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产党宣言》发表后阶级斗争理论之发展

2015-01-29孙寿涛,刘皓琰

知与行 2015年2期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发表后阶级斗争理论之发展

孙寿涛,刘皓琰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 300071)

[摘要]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科学的阶级斗争理论。之后,他们不断根据当时欧洲各国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对阶级斗争理论做出了进一步的完善和说明。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后,苏联的列宁、斯大林,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都对阶级斗争理论做出过深入的研究并推动了这一理论的新发展。随着当前中国国内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理清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发展脉络,特别是《共产党宣言》之后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得失,对于我们正确把握这一理论,无疑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阶级斗争;阶级意识;无产阶级专政

[中图分类号]A12;D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5)02-0000-05

[收稿日期]2015-09-14

[作者简介]何娟(1992-),女,江苏大丰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研究。

阶级斗争理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共产党宣言》中,一部人类文明史被明确地阐释为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而实现了社会历史观上的重大变革。然而,在1848年之后的160多年里,阶级斗争理论历经诸多的争论和非议,甚至曾长时间被束之高阁。在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这一理论再次引起学术界广泛的讨论。应该看到,阶级斗争理论作为唯物史观的核心,虽然某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得出的具体结论已经不符合现实的要求,但是其基本内核和精神,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战斗性,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共产党宣言》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阶级斗争理论的新发展

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阶级斗争理论的经典之作,1848年之后,他们又分别在多篇著作及书信中对阶级斗争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阐发。在1852年致约·魏德迈的信中,马克思总结了自己在阶级问题上的理论创新,并开始注意到无产阶级专政在阶级斗争中的重要作用。他说:“(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1]106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价值、资本等问题的分析,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并揭示了资产阶级剥削的秘密。他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和本质的剖析,几乎都是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的深刻揭示。进入7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欧洲各国发展实际,指出阶级斗争的手段并非仅仅局限于暴力革命,而应该根据各国国情采用不同的方式。1872年9月,马克思在海牙代表大会演说中指出:“我们从来没有断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处都应该采取同样的手段。……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2]179

恩格斯晚年对阶级斗争理论也做了非常全面的说明。他认为,经济问题始终是阶级诞生的最重要因素,任何时期相互斗争的阶级与不断冲突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都是分不开的。恩格斯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阶级的形成过程,他认为,社会分裂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而“社会阶级的消灭是以生产的高度发展阶段为前提的”[3]298。只有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确保人人拥有足够的生产资料和大量的自由时间,阶级才会消亡。恩格斯又根据当时欧洲各国的发展情况,支持利用普选权,用和平手段进行阶级斗争的方式。他在《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中说道:“可以设想,在人民代议机关把一切权力集中在自己手里、只要取得大多数人民的支持就能够按照宪法随意办事的国家里,旧社会有可能和平长入新社会。”[4]414但是,恩格斯依然肯定革命手段的作用,反对完全放弃暴力革命的主张。在逝世前的最后几年里,恩格斯仍然在不遗余力地同党内“左”和“右”的思想倾向做坚决的斗争。

二、列宁和斯大林的阶级斗争理论

在阶级问题上,列宁最突出的贡献在于第一次给阶级以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在《伟大的创举》一文中,列宁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5]13他同时着重强调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同平庸的小资产者(以及大资产者)之间的最深刻的区别就在这里。”[6]32列宁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区别于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理论的根本点。

在斯大林执政期间,阶级斗争理论被贯穿于整个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始终。斯大林认为,苏联的建设成就,完全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国家持续不断的阶级斗争基础之上的。而在无产阶级专政时期,阶级斗争将会更加尖锐化,因为“向社会主义的前进不能不引起剥削分子对这种前进的反抗,而剥削分子的反抗不能不引起阶级斗争必然的尖锐化”[7]150。因此必须强化阶级斗争抵抗和反击国内外的反动势力。但是,斯大林的错误在于将党内意见之分歧视为阶级斗争的表现,而认为必须通过人民内部的斗争将党内的敌对分子清洗出去。这种阶级斗争人为扩大化的理论和政策,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时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声誉。

