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的美感追求

2015-01-29黄文秉

广东教育·综合 2015年1期
关键词:数量词杜牧余光中

黄文秉

语文课程具有丰厚的美学内蕴,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供了优越的教育资源。以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和提升语文素养为主要目标的语文课堂,就要努力挖掘语文知识、能力点中的美感因素,精心设计富于美感的教学环节,致力追求教学效率和美感的共同实现。

一、把准文本特征,凸显语文教学内容之美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潜下心来认真研究文本,沉思默想语文教学内容蕴含的内在美,知识之间联系的“美”。

例如,如果我们能够深入研究准确把握不同文言文的文本独特性,引导学生体会把握文本的文体特征,探究作者表情达意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的独特性,挖掘和感悟文本的美感和独特魅力,那么文言文课堂教学必将充满生机活力。像杜牧的《阿房宫赋》为文赋经典。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诠释:“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其文主旨在以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引起当朝统治者的深思,劝诫统治者切勿重蹈覆辙。可见,“颂美”和“讽喻”为目的是其突出的特点。那么教学重点和教学美感的生长点之一,便是指导学生体会杜牧这篇赋文的铺陈之华美、讽喻之深刻,理解赋文这一体式在表现“大起宫室,广声色”之穷奢极欲方面独有的艺术魅力。经过细读文本、“咬文嚼字”,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一”和“多”两类数量词的运用细节进行品读探究。如“三百”“二川”“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几千万落”等,分别写出了阿房宫占地面积之广阔,亭台楼阁之繁多,宫廷生活之奢靡,劳民伤财之深重。通过这些数量词仿佛使人看到了一排排一座座纵横交错、雄伟瑰丽的亭台楼阁。另外,建造阿房宫“多于南亩之农夫”的柱子、“多于机上之工女”的椽子、“多于在庾之粟粒”的钉子、“多于周身之帛缕”的瓦缝、“多于九土之城郭”的栏杆、“多于市人之言语”的管弦,这么多的“多”只是为了秦王的“一人之心”,这“一人之心”的背后却是无数“多”的百姓离心亡秦的潜流。如此,辞藻愈是堆砌,宫室愈是华丽,百姓的怨恨就愈加强烈。文本在层层铺排宫殿楼阁、回廊复道、美女珍奇的同时,也在层层堆砌“民不堪命也”的愤恨。“多”与“一”这两个简单的数量词在文中却蕴含着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力量:奢靡与苦难、显赫与危机。这其中蕴含的历史兴亡之理也就水到渠成地化为作者在文末的感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样,抓住文体特征,挖掘文本的突出特点,深入理解文言词句背后的深义,教出文章特色,学生才能从中感受到杜牧哀叹声中的历史厚重感和悲壮之美,才能感受文赋的独特艺术魅力、感染力和意境之美,语文课堂才能充盈着美感和生命活力。

二、优化教学预设,展现教学过程和方法之美

实现语文教学过程的美感,必须优化教学预设,核心是优化教学问题的设计。设计适切的教学问题,首先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思维能力等学情;其次要符合文本特征和教学目标,找准解读文本的切入点和关键点,巧妙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从而使问题设计起到启迪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作用。使学生在解决思考问题中展现学习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美感,展现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

例如,在研读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读余光中的雨,我读出了____”的问题,让学生朗读自己最有感触的文字,开展小组交流讨论赏析,展示答案。这样的问题设计密切结合文本内容,抓住解读文本的钥匙,让学生对余光中的乡愁进行个性化解读,又在赏析交流中融入语言训练因素。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的闸门被有效打开,演绎出很多精彩美妙的解读。有的学生说,读出了青春的气息;有的说,读出了一种文化的自信;有的说,把中国的雨与洛基山的雨相比,有一种迷离的感觉,有一种古典的美;有的说,洛基山的描写十分漂亮,但读起来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还有的学生说,读出了一种音韵美。这时,教师顺势而引导:美从何而来?经过师生一番对话讨论探究,引导学生感受体悟文本蕴含的形象美(修辞贴切)、音乐美(巧用叠词)、结构美(句式灵活)、古典美(化诗入文)。这时,教师再适时补充展示柯灵和余光中自己对文本语言的评价,让学生对文本的语言特色加深认识。这样,教学过程成了师生赏析、探究和创造美的过程。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围绕“语言赏析”,感悟、研讨、探究、抒写、展示,全身投入,兴趣盎然,自由创造,各个环节水到渠成,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展现出美感,充满着生机活力。

责任编辑 潘孟良

猜你喜欢

数量词杜牧余光中
寻李白(节选)
数量词在双数量结构中的影响与作用
会叠罗汉的数量词
不怕找茬
追思余光中:“乡愁”不老
赤壁
日语偏误分析(3)「私も、十回ぐらいを見たが、なかなか面白い物語だと思って··」错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