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网络参政研究

2015-01-29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参政群体政治

■ 汪 麟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管理学院,重庆 401331)

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网络参政研究

■ 汪 麟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管理学院,重庆 401331)

自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网络参政是一种新型的、特殊的参政模式,它对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政治情感、政治心理等的形成、发育有着重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大学生的网络参政行为,即关注大学生网络热点话题、拓宽大学生网络参政的官方渠道、规范大学生群体网络参政活动、创新网络技术,以此有效调控大学生的网络参政。

自媒体 互联网 大学生 政治参与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创造了条件,大学生成为网络参政议政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大学生网络参政既是公民参政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网络参政的特殊群体。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参政是时代潮流的产物,兼有网民参政形式的共同性和网民参政主体的特殊性,而“从社会运动的角度讲,互联网是一个斗争场域,无论是保守力量还是激进力量,都试图利用互联网来实现自身目标”[1]。随着互联网技术渗透力的不断加强和自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大学生群体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强,大学生网络参政方式多样化,政治讨论主题多元化,参政平台多类化,这一问题逐渐引起了学界的关注。那么,大学生网络参政的原理是如何演变而成的?其特点如何?应该如何引导?这些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参政的原理

“网络是公民政治参与的一种方式或途径,也是公民政治参与的一种手段。”[2]网络参政是指主体利用互联网技术及其平台表达政治意愿、参与政治活动、影响政治决策达到某种目标的政治行为。对大学生网络参政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掌握大学生的政治倾向和思想意识形态,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大学生网络参政原理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学生政治意识的觉醒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首要因素是其政治意识的觉醒,前提条件有三个方面:第一,大学生独立自主性意识增强。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之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渐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不断强化,正处于思想高度活跃的大学生,开始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审视政治事务,并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与空间,大学生也希望通过参与对政治事务的探讨和分析提出自己的政治观点,来证明大学生有能力参与公共事务。第二,大学生对社会事物的认识水平及判断力不断提高。随着年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思维表达能力的提高以及学校为大学生接触社会提供的更多机会,大学生的社会认知面不断扩大,公共事务责任感不断提升。互联网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社会信息资源并促使其政治意识觉醒。第三,多种社会力量的影响。不同于传统政治教育模式,开发式的高等教育和多元化的社会格局推动了学生政治参与能力的锻炼和成长。互联网等新媒体为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讨论提供了渠道,引发其政治意识的生长与发育。

2.大学生群体效应的扩大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群体交往的渴求性与日俱增,希望能够融入群体并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基于此,大学生往往以社会热点为切入口,在时代责任感和好奇心的驱使下,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审视社会热点问题的对与错,并通过网络媒体向公众传播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期望通过发声来表达大学生群体的政治热情与力量,而互联网的便捷、高效和低成本性,为大学生的网络参政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和可能。在审视社会热点问题的基础上,大学生的权利意识及维权意识逐步觉醒,并且敢于采取合理、可行的措施展开群体性或个体性的行动。在一些达到预期效果的事件影响下,大学生网络参政热情高涨,并且更加积极地表现出维权意识,而网络媒体的自动性、自发性也扩大了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政治参与活动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加大了政治观点的交流与碰撞,由此成为网络政治发展的又一股新力量。

3.大学生网络应用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相比其他群体而言,其利用互联网参与政治社会活动的能力大大提高,原因在于:第一,时间上的充裕性。时间上的解放带来思想和身体上的解放。大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充裕,这有利于其深度介入政治社会活动,为提升自身的虚拟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第二,思想上的理性化。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长足发展,其公民意识增强成为其成长的重要标志。互联网世界是虚拟空间,公民参政的首要条件是具备相应的公民意识。大学生网络参政活动的开展以公民意识的出现为立足点。第三,人际交往的网格化。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逐步从家庭解放出来,构建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网格状交往关系。这种成人化的网格状交往关系的普遍化给大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巨大影响,其独立型人格在交往关系中逐渐强化。

4.大学生网络参政正式渠道的缺失

大学生网络参政不仅有内在动因,而且有外在压力,尤其是现实社会提供给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正式渠道有限。大学生基本是通过微博、微信、人人网、论坛或BBS来关注、转发、评论时下热点政治新闻的,尤其是“微博”和“微信”等凭借其自身的开放性、平等性、草根性、便捷性等特点,成为大学生实现网络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而通过正式的政府网站参与网络参政议政的明显低于非正式形式。由于官方提供的参与渠道少、限制多,导致大学生参与官方的、正式的网络参政议政活动频次较低。另外,即使在正式的官方网站、论坛上进行政治参与活动,也往往很难得到政府的迅速回应,其所涉及的内容往往与大学生的自身生活关系也不大。

