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亮点成为南粤教育发展新常态
2015-01-29龙建刚
龙建刚
基础教育,教育之基础。
义务教育,政府之义务。
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追求的必然目标,也是义务教育发展的必须过程,更是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必由路径。广东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为教育事业的重点工程之一,在差距中找均衡,在改革中求均衡,在发展中促均衡。广东本次申报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并达到评估认定标准的41个县(市、区),其谋划均衡的思路因地制宜,其推进均衡的路径各具特色,其教育发展的“硬件有下限,软件无上限”,亮点纷呈,精彩无限……
广东本次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认定标准的41个县(市、区),其区域分布既有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也有粤东西两翼经济后发地区。但无论经济发展水平程度如何,这些县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动摇,各地的党政部门和主要领导始终将教育公平作为民生工程一抓到底。地区党委政府坚持带着感情办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源源动力,也使得南粤教育改革开放成果普惠城乡的局面开始形成。
确立优先地位,打造均衡动力
党政重视,优先发展,坚持战略地位不动摇。
增城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不动摇,牢固树立“优先发展教育是科学发展的根本”的发展理念。先后提出了“没有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增城的现代化”“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社会,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市民”等教育工作口号,把义务教育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切实做到“五个优先”“两个率先”,确保了义务教育事业的优先、全面发展。
“五个优先”。即优先发展教育、优先安排教育投入、优先考虑教育规划用地、优先解决教育问题、优先落实教师待遇,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保障教育优先发展,在决策和工作部署中突出教育事业。
“两个率先”。一是率先实施增城市撤并学校学生交通费补贴政策。针对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所带来的学生上学难问题,制定了《增城市学生交通费补助方案》,在全省率先对离学校3公里外的学生实行交通费、午餐费补贴制度。2011—2013年,累计补助学生50426人次,补助金额5199.91万元。其中,学生午餐补助费136.27万元,厨工与管理员补助费334.62万元,交通补助费4543.02万元。二是率先全面实施12年免费教育,积极构建和谐教育。近年来,增城市清醒认识到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逐步实现了农村和城镇免费义务教育。为鼓励更多的学生上高中、考大学,让更多的人享受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从2010年秋季起,增城市再实施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政策,本级市财政为增城户籍在读普通高中和中职类学生补助学费和课本资料费,平均每年惠及高中阶段学生近2.74万人。
扶持薄弱,倾斜农村,减小城乡教育差距。
城乡二元制造成了城乡经济的巨大差异,同时也间接导致了城乡教育的差距。为做强短板,江门市蓬江区委区政府将农村学校的发展提升作为当地教育均衡的主要矛盾进行重点攻关。蓬江区将财政性教育经费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加大力度帮扶农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发展。蓬江区制定并有效实施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近五年,蓬江区教育专项资金中有50%以上用于扶持镇街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建设。中小学基建和校园改造工程总投资为4亿多元。其中,新建扩建校舍的学校达到21所,新建扩建运动场21个。同时,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义务教育的比例达到省定要求。蓬江区每年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共213万元,100%用于农村学校改善办学条件。
扶持民办,特色发展,缩短公、民办学校差距。
深圳市罗湖区因经济发达,外来务工人员非常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读问题成为当地教育发展需要妥善解决的一大现实命题。罗湖区一方面按相关政策将公办学校的学位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放,一方面想方设法发展民办教育,大力扶持民办学校,努力缩短公、民办学校差距,从而让那些在民办学校就读的孩子享受到和公办学校一样的优质教育。为此,罗湖区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落实专项资金的使用项目和资助标准,落实民办学校教师从教津贴、学生学位补助的发放。在教育附加费中,安排更多资金改善民办学校办学条件。大力开展公、民办学校结对帮扶,发挥公办学校资源、人才优势,带动结对民办学校发展。派遣“民办学校讲师团”到民办学校进行业务指导,帮助民办学校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水平,提高教学质量。选派了7名公办学校管理骨干到民办学校担任校长、副校长,帮助提升民办学校办学理念和管理水平,促进民办学校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提升办学水平。
后发经济,先发教育,以小财政办大教育。
近年来,湛江市霞山区优质教育资源得到规模发展和整体提升,形成了具有霞山特色的办学优势和品牌效应,不但使本区户口孩子能就近接受优质教育,而且为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了大量的优质学位。目前,在湛江市,霞山区是唯一一个非本区户口学生数超过学生总人数一半的区,占比达60.6%,每年区教育预算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均超过60%,体现了霞山区海纳百川的办学胸怀和“以小财政办大教育”的社会责任感。
