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赋权视角下的社区治理能力建设

2015-01-28黄川栗

2015年16期
关键词:能力建设社区治理赋权

黄川栗



赋权视角下的社区治理能力建设

黄川栗

摘要:社区是城市基层政权建设的基础,是城市管理服务的基点,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基本单元。社区建设事关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品位的提升,事关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应予高度重视。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赋权视角下的社区治理能力建设,从四方面具体分析了社区治理的能力建设。

关键词:赋权;社区治理;能力建设

社区以及社区治理理论最初由西方国家提出,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传入我国,较之于西方国家,我国的社区治理理论表现出了明显的不足,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社区治理经验,但是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社区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将其看成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细胞,在推动社会稳定及和谐发展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尤其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标提出以后,国家对社区治理的关注程度也随之提升。近些年来,我国社会化趋势愈加明显,民众公民意识逐渐加强,因此,本文从赋权视角解读当前社区治理能力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1.相关概念

1.1 社区

关于社区的定义,还并没有形成统一、普遍的共识,不同学者对其定义的明确还存在着一些争议,但是国内外学者共同认可的是社区功能,一般社区主要的功能包括五方面,一是社会化功能;二是相互支持功能;三是生产一分配一消费功能;四是社会参与功能;五是社会控制功能。本文结合不同专家学者的意见及社区功能,认为社区就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共同体。

1.2 社区治理

与社区的定义一样,社区治理也并未形成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得到广泛认可的一个定义是,社区治理就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辖区单位、非营利非政府组织、社区居民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共同为社区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的活动。根据我国学者冯玲在《我国转型时期的城市社区治理——以北京某社区为个案》的研究,结合当前我国社区治理实际情况,笔者将社区治理的特点总结为以下四点:一是治理结构为网络互动结构,即一种双向互动,各种组织横向,纵向互相贯穿的网络式结构,以各个组织为网络中不同的点,这些点运用网络结构中的横向、纵向关系进行有效交流与沟通,并形成相互影响与作用力,该网络结构可以有效整合行政力量、社会力量及自治力量;二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多元化,多中心化;三是参与社区治理的主体之间相互沟通与合作,强调这种主体参与的方式。

1.3赋权理论

赋权理论是从社会工作传统中发展而来,上世纪八十年代是该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最活跃时期,该理论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工作所要实现的木标基本上是一致的,以该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模式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赋权”就是指赋予或充实个人或群体的权力,它是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的重要概念。赋权的价值基础是消除各种歧视、关注社会环境保护、强调自我实现,并充分实现人类需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赋权与国家和地区整个社会福利、社会政策和社会服务存在着密切关系。在现实社会当中,因为受到社会制度的影响,以及社会利益分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社会底层人群及弱势群体很难维护自身利益与权力,而赋权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而进行的权力再分配。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此处提到的“权力”是指个人或群体拥有的能力,是人们对他人、组织或社会的拥有、控制和影响。这种权力可以达到提升人们自我概念、自尊感等方面的作用。所以,赋权要从人本身的能动性出发,增加其权力和能力,唤醒其权力观念,从并最终实现改善其状况的目的。

2.赋权视角下的社区治理能力建设

2.1 基于社区的民主赋权

要在社区治理中克服基层组织行政化的局限,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到治理当中,社区治理就应该进行新的制度构造。新时期的社区治理革新举措主要有民主选举和协商制度,二者共同提供了社区治理的制度基础,同时明显体现了社区居民与组织的赋权作用,大大提升了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主动性。

随着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逐渐深入,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国家对社区治理的关注度也随之提升。而要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进行有序的社区治理,我们就要在了解民众需求的基础上,赋予民众一定的权利,让他们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社区治理当中。为此,笔者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及赋权理论,从我国社区治理实际出发,提出了以下四方面社区治理能力建设要求。

2.2 社区治理能力构建

(1)组织能力

通过制订计划和建立组织结构,并保证组织结构能够顺利执行而制定的计划,从而完成组织目标的能力就是社区治理的组织能力。社区治理组织能力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三个:一是看能否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二是看能否实现社区组织效能最大化;三是看能否处理好社区治理中的各种关系。以此为依据,本文从激励能力、社会资本运筹能力、破解难题能力、授权能力四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

首先,激励能力包括物质与精神激励两种,前者属于低级激励,它促使被激励人在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条件下而完成任务,但是对于不能实现自身利益的任务而不闻不问;后者属于较高层次的激励,它是指根据社区居民自我实现的追求,观察居民兴趣所在,通过演讲、讲座等多种方式让他们看到社区未来发展的前景,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当中。有效的激励有助于社区治理目标的实现,能够帮助社区治理相关工作人员提升其治理效率与效果,同时还可以增强社区居民之间,以及社区居民与社区治理人员之间的团结,加强社区组织的凝聚力,从而推动社区的和谐稳定发展。

在社区治理组织能力建设中赋权的应用,主要是指将社区治理中所属部分权利赋予给部分居民,让居民能够在一定的监督之下行使自主权与行动权,这种赋权方式不仅可以为社区治理相关工作人员减轻工作负担,同时还可以充分调动居民独立处理社区问题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能够在社区治理中充分发挥其自身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社区治理中的重要性。因此,通过合理赋权,可以营造社区居民之间的信任感,让居民在认识到自身在社区治理中重要性的同时,也有利于提升社区居民对居委会社区治理的信任与支持。