二、大学生网络参政的形成过程

1.热点追踪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起点是对热门话题的关注,原因是大学生对热门话题的关注度较高,进而渴望了解真相,推动社会进步。热门话题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有:第一,公平正义。当代大学生最关注的内容是教育公平、就业创业,同时反腐、党建、外交等内容都会激起大学生群体关注[3],这一系列热门话题很快就会转化为网络参政行动,以不同方式影响社会情绪的扩展和事件的变化进展。第二,制度变迁。制度变化带来利益结构改变。社会利益结构与大学生家庭背景紧密关联,随着中国大学升学机率的提高,多数社会群体家庭都有大学生存在。因制度变迁而形成了不同家庭结构,那么在不同家庭背景下成长的大学生都会发出自己的声音。第三,名人效应。大学生作为思想和人格逐步走向成熟的群体,虽然理性判断力在不断提升,但其对名人的关注度仍然在社会群体中位居前列,这对大学生网络参与具有双面影响。从正面来说,社会政治精英能够给大学生树立效仿榜样,改善国家政治形象;从反面来说,政府官员的腐败、渎职行为会影响大学生的政治信心,消解国家的凝聚力。

2.主题讨论

王雁在《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困境——以浙江10所高校的调查》一文中指出,动机是行为的必备条件,一定的政治行为总是由一定的内在动力因素驱动。从热点主题出发,大学生的网络参政进入到群体讨论,主要有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主题引发。不同主题在网络社会中都可能成为大学生的讨论主题,但是其需要有大学生个体对主题的转述和评介,这是实现从个体主题向公共主题转变的第一步。不同个体大学生的评介状况将会直接影响主题的讨论热度和层次。第二阶段,互动交流。个体主题转变为公共主题之后,群体内部开始互动交流,不同对象结合自己的性格个性、经历经验、知识背景等展开讨论。内部互动有不同发展方向,如果大学生群体类型相似,将会进一步强化个体观念,推动群体内部的个体深化认识。第三阶段,信息转化。大学生群体对社会政治事件的交流,不可能完全封闭,其交流过程不可避免地与外界进行信息沟通。在沟通过程中,群体态度会反映到事件本身的发展之中,反过来事件的演化也会改变大学生群体的态度。第四阶段,事实呈现。网络事件真相呈现的关键是时间和信息的有效结合。大学生网络参政的主要目的是认识真相,而真相只有在各种主客观条件具备时,才能被接受和认识。

3.观念内化

经过群体讨论以后,网络话题的相关争论将会进入到个体思想观念之中,成为个体观念结构的组成部分,这种内化过程是动态互动的过程。第一阶段,个体认知。网络话题能被众多大学生个体所认知,其本身需要经过反复讨论、转发和传播。个体结合自己的知识兴趣、社会关系、利益背景等不断加入到话题本身的发酵之中,增强话题的内涵和吸引度。大学生个体人数的不断增加,反过来又会强化个体对话题的认知和反思。第二阶段,同化顺应。大学生对网络社会政治事件的认知逻辑是通过认知结构将外部刺激进行过滤或改变,将其变为主体认知结构的组成部分,在接受过程中,自身的认知结构也会发生顺应性改变。第三阶段,自我认同。网络话题经过个体和群体的参与、反思和接受以后,相当部分的内容被摒弃,不再成为热议的话题。至此,大学生网络参政的思想准备基本完成。

4.行为实现

大学生网络参政不仅包括参与讨论、改变自身的过程,还包括行为实现的过程,包括发起议题、影响决策、现实参与等途径。第一,发起议题。大学生网络参政思想准备完成以后,已在某种程度上转变了观念,继而在网络社会中发起议题。第二,影响决策。大多数的网络话题参与者只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其中也有部分参与者由于其特殊的身份、独到的见解、深入的分析或合理的建议等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进而影响领导部门政治决策的措施和方向。大学生网络参政能够影响到政治决策,代表其作为群体的政治影响力开始显现。第三,现实参与。网络社会虽然在现实社会之外已经构建了独立的虚拟空间,但是其行为实现需要依托于现实的人来完成。大学生网络参政行为的目标是能够实现现实参与、发挥现实价值。

