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市中学语文课改教材中“鲁郭茅巴老曹”作品的生命力考量

2015-01-28屠丽洁上海师范大学20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9期
关键词:茅盾巴金老舍

王 劲 屠丽洁 (上海师范大学 200000)

上海市中学语文课改教材中“鲁郭茅巴老曹”作品的生命力考量

王 劲 屠丽洁 (上海师范大学 200000)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至今相继进行了两次语文课程改革。课改不仅在课程理论及教学设计上带来深刻变革,也拓宽了文学观念和文学视野。作为处于语文课本的经典作家,课改中“鲁郭茅巴老曹”作品的中心位置出现松动迹象,主要表现为:原本处于教材中心的“鲁郭茅巴老曹”作品的数量下降,越来越多的现当代作家作品被纳入到教材中。课改既丰富了语文课堂,也是对作家作品生命力的一次全面考量。

上海中学语文课改;“鲁郭茅巴老曹”;生命力考量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小学教育推行的是“一纲一本”教材,其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作家”的作品一直位居中心位置,不仅篇幅多,而且承载着革命教育的使命。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在思想解放大潮冲击下,一度板结的中学语文教育迎来了“课改”的新契机。

一、“鲁郭茅巴老曹”作品在课改教材中的定量考察

1988年,上海市中学课程改革的大幕缓缓拉开。在这次课改中,提出了“听、说、读、写,读是基础”“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等目标,要求现代汉语语法教学,在此基础上编订了H版和S版的语文教材。作为上海市第一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我们习惯上把这次课程称为“一期课改”。

时隔10年,上海市于1997年展开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即“二期课改”。“二改”编订了实验本(部分试点学校投放使用)和试用本,试用本目前已在上海全市中学全面投入使用。在这里,笔者主要选取被广泛使用的一期课改中的“H版”、以及二期课改的“试用本”作为分析对象,从而对“鲁郭茅巴老曹”作品进行考量。

(一)课改语文教材中“鲁郭茅巴老曹”篇目情况

一期课改中,在上海初中与高中H版语文教材里,“鲁郭茅巴老曹”六位经典作家作品分别入选十二篇和十四篇。具体情况如下:

七年级,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

八年级,鲁迅:《故乡》《一件小事》《藤野先生》;郭沫若:《反七步诗》;茅盾:《白杨礼赞》;巴金:《给孩子们的信》

九年级,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孔乙己》;茅盾:《子夜》节选

高一,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最先与最后》《<药>评点》;茅盾:《谈风景》

高二,鲁迅:《纪念刘和珍君》《祝福》《阿Q正传》《拿来主义》;茅盾:《谈<水浒>的人物描写》;巴金:《灯》;老舍:《雷电颂》;曹禺:《雷雨》;

高三:鲁迅:《<呐喊>自序》:茅盾:《论“入迷”》

到了二期课改,初中与高中语文试用本教材里,“鲁郭茅巴老曹”六位经典作家作品分别入选十四篇和十篇。具体情况如下:

六年级,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茅盾:《森林中的绅士》

七年级,鲁迅:《社戏》

八年级,茅盾:《忆冼星海》

九年级:鲁迅:《风筝》《孔乙己》《故乡》《两首》(自题小像、自嘲);郭沫若:《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演讲》;茅盾:《年关》;巴金:《<真话记>后记》《瑞珏之死》;老舍:《在烈日与暴雨下》

高一,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药>评点》;郭沫若:《地球,我的母亲》;

高二,鲁迅:《白莽作<孩儿塔>序》《拿来主义》;老舍:《想北平》;

高三,鲁迅:《未有天才之前》《阿Q正传》;巴金:《<激流>总序》:曹禺:《<雷雨>节选》

根据上述统计来看,二期课改与一期课改初中语文教材很明显的不同,就在于课文总篇目数的增加,以初中语文为例,从“一改”S版的82篇和H版的166篇,到“二改”试用本的255篇,这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学制的变化,另一方面,这也反映出二改教材对中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学生具备更丰富的阅读量,而这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还体现在质量上。二改教材比一改更重视对传统经典作品的选入,《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保证经典作品在课文中的比例:编入教材的传统经典作品比例不少于30%”。而与之呈现不同态势的是,“鲁郭茅巴老曹”六位传统经典作家的入选篇目比例下降(从h版的7.23%和S版的7.32%,到试用本的5.49%),六位作家作品的经典地位一定程度上被削弱,虽然鲁迅的作品依旧是最多的,但“鲁郭茅巴老曹”这一传统评价已经开始出现松动。

