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武术与日本武道的差异性比较

2015-01-29刘帅兵吉灿忠

浙江体育科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差异性

刘帅兵,吉灿忠

(1.浙江财经大学 东方学院体育中心,浙江 嘉兴 314408;2.河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中国武术与日本武道的差异性比较

刘帅兵1,吉灿忠2

(1.浙江财经大学 东方学院体育中心,浙江 嘉兴 314408;2.河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摘要:中国武术与日本武道有着文化上的“血脉亲缘”,且两者的历史进程也极其类似。但是,中国武术与日本武道相比,在当下的发展却不尽如意。为借鉴日本武道的发展经验以及消除中国武术的“大国情怀”,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访谈专家学者的基础上,选取两者的差异为对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研究中发现,中国武术与日本武道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文化背景的差异;发展理念的差异;表现形式的差异;精神诉求的差异。除此之外,还有推广形式的差异;所推崇对象的差异;对短兵器热衷的差异等等。通过这些差异性的表现,不难看出两者共性中的个性,可以说日本武道与中国武术相比,已经貌似而实不同。

关键词:中国武术;日本武道;差异性

0前言

中国和日本两国“一衣带水、两襦咫尺”。对于文化而论,追根溯源日本文化却是在吸取中国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体系。并且中国和日本在共同文化基因的顺延下,有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类同和相似,即“访东土,认唐音[1]”。同样作为东方民族文化代表的中国武术与日本武道,两者均肇始于原始的人类格斗,并“作为一种技术体系,两者实质均是徒手或持械(冷兵器)的杀敌自卫的本领[2]”。但经过各民族文化的历史侵润,到如今两者成为同宗异途的格斗。纵观近些年两者的发展,似乎日本武道比中国武术更胜一筹,它不仅在中国风靡,而且在全世界也有一席之地。另外,在东方民族各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和身体教育的现代化转型上,日本的武道体系是成功的。而中国武术与日本武道相比,发展却不尽如意,不管是世界普及率还是本土的追捧度远不如日本武道。究其原因这和日本民族性格有关,日本民族是一个勇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因此日本文化被称为“杂文化”,但这种杂文化却保持着民族的主体性和开放性。基于此,本文抱着向日本武道学习的心态与中国武术展开详细、深入的研究,试图探寻出两者共性中的个性,为中国武术的现代化转型提供借鉴和思考,也为中国武术文化实现大繁荣和大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1从文化背景视角出发:中国武术的农耕文明与日本武道的海洋文明

追寻中国武术和日本武道的原始形态,可以说没有过多的差异。但是中国和日本仅一水之隔,并且都属于“东亚文化圈”,毕竟地缘位置的差异,会促使不同地域而催生不同民族文化意识形态。伴随着历史进程,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变迁以及社会结构的不断调适,原本同源性的文化和文明在不同地域的文化和文明的发展中开始自我孕育、调适、扩展。如此,中国武术和日本武道同源性的原始形态随着各自民族的文化取向,迈进了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

历史上,西方列强势力还未扩展到东亚之时,除了北方游牧部落对中原的入侵外,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几乎感受不到漫长边界和海岸的危险。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将我国与南亚、中亚隔断,在西北只有一条穿越茫茫沙漠戈壁的狭窄通道与中亚相连,南有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天然屏障,东南的万里海域更是不可逾越的屏障。可以说整个国家四周都有天然屏障,这个屏障给了农耕文明稳定的栖息地,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造就了中国森严的宗法等级制度、超稳定结构的农业大国意识。于此,中国武术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它的内在属性与这些因素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当然,作为肇始于原始社会狩猎和搏击的中国武术,不管是技术层面,还是制度习俗层面抑或是思想价值层面,在农耕文明的侵润下,最突出的便是把单一的技术体系进行了文化相伴。比如,道家的无为、儒家的中庸、佛家的定慧等文化特性均在武术中有所体现。正因为中国文化的介入,中国武术有了独特的文化追求和取向。它“在‘狭义’思想的感召下,披上了神秘的外衣;在‘不征服’意念指导下,形成了以套路为核心的演练形式;在伦理道德的约束下,追求崇尚君子的风度和气质,久经锤炼,终于嬗变为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武术’[3]”。它所蕴含的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在千万次的揣摩与实践检验中加以优化,并以“血缘”的固定模式中加以传承。它的技术体系在文化的牵引下,不断地超越自然与本能的束缚,但又遵循着人体自身极限的生理和物理的客观规律。