三、大学生网络参政的方式及特征

(一)大学生网络参政的方式

随着自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传统的政治参与形式及手段与网络参政有着很大差异。由于自媒体平台的日益增多,人人都有麦克风,因此大学生网络参政的途径可谓是五花八门。大学生网络参政的主要途径是借助初具影响力的高校BBS论坛。比如,中山大学的“仙逸时空”——“爱我中华”,北京大学的“北大未名”——“时代论坛”,重庆大学的“民主湖论坛”——“视点”,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新闻时空”等。此外,大学生也活跃在国内一些知名论坛中,如人民网“强国论坛”,“西祠胡同”——“强国之路”,“西陆社区”——“祖国论坛”,以及天涯、猫扑等。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纵深发展与横向拓展,除了传统的BBS论坛之外,还出现了博客、QQ群、邮件群、短信、微信等“新平台”,实现了更加个体化的网络参政途径。大学生对某些敏感话题和影响高校稳定的事态的探讨,呈现了由公众性BBS论坛转移至更个体化网络空间的趋势,这也对高校的网络管理构成了新挑战,亟待高校教育管理层关注。

(二)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特征

1.个体性与社会性并存

“网民的个人素质决定了网民网络行为的方式、目的、性质,对整个网络行为会产生最直接的影响。”[4]大学生网络参政的个体性与社会性主要体现在其关注和参与的政治活动上。首先,大学生网络参政主题多元化。大学生从懵懂的孩提时代进入“政治人”社会,其政治参与主题既涉及个体利益,也包含社会担当。互联网为他们参与公共讨论、推动社会改革提供了载体和平台。其次,大学生网络参政形式多样化。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及时跟进互联网技术的更新与发展。不同类型的网络工具带来参与形式的改变,微信、微博等网络交往工具既发挥了个体参与性,也扩散了群体集合性,真正实现了个体与社会的交互作用。最后,大学生网络参政进程社会化。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网络社会提供了表达个性的空间和渠道,最大限度满足了不同参与者的需要。

2.持久性与反复性的统一

大学生网络参政特点的持久性与反复性是指接受主体在网络空间里对政治事务或相关知识的认可与评判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对该类政治事务有一个较为长期的跟踪、分析与批判,即从接受网上政治信息刺激到实现其内化与外化有一个“时间差”。这一特性决定了大学生网络参政是一项长时间的活动,对其今后的成长过程会产生持久的影响。同时,大学生网络参政的持久性除了接受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理解、整合等有个“时间差”外,还与接受主体接受本身的反复性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学生网络参政的接受主体即大学生网民生活在物理与虚拟两个空间里,他们在接受过程中可能会遭到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和阻碍,也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这就使得大学生网络参政活动具有了反复性特征,即在未来某一时刻,在接触或知晓类似的事物之后,还会引发或产生又一次网络参政活动。

3.理性化与冲动性并存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心理特点表现为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大学生对网络政治社会事件大多会冷静思考,不会轻易相信网络谣言,较少参与制谣传谣。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阐释,一是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普遍增强,能够独立自主判断分析社会问题;二是大学生对于道德规范有较高的标准和要求,能够自觉抵制网络社会中的负面新闻和低俗信息。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大学生网络参政的主体意识已经具备,可以开展相应的政治参与活动。针对大学生网络参政的心理特点,不仅大学生本身要加强网络政治修养,提高网络政治素质,相关部门还需要切实开展大学生网络政治人格的塑造活动。从现实社会政治人格延伸到网络政治人格,关键因素是大学生网络政治心理的成熟度问题。大学生网络政治人格的形成既要锻炼理性分辨能力,也要坚持在网络参与中发挥正面影响力,通过积极参与、理性论辩、重在建设的路径来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4.网络政治化与社会化共存

与传统的大学生政治参与路径不同,现代大学生网络参政的路径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方面,突破了其政治社会化所需的时间与空间限域。在传统模式的政治参与进程中,大学生按照施化者的安排有序地完成政治社会化过程,时间与空间受到诸多限制。网络拓展了时间与空间的边界,实现了立体的、全方位的政治沟通,并且能够摆脱传统的社会政治地位、身份、角色、资源等因素的制约,跨越时空共享政治资源,塑造政治身份,推动政治参与的进程。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政治参与模式中主客体的沟通模式。传统的政治参与模式强调施化者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将政治知识、规范等内容展示给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化意识表现。网络使施化主体不再局限于特定的角色,推动了大学生网络参政方式呈现网络化与社会化共同发展的趋势。

四、大学生网络参政的引导路径

大学生借助现代互联网手段可以了解更多、更全面的政治信息,利用网络平台抒发自身对政治事件的见解和看法,发挥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力。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当代大学生的网络参政议政情况,积极探索一系列有效的途径,引导大学生合理、合法地参与政治活动。