对比前后期的高中语文教材,从整体数量来看,自上海一改H版到二改的试验本与试用本,“鲁郭茅巴老曹”的文章数量明显由十四篇降到了十篇。在H版语文教材中,鲁迅与茅盾的文章占据了名家作品绝大多数的篇幅。尤其是鲁迅的文章多达八篇,并且选取的有些篇目对于高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要求较高,比较难把握。茅盾入选的篇目也倾向于逻辑性较强的论述性文章,并且归于自读篇目,更是对于高中学生自身阅读能力的一种挑战。因此,“鲁郭茅巴老曹”的数量减少并不是对名家经典在当下社会背景中的文学生命力的否定或质疑,而是一种更为理性地审视和尊重。

二、“鲁郭茅巴老曹”作品的生命力考量

无论是新教材还是旧教材,“鲁郭茅巴老曹”的作品虽然数量、内容上有所变化,但是与其他作家相比,六位大家作品入选比例依然是最高的。教材的入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其作品生命力的反映,而这生命之根则就在于他们作品的经典性。

“五四”白话文运动肇始于1917年,当时的新文学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整个文学革命的进程还是具有层次性的:理论先行,即先有舆论倡导,后有创作实践。而鲁迅就是处于这样一个“旗手”的位置。鲁迅一生著作庞大,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更是中国现代小说基石性的作品,在其影响下,产生了一大批执着于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家以及文学团体。鲁迅被认为是现代中国的民族魂,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对民族心理的深刻剖析和认识,而且也因为鲁迅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作家以及知识分子。除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之外,鲁迅作品“内容的深切”以及“格式的特别”也造就了其经典的位置。《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因此,《药》《阿Q正传》等很自然地入选了中学语文教材。“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治疗的注意” ,鲁迅通过对“病态社会”中人们精神世界的关注,从而揭示出他们的精神创伤和劣根性。同时,鲁迅的小说对人精神创伤的发掘实质是对国人心灵的拷问,是以“改造社会、改造国人”为目标的“绝望的反抗”。

鲁迅作品在“格式”上也是非常多样和独特的。无论是《伤逝》《社戏》的“诗化小说”,还是《兔和猫》《鸭的喜剧》的“散文体小说”,或是《起死》的“戏剧体小说”,鲁迅借鉴的多种艺术经验进行文学创作,从而使其的创作文体的多样性上是很多作家无法起及的。而在散文领域上,鲁迅也开创了现代散文创作的两种方向:“闲话风”与“独语体”的散文。“水乡的夏夜,摇着大芭蕉扇,在大树下乘凉”,充溢着一股率真之气。而《野草》这般独语体散文则是具有“自我审视”的性质,对自我存在与生命意义的深切体认。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郭沫若历来也被列在仅次于鲁迅的第二巨头位置上。他的《女神》诗集,豪迈不羁,狂飙突进,《女神》的成功正是由于诗歌思想与五四精神的契合。诗歌中一个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热烈地追求着精神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这与大时代下的五四精神相得益彰。

另一方面,郭沫若又是一位极富政治色彩的文化名人。鲁迅去世后,文学界失去了旗手,而郭沫若是当时文坛上少有的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作家,这也就不得不引起当时国共两方的重视。1938年夏,共产党在内部突然宣布将郭沫若视为文化界的领袖。在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的这种政治色彩也越发明显:先后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等一系列高官职位。凭着以往在文学界的影响力,再结合其政治背景,郭沫若的经典地位也就不难理解了。

新中国成立后,文学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动。毛泽东在1942年就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主张,,如今政治局面已经稳定,因此,文学界将开始接受“政治改造”,树立起新的符合社会主义精神的文化大旗。此时,“鲁郭茅巴老曹”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白。鲁迅和郭沫若作为文学大师自不必说,而后就是从左联中去挑选符合要求的作家,也就是茅盾和曹禺。茅盾作为左翼文学的代表,其最突出的成就是在长篇小说上。左联时期茅盾作为长篇小说艺术家,以自己卓越而丰富的创作,开创了长篇小说创作的新局面。茅盾的长篇小说“以其时代性的内容、史诗性的追求、理性化的叙事、社会剖析的艺术,创造了现实主义小说的一种新的叙事范型并影响深远”。曹禺作为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继承了先驱者们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同时广泛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表现方法,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艺术生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此外,他的四大经典名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在千百个舞台上曾以多种面貌出现,被不同的人们饱含深情的演绎着,解读着,并一举将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轰动热烈的巅峰时期。

