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基于各市人均GDP数据

2015-01-28朱玉泽

2015年16期
关键词:协调发展

朱玉泽



河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基于各市人均GDP数据

朱玉泽

摘要:本文从2008-2013年《河南统计年鉴》搜集18个地市人均GDP并以此为指标定量分析河南省经济发展不均衡现状;以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市为增长极连带周围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城市作为一个内部区域经济个体,通过分析河南内部四个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均衡现状进而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人均GDP;经济差异;协调发展

河南地处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部署,更加凸显了河南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的战略意义。2013年在中部六省人均GDP对比中河南省排名最低为34187元,与以74699元排名第一的江苏省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不仅与省内人口总量大,国家粮食生产的区域功能定位有关,省内的18个地市经济发展差距也是制约河南整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的深层原因。

1.河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分析

1.1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

2010年河南省18个地市人均GDP对比中,排名第一的郑州市人均GDP数值为47608元,而排名末位的周口市人均GDP数值为12944元;到2013年郑州市人均GDP数值为68673元,而排名末位的周口市人均GDP数值为19909元,存在很大的经济差距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其它各市的人均GDP也存在着显著差距。全省经济好比一个“木桶”,全省经济健康发展往往受到经济落后区域的严重制约,这不利于河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河南省区域经济不均衡的空间表现

仅从总体上研究河南经济差异特征容易忽视由内部差距造成深层原因,因此需要进一步按照经济特征并参考《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将全省划分为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等9个省辖市)、豫北经济区域(鹤壁、濮阳、安阳)、黄淮经济区域(驻马店、商丘、周口和信阳)以及豫西豫西南经济区域(南阳、三门峡)四个子经济区域。

中原城市群处于河南省腹中,平顶山、开封等8个地市离省会郑州基本在100 公里范围内;该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有较为成熟的工业体系,区域基础设施齐全交通方便;该区域众多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集聚在此,人力资本优势显著。

处于河南省北部的豫北经济区,东接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该区域拥有丰富油气煤炭资源。黄淮经济区域处于河南东南部,南临湖北省,东接安徽、山东,虽然矿产资源较少但河流丰富为农业发展提供良好先天条件。豫西豫西南经济区域处于河南西部西南部,相邻湖北、山西和陕西,该区有丰富煤炭、有色金属资源,有利于工业发展。

2013年中原城市群人均实际GDP为44367元,豫西豫西南经济区人均39303元高于全省人均水平35013元, 豫北经济区人均34567元略低于省平均水平,而黄淮经济区人均21807元则明显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四个经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差距影响了全省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2.河南省区域经济不均衡的因素分析

2.1 资源禀赋和区位的差异

河南省的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由东到西农业生产优势逐渐减弱,但矿产资源分布增多;中原城市群中平顶山、焦作能源资源丰富并拥有大型基地,便于开发使用。豫西地区的三门峡拥有金矿、豫北地区濮阳的油气能源具有优势,鹤壁煤炭资源也很丰富。而黄淮地区虽然矿藏资源较少,地区工业相对落后,但水资源丰富有利于第一产业发展。

四大经济区域的区位优势也存在差距:中原城市群东临经济实力显著的沿海省份,向西连接具有发展潜力但尚未充分开发的西部省份,区位优势显著。而另外三个经济区域位于河南省边缘,地形以山地、盆地和丘陵为主而平原较少限制了交通便利,加上远离辐射作用大的中心城市,区位不具有明显优势。

2.2投资政策的差异

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区域发展差距的宏观因素,经济发展优势显著的郑州是河南的省会城市,重点的财政支持以及资本投入使其政治、经济、文化功能中心定位强化;焦作、济源具有能源和化工优势产业,国家和本省的政策和资金优先支持更加促进了该区域经济良好发展势头;而工业资源贫乏的黄淮地区由于先天禀赋差异,国家和省内政策也主要对其定位于农业发展,该区域经济相对落后的现实也一直得不到政策资金重点支持从而改变。

2.3三大产业比重的差异

通过收集河南各个市的统计年鉴发现,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较大的经济区域产业结构比较合理促进了经济的转型发展。经济实力具有优势的中原城市群有比较合理的产业结构,例如2013 年省会郑州市三大产业比重分别为8.9:72.2:18.9 ;而工业基础薄弱经济不发达的黄淮地区第一产业虽然比重呈下降趋势但比例仍然偏大,统计年鉴显示 2013年周口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26.2:48.2:25.6调整为24.9:49.9:25.2,第三产业略高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优势不明显的现状不利于落后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4人口素质差异

人力资本提高对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具有重大推动作用。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各个经济区域的人口素质确存在着明显差异。省会城市郑州教育资源丰富,集聚的高校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大大提高了人力资本;具有工业优势的洛阳分布着数量较多的科研机构促进了知识外溢为产业发展提供信息支撑;而传统农业比重大的黄淮地区人口教育水平普遍偏低,人力资本优势不明显。

3.河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因地制宜实施有效的政府宏观调控

加大对经济落后区域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转移支付,提高不发达地区域缩小经济实力差距的积极性。对人力资本低的经济区域加大基础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从根本上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研发推广实用技术,以信息发展带动产业发展;加大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实体经济活力。

3.2立足区域相对优势,大力培育经济增长极

中原城市群应重点发展郑州作为省会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石化、冶金产业优势明显的安阳一濮阳工业带有潜力发展成为豫北经济区的增长极;豫西豫西南丰富的矿产能源为中原城市群的产业发展提供支持;黄淮经济区集约发展第一产业,提高农业附加值。

3.3科学规划区域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一是明确突出优势产业,强化比较优势,带动其它产业发展,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二是顺应产业结构战略转型趋势培育新的主导产业,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三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和先进技术流入,因地制宜的积极承接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淑玲.河南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的对策.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

[2]田媛.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原因分析[J].商业经济.2012

[3]钟玲.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

[4]李昕,陶向伟,刘旗.河南区域经济差异的泰尔指数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

[5]彭宝玉,覃成林.河南县域经济实力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

[6]张锋.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趋势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作者简介:朱玉泽(1986—)女,汉族,河南省禹州市人,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环境经济与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协调发展
建设工程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关系分析
城市郊区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商业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协调发展,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西安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共享可行性的研究
乡村旅游对社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带一路”背景下重庆港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协调发展理念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指导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肇庆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