三、阶级斗争理论在西方的新发展

1.围绕“阶级消亡说”的争辩。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曾经是马克思主义正统派的代表伯恩施坦(Eduard Bernstein)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刊物《新时代》上,以《社会主义问题》为题发表一系列文章,开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全面”“系统”的修正。1899年伯恩施坦出版代表作《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将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及观点更加系统化,并以完整的形式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方面全面修正和否定马克思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方面,他鼓吹阶级合作,主张“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是伯恩施坦社会改良思想形成的标志。他在书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会使阶级矛盾趋于缓和,因此无产阶级应当将视野从运动和斗争转向对民主制和普选权的有效利用。因为具有恩格斯遗嘱执行人和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的身份,伯恩施坦的“和平长入论”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反对阶级斗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进入20世纪,欧美发达国家在社会经济方面发生显著的变化,新兴的中产阶级蓬勃发展,西方一些有影响的学派如法兰克福学派,都认为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过时了。甚至有学者认为阶级已经消亡。他们围绕着“阶级是否消亡”的问题,展开了一场大的争论*“阶级消亡论”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产生萌芽,于二战后越发盛行。美国、法国等国家的白领中产阶级人口的增多,使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差距越发不明显。除了文中提到的学者,诸如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赖特·米尔斯(Charles Wright Mills)等学者也都曾或明或暗地宣扬过“阶级消亡论”。。

主张“阶级消亡”的学者认为,阶级存在的条件已经消失,划分阶级的界限业已模糊,阶级已经不复存在。美国学者特里·尼科尔斯·克拉克(Terry Nichols Clark)和西摩·马丁·利普赛特(Seymour Martin Lipset)在《社会阶级正在死亡吗?》一文中指出:“社会阶级是过去关于社会分层著述的关键性主题。然而阶级已是越来越过时的概念,尽管它有时适用于早期的历史阶段。”[8]52他们认为,在当前的社会结构下,工人阶级并不应当再被当作一个独立的阶级看待。他们否认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倡导使用阶层分析法,认为工人阶级已经被“新工人阶级”等阶层代替。

而反对“阶级消亡”的学者则认为,阶级并没有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而消亡,阶级依然是造成社会不平等的重要因素。但他们同样认为,阶级情况已经与马克思在世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阶级斗争应该有新的认识。卢卡奇(George Lukacs)、葛兰西(Antonio Gramsci)、汤普森(E. P. Thompson)等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第二国际时期庸俗的经济决定论提出巨大的反对。他们认为,必须高度重视阶级意识在阶级斗争中的作用。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中指出:“在每一次阶级斗争中,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哪一个阶级在历史的决定性关头具有这种能力和这种意识,这并不排除使用暴力。”[9]59而随后各个时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如著名学者尼科斯·普兰查斯(Nicos Poulantzas)、阿兰·亨特(Alan Hunt),等等。也开始否认经济问题在阶级斗争中的决定性地位,开始从文化角度来阐释社会中的阶级关系。对于阶级斗争,大多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开始否认其“根本的政治性冲突”的性质,转而推崇以新中间阶层为基础的各种形式的社会运动。

20世纪60年代,工业化的进程飞速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阶级之间的快速流动使得社会集团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很多学者也根据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变化提出了很多有关阶级斗争的新观点。法国著名的自由主义思想家雷蒙·阿隆(Raymond Aron)于1962年出版《阶级斗争——工业社会新讲》,这成为论述发达国家阶级问题的经典之作。阿隆对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的工业化状况做了详尽的考察,并认为新时期的阶级状况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他承认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存在,但不承认资本主义社会是马克思所说的阶级分明、两极对立的社会;承认阶级利益的冲突,但认为利益冲突天然合理并已走向缓和,并不一定会带来极端的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承认资本主义社会存在资本分配的不合理及其扩大化趋向,但同时认为也存在由于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平等化趋向。雷蒙·阿隆的观点与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状况有着极强的适应性,因此产生巨大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提出“后工业社会”理论,再次引起学界关于阶级是否消亡的讨论。西方的主流理论认为,马克思的阶级学说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应该淡化阶级意识并以多元分析代替阶级分析,但仍然有学者坚持阶级斗争的基本观点。比如法国社会学家让·卢日金内(Jean Lojkine)、皮埃尔·库尔-萨利(Pierre cours-saIies)等人,他们在《新阶级斗争》一书中,基于1995年以来法国社会运动高涨的状况,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探讨了阶级斗争隐性化和全球化的趋势,重释阶级斗争理论的强大的时代价值和生命力。

