应该贯彻于学生的每个学习阶段、学校的每个教育教学环节,最终融入学校的整体文化建构。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莫景祺作了主题为《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现状、挑战与策略》的学术报告,他指出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势头强劲,形态多样,但其总体水平有待提高,并面临着一些挑战。政府部门应积极应对,抓紧研究制订相关政策,加强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引导和管理。同时,相关教育部门需要加强对基础教育国际化内涵、指标和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开展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实验和培训,深化人们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认识,促进基础教育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此次年会还研究部署专委会相关工作。广东教育学会教育国际化专业委员会的使命,就是团结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局长们、校长们,共同开展教育国际化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为教育改革和创新寻求一条新的路径。教育国际化既不是全盘西化,生搬硬套外国的教育体系,也不是否定本土的教育成果,舍弃现有的基础另起炉灶。既不能被动依赖外国机构和团队来越俎代庖,也不能主要凭借中介机构的市场手段来推进,而是要依靠中国教育工作者的自身努力,把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方法、经验和中国教育的成功经验、传统智慧结合起来,从本学校实际出发,坚持吸收与改革并举,创新与发展并行,突破学校改革瓶颈,为实现创造性发展提供思想资源和国际借鉴。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