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2015-01-29潘思雨
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潘思雨
(黑龙江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80)
[摘要]医患矛盾的不断加深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医务社会工作以一种新兴职业的形式出现,对于促进医患沟通,化解医患矛盾,有重要作用。医务社会工作在我国萌芽早发展慢,在群众中的认知度低。本文通过对医务社会工作的实地调查,以X医院为研究对象,试图总结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探索适合医务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路径。依托社会网络理论对其进行分析,理清社会网络中各要素对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作用,发展“社工+义工+社区工作人员”三工联动模式,开辟一条新型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为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实务发展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务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者; 困境
[中图分类号]G91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5)02-0000-04
[收稿日期]2015-05-16
[作者简介]郭向军(1974-),男,陕西洛南人,副教授,上校军衔,法学硕士,军事科学院2015级军事学博士研究生,从事军事法基本理论、军队律师制度与实务研究。
一、研究背景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医患矛盾激化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医务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实务的一个重要领域,能够协调医院与病人之间的关系,搭建双方沟通的桥梁,满足病人与其健康相关的心理、家庭、职业、社会等方面的需求。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起步较早,1921年北平协和医院即开始了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成立“医务社会服务部”。随后济南、上海等地的医院学习协和医院模式,也相继成立了医务社会工作部门。但是1950年,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实践被迫中止,直到2000年才重回大众视线[1]。为了缓和医患矛盾紧张的局面,沿海城市率先开始发展医务社会工作,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政策不完善、民众认知度低、社会工作者管理机制不健全,等等。目前我国在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以下三种模式:自发模式、借鉴模式、无意识模式。本文通过对X医院的实地调查,探索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进程,总结医务社会工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探索适合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路径,以缓解医患矛盾,建立和谐的就医氛围,推动政府购买服务进程的加快。
二、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具体实践——以康复科为例
(一)宣传并开展需求性评估
在进入X医院后,笔者在经过医院领导同意的基础上,开始熟悉整个医院的科室结构和实际情况。专业医务社会工作者在护士的陪同下,走访各个科室,跟病人沟通的同时增进医务社会工作者与病人及病人家属之间的熟悉感,消除他们的抵触情绪,以更好地提高医务社会工作在病人及其家属中的认知度。而后制作了符合该医院实际情况的医务社会工作宣传手册,内容涉及医务社会工作的具体知识以及可为患者提供的服务种类介绍。
(二)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导诊服务
在实地调查过程中笔者设置2名医务社工在门口的服务台进行导诊,给前来就医的患者提供帮助,力图通过导诊增进跟患者之间的沟通,以全面评估病人的生理功能、家庭内部资源、人际关系以及外部环境。[2]医务社工在其中充当中介者的角色,帮助患者在入院之前可以与医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三)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辅导工作
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初期的介入范围主要是外科和康复科,提供病人需要的心理安慰。特别是需要进行长期康复治疗的患者,他们的心理负担往往要比实际病症更严重,更要引起社工的关注。考虑到介入初期实施的可能性,医务社工可选择走进病房跟病人聊天。在康复科的病人一般为长期治疗型患者,都有家属陪同,住院时间一般都在三个月以上。因为康复科治疗的长期性,病人及其家属都存在心理焦虑。医务社工可依据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帮助其排解心理负担,分担适当的照顾病人的任务。
(四)病患的需求反馈
医疗的主要目的是防治疾病,挽救生命,医务社会工作的目的则是直接服务人群,满足群众需求。二者相互作用,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协助医生解决与病人疾病相关的心理和社会问题,即从单纯关注疾病本身到“生理——社会——心理”的全面关注。医务社工在医院跟病人接触的过程中,要注意病人的需求,并及时将病人的需求反馈给主治医生,这样一来医生在治疗的时候就可以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有所倾向,尽量注意病人的情绪。医务社工也会将医生的治疗情况及时向患者及患者家属说明。
(五)开展社会工作团体性活动
医务社工应定期开展团体活动,组织医生和患者参与其中,让医生和患者在实际活动中拉近距离、增进沟通。将患者按实际情况分组,将病人家属也召集起来,同时按比例分配医生和患者及患者家属,与患者面对面交流。在增进情感的同时,使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在游戏中得到放松。
三、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现状
