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人学视域下的社会工作
2015-01-29李洪杨
论马克思人学视域下的社会工作
李洪杨
(黑龙江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80)
[摘要]马克思人学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深刻阐述了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问题,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看作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和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尺度。社会工作作为专业性的助人活动,秉承助人自助和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关注人的现实困境和生存状态,旨在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和能力,改善社会环境条件,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与马克思人学在理论和实践上不谋而合。从马克思人学出发,把社会工作的本质界定为“实践的人学”,丰富了社会工作的本质内涵,使社会工作的个体价值目标和社会价值目标统一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种观点将关注人的社会特质和发展诉求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键词]马克思;人学;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A1;C91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5)01-0000-05
Abstract:Based on realistic individuals, Marxist human study expounds the essence of man, human values and human development profoundly. It regards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as the ultimate goal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prime measurement of social progress. As a professional helping activity, social work upholds self-reliance and people-oriented values, focusing on human reality of the plight and state of living, and it is designed to enhance people's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to improve the social environment so as to advances human free and all-around development, which coincides with Marxist human study in theory and practice. Viewing from Marxist human study, the essence of social work is defined as "practical human science", which enrich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nature of social work, so that the value target of individuals and that of social value are integrated into achievement of human free and all-around development. This view will focus on so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mands of human development as starting point and ending point of the solution to social problems, the ease of social conflicts, and the promotion of social harmony and progress.
[收稿日期]2015-08-19
[作者简介]潘思雨(1992-),女,黑龙江密山人,硕士,从事社会工作研究。
一般看来,社会工作是指一种以科学理论和专业方法为指导,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标,旨在恢复个人和群体的弱化的社会功能,并以此解决社会问题、增进社会福祉、促进人的发展的专业性助人活动。马克思人学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旨归,关注人的现实境遇和生活世界,在实践中改变压抑人、非人道化的社会现状,以此将现存世界人道化,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此来看,社会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与马克思人学具有深度的契合性。因此,社会工作应坚持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科学指导,以人的需要及其发展为着眼点,构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和制度。这对于解决社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释放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一、马克思人学的基本内容
人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伴随和贯穿马克思思想始终的重要问题。正因如此,马克思完成了哲学任务的转向,使哲学由探讨世界何以可能的问题转向探索和研究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的问题。马克思人学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思想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建构,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蕴含。
(一)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本质是事物自身区别于其他事物存在的内在规定。人的本质是人作为人、成为人的内在规定。马克思批判了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家所认同的抽象人性论,他们认为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在于人所先天内在的“类”,人的本质具有普遍性和抽象性,并在着重分析和批判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问题所持有的抽象的和“撇开历史的进程”[1]56态度的基础上,否定了“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1]56,以致“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1]56,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1]56的观点,进一步明确了人的本质,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6。马克思将人理解和把握为处在特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认为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社会地位,使现实的人具有独特的社会品质,从而将人的本质看作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社会本质,并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赋予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社会性。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进一步揭示和强调了人的本质会随着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关系的不同而发生变化,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从而否定了人的本质是不依赖任何历史条件的、先验的、永恒不变的抽象物,进而赋予了其历史性。
人的本质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意味着现实的人一定从属于社会,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单一地、孤独地存在,并且个人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1]345。马克思进而将人看作是社会的人,是社会存在物,认为社会是现实的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同时,由于人的交往活动和对象化的实践活动不断创生和改变着社会关系,社会本身也不断发生变化。因此,社会不仅生产“作为人的人”“人也生产社会”。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生产和相互作用是在实践中发生和进行的。在实践活动中,人们改变和创生了社会交往形式和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亦随之不断发展,个人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和变化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规定性,成为不断发展的人。