加强师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国以人立,教因师兴。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关键在教师;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关键在教师;推进城乡教育均衡,缩小校际间差距,关键还是在教师。为此,各区县从区域实际出发,创新教师培养路径,拓展教师专业提升的内涵,通过激发活力、培养能力、打造主力、提升竞争力,初步建设起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为我省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深化改革、内涵提升并实现高水平均衡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健全培养机制。
作为经济后发的山区县,连山县在推进教育均衡的路径选择上,培养一支留得住、用得上、师德好、水平高的教师队伍一直是他们重视的切入点。连山县实施新录用教师挂职锻炼制度,采用“一年见习,二年适应,三年发展”的培养模式,即新分配的农村教师先在县城或镇的学校挂职锻炼一年,跟骨干教师结对,期满后回原学校任教。实行严格的支教制度,晋升中高级职称的城区教师必须有1年农村学校任教经历,评上省市教坛新秀或名教师的必须每年到农村学校开展支教活动。通过“结对帮扶”“送教下乡”等形式,促使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设立专项培训资金,鼓励教师、校长积极参加师德培训、新课程培训、继续教育、班主任培训、校本培训、心理健康培训、校长培训等各级各类培训,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校长的管理素质,促进了教育的迅速发展。同时,深入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等,通过专业引领,充分发挥名师、名校长的辐射作用,加快了连山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只有教师的专业发展了,教学能力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升了,均衡才能落到实处。
加强城乡交流。
为促进城乡、校际教育的均衡发展,2009年开始,江门市新会区开展城乡学校结对活动,制定了《新会区义务教育学校“帮扶结对”工作实施方案》和《新会区开展教师交流工作实施意见》。城区优质学校与11所农村学校结对,结对学校以实现教育均衡、和谐发展为目标,实现从教育理念、学校管理、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互助。2013年,新会区根据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制定了《新会区教育开展科技人员下基层对口帮扶活动工作方案》,开展“城市学校名师结对帮扶农村中小学青年骨干教师”活动,从城区选择25所优质学校与25所农村学校进行结对帮扶,每校选派含校长在内的5名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进行结对帮扶活动,帮扶对象是农村中小学校长,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各镇(街)实行校长轮岗制,积极开展镇域内校际间的教师交流,个别镇(街)还实行支教活动,每年从优质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到辖区内边远、发展较慢的学校支教,薄弱学校选派青年教育到优质学校跟岗学习。城乡结对互派教师活动,为实现新会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提高职业道德。
湛江市坡头区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强化全体教师的职业操守和育人观念。建立健全教师政治学习制度和师德、师风考核制度,要求教师不但要善于教书,更要善于育人;利用评先、创优、晋升、提干等激励手段,促使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和业务能力。大力开展群体师德师风创优活动,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光荣感以及依法治教意识,倡导培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全区涌现一批师德教育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实行“名师带动”。
深圳市福田区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的方针,不断壮大名师队伍。在引进方面,采取“绿色通道”政策,凡特级教师、省级以上优秀教师或骨干教师、地级市以上的学科带头人,以选聘方式直接调入,将大量优秀的教育人才充实到福田的教师队伍中。在培养方面,采取“名师评审”“名师讲师团”“名师工作室”和“特色教师工作室”等形式,促成名师团队的形成与壮大。通过实施“名师带动工程”,使名师的能量辐射开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目前,已建立省、市、区各类名师工作室57个。另外,通过名师观摩课、结对子等形式,充分发挥了名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了全区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如“名师讲师团”是福田区为充分发挥名师作用而采取的一项富有特色的措施,通过他们上观摩课、讲座、现场评课,把影响带到全区的每一所学校。此外,为进一步推动教育国际化发展,全面实施“福田区中小学教师海外培训计划”,2012年,福田区投入5000万元聘请约200名高水平外教,实现100%中小学有外籍教师,100%中小学有境外姊妹校,100%中小学有教师参加境外培训,实现外籍教师均衡配置。
关心弱势群体,彰显教育公平
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份份改革纲领正式出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主题,正在成为党和国家的坚定行动。
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注重做好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的教育工作,保障非户籍人口子女平等受教育的合法权益,是广东追求教育公平、提升教育均衡水平的重要关注点。