而日本则是一个岛国,四面领海,经常会遭受到自然灾害的袭击,自然灾害致使农业资源匮乏,对海外资源和海外市场的严重依赖性是其显著特点。古代日本由于自然灾害和对海外资源的依赖,生产力也极为落后,致使社会结构动荡不安,政府培养武士是镇压农民起义的保证。硝烟战火不断刺激了对武力的极端崇拜,所以“日本是个以‘武’立国的国度,武士是文官也是武将[2]”。纵观日本历史,日本从明治维新之后才在世界上暂露头角,而明治维新便是在下层武士和商人阶级支持下完成的。于此同时以明治维新为分水岭,明治之前为古代武术,而之后为当代武道。寻觅历史的内在逻辑,随着战场火器的引进,使得日本武道几乎被覆灭。一直到明治中叶武道才开始复兴,这时的武道是作为“富国强兵”的手段,是一支军队的预备力量。虽然武道也极力地向着通过武技的修炼成为有用之人,但是军队的武道倡导回归杀死对手获得生存的原始格斗,并将武道精神中的“义”遮掩来凸出“忠”。随着二战日本战败,武道之前因被军国主义利用而被全面禁止,直到1949年武道各项才开始组织相应部门。日本武道以剑道、柔道、空手道、相扑等为代表,在思想上包含日本自身的文化传统和禅宗以及儒家思想。对于日本武道的理解,人们往往和日本武士道混淆,殊不知日本武道是上位概念,它是日本各种武术的总称。当然,日本武道和日本文化性格有很大类似。从某种意义上讲,日本四面领海属于海洋文明,它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温顺和善、怀柔内倾的文化性格相比,日本民族是海洋民族,天生有扩张基因、好战意识。并且日本的武士“他们坚忍凶暴、杀伐为本,一旦稍感强大,就对高丽和中华高高举起倭刀[4]”。因此,日本武道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逐渐养成了极端的民族本位意识,这从异常庞大的武士集团便能看出,在武力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下,形成了汇聚地域和历史特征的文化传统。

2从发展理念视角出发:中国武术的文化模仿与日本武道的文化自新

回顾历史,古老的中国被西方列强发动的一系列军事战争和政治事件冲垮了闭关锁国的“堤防”,击碎了国人“天朝上国”自诩的梦呓。清廷天朝尊严的优越感被坚船利炮瓦解殆尽。战争惨败过后,“技不如人、制不如人、思不如人[5]”等一系列“消极情绪”应运而生。传统文化随着这些“情绪”的高涨出现衰颓,“泛西化”思想日易滋生。紧随“五四运动”的“土洋体育之争”,武术被作为陈腐的文化遭到排挤,并在“泛西化”的理念下,中国武术拉开了文化模仿的序幕。

与其说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的融合,不如说中国武术对西方体育的标榜和模仿。中国武术从西方体育“模仿”、“生搬”的内容很多,有些是历史使然,有些是媚俗作祟。中国武术对西方文化的标榜和模仿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先与体操、尔后与体育、最后与竞技运动。西方体育作为异质文化,的确有许多可借鉴之处,但毕竟不属于中国的本源文化。由于在比附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心态下,中国武术,有着固有的传承模式、习练方法、功法体系、技理技法等,在遇见西方体育思想之后,开始膜拜的改变着固有的传承方式、训练方式和方法以及武术文化理念。为了能挺进奥运会,武术更是“削足适履”地改造。当代竞技武术的发展可谓一枝独秀,武术比赛根据“高、难、美、新”的竞技精神进行变革,然而,竞技武术的过分注重竞技精神而忽视武术内倾性的核心含义,动作简练与淳朴,技艺的内秀美消失殆尽。“具有典型文化意义的中国武术,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走进了‘以西变中’、‘以体变武’、‘以奥变武’的发展场域[6]”。中国武术在当代所遇的窘迫,无疑与我们对武术发展理念的制定有关。

