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要览

2015-01-29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人性建构消费

学术要览

基层宏观层面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实践构想

◎贝静红

国家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是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战略保障,可以通过加强工作督查促进文件贯彻落实、精心树立先进典型培育职业精神、潜心提炼重点经验形成制度升华和精心谋划国家战略建成数据平台等实践构想来建设好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具体而言,加强工作督查促进文件贯彻落实包括:确立标准体系,加强职业能力落地;完善培训机制,优化职业能结构。树立先进典型培育职业精神包括:选树先进典型,形成持久效应;宣传典型做法,形成制度合力。提炼经验形成制度升华包括:交流成功经验,不断吐故纳新;接续机制创新,不断与时俱进。数据平台的建设包括:建好数据平台,做好实名认证;用好信息平台,做好实时跟踪高校辅导员队伍信息动态管理平台的建设。

摘自《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5):64-69

“90后”青少年人性观实证研究

◎徐浙宁

人性观,是个体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对人的本质或本性的基本观点、看法与态度。青少年时期是认识自我、形成人性观的重要时期。对上海、武汉和天津三城市“90后”青少年人性观的实证研究表明,“性本善”是当前青少年的主导人性观,其中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性善观”;随着年级升高,人性观趋向于“性恶”,初中生、高中生及大学生的“性善观”比例依次下降;青少年住区周边治安和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与其人性观的发展显著相关;青少年的人性观与其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人性观越倾向于“性善”,青少年所呈现出的网络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状态就越正向。因此,应重视青少年时期的人性观培育与发展,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方案或课程,在青少年自身及其学校、家庭和社区等不同层面上进行引导与协助,引导青少年向善至美。

摘自《青年研究》2015(1):57-66

中西“家文化”之异与家庭治疗的本土化

◎陶宇 王玥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个体社会化的首要场域。相较于以“个体-社会”两极模式为基础的西方社会,中国社会呈现出以“个人-家庭-社会”三级模式为核心的社会结构,“家文化”源远流长,“家”的意义尤为深远。相应的,诸多失能或问题群体也正是源于“家文化”在某些层面的缺失。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本土的社会工作应当融入“中国情境”。家庭治疗是以家庭为对象而实施的社会工作方法,协调家庭各成员间的人际关系,通过交流、扮演角色、建立联盟、达到认同等方式,对家庭各成员的个性、行为模式产生影响,改进其家庭功能,促进家庭成员的成长。中国社会工作对家庭功能修复的志向应当是回归本土的“家文化”,在中西“家文化”之异同的比较中,将中国“家文化”注入到具体的家庭治疗中,最终以案主的家庭为基本的服务单位,使之成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联结纽带,从而使人真正得以“回家”。一言以蔽之,中国的“家文化”在社会工作中运用的核心理念是“家是目的,而非手段”。

摘自《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5(1): 67-72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型文化消费探析:社会认同建构的路径选择

◎金晓彤 崔宏静

文化消费作为建构社会认同的重要手段,其消费主体的范围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文化消费对于建构其社会认同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消费通过两条路径来建构社会认同:一条是通过彰显文化消费的符号意义来实现消费的“示同”和“示差”功能,以此实现外显层次上的建构;另一条是经由教育型文化消费,通过积累文化资本、发展自我,从而使个体融入更高的社会阶层,实现对社会认同的内隐性建构。一般而言,成长于农村的青年有三种建构认同的路径,以基础教育为转折点,选择留在农村,从事农业成产活动;通过继续深造学习,进入大学读书或者通过劳动力转移的方式进入城市,成为新生代的农民工。三条路径中,大多数的农村青年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第三条路径。对三条社会认同建构路径的比较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应该将其文化消费的重点由外显符号意义的文化消费转移到教育型文化消费上来,积累文化资本,提升自我价值,建构城市认同。

摘自《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1):101-108

青年研究思维之探讨

◎李洁

思维问题依然是青年研究中最深层次的问题,它涉及如何理解并应答青年及与青年相关的问题,而这又将直接影响青年学术发展与青年工作实践。在多学科跨视域研究中,群体思维、生活世界思维、场域思维和圈子思维等四种理论研究思维对于探索青年及与青年相关的问题、顺应以青年为本的青年研究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它们昭示了青年研究思维方式的本应内涵:怎样想——置身多元文化视域;想什么——关注青年个性与发展;做什么——采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如何做——架构青年与社会文化发展的互动。群体思维不是停留在将青年视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的层面,而是要进一步关注青年群体内部因社会分化、差异和不平等而产生的多元化、多样化的小群体,尤其是面对相对弱势和特殊的群体。生活世界的研究思维可分为实践方式和文化方式,考察青年群体通过实践创造的文化现象如果将实践和文化两种研究思维结合,就能更好地、全面系统地理解青年群体。圈子思维能够发现青少年私人领地中影响他们成长与发展的具体的人和事。

摘自《当代青年研究》2015(1):5-10

大众高等教育再认识:农家子弟还能从中获得什么?

◎刘云杉

大众高等教育是20世纪晚期现代性若干转型之一种,是精英教育的自反。精英教育的诸多命题均以反命题的形式出现。从作为奢侈品的精英教育到作为必需品的大众教育,高等教育已从积极投资转变为防御性消费;从后工业主义到后福特主义,人格资本而非人力资本应成为高等教育的培养重点;而随着工作社会的终结与消费社会的兴起,大众高等教育培养对象已从生产者转变为消费者。高等教育从精英到大众的转换,绝非仅仅因为学生入学数目的增加,也绝非仅是一个系统自身演变,或者说是范式的转换,而是学术、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持续地综合作用的结果。缺失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结构的转型,简单且孤立地移植大众高等教育将面临风险。在高等教育的变局下,高等教育内在的知识内容与育人逻辑都面临挑战与转型,渴望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农家子弟们也将面对挑战。

摘自《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19-130

(实习编辑:张宇慧)

猜你喜欢

人性建构消费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40年消费流变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