(2)沟通协调能力

沟通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当中,社区治理活动中必然存在沟通,沟通作为社区治理中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为人与人之间理解的加深提供了便利。协调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促进组织正常健康的运行而对各种关系进行调节的过程。所以,沟通与协调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沟通是协调的基础,是实现协调的基本手段与前提;而协调则是沟通所要达到的目的,二者都是社区治理能力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能力要求。具体来讲,在沟通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电话及直接通知等各种方式向社区居民传达上级的各项治理方针,同时也将社区居民所反映的问题直接汇报到上级各部门。在整个沟通协调过程中,我们针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及情境下需要运用不同的沟通方式。

(3)决策能力

决策能力是社区治理的又一重要能力,在面对各种复杂的社区治理问题时,是否可以做出科学决策是社区治理工作成败的重要体现之一。笔者认为赋权视角下的社区治理决策能力,可以通过分析、判断、执行、控制四个方面来衡量。其中,分析是指针对社区事务管理中的一些事情,在做出决策前对其进行全面、综合的考虑,以得到一个最好的决策结果;判断即分析过程中所要进行的科学选择行为;执行就是通过各种有效方式,高效率的完成社区治理各项工作的过程;控制则是指根据社区治理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的社区治理情况检查与监督工作。在社区治理过程中,赋权给社区民众参与社区决策,让他们也能够在处理一些社区事务中参与分析、判断、执行及控制的整个过程,让他们真切的了解社区治理要面对的各种复杂情形,从而让他们能够自觉的参与到社区治理活动当中,自觉维护社区的稳定和谐。

(4)个人影响力

社区治理能力中个人影响力主要涉及权力影响力与非权力影响力两种,其中,权力影响力主要是指社区治理负责人因其拥有法定职权,并能够在合理运用其职权的过程中而产生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一般具有一定约束性;而非权力影响力是指社区治理负责人本身人品、能力及道德修养等方面所产生的感染力。在社区治理过程中,社区治理负责人所形成的这种权力影响力与非权力影响力,对于社区治理都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从行为与思想对社区居民形成深刻影响。社区居民从思想与行为上对社区治理认可是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3.合理赋权,提升社区治理能力

在社区治理过程中,社区领导人及相关工作人员若事必恭亲、独断专行,既浪费自己太多的时间来处理琐碎事情,也不能在居民心中形成更好的印象。因此,社区治理工作若可以在充分尊重居民意愿的基础上,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不仅可以帮助社区领导作出决策时全面考虑社区的实际情况,还可以提高社区解决问题的工作效率,“民能载舟,也能覆舟”,合理赋权于民众是社区治理的必然出路。那么我们又如何做到合理赋权呢,笔者从两方面展开了具体论述。

3.1 聆听民众呼声,鼓励民众参与社区治理

在传统社区治理当中,社区居民一般处于被管理的“受体”地位,他们需要接受社区治理各个组织的管理。尽管他们是社区治理的主要对象,是社区治理的主体,但是他们却几乎不能在治理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发挥自己应用的权利。但实际上,他们生活在某一社区的时间是最长的,他们对社区的大小事情都十分了解,同时也更清楚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所以,在社区治理过程中,若能够深入到群众当中,向他们切实了解居民真实情况,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赋权于他们,就会让他们找到一种归属感、团队感,这样,必然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活动当中,从而使社区治理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2 发挥精英群体的力量

精英治理是我国社区治理中长期应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精英治理表现出了明显的积极性与合理性,为社区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社区精英可以说是集社区治理资金、知识、信息及技术等多方面优势于一身的重要群体,对于社区治理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一般是在社区中具有一定威信、地位及凝聚力的群体。这部分群体本身就怀着一颗为社区发展做贡献的助人之心,这同时也是在他们对较高层次需要的实现的一种期盼。因此,在社区治理中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吸引这部分群体加入,让他们能够在社区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的协助社区治理工作人员完成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的社区治理任务,满足不同民众对社区治理的需求,推动社区的稳定和谐发展,从而为整个社会的繁荣发展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本文在对赋权视角下社区治理能力建设的研究中,首先阐述了社区、社区治理及赋权理论的概念,然后重点分析了基于社区的民主赋权,以及赋权视角下社区治理的四种能力,最后从聆听民众呼声,鼓励民众参与社区治理,发挥精英群体的力量两方面提出要合理赋权,提升社区治理能力。望本研究能够为未来的社区治理及社区的稳定和谐发展提供借鉴。(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冯娜.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2.

[2]刘芳.格里·斯托克治理理论视角下的社区治理问题研究.辽宁大学,2012.

[3]袁志群.公民治理视角下的城市妇女参与社区治理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2.

[4]陆晶婧.社会转型背景下的邻里空间、制度能力与社区治理绩效.复旦大学,2013.

[5]李翠萍.社会资本视角下城市社区和转制社区治理的比较研究.浙江工商大学,2013.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专业社会工作嵌入社区公共服务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C11C003)

作者简介:黄川栗(1980.06-),女,四川邻水人,汉族,硕士研究生,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工作、社会管理。

猜你喜欢

能力建设社区治理赋权
论乡村治理的有效赋权——以A县扶贫项目为例
企业数据赋权保护的反思与求解
试论新媒体赋权
基于改进AHP熵博弈赋权的输变电工程评价
关于新形势下提高组工干部能力的思考
浅析如何做好民生检察服务热线工作
依托社区学习共同体推进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
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总体方向与具体路径
审计人员职业发展与能力建设探析
心理建设:社区治理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