寻觅日本武道的发展历程,笔者首先从江户时期开始。江户时期是相对和平时期,日本武道受到日本传统艺术的影响,以格斗搏杀为主的“武技”逐渐向“武艺”发展。在武技向武艺转变的过程中,大量吸收了中国的儒学、阴阳学、佛学禅宗等文化因素,这时的武道“追求内在精神,追求练习者内心的感受[7]”。到了明治维新初期,日本武士职业被取缔,很多武士流落街头成为卖艺者。这个时期,日本正在“脱亚入欧”时期,西方体育大量涌入日本,日本这时并非像中国一样“全盘西化”,反而意识到需要本国独立精神。被称为近代日本体育之父的嘉纳治五郎,对传统柔术进行改革,使其成为集“体育、修身、竞赛”为一体的教育之“道”。到了中日甲午战争,日本战胜中国,武道被军国主义者利用,把武道的“个人修养”篡改为“为国尽忠”。随着二战的结束,武道活动被联合国占领军司令部禁止。之后在美国的协助下,日本武道开始于与体育接轨,并完成了“格斗技”到“武道”的转变,逐渐回归教养之道。

日本武道虽然在战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由于日本人口基数小,习练日本武道的人群并不多。另一方面,社会文化选择多元化,传统特色脱落,受到金牌至上的诱惑,日本武道发展面临困境。日本政界、教育界、武道界联合起来呼吁以武道来弘扬民族精神。日本对武道所投入的人力、物力都有硬性的规定,日本非常重视武道的教育作用。日本武道虽经历了社会变迁,总体上没有脱离攻防技击,实战格斗的传统格局。正如学者指出的那样,日本武道在“技击中吸收了合理主义,使武道的科学化、现代化得到了大幅提升;技击成为合理主义的载体,使武道原本充满暴力和伤害的形象实现了向健康和安全的华丽转身,恰当地处理了武道转型中因技击功用变迁所激发的矛盾[8]”。

通过对日本武道的历程演进的分析,可以看出,日本武道在发展中并非全盘模仿西方体育的理念,始终保持着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个性,技击始终作为追求礼仪和克己、勇气和怜悯、正义和责任的载体,这也给中国武术给以启示,技击作为武术的属性才能真正使中国武术在世界武技的舞台立得住。

3从表现形式视角出发:中国武术的套路和格斗与日本武道的形与乱取

中国武术的理论和技术是以拳种为传承方式,在各地流传“渊源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的拳种有129种之多。若按照运动形式分类,中国武术可以分为套路、格斗、功法。武术套路按照演练形式可以分为单练、对练、集体演练三种类型,在这三种类型中又分别包括着徒手套路和器械套路。格斗目前主要有散打、推手、短兵三个项目。功法大致可分为柔功、硬功、轻功、内功等。

从中国武术的技术表现形式来看,套路和格斗是当代武术主要的表现形式。武术套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素材,根据阴阳转化等矛盾运动规律编成的程式化演练形式。然而,当代武术套路向着“高、难、美、新”方向发展,技术特点表现为“体操艺术化”。于此相对应的有传统武术,传统武术具有“舞有其套,击有其术”的特点,换句话讲就是“打练结合”。对于传统武术的传承,有自身的仪式传统。武术格斗是指在两人或两人以上遵循一定规则,进行斗智、交力、竞技的对抗实战形式。其中在武术格斗中,散打技术发展虽历史短但发展速度快,它的普及度和竞赛制度要比推手和短兵受众广和完善。但是散打的技击往往不诉诸于武术套路,练法多借助外物来提高运动成绩。武术功法则是为了掌握和提高武术套路和格斗技术,围绕提高身体某种运动素质或锻炼某一特殊技能而编组的专门练习。