1.关注大学生网络热点话题

要克服“官本位”现象,建立合理完善的网络参与机制。大学生观察社会有其自身的视角与思维模式,需要从其关注的话题中找到切入点。通过分类引导新话题,为大学生网络政治活动提供话题。大学生网络参政的话题多种多样,其出发点各不相同,应该针对不同的话题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高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同时要以培养合格公民为目标,通过组织相关活动使大学生能够理性地利用网络参与政治。学校的事务可以通过网络征求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能够自由表达想法。还要完善相关的技术手段,网络管理员要组织理性的争论和探讨,让学生在参与争论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大学生价值观极具可塑性,网络海量信息容易使其失去正确的价值判断,应该倡导大学生网络参政中的良好风气和习惯,提倡冷静观察、理性参与、重在建设等有利于和谐网络社会建设的新风尚。

2.拓宽大学生网络参政的官方渠道

任何自由都应该是“法律之下的自由”,正如莱斯格所说,网络空间的自由绝非来源于国家的缺位。政府要加强法律的约束,尽快适应网络时代公民参政议政的特点。网络时代的自由和开放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网络发展的要求,应尽快制定符合信息时代的互联网法律法规体系,更好地促进网络参政议政的进展。拓宽官方的参与途径,加大政府的介入,加强政府门户网站、社会公益网站的建设,使大学生的言论及时被官方知悉,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网络参政议政的作用。同时,政府要加强网络监管。政府加强对网络技术和网络信息管理,在问题出现时,第一时间对虚假信息进行处理,通过主流网站进行引导。对于网络的热点政治话题、社会热点问题,政府应及时给予解答。鉴于大学生网络参政议政渠道的转变,政府应改变传统方式,通过大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网络媒介公开官方信息。政府在加强网络监管的同时,要对大学生的政治利益诉求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及时的反馈,同时不应过分干涉言论自由,保证大学生的政治诉求得到充分的表达。

3.规范大学生群体网络参政活动

大学生因其自身政治素质和政治觉悟所限,容易受网络社会中不良价值观的影响,需要关注其群体政治参与行为。大学生群体具备较高的文明素质和分析能力,但由于生活阅历与青年特质的影响,对事物的判断往往存在偏执或是固执的心理特点,因此对于大学生群体的网络活动要及时、科学地引导与解答。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意识,另一方面是大学生群体的政治互动。在大学生群体政治意识的引导、启迪阶段,需要借助于互联网技术,于无形中潜移默化地传输主流政治理论与思想,抢占大学生头脑的政治意识空间。而在大学生群体政治互动过程中,应当从内部寻找、挖掘、树立“意见领袖”,以“意见领袖”的形象来推动和控制大学生群体的政治互动,并且做到有节奏、有时机地正式介入和互动,达到规范大学生网络参政行为的目的。

4.创新网络技术,调控大学生网络参政行为

网络是一个新兴产业,其技术含量高,并处于不断更新换代的进程中,并未被所有人完全掌握和熟练使用。而大学生是一个知识结构层次较高的社会群体,对于新的知识及技术掌握速度快,并乐于应用新的知识、技术。此二者相结合极易造成大学生网络参政失范行为的发生。因此,要求国家不断加强网络技术开发及应用的强度,推进网络技术更新的频度,加大对网络的监控力度。同时,政府应加强网络技术的开发及应用,有效监督、控制网络社会,保证网络社会的有效畅通。另外,政府还要加强网络知识及使用技能的培训,扩大网络使用人群的范围,跨越“数字鸿沟”,让网络参政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完善网络参政的应用平台。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网络参政大多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任其自我发展,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引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引导大学生正确地鉴别和选择政治信息、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全的政治人格、引导大学生理性地参与政治活动等方面,技术手段苍白无力,引导效果不理想。而大学生网络参政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将会长期存在,并不断改变其形式和功能,既有积极价值,也存在消极因素。因此,只有顺应时代发展,切实加强研究,才能把握其规律,促进大学生网络政治素质的提高和网络社会的和谐发展,进而为中国政治民主进程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与社会舆论氛围。

[1]任孟山:《政治机会结构、动员结构和框架过程——当代互联网与社会运动的一个分析框架及案例考察》,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2]丛茂国:《大学生网络参政的趋势、效应及其环境建设》,载《教育科学》,2012年第2期。

[3]宋 欢:《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基于广东五所高校的调查》,载《人民论坛》,2013年第5期。

[4]吴 诚 邓希泉:《大学生网络行为去抑制化的政府应对策略》,载《鄂州大学学报》,2014年第9期。

(责任编辑:邢 哲)

2014-12-13

汪 麟,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13JDSZ1013)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参政群体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颜回之乐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女性的参政运动研究
美国华人参政问题初析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