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军队应急救援能力对策研究
2015-01-28宋丙芳何敬和
宋丙芳,俞 磊,何敬和
长期以来,军队应急救援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理念,建立和完善军队处置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管理体系,增强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任务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的损害及影响,有效地履行了新时期我军历史使命。随着军队应急救援任务的增加,涉及的救援范围越来越广,需协调配合的方面越来越多,灾害事故处置难度越来越大,完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对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然而从历次救援实践看,应急救援工作在救援设计预见、力量体系建设、训练模式匹配、救援机制设置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这严重影响了救援工作的高效进行。因此,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对策措施研究,对于全面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梳理近几年我军遂行的多起应急救援任务,从应急救援管理、体制建设、救援指挥、救援演练等进行研究,旨在对我军应急救援能力的提升提出建议,为职能部门建设应急救援系统工程提供借鉴。
1 变 “现场救援”为“提前预防”
科学合理的应急救援可迅速控制事态发展,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减轻事故对环境的破坏,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1.1 超前预测 坚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运用计算机技术模拟灾害的类型、强度和救援行动的组织实施,树立从“现场认知”到“超前认知”、从“现场救援”到“提前预防”理念,增强救援指导的前瞻性、预见性。针对不同灾害类型制订科学可行的应急救援预案,确保灾后各种应急救援力量迅速抽组、合理部署,及救援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预案需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并能够根据情况适时调整变化,减少救援中的盲目性。
1.2 救援演习 主动适应灾害事故突发频发和救援条件发展变化的新情况,从组织指挥协调、力量运用、救援方法、综合保障等方面研究论证,强化救援演习。坚持救援训练与军事、后勤训练相结合,在合成训练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总结推广综合演练中的经验,积极采用网络化、模块化、智能化等现代化手段,提高训练的质量和效益;一切从实战出发,广泛开展高质量的岗位技术练兵,熟悉各种课目的内容及标准,并突出把握核、生、化及特殊环境下的特殊伤员急救。综合进行体能、心理、环境适应性训练,为高标准地完成应急救援任务打下基础。
1.3 综合检验 按照实际救援要求,构设与任务性质相符合的人文自然环境,组织全员额、全要素、全过程的救援演练,将练指挥、练方法、练保障融合起来,重点检验应急救援中的灾情预警、筹划决策、指挥协调、作业实施等能力,不断优化救援行动预案,具体要求为演练课目要多、参演人员要齐,场景要逼真。通过演练检验各级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2]。
2 变“追随应急救援”为“设计应急救援”
2.1 数据库式的方案计划 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内容建立数据库式方案计划。目前,应对各类灾害事故的总体方案、专项方案和保障计划比较齐全配套,但尚未成系统地做到数据化、题库化,因而需要整合各类方案、计划、标准,依托信息系统建立救援方案、训练课题、作业想定、评估标准等不同类型数据库。例如,围绕灾害事故的种类,构设由气象水文、江河库坝等资料组成的抗洪抢险数据库;由建筑图纸、地质数据等资料组成的地震救援数据库等。确保有什么样的预见,就有什么样的预案,发生什么样的灾害事故,就能查到什么样的数据资料,为应急救援行动的组织指挥提供决策依据[3]。
2.2 网络化的监控探测 充分运用军地信息网络技术,建立资源共享运行机制。通过实时监测获得的数据和信息,分析判断灾情发展趋势,跟踪灾情发展变化,及时进行预报和示警。指导督促有关部门、救援力量和人民群众做好防灾抗灾工作和救援准备,为高效救援行动的展开提供决策依据。实现由“追随应急救援”向“设计应急救援”的转变。
2.3 体系化的力量建设 以区分组织指挥、专业人员、装备手段、物资储备等建设要素为根本,成系统、成体系地抓好力量建设。按照合成、精干、高效的要求,组建军地联合救援指挥机构[4];针对灾害的分布、类型等特点,分区域、按专业合理预置应急救援力量;根据救援任务和作业环境,配备技术含量高的专业装备器材;依据灾害的强度、受灾程度等,预储预置必备、足量的救援物资器材。
2.4 模拟实际救援化的训练环境 以现有较大规模的训练基地为平台,建立与任务需求相配套的综合救援训练基地,主要负责练指挥协同、练行动方法、练综合保障的任务;分方向、分地区建立与易发灾害类型和区域任务相匹配的专业训练基地,主要进行地区性灾害事故的专业训练;以军地院校、科研院所为载体,建立与能力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训基地,承担不同灾害类型、不同救援样式、不同受训对象的培训任务。
3 探索纵向连接、横向融合的体系训练模式
基于信息系统的应急救援体系训练的路径是加强单兵单装基础训练和救援要素、救援单元及保障体系的集成训练。对此,要把发展路径的科学设计,作为推进应急救援体系训练的基础工程;把改革创新特别是观念创新,作为推进应急救援体系训练的首要任务;把打造信息化训练平台,作为提升应急救援体系训练的重中之重;把深化重难点问题攻关,作为推进应急救援能力的突破口,努力探索纵向连接、横向融合的体系训练模式。