对于日本武道,它的技术表现形式主要以“形”和“乱取”为主。“形”在日本语中又写“型”,形相当于中国武术中的小套路。在日本传统文化当中,传统文化都以形作为传承载体,比如茶道、花道等。武道的“形”,“是预先规定好攻与守的方法与顺序,然后根据规定2人进行练习[9]”。在各流派中,形是前辈用心血或毕生精力换来的精华,通过形的习练,能快速、精确地领悟本流派的技艺精髓。形是把技击动作程式化,相当于武术套路的小组合,它基本上有3~5个技击动作构成。对于形的精髓也要经过“守、破、离”三层递进式体悟,最终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剑道的形,就是双方对劈,一方进攻,另一方防守。进攻在先,防守者根据进攻招式进行反击。在比赛中以防守反击成功者为胜方。流传至今的形有长剑7本、短剑3本。合气道的形,一个是施招者,一个是喂招者。喂招者根据预定的进攻招式进攻,施招者进行防守反击,喂招者顺势倒地,施招者施展一个控制动作,这就是合气道一个简单的形。空手道起源于福建南拳,经传授到日本经过改塑,在练习方式上进行创造,也和其他武道一样,以两个人配合为主,空手道发展至今已有50多个形。而“乱取”则是“按照一定的规则,两人自由地使用技击动作进行对抗,追求技击效果的表现[8]”。如果把武道的“形”看做固定组合,那么“乱取”就是变异组合,在比赛中临场经验便是在“乱取”中总结经验。

基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武术和日本武道按表现形式来讲,中国武术的套路对应日本武道的形,中国武术的格斗对应着日本武道的乱取,这充分体现着文化“血脉亲缘”。但是,两者差异也相当的明显。中国武术套路着重凸出健身性和演绎性与日本武道的实战性和形式性有很大不同。再者中国武术套路有徒手和器械练习,虽也有对练和集体演练,但纵观武术套路基本上以单人演练套路为主。而日本武道更注重格斗实战的技术和精神修炼的仪式两结合,技术表现形式也没有武术套路把诸多技击素材集中,属于高度分化且以两人配合和乱取为对抗形式。

4从精神诉求视角出发:中国武术的崇尚武德与日本武道的以技入道

在中国这个特殊的伦理型文化社会当中,中国武术是绕不开中国伦理之道的。在中国古老而独特的儒家、道家、释家等三大主流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及规训下,形成了武术人应共同遵循的传统观念和伦理规范,这就是所谓的武德。“崇尚武德”便是习武者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武术传统,并在模拟血缘的模式中把古老的传统美德顺延下来。而日本武道,“从目前的发展走向来看,日本武道多是通过对身体的规范、技术的训练等对人的精神层面进行磨练,通过人格的打造以达到塑造完美人格的目的[10]”。这充分体现了日本武道“以技入道”的精神文化诉求。

对于中国武术的“武德”,它是中国武术伦理的核心。首先,习武者通过外在的身体运转把内在的修身、立志、品德统一起来,把修身克己作为立身处世之根本。其次,“德”是“技”的准则。不管是武术技艺学习还是对武术技艺的评判,首先把德放在第一位。这些在古训中便可寻觅,比如“习武先习德”、“推己及人,内圣外王”等。最后武德的核心是“仁”与“和谐”。“仁”则体现在“敬、忠、信、义”的道德传统上,其表现为尊师重教、谦恭礼让、言而有信等。“和谐[11]”则表现在人与自身的“修身克己”;人与他人的“内圣外王”;人与社会的“天下大同”;人与民族的“刚健有为”。因此,崇尚武德是作为中国武术的精神诉求,正因如此,中国武术的习练者习武而不张扬,恃武而不欺弱,并行侠仗义、锄强扶弱的大无畏精神。

为了论证日本武道的“以技入道”的精神文化诉求,笔者选取日本武道中的柔道、剑道、空手道和合气道来展开论述。柔道,它强调在双方攻防对抗的磨练中加强“体、技、心”的一致性,通过柔道的修行,培养“忠诚报国、知耻尚勇”的精神为最终目的。这从柔道的理念便可看出,即“精力善用,自他共荣”。剑道,“‘求胜,但不唯胜是求’是日本剑道一贯的指导思想。每日习剑,除了增长技艺,还陶冶性情、加深涵养。剑道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和完善人格,比赛中的胜负仅仅意味着在实现这一最终目的过程中取得的进步[12]”。它通过技术和理念的内外双修,以此形成完善的人格,并通过剑术的修行向生涯转移,找到人生成功之道。合气道,它讲究气与理、心与身内外合一的磨练,使人格趋于完美。它提倡“爱人爱己、不斗不争”的原则,遵循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来解除生活的忧虑、陶冶情操。空手道则是“人们通过空手道的练习,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可以提高精神修养。空手道的‘道’是‘正戈之道、止戈之道’, 以‘始于礼而终于礼’为训诫,所以空手道强调以完整的形态终于行礼[13]”。总之,日本武道无论是修行的柔道,还是完善和提升人格的剑道,亦或是爱己爱人的合气道,再或者是礼仪教化的空手道等,这都充分体现了通过技艺的修炼,来追寻“道”。