总而言之,20世纪以来100多年中,关于阶级斗争理论的争论一直持续不断。围绕着阶级斗争问题,不断有学者根据变化了的社会经济状况对阶级和阶级斗争提出新的质疑或者支持。这无疑在客观上推动了阶级斗争理论系统化和时代化的发展进程。

2.金融危机后阶级斗争理论的新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包括工人运动在内的社会运动的低潮使得阶级斗争理论的发展也进入相对冷却的时期。而2008年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再次促使各派学者对阶级斗争理论进行新的思考。在这次危机中,泡沫经济掩盖着的后工业时代的贫富分化和不平等状况暴露无遗。不少西方学者都发声认为,西方社会仍客观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应当重新认识到马克思当年创立的阶级斗争理论对分析当前社会矛盾的重要意义。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他们从多重角度重新切入阶级斗争理论,呼吁人们重新重视群众运动在当前社会中的巨大作用。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指出,阶级斗争从本质上来说将是争夺剩余价值的斗争,而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们却拒绝让人们意识到这一深层的剥削形式。现实中基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小幅上涨,让人们开始乐意于增加自己的自由时间以换取相对于资本家来说根本微不足道的利益,而这最终导致了日益严重的贫富分化和失业现象。

还有一些学者则开始关注阶级斗争的时代化特点。法国学者丹尼尔·本萨义德(Daniel Bensaid)认为,阶级斗争有着明显的国际化趋势,“劳资关系仍然是当代社会的核心关系”,而“阶级斗争的国际化确实是国际主义作为被压迫阶级对市场驱动的全球化回应的物质基础”[10]15。因此,必须以新的战略思维重新认识阶级斗争在全球化形势下的新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西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在不断重申阶级斗争理论的现实意义,最具代表性的学者如大卫·科兹(David M. Kotz)、詹姆斯·佩特拉斯(James Petras)等。这次讨论使人们重新认识了阶级斗争理论的时代价值,对更加全面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和前途具有深刻的意义。

四、阶级斗争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

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初,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就非常重视阶级斗争理论。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全面论述马克思的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理论和唯物史观时,就把阶级斗争放在突出的地位。他说:“这三部理论,都有不可分的关系,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11]234同时,他们也同样非常重视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在阶级斗争中的重要作用,李达在《马克思学说与中国》中说“社会革命乃是由无产阶级举行政治革命夺取政权来实现的”[12]203。蔡和森在1920年给毛泽东的两封信中也强调“社会主义必要之方法:阶级战争——无产阶级专政”[13]23。

作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主义者的优秀代表,毛泽东更是系统全面地接受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并将其成功运用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他反对梁漱溟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划分方法不适应中国国情的说法,强调“贫富贵贱就是阶级”[14]44。同时,他也十分重视将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比如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中,他就非常鲜明地阐述农民阶级和武装斗争在中国阶级斗争中的巨大作用。

毛泽东还十分重视运用哲学的思维方式分析阶级斗争。这突出体现在《矛盾论》中,他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理对阶级斗争进行分析,同时运用矛盾的对抗性与非对抗性之间的转化说明党内斗争和人民内部矛盾之间的关系。他将阶级斗争理论置于很高的理论地位,并且认为任何时期的思想都是为该时期的阶级斗争服务的*王也扬教授在《毛泽东的阶级斗争观点研究》(《史学月刊》2005年第1期)一文中,对毛泽东的《矛盾论》进行了深入解读,他认为毛泽东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带有浓厚的哲学色彩,毛泽东将其对矛盾问题的深刻理解运用到对阶级斗争的分析中而形成其独特的“斗争哲学”。。