通过一段时间的宣传,院内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能够得到改善。在医院的内部系统中,医生、护士开始熟悉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职能,甚至对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表示好奇,并逐渐努力配合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即使如此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医院内部的资料依然不愿意让医务社会工作者触碰,在工作过程中,医生并没有习惯有医务社会工作者参与的工作模式,但是相比较之前有所进步;第二,医务社会工作者虽然有自己的办公室,但也是与其他人的办公室合用,给调查带来了一定影响;第三,涉及的科室比较单一,目前来说,内科、外科等一些复杂的科室,院方不愿让社工接触,先期只允许做康复科的医务社会工作。
四、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困境
通过在X医院医务社会工作的具体实践,可以看出在目前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解决,医务社会工作才能适应实际情况更好地发展,为探索一条本土化的道路提供依据。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困境如下:
(一)微观系统中医务社会工作本土化困境
1.认知度低
从患者的角度看,很多患者分不清“社工”和“义工”的区别。“医务社工”可以帮助病人整合医院内外的资源,协调病人跟医生之间的沟通关系。虽然社工也会在与病人接触时帮助病人做一些护理工作,与病人家属聊天,但其目的是为了了解病人疾病本身的情况,关注病人以及病人家属的社会心理层面的问题。而“义工”只是单纯地对病人的生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实际介入过程中,医务社工经常被当作义工使用,病人及其家属不会跟医务社工进行深层次的沟通,也没有真正地接受医务社工的身份。从医生的角度看,在先期介入过程中由于地区发展限制,医生不了解医务社会工作的职能和性质,认为社工的介入会给他们增添很多负担,不愿意带领社工,使得社工没有机会参与到病人的治疗过程中。
2.发展与社区场域欠缺联结
社区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一定数量的居民组成的社会共同体。在社区内的人群相互往来、相互支援,在社区场域内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从而改善社区环境。社区作为一个集合体,具有丰富的自身资源。因此,在发展医务社会工作时,在联结资源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社区资源的利用与整合。在社区宣传的过程中,社区工作人员虽有配合,但只是配合任务的完成,没有对医务社会工作的内涵进行了解,不利于医务社会工作在社区的发展[3]。医疗系统与社区的联结很少,医院在做社区预防和康复活动时,多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往往只组织一些实习生来做此项工作,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与社区相联结,形成资源的链接与优势的互补,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二)中观系统中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匮乏困境
1.医务社工领域缺乏专业的领导者。医疗领域医患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医务社工任务的艰巨性,这就要求医务社工不仅仅要掌握社工的专业方法和医疗知识,还应掌握心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知识才能更有效地评估病患需求、整合资源需求。拥有社工师资格证的多是高校毕业生,他们普遍经验不足,专业的实践性不强,很难迅速开展工作。在专业的社工领域,社工体系应该包括社工、社工督导和社工助理[4 ]。社工督导一般应为来自社工人才发达地区的经验丰富的社会工作者,但是目前在很多地区从事医务社工工作的多为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缺少医疗部门相应的实践经验,只能依据书本上医务社工的理论知识在医务社工道路上逐步摸索。没有专业医务社工督导的指导,使得医务社工在很多地区的发展举步维艰。
2.医务社会工作者的缺乏。社会工作是一门独立的专业,具有一整套理论体系、共同的伦理守则、特定的研究对象和职责范围。拥有具备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的专业工作者是开展社会工作的基础,但目前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还不成熟,从业人员大部分未接受过正规的社会工作教育和训练。虽然近几年不少高校已经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也有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或专业方向)[5],但实际情况是:一方面,由于大多数医疗机构没有医务社会工作岗位,使大多数本专业毕业生难以就业;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实习经验,培养的学生大都理论脱离实际,能力较差,即使有岗位,用人单位也不要。
(三)宏观系统中社会工作机构发展困境
随着国家政策的发展,我国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起。近年来,黑龙江省兴起了很多社会组织机构,其中社会工作机构也迅速发展起来。社会工作机构虽然在名义上独立,在财政上却要依靠政府机构,财政拨款的每一笔费用都要清晰记录,并报上级审批。由于审批过程的烦琐,导致活动上发展缓慢。很多社工服务中心的位置均位于社区中心,依托社区资源。社区内资源却没有被社会工作机构利用,脱离了社区而独立存在,社会工作机构在夹缝中发展缓慢。
五、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对策
目前医务社会工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顺利解决关系到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进程的加快,同时也影响我国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的进程,因此在问题的分析过程中,笔者提出一条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即“2+1”模式。下面主要就“2+1”模式的发展进行分析:
(一)医务社会工作“2+1”模式研究
1.何为“2+1”模式