5余论

中国武术与日本武道基于以上的种种差异性之外,还有诸多差异。其一,推广方式的差异,有学者就认为“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大多时间采用自下而上的传播模式;而武道则是采用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14]”。其二,所推崇的对象的差异。同为古代尚武精神的产物,中国武术推崇侠士,日本武道推崇武士。而侠士与武士所推崇的短兵器又存在着差异,“侠士与武士,可以说一是傲立于体制之外、抗议现存事物的自掌正义之剑,一是封闭于制度之内、卫护既定陈规的忠诚武勇之刀[15]”。其三,中国武术根深蒂固的家族意识和日本武道的天皇意识。中国武术的家族意识表现为“仁”,仁即孝悌;日本武道的天皇意识表现为“忠”,忠即忠君。其四,比赛规则不同、术语不同、服饰不同、礼仪不同、习练人群层次不同、健身效果不同(太极拳与日本相扑)……等等。这些都散见于各类文献当中,笔者不再赘述。

总而言之,近代以来,中国武术与日本武道都遭受着西方体育的影响和冲击,并且都在对其保存、传承以及现代转型都有类似的经历。在古代日本虽然引进了大量的中国武术,但经过自身的发展也素有体系。日本武道文化也曾激发中国人的尚武热潮,“强国强种”、“中华武士会”等等,都是日本武道对中国的影响。因此,面对中国武术在当下的式微趋势,日本武道的一些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赵宝煦.“和为贵”、“中庸之道”与“武士道”精神——关于日本政治文化的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6(4):49-55.

[2]郑旭旭,袁镇澜.中日现代武术(武道)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1,21(6):28-31.

[3]王岗.中国武术文化要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

[4]沙林.从宫本武藏到东条英机——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及其侵华史众人谈[J].科技文萃,1995(10).

[5]徐圻.走出文化的自大与自卑[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1):11-16.

[6]王岗,张大志.从“体育”走向“文化”:中国武术当代发展的必然选择[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6):1-7.

[7]郑旭旭,袁镇澜.从术至道[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3.

[8]王晓晨,吉灿忠.日本武道近现代转型中对技击的处理及启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30(1):61-65.

[9]郑旭旭,袁镇澜.当代中国武术与日本武道表现形式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3):16-19.

[10]郭玉成,刘庆庆.日本武道构建国家形象对中国武术的启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30(1):56-60.

[11]邱丕相,刘帅兵.论太极拳的文化精神及意义[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4,30(3):14-18.

[12]陈永军.日本武道及国际化进程[J].体育文化导刊,2001(6):45-46.

[13]吕景章,黄步东.日本空手道与中国武术的对比研究[J].山西科技,2008(2):92-103.

[14]国盛涛,郭玉成.日本武道的推广对武术传播的启示[J].武术科学·搏击,2010,11(7):19-21.

[15]刘大先.孤傲之剑与忠诚之刀[J].克山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2):38-41.

·武术·

Comparison of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Wushu and Japanese Budo

LIU Shuai-bing1,JI Can-zhong2

(1.Sports Center, The Oriental Institute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iaxing 314408, 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7, China)

Abstract:Chinese Wushu and Japanese Budo has a culture of "blood relationship", and they are extremely similar to each other in historical process .However, compared with Japan Budo,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is not satisfactory. To learn from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Japan Budo and eliminate "powers feelings" of Chinese Wushu, based on a large amount of literature and interviews of experts and scholars,we select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to research for the object in-depth.The study show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Wushu and Japanese Budo mainly displayed in cultural background,development idea forms,spiritual demand.In addition, there existed differences like the extended form,advocated object,preference on short weapons, etc.Through these differences in performance, it was not difficult to see that their similarities in personality, that was to say compared with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and had seemingly different.

Key words:Chinese Wushu;Japanese Budo;differences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624(2015)03-0123-05

作者简介:刘帅兵(1984-),男,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与伦理.

收稿日期:2015-01-05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差异性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中国武术,中国魂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意拳与形意拳的差异性研究
因材施教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初中英语差异教学可行性探究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