2.邓小平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时,邓小平认为对于阶级斗争,不应该夸大也不应该缩小,必须把握好度,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问题。他同时强调,中国目前的社会,剥削阶级已经消灭,但阶级斗争依然存在,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有反革命分子,有敌特分子,有各种破坏社会主义秩序的刑事犯罪分子和其他坏分子,有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的新剥削分子,并且这种现象在长期内不可能完全消灭”[15]155。同时,邓小平深刻地看到了阶级斗争理论对于新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重要意义。他概括提出“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四个坚持相对立”的观点,认为对阶级斗争理论的重视是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关键环节。

在新时期进行阶级斗争的方式上,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加强法制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威胁国内意识形态安全的错误思潮,更应当积极地开展思想斗争和舆论斗争,通过科学分析和理论宣传提高党内外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邓小平的阶级斗争思想,既同左倾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思想区别开来,也同右倾的否认当前阶段存在阶级斗争的思想区别开来,是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成功运用和创造性发展。

3.新世纪阶级斗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近年来,关于阶级斗争理论是否过时的讨论一直持续不断。2014年9月,王伟光提出,中国今天的社会“仍贯穿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阶级斗争的主线索,这就决定了国际领域内的阶级斗争是不可能熄灭的,国内的阶级斗争也是不可能熄灭的”[16]8。这一观点甫一提出就引发一轮新的争论热潮。

一些学者认为,阶级斗争已经不是国内的主要矛盾,重提阶级斗争只能干扰当前国内各方面工作的正常运转,重蹈覆辙。但是,针对这一质疑,大部分学者仍然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没有过时,阶级斗争虽然已经不是国内的主要矛盾,但这不意味着阶级斗争在国内和国际就不存在了,也不意味着阶级斗争理论没有意义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表明,“超阶级”的国家是不存在的,因此只要存在阶级差别,就必须重视阶级斗争理论的时代价值。而在消灭阶级的革命过程中,应当理直气壮地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原则,因为“无产阶级专政与消灭阶级的革命过程是共始终的”[17]11,这是我国当前形势下必须牢牢把握的准则。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不仅是中国,认清现今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质也依然需要阶级分析理论。尽管现今的西方国家的社会结构经历了重要的变化,但财富、收入的两极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状况依然存在甚至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体制的剥削压迫的对抗性本质并未消除。因此,阶级斗争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仍是我们认清发达资本主义实质的重要理论工具之一。

当然,我们同样也要认清,阶级的消亡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就当前的形势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阶级的存在仍然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只要阶级存在,国家存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就不能丢弃,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路线就不能动摇。而我们当前讲“阶级斗争”,并不是要重蹈当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而更多的是要在意识形态领域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在西方资产阶级不断利用所谓“普世价值”等手段和诸多渠道推行其腐朽价值观的局面下,坚持阶级斗争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重新考察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思想在当前形势下的指导意义,对于我们牢固地树立无产阶级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牢固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把全党全社会思想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共同理想上来,无疑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列宁全集(第37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列宁全集 (第3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斯大林全集(第1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英]戴维·李,布赖恩·特纳. 关于阶级的冲突——晚期工业主义不平等之辩论[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9][匈牙利]卢卡奇. 历史和阶级意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10]陈文庆. 丹尼尔·本萨义德论马克思主义如何当代化[J]. 国外理论动态,2011,(6).

[11]李大钊全集(第3卷)[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12]李达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3]蔡和森文集[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

[14]陈晋.一九三八年毛泽东与梁漱溟的一次争论[J]. 中共党史研究,1996,(6).

[15]邓小平文选(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6]王伟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并不输理[J]. 红旗文稿,2014,(18).

[17]李崇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完全合理合法[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1).

〔责任编辑:张毫焉涵〕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共产党宣言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关于《共产党宣言》的几点思考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共产党宣言》主要思想的当代解读
《共产党宣言》诞生的地方
对时代观视阈下《共产党宣言》的思考
浅析马克思主义女性解放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