(二)关于人的价值问题
人的价值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证明和充实,是现实的人通过创造性的对象化活动不断满足个人和社会的双重需要时对个人和社会所体现的意义。马克思从人的需要出发,确立人的价值和主体地位,“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2]132。在现实的个人与社会的双重关系中,马克思认为,人的真正价值是在对象化活动即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人的实践活动的创造性使得现实的自然世界成为人的世界,进而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的价值关系。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现实的人不断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要,成为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并且是“作为人类历史的经常前提”[3]545而不断创造自身成为“人类历史的经常的产物和结果”[3]545,以此实现人的自我确证和价值,从而进一步证明和充实了人的本质。
(三)关于人的发展问题
人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人学的最终归宿和落脚点。人的发展就是通过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使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123,终极理想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在于“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1]71,是指人在劳动中结成的一定的社会关系。因此,首先,人的发展表现为其劳动活动的发展。即人们在劳动中按照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由地选择职业,不受限于固定化、片面化和狭隘的社会分工,实现真正的自由劳动。其次,由于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本质及其力量的对象化,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因此,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第二个方面,即要打破和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对人的束缚和限制,使得每个人都在合理的社会关系中不断发展自己,为人的发展提供更大的自由程度。再次,人的劳动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发展促进人的能力的发展。马克思说,当人们“作用于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了他自身的自然。使他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使这种活动受他自己的控制”[4]202。人们通过合理、自由的劳动活动和社会关系,使得自身现实的与潜在的、体质的与智力的能力得到发展。最后,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使人成为“有个性的个人”,即个人的主体创造性得到充分发展,劳动活动、社会关系、能力等与个人相互适应、协调发展。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体现,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前提和条件。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要在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依托于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物质基础的巨大积累、合理的社会关系和普遍的社会交往形式以及一定的教育和训练,这是人的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实现人的发展的现实路径。
二、马克思人学视域下的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的本质理念源于人道主义精神和宗教的救济互助传统,最终演变为助人自助,即以人的自我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为目标,促进人的不断发展,这与马克思人学思想在理论与实践上具有双重的相似性和耦合性。用马克思人学理论解释社会工作的本质及其价值目标,进一步揭示了社会工作秉持助人自助和以人为本的深刻本质,为社会工作的价值目标提供了本体论支撑和方法论指导。
(一)马克思人学视域下社会工作的本质
社会工作的本质问题一直以来是国内外社会工作理论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不同学者对社会工作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孙志丽、张昱在《社会工作本质研究述评》一文中,大体将国内外学者对社会工作的本质界定分为八类:即作为专业学科的社会工作、作为“福利事业”的社会工作、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社会工作、作为“具有价值取向的技术”的社会工作、作为“道德实践”和“政治实践”的社会工作、作为“建构”的社会工作、作为“助人”的社会工作、作为“利他主义”的社会工作[5]。以上对社会工作本质的论述从不同的理论维度对社会工作的内在规定性进行了探讨和说明,旨在为社会工作获得和确认其自身的独立性追根溯源。无论从哪一种对社会工作本质的论述出发,社会工作从人出发,最终回归于人的本质理念是不证自明的。社会工作就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通过科学、有效的专业方法,围绕人们的现实需要,解决人们所面对的现实问题,以增强人们抵御困境、恢复弱化社会功能的能力,实现人的自身的发展,进而为推动社会发展起到助力作用。
在马克思人学视域下,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就是将现实的个人理解为始终生活在特定的社会中,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就是“按照他们的社会特质,而不应该按照他们的私人特质来考察他们”[1]270。在解决个人即服务对象的现实问题时,要求社会工作者在把握个体自然特质的同时,通过对服务对象所在的特定的社会关系的细致了解,考察和分析服务对象的需求和造成服务对象处于社会功能弱化状态的原因,并在服务对象所在的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寻求满足需要、解决问题、促进其成长与发展的方法和资源。一方面,个人问题的产生镌刻着其所在社会关系的烙印,例如个人陷入贫困时,是因个人在其所在社会关系中占有的社会资源的缺失或权利不平等所造成的,因而致使其陷入困境;个体自然特质的缺陷,造成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缺乏与社会关系相适应的社会支持,致使其被边缘化;个人精神压力较大、难以适应所处环境,都因其所处社会关系的属性使得个人表现出不同的社会弱化功能。因此,最大限度为个人寻求社会支持,改变不适应和压抑人的发展的社会关系,重视人的权利实现和价值存在,增进社会福祉,是社会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将个人所产生的一切问题归因于其所处的社会关系之中,而成为“社会决定论者”。当个人因其自然生理问题或个体失范行为等陷入困境而不能自拔时,我们不能把个体陷入困境的原因简单归结于其所处的社会关系,即社会之中,而要将其问题的解决和自身的发展放在其所处的特定社会关系中,通过再社会化或继续社会化的教育、训练、矫正等增进其获得社会资源、社会支持的能力,以促进其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同时,社会工作并不是单一地通过改变个人所处的特定社会关系促进个人的发展,而是通过专业的方法使得个人与社会不断相互适应,通过帮助个体更好地进行创造性的对象化活动,不断获得社会资源,满足自我需要,激发个人潜能,促进个人发展。这里既有个体方面的改变,又有社会的改变。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使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得以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从这种意义上说,社会工作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社会建构。
因此,在马克思人学视域下,我们大体可以将社会工作理解为一种作为“实践的人学”的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从现实的人出发,关注人的需要和问题,通过专业的科学方法,关照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尊重服务对象的个性和尊严,注重个人能力的激发和自我价值的确证,促进个人的发展,是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展开和实现,是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理念的延伸和拓展。
(二)马克思人学视域下社会工作的价值目标
