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国的几点思考

2015-01-28尹浚汀胡中月

2015年16期
关键词:法律体系执行力依法治国

尹浚汀 胡中月



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国的几点思考

尹浚汀胡中月

胡中月(1987-),男,安徽六安人,西华大学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原理。

摘要: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国,既是大力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要求,也是实现党和国家“两个100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为使“全面依法治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特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一是确立明确的法治目标,树好旗帜指引;二是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建好法治根据;三是切实提高执行力,防止不作为、乱作为。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律体系;执行力

“全面依法治国”是时下最热、议论最多的话题,也是我国未来十几年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曾不止一次在重要场合强调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第四次集中学习会、省部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等)。当前,我国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党和国家面临来自国内、国际双重挑战和压力。在这个关键时刻,党中央再次重申并强化法治建设,把其放在推进各项事业建设的基础地位就尤为正确、必要。因为只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能在我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态势,才能建立一种质地有序的良好局面,才能进一步解决好我们在前进途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才能夯实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好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实现国家的长久稳定。那么如何全面、深入、有效地确立法治在全国范围内的约束、调节和维稳作用呢?

一、确立明确的法治目标,树好旗帜指引

众所周知,目标关乎方向、动力,关乎成败。无论是个体、组织还是国家要完成一项伟大的事业首当其冲就是要制定一个明确而又合乎实际的目标作为指引,然后朝着已定好的目标不断努力、不断奋进。同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必须有明确的蓝图,必须制定一个合理的法治目标。

十八届四中全会系统、科学、详尽地阐释了这一目标:“建成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从怎么做,做什么,实现什么层面对全面依法治国和推进法治建设做了清晰、全面地解读,并细化了党、国家、政府、社会、民众的各自职责分工。如此目标体系对于法治理念的构建、对于形成全社会法治实践合力,对于真正推动法治国触及、延伸到中国社会各个层面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建好法治根据

有了清晰的目标体系后,制定并建立一套涵盖社会各阶层、覆盖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完备的成文法律体系就十分必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就有如宅地基之于摩天大楼,如无坚实地基,那必然是空中楼阁,不堪一击。因此真抓实干,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这个重要载体,并以此为依托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就义不容辞,势在必行。同时,这也是法治建设的基本任务,只有切实做到一切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打好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法律体系建设从无到有,从参差不齐到逐步齐全,走过了艰难、漫长的岁月。邓小平同志曾提出:“要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它各种必要的法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多年来,党和国家一直在不断努力完善、健全这个体系。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实现了分门别类、种类齐全,囊括了宪法、刑法、民商法、经济法等多种法律,使社会生活各领域总体上了有法可依,走出了一条不断发展、壮大的道路,并付诸实践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

同时,也应看到我国法律体系建设中还存在不足之处,“如立法质量需进一步提升,有些法律法规还不能全面客观反映规律和人民群众的意愿,有些法律对性不强,实际性、可操作性较弱等,还有一些急需领域相关立法不够完善(如互联网领域、文化领域立法相对滞后等等一系列问题”。这就需要立法部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进一步加大努力,切实提高立法质量,严格按照法定程序立法,秉承三公原则(公平、公正、公开),深入推进科学、民主、规范立法。恪守立法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宗旨,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力度,把党和人民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不断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增强法律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切实强化执行力,禁止不作为、乱作为

“法律的生命力就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性也在于实施。”法律法规出台后,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做好实施工作,而实施的效果则直接影响着人们如何看待法律,对法律持什么态度,而这又直接影响着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法治体系建设,影响着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因此,做好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切实提高执行力是重中之重,做不到这一点其它都是空谈,毫无意义。

目前,法律在执行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比较严重,群众腐败、对执法不公等一系列问题反响强烈”。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严打法律执行过程中的不作为、乱作为现象,必须建立健全高效完备的法治实施体系,从而有效确保“纸面上的规范成为实践的行为和立法目的的如期实现。”

为使立法目的如期实现,在法律实施过程中就要实行党委统一领导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机制,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推动建立法律实施保障体系。要按照政府-社会-全国的顺序层层推进,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串联起来,切实从全面扩大法治宣传教育、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严密监督、加大法治队伍建设这五个方面入眼和着手,重点抓好国家机关人员(公务员)、企业从业人员、社会组织、在校师生、广大人民群众这五类群体的法治工作,确保法律实施、贯彻到位,真正意义上发挥好法律在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秩序、规范个人行为的巨大作用,推动法治中国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加大法治宣传教育。要按照全覆盖、保基本的方针,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强化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针对广大党员干部队伍、在校师生、企业从业人员、社会组织人员、人民群众等展开普法宣传,要切实提高他们学法、懂法、用法、守法的能力,真正有效地在全社会树立起法律的权威性、强制性,形成信仰法律、不敢违法、不能违法、依法办事、用法维权的良好法治意识。

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国家机关执法工作人员要严格规范执法行为,要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执法权力,要代表人民群众进行执法,全权依法履行政府的职能。要做到每一步、每一项措施都符合法律要求,都是为了服务人民群众,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执法人员也应当严格遵守法律,不能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置于法律之上,肆意践踏法律的尊严。要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法也定严惩不贷。

全力维护司法公正。要不断健全司法制度,使司法职权配置合理化、优良化,要确保司法机关享有依法独立行使审判和检察的权力。要加大人权司法保障力度,保证人民群众民主参与司法,全面促进司法公平、公正、公开。更进一步做好司法救援、服务等工作,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诉求有门、正义永存,根本利益有保障,神圣不可侵犯。

做好监督(约束)工作。要不断健全监督机制,切实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到立法、执法、司法领域处处受监督,一旦发现不规范、不合法行为,立即通报、公示。要充分发挥各级纪检部门和检察机关的监督作用,要切实加大媒体监督举报、网络监督举报、人群群众监督举报力度,让监督运行机制常态化,善于把权力装进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加强法治人才队伍建设。要不断完善法治人才队伍培养机制,形成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学科、课程体系,努力造就一批党性强、忠于国家、人民、法律的高素质、优秀法治人才队伍,(包括立法者、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人民调解员、律师、法治理论家等),切实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储存好充足的后备力量,让法治人才队伍培养机制常态化、良性化。

总之,一切法律都是人民的意志,绝不仅仅镌刻在石头上或留在纸面上就可以了。要真正使全面依法治国观念入脑入心,要让法治成为全民的信仰,成为一种意识、习惯、行为、文化,这样中国的法治建设才算真正完成。(作者单位:西华大学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1.

[3]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栗战书.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J].当代贵州,2014(34).

[4]卢乐云.湖南省人民检察院副院长.高校法治实施体系的十个要素[J].检察日报,2014-11-05.

作者简介:尹浚汀(1992-),男,山西临汾人,西华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法律体系执行力依法治国
做到三个“必须坚持” 提高地方人大执行力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美,在法哲学的沉思
对我国现行突发事件应对法律体系的分析及反思
中国文化中的“君子”思想在法律体系中的适用
浅论我国食品召回制度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论提高制度执行力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执行力是『干』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