在践行南方医务社会工作“社工+义工”联动模式中,我们发现了很多可利用的优势资源,在整合社工和义工资源联动的过程中,利用医务社工的核心地位,引导义工资源,弥补医务社工资源的不足,同时对义工队伍进行管理,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6]。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社区中有许多可利用的资源,社区内部、外部的资源联结都可以由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接洽。因此可在“社工+义工”联动模式的基础上,加入社区工作者的要素,即“社工+义工+社区工作者”三工联动模式,也就是文章中提到的“2+1”模式。对比深圳提出的三社联动模式(即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的培育和社工的参与)我们发现,很多地区与其在内涵上有相似之处。但在黑龙江省的具体实践中发现了一些不同点:在深圳的三社联动模式发展中,社会组织起到了指向标的作用,它可以作为社区与社工之间的联结要素,联结各类资源,提升服务质量。在黑龙江省社会工作的发展中,社会组织种类繁多但发展缓慢,社会工作机构更是在夹缝中艰难发展,既无法摆脱政府部门的束缚,又无法自如开展工作,与社区场域缺乏联结。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条新的实践路径,即“社工+义工+社区工作者”三工联动模式,也就是“2+1”模式,希望新的模式可以促进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
2.从社会网络理论角度分析“2+1”模式
社会网络理论是以结构功能主义为基础形成的理论,强调一个社会关系网络是由各个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在关系网络中的各个因素共同促进发展,是运行和维持的基本条件,也是个体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7]。在此网络系统的内部包含若干子系统,同时医务社工部作为医院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大系统的子系统。医院内部各个系统之间、各子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以及不同层次的系统之间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我们可以清晰地分析出网络内部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医务社会工作者与医务志愿者同源,在其中扮演着配合的角色,在“2+1”模式中起到强关系的作用,而社区工作者属于后加入的元素,虽然同源,但是起到的作用相对弱,属于弱关系。强弱关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网络系统,共同促进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
(二)医务社会工作“2+1”模式实践的可行性分析
1.政府部门的支持是前提
社会工作和义工工作均是我国党委政府自上而下主导推动下发展而来的,社会工作和义工工作的创新也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和支持,且从效果来看,政府正确的引导有助于将社工、义工活动纳入制度化的轨道,有助于引导社工、义工持久地开展服务,是构建“社工与义工联动”模式的前提。
2.物质资源的充足是基础
社会工作既是一种拥有专业理念的助人自助的活动形式,也是社工赖以生存的职业。只有给予社工足够的物质支持,才能使其更好地运用专业知识和助人技巧服务社会;只有给予足够的资源支持,社工才能顺利开展一些公益活动和其他助人活动。从实践情况上看,深圳和上海的“社工与义工联动”模式实践之所以成功,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其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为两工联动提供充足的物质支持。
3.志愿者队伍的壮大是必要条件
随着社会的进步,志愿服务迅速兴起。我们可以在敬老院、医院、福利院等机构经常看见志愿者的身影,尤其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到敬老院、福利院给老人和孩子献爱心,排练节目,送温暖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重要的是这类协会在大学生群体中非常受欢迎,参与热情度很高,在没有专业社会工作者参与之前,志愿者的活动都是凭借热情发展的,没有相关经验,遇到复杂项目往往便会退缩,影响项目的进程和发展。社会工作者加入志愿组织后可以发挥协调和指导作用,同时可以在专业领域予以帮助和引导,使得志愿队伍更好地发展壮大,同时也推动社会工作的进步。我们可以进行协会联盟,利用丰富的志愿者优势,建立志愿服务相关体系和规定,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充分发挥双方优势[8]。
六、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前景
由于社会工作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发展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地区,濒临香港、澳门等地,社工资源丰富,人才汇集。我国的实际情况决定了社工发展尚处于摸索阶段,专业人才稀缺,在“社工引领志愿者,志愿者协助社工”的基础上,更好地践行“2+1”模式,以更好地适应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形势,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社会工作者权益,为人民群众服务。同时,最根本的解决之道还是用光明的职业前景吸引优秀人才来从事社会工作,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调节者的身份处理医患关系,搭建医生与患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减少医患纠纷,为医院树立良好形象,搭建和谐的公共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岚.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制度框架及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2]朱凡.上海市医务社会工作现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
[3]蓝涛.志愿者组织的志愿失灵研究[D].南京大学,2011.
[4]吴任慰.现阶段我国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探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2):38-40.
[5]郭永松,吴水珍.美国及中国港台地区的医务社会工作状况及启示[J].中国医院管理,2009,(2):21-22.
[6]董秀.深圳市“社工+义工”联动参与社区治理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78-381.
[7]芦鸿雁.日本医务社会工作的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医学与社会,2009,(8):54-55.
[8]郭永松.医务社会工作职能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6):29-31.
〔责任编辑:徐雪野〕
军事科学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研究”(14AZD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