社会工作的价值目标包括社会工作的个体价值目标和社会价值目标。个体价值目标与社会价值目标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个体价值目标是社会价值目标的最终体现,社会价值目标是个体价值目标实现的条件。无论是个体价值目标还是社会价值目标,社会工作都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了解服务对象的现实需求和所在社会关系,改变和消除压抑、阻碍人的发展的社会因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工作的个体价值目标可以概括为帮助服务对象正常生活,恢复服务对象社会功能,促进服务对象全面发展。社会工作从现实的个人出发,为服务对象提供物质帮助和心理帮助,既关注服务对象的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又关注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的提高,最大限度地促进服务对象的全面发展。社会工作关切服务对象的现实需要,维护服务对象的生存权利,通过挖掘社会资本和寻求社会资源,为陷入困境的服务对象提供物质的、经济的和心理的帮助,使得服务对象获得制度规定内的物质的和经济的支持,为其提供心理辅导,建构心理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服务对象摆脱物质困境和心理紧张,从而正常生活。恢复服务对象社会功能是削弱和消除服务对象已经弱化的社会功能。社会工作通过对服务对象所在社会关系的改变,以求发展适应服务对象强化社会功能的社会关系,保障和维护对服务对象的权利,改变服务对象与他人、服务对象与社会的不合理的社会关系,恢复社会功能,应对社会发展给服务对象带来的各类问题、困难和挑战。帮助服务对象正常生活、恢复服务社会功能是促进服务对象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促进服务对象全面发展是社会工作个体价值目标的终极关怀。社会工作要在帮助服务对象正常生活、恢复服务对象社会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促进服务对象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社会中的所有个人都是社会工作潜在的服务对象,社会工作不单纯关注需要帮助的人们,而是将关注的视野凝聚在社会中的所有个人,努力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专业、科学的方法,强调发展服务对象的能力是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理念和现实任务。
社会工作的社会价值目标为个人价值目标的实现服务,它解决社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释放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在马克思人学看来,社会问题是阻碍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发展和完善的主要障碍。社会问题的解决在于重视人的需要和发展,改变压制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的社会关系。社会工作是具体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活动,其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在于众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出现,没有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就不需要社会工作。因此,社会工作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就是要解决社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在具体解决路径上,社会工作从现实的个人出发,用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等专业手段介入社会生活,在社会救助、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及服务提供和传输上,针对个人和群体的现实问题,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释放服务对象在就业、疾病、养老、住房、教育、生育中所能面临的各项风险;帮助由于合法权利受到损害而被排斥、被边缘化而后陷于生存困境中的人们,对不公正现象进行干预,为困难群体提供帮助,增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不公正制度的改变,为困难群体参与社会生活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制度保障,肯定个人维护自我利益、满足自我需要、促进自我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景,为构建更好地满足人的需要和发展的社会关系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它维护了社会稳定,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三、结语
马克思人学为社会工作的价值定位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战略期,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与改革正在努力向前推进,社会工作的重要作用不断得以发挥。坚持马克思人学的指导,秉持以人为本和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为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提出了现实要求:
一是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充分发挥服务对象的主体创造性,促进其自身能力的增强与发展。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即以案主为中心的原则,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在社会工作的实践中,社会工作者要以尊重服务对象为中心,挖掘服务对象的社会特质,充分发挥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主体创造性价值,使得服务对象在自我认识和自我效能增进的过程中,逐步改变和恢复自身的社会弱化机能,打破社会工作者先入为主的弊端。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与西方社会工作不同。在近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工作从民政工作逐步演变为专业社会工作,自身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具有官方或半官方的色彩,宏观性、政策性指导较强,带有自上而下的特点,进而更加关注普遍性和宏观性较强的问题,个体性、差异性的问题往往被忽视。服务对象被动接受性较强,案主自决原则发挥不够,这样对社会工作的助人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社会工作者难以分析导致服务对象现实困境的社会特质和因素,服务对象亦难以发挥其主体创造性,不能在自身对象化的活动中自我促进和自我完善。因此,坚持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是社会工作专业助人工作的最重要的起点。
二是以现实需求为重点,结合当前我国实际,着力解决服务对象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和问题。人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不同的社会关系,塑造着人的不同特性,不同特性的人有着不同的现实需求和困境。因此,分析服务对象所处的特定的社会关系,了解服务对象现实需求的根源和内容,是解决服务对象所面临困难和问题的首要途径。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的解决是人的本质力量和价值的体现,是人的创造性对象化活动的显现,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当前,解决服务对象的现实需求,就是了解服务对象在就业、疾病、教育、住房、养老等方面的现实需求,既要解决在享有现实需求过程中的能力缺乏、资源缺乏、社会支持缺乏等问题,又要解决在现实需求过程中不同服务对象或不同服务对象群体的各类需求,促进问题的解决,以此为服务对象享受更好的生存权利的实现提供条件,促进服务对象的发展。
三是以社会意识为核心,关注社会诉求,助推社会问题的解决,为人的发展营造充分自由的社会环境。社会意识是一定时期的社会群体意识,反映社会群体的现实诉求。社会工作通过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等手段和方法在解决个体或群体现实需求和问题时,能够了解和掌握某一社会问题的源流,对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具有推动作用。关注社会诉求,就是关注人们普通关注的现实需求和焦点问题,就是关注阻碍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外部因素。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够为人的发展营造充分自由的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前提和条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孙志丽,张昱.社会工作本质研究述评[J].前沿,2011,(17):16-19.
On Social 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Human Study
LI Hong-yang
(ArchitecturalandCivilEngineeringCollege,HeilongjiangUniversity,Harbin150080)
Key words:Marx; human study; social work
〔责任编辑:徐雪野〕
社会热点论坛
·社会工作发展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