最后是那些接受“改造”的民主党派的作家。老舍就被认为是改造自己并很快实现“转型”的一个典型。老舍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作家,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在于他对文化的传承与批评,以及对民族命运的思考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既有批判又有眷恋,而这一切又都是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比如《四世同堂》中的祁家老太爷,他奉行“和气生财”的人生哲学,老舍小说正是通过祁家老爷这类人来反映整个民族的“国民性弱点”;同时,老舍笔下还出现了理想市民的形象,如《老张的哲学》中的赵四,《二马》里的李子荣等,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传统文化中坚韧不屈、勇于自我牺牲的民族精神,在老舍眼中,这也将成为解决民族性问题的力量所在。另外,俗白纯净的语言、“北京味”和幽默风格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而老舍作品所体现出来的“赤子之心”也易于与孩子进行心灵的交流。

巴金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很有影响的作家,他的小说大都是写旧家庭的崩溃以及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作为一个敏感、单纯、热情而富有诗人气质的小说家,巴金以创作作为自己生活的有机部分,坦诚地记录和描写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对生活独特的理解和追求。他的作品洋溢着青春气息和浪漫情怀,是一种青春写作。例如在巴金的处女作《灭亡》中,巴金以一种充满浪漫激情的笔调来写主人公杜大心,杜大心富有正义感和献身精神,作者将他以悲剧英雄的方式来处理,全篇充溢着浪漫情调。巴金的思想和写作始终是一面鼓舞人心的旗帜,充满着青春气息,尤其受到青年读者的欢迎。

另外我们也要注意到一些变化。自8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的文学作品被大量翻译引入中国,而原本处于政治体制保护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顿时受到极大的冲击,不得不从历史中去“寻根”。在“寻根”过程中,随着对作家和作品的重新审视,体制外的一些作家,如张爱玲、沈从文等人作品的文学价值被重新发掘出来,同时,“新时期”文学也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青年作家。这种情况也必然反映在中学语文教材上:比如二期课改的语文教材中六位作家作品的入选篇目,相较一期课改教材有了一定了的减少。而相对的,更多当代优秀作家的作品被编入其中,这也多少反映出了课改教材的一个趋势。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对六位作家作品在中学语文中的入选有了质疑之声。但是通过我们一系列问卷调查发现,在名列前茅的13位名家中,“最熟悉”的前7位中有5位源自语文课本选文,他们是鲁迅、朱自清、巴金、老舍、冰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最喜欢”他的理由是:“学过他的文章最多”“有人格魅力”“文章中的国民性”“批判性”“语言犀利”“民族魂”等。从上述表述可以看出,鲁迅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固然使中学生铭记不忘,而语文教科书的选文对学生的影响也非同一般。因此,虽然更多的作家或文学流派的作品会进入中学语文教材,但“鲁郭茅巴老曹”六位作家作品仍将是主旋律和充满生命力的。

经典就是经典,它是经过时间淘洗和受众选择后的存在,经典的原生性和原创性注定它能穿越时空限制,驻留人们心中。不管是一期课改还是二期课改,“鲁郭茅巴老曹”六位经典作家的作品依然占有一定分量,并且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篇目。但同时也伴随着另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现当代作家、越来越多的文学流派的作品被吸纳入中学教材,使之呈现文学的多样性和广阔面。未来教材改革也将继续延续这一趋势:在保证经典作品的主流地位的同时,加之以更多样文学流派的作家作品,从而来丰富学生的文学体验,使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以及作家群体有一个宏观把握和整体认知,培养学生的“大文学观”。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0).

[2]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7).

[3]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四卷[C].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

[4]鲁迅.《自言自语(一序)》,《鲁迅全集》第八卷[C].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

王劲,男,汉族,上海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屠丽洁,女,汉族,上海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茅盾巴金老舍
茅盾的较真
解人之难的老舍
茅盾不怕被骗
茅盾不怕被骗
巴金在三八线上(外四篇)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一生
老舍的求婚
茅盾手稿管窥
小巴金“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