3.1 矩阵式的计划安排 将救援任务区分为不同课题、不同阶段、不同环境进行统一计划安排,各救援类型、救援力量形成纵向衔接、横向连贯的“矩阵”模式。在内容上,统筹各类救援力量,组织不同救援模块展开训练,既突出应对各类型灾害的专项训练,又强调各救援力量的协同训练;在形式上,突出训练的融合集成,积极开展全要素全系统联合行动训练,形成和提高整体应急救援能力。
3.2 “训练设计由上至下、能力生成由下至上”的训练程式 逐级分解课题内容,形成纵向衔接,横向融合的训练内容体系。采取“课题牵引”的方式,抓好指挥协同训练、救援技能训练、军地联合演练,坚持由低到高、从下至上的“实案化”训练和检验,整体提升体系救援能力[5]。
3.3 闭合式的训练方法 在训练设计上,坚持把救援任务分解为训练课目,把训练课目转化为训练计划,救援训练坚持一课题一闭合,一阶段一提升,一年度一回路的方式,逐阶段、逐级别展开训练,形成计划、协调、评估闭合流程,应用于救援训练各环节和全过程,提升救援水平和效益。
3.4 检讨式的检验评估 在组织训练和救援演练中,应善于发现问题,注重剖析原因,分析训练演练是否符合灾情预测,判断能力素质是否达到行动要求;运用信息技术,研制开发应急救援训练评估系统,增强对救援能力评估的科学性、准确性;并依据检验评估结论,认真总结规律,研究对策措施,充实完善方案计划。
4 健全救援机制,加快信息化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自2005年起,全军建立了多领域多方向多军兵种的信息情报、指挥控制、力量协调和快速保障等应急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军队应急工作任务、职责范围、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和行动方式方法,为军队应急工作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应急救援体系是事故应急处理的基础,是迅速控制事故的关键,包括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应急救援预案、应急保障、应急培训和演练、应急救援体系运行制度等内容[6]。
4.1 健全预警机制 整合军地信息资源,建立共享平台,将军地侦察预警力量,安全情报力量以及地震、气象等专业领域信息力量进行融合,完善监控系统,实现灾情预警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确保遇有灾情能够及时发现、尽早处置,为争取“第一时间”提供保障。
4.2 健全指挥机制 按照“平时应急和战时应战”的要求,理清军队和地方两条线、三个层次的指挥协调关系,即国家、省(市)到区(县),总部、军区到任务部队之间的指挥关系:建立常态化军地协调机制,健全情报交流、联合演练、学术研究和交叉培训等制度,确保救援行动灵活高效。
4.3 健全培训机制 围绕建设一支懂管理、会指挥、善协调的指挥员队伍,协调军地分管领导参加培训;围绕建设一支能前瞻设计灾害救援行动的专家队伍,安排科研院所相关领域人员参加培训;围绕建设一支熟悉灾害知识、精通救援技能的技术骨干队伍,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参加培训,包括机场、厂矿、地铁等重要目标,和人员密集的院校、医院等公共场所的警卫员、安保员、卫生员等,使其成为灾情预警的情报员。
4.4 健全管理机制 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计划管理、目标管理、动态管理等,确保能力建设各项工作有序运转;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按职能分工、灾害类型和救援任务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级对能力建设的领导作用;注重运用信息化采集、考评、监控等手段,对能力建设过程和结果进行精确管理、控制和分析,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7]。
4.5 健全保障机制 注重发挥各地区区位优势,走军地结合、军民融合的保障路子。把灾情监控、指挥通信、物资供应、装备保障等内容,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国防动员范畴统筹实施;借助国家和地方保障资源,完善配套核生化爆炸、抢险救灾、森林灭火等专业装备器材,依托地方各省市储备基地,加强可能发生重大灾害区域物资器材的预储预置。
军队作为应急救援中的核心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在全力做好应急救援工作的同时,应该总结反思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协作机制、完善灾害预案、提高救援能力,有效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军队应急救援能力,以适应新时期做好应急救援和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迫切需要。
[1]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司令部. 部队核、化、生事故救援行动后勤保障[M].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6: 115-118.
[2]刘 军. 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指挥研究[R]. 北京: 解放军后勤学院学术论坛, 2012.
[3]魏 东, 陈小平. 联勤分部支援保障[M].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2014: 143-145.
[4]卢 会. 军队处置突发事件行动[M]. 武汉: 海潮出版社, 2007: 231-232.
[5]刘 锐. 武警部队处置突发事件[R]. 北京: 解放军后勤学院学术论坛, 2011.
[6]王秋彧. 基于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消防战略转型[J].武警学院学报, 2009, 25(2): 18-22.
[7]邸泽青.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12): 2400-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