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纷纷涌向经济发达地区,造成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从而产生留守儿童问题。2008年以来,恩平市委、市政府将关爱留守儿童列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下发了《关于印发〈恩平市中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方案〉的通知》,市妇联、教育局、文明办、团市委和关工委通力配合,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机制。一是加大教育投入,完善基础设施。通过兴办寄宿制学校托管中心等方式,切实解决由于监护人缺位造成的留守儿童吃、住、行不便的问题;二是各镇、社区设立家庭服务中心,为有需要的留守儿童提供服务,如帮困助学,卫生保健,疾病防治,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整合各方面力量,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使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得到发展。三是启动关爱工程,结对帮扶。各镇、村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切实关爱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四是建立规范档案,形成监测机制。各镇政府、村委会切实建立好家庭档案,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外出地点、联系方式、家庭婚育、子女监护、经济收入等情况进行全面、动态的掌握,适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形成对留守儿童长期有效的信息监测机制。
始兴县为进一步推动和落实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采取了多项措施加以落实:一是启动了寄宿制建设工程;二是深入开展留守儿童资助工作;三是开放青少年宫和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工作,针对留守儿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四是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五是组织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切实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始兴县2011年在高峰小学建立的“始兴县留守儿童心灵加油站示范点”“韶关市困境儿童心灵加油站示范点”,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地促进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平安健康成长。
建立特殊群体学生关爱体系。
德庆县则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特殊学生、留守儿童群体关爱体系,努力让“三残”少儿随班就读,办好启智学校,保障特殊群体的入学机会。德庆县于1986年在德城第三小学开设智障儿童辅导班,1993年创办成全省第一所县级启智学校。近年来加大特殊教育投入,将该校办成寄宿制学校,面向全县招收有自理能力的智障学生寄宿就读,并由财政给予每人每月150元的生活补助。目前,德庆全县适龄残疾儿童少年122人,其中随班就读的71人,在县启智学校就读的50人(寄宿生19人),入学率达99.2%,居全省山区县前列,被确定为全国随班就读工作支持保障体系实验县。
创新发展思路,形成发展合力
教育的内涵发展离不开教师个体、学校和社会的互动和合作。无论是教师个人,还是学校集体,抑或是一个地区,突破彼此之间的拘囿和隔阂,以开放的心态形成休戚与共的教育共同体,积聚合力打造和谐的教育生态,才能实现教育发展预期成果的最大化。广东各县区在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的过程中,以创促建,在追求区域教育优质均衡的过程中,在充分发挥内力的前提下,又适当借助外力,通过创新合作形式,使区域均衡、城乡均衡、校际均衡都呈现出相生相长的和谐教育新生态。
实施战略合作计划,引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从化通过实施教育提升战略合作,引领从化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是打造从化市教师专业化发展实验区。2013年1月,从化与北京师范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创建北京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实验区,打造从化中学、从化七中、希贤小学三所基础教育实验学校。北京师范大学为实验学校量身制定特色发展计划,并组织教育专家、名校长、特级教师入校“陪伴研修”,提炼学校办学特色并以此引领、辐射全市中小学的特色内涵发展。同时,发挥北师大专家团队优势,通过听课、访谈、调研等手段科学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校长、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方案,通过实施“名校长、名教师专业化成长培养工程”和“校长、教师专业化发展培训项目”,全面提升从化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二是打造广州市执信中学从化实验学校。2013年2月,广州市执信中学和从化六中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将从化六中办成广州市执信中学从化实验学校,打造从化六中教育品牌并辐射带动从化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从化六中借助执信中学的资源优势,在校园文化建设、教师跟岗学习、特色课程建设、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学校的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坚持捆绑评价,努力打造城乡教师成长共同体。
龙门县为了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加快了建章立制步伐,不断出台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如分别制订了《龙门县小学生调查问卷方法》《龙门县中小学教学常规实施细则》《龙门县中小学集体备课程序和要求》《龙门县中小学学科带头人评选及管理办法》《龙门县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价标准》《龙门县城镇学校与农村教学点结对帮扶工作实施方案》等制度,坚持城乡学校捆绑评价、统一管理,从而引导各校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营造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共同成长的干事创业氛围。
