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色经济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
2015-01-29夏育文
■文/本刊记者 夏育文
银色经济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
■文/本刊记者 夏育文
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正在落地,延迟退休的方案也在酝酿……面对汹涌而至的银发浪潮,我们还能做些什么?11月1日上午,首届“银色经济:老龄金融和发展战略”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全国政协、全国老龄委、业内专家以及阳光保险、泰康人寿等涉老企业代表,为积极应对老龄化献策并达成共识:老龄化的加速袭来既是危机也是机遇,养老相关产业未来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政府需要加快制定和完善促进老年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
按照联合国人口报告的标准,中国在2000年之前进入老龄社会,大约在2025年之前进入深度老龄社会,比美国整整快了40年。中国快速进入老龄化正在对经济增速产生负面影响。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表示,目前劳动人口就业参与率下降,社会保障费率高征缴率低,基金难以平衡;老龄人口消费能力不足,难以形成拉动经济的有效内需,这些数据都是危及宏观经济的潜在信号。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则认为,中国经济从2013年进入低位震荡的箱形区间,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人口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口结构导致房地产行业临近拐点,劳动力红利逐渐消失,制约经济增长。
人口老龄化将持续影响社会经济发展,那么,我们能否“有备而老”?银色经济指数就是衡量一个社会有备而老程度的指数,包含人口老龄化、老年赡养比和老年人口红利三个维度。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当天发布的《中国老龄社会与养老保障发展报告(2014)》显示,银色经济指数从2013版的0.526降至2014版的0.522,降幅为0.004,该项指数已经连续3年下降。
杨燕绥表示,今年银色经济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是60岁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增长300万以上和劳动人口减少300万以上,导致退休人数增速快和参保缴费人数降速快。
中国的老龄事业充满危机,但也暗藏机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 被写进了十八大报告,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认为,这是第一次把“事业”与“产业”并列,具有战略意义。人口老龄化“危”在事业,“机”在产业,可以通过产业的发展来减少对事业危机的影响。
2.12亿老人,年均增加1000万老人,中国的老龄化需求旺盛,老龄产业发展前景可期。但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副会长张恺悌认为,老龄产业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从“任性”走向“理性”。老龄产业发展目前存在产业概念不清晰、产业成活率很低,结构失衡、产品单一,对政府依赖性高、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迫切需要理性培育市场。
银色经济是基于人口老龄化的需求和约束条件,组织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活动及其供求关系的总称,其内涵是改善劳动人口的人力资本以及老龄人口的资产结构,促进消费拉动经济。杨燕绥表示,在银色经济中,医疗事业和养老事业的发展是主轴,参与企业主要是社会企业,不属于暴利,也不能无利。这些社会企业也是公立医院改革以及医养结合事业发展的主要企业类型。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进程中,产业分化显著,在一些产能过剩和杠杆率居高不下的行业较为低迷的同时,与人口老龄化相关的许多产业却得到了众多金融投资者的青睐。巴曙松认为,人口老龄化并非社会老化,而是继工业革命之后的健康产业革命,将迎来人类第三波财富潮。人口老龄化引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转变,如大力发展健康管理产业,推动医养服务业的快速成长,适应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些都意味着全球进入银色经济时代。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战略,即“改善劳动人口的人力资本以提高生产力、改善老龄人口的资产结构以提高购买力”,促进老龄金融产业的大力发展,应当列入新的发展规划。
巴曙松进一步表示,不断创新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金融体系,加强政府和市场的有效结合,是创新老龄金融体系的有效途径。对于政府部门来说,首先是要制定和完善促进养老金和资本市场结合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其次,要在养老金筹集时给予税收上的优惠,严格按照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促进养老金与银行、保险、基金、信托等金融形态相结合,实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