实施“一校多区”,强弱整合发展。
肇庆市端州区实施“强校并弱校,整合共发展”策略,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设施配置。通过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师资、统一财务的“五统一”的“一校多区”办学模式,将8所小学撤并到5所学校,使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素质和管理水平更优质均衡。具体撤并如下:蕉园小学撤并到百花园小学,作为百花园小学实验校区;将三村小学撤并到睦岗中心小学,作为睦岗中心小学实验校区;将逸夫小学撤并到大龙学校,作为大龙学校逸夫校区;将东岗小学、新华小学、岩前小学撤并到奥威斯实验小学,分别作为奥威斯实验小学东岗校区、新华校区、岩前分教点(分教点只保留一、二年级),将蓝塘小学、大冲小学撤并到河苑小学,分别作为河苑小学蓝塘校区、大冲校区。
建立互助联动机制。
汕头市金平区一是建立完善片区捆绑联动发展机制。对全区中小学校划分成七个教学分片,实行联动管理、联动教研、联动考核,促进结对子学校捆绑发展。同时,金平区还坚持组织区名教师、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优质课例深入涉农片区学校开展送教活动。近三年共组织送教下乡活动25场次,受到涉农片区学校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二是开展“教育发展共同体”探索。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积极探索以综合实力强的名校为轴心,以特色教育为纽带,在东厦中学、飞厦中学、东厦小学、马西小学试点组建“小学-初中-高中”学校教育发展共同体,把优质教育做强、做大,把局部优势提升为整体优势,整体提升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办学质量,推动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三是以托管、联盟等形式实现优质资源共享。2014年,将长厦小学汇翠校区独立出来并改名为汕头市汇翠小学,同时以托管的形式,由汕头市汇翠小学托管水仙小学,由长厦小学托管芙蓉小学,金华小学并入金砂小学,飞厦小学与东方小学联盟办学,通过依托优质学校,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特色办学,突出个性魅力
教育均衡的终极追求是教育实现内涵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显著提升。本次申报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并达到评估认定的标准的41个县(市、区),在宏观层面通过顶层设计、体制机制改革以及政府主导项目来推动区域教育的整体发展,在微观层面引导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紧贴地气,培育个性,打造特色。既有共同目标形成合力,又具备特色个性发展,万紫千红百花争艳已经成为广东全力打造南方教育高地下的学校建设新常态。
挖掘本土文化资源。
教育均衡发展并不是无差别的发展和低水平的均衡。鹤山市各镇(街)中小学校从挖掘本地丰富多元的民间文化出发,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优势,优化和改进学校素质教育,逐步形成富有特色的乡土校本课程构架。如古劳中学充分挖掘古劳偏身咏春拳和鹤山狮艺的文化内涵,将咏春、舞狮等引入学校第二课堂,以此为载体提高学生体艺综合素质。2007年,该校舞狮队受邀参加珠江电视台在古劳上升村的专题片拍摄,其精彩的表演赢得了摄制组的高度评价。经过多年的的努力,目前该校咏春拳、舞狮特色教学活动已初见成效,较好地传承了本土文化精髓,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又如雅瑶中学深入挖掘本镇文化资源和文化内涵,先后在昆东宋氏大宗祠、陈山铁夫画阁等地设立德育基地,拓宽了育人渠道,培养了学生团结、博爱、进取的精神。
打造区域教育品牌。
博罗县每年均有一大批学生被清华美院、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广州美院等8大美院录取,博罗县也因此被誉为全省“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硅谷”。目前,博罗县加大了高中向初中、初中向小学的美术教育教学指导力度,成立了美术教育教研联盟和美术教育备考联盟,促进美术教育走向基础、走向全面、走向均衡、走向更高层次。
实施学校特色发展战略。
蕉岭县充分挖掘内涵,积淀校园文化,培育办学特色,走“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品牌学校”发展路子,积极引导中小学走个性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内涵发展之路,推动特色教育创建工作。县区学校呈现了县人民小学的“合作教育”、实验小学的“诗书校园”、城东小学的“书法艺术”、友邦小学的“唱响英语”、晋元中学的“将军”文化、北中学的“客家”文化等一批文化元素。全县中小学初步形成了“一校一品味、一校一特色、一校一亮点”的良好发展态势,一批办学理念先进、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不断涌现,成为蕉岭县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梅州市梅江区大力实施学校品牌发展战略,营造“一校一品、校校有特色”的特色办学氛围。各学校着眼长远,创新理念,强化品牌意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坚持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活动,彰显自身特色。梅州中学以“一校八院士”为载体,积极打造彰显客家文化校园,被评为省“德育示范学校”。梅师附小坚持把“羽毛球”运动作为学校特色活动,是“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国家级羽毛球传统项目学校”“广东省羽毛球传统项目学校”“广东省羽毛球训练基地”。城北镇小和普育小学女子足球活动开展有声有色,成为梅州市女子足球训练点。金山小学集邮活动别开生面,是“全国青少年集邮示范基地”“广东省青少年集邮示范学校”。化育小学坚持开展毛笔书法活动,鸿都小学、城北中学、光远小学坚持开展硬笔书法活动,成效明显,成为梅州市书法培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