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少数民族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2015-01-28刘湘云柳州市艺术剧院545000
刘湘云 (柳州市艺术剧院 545000)
谈少数民族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刘湘云 (柳州市艺术剧院 545000)
少数民族地区作为政治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域存在,其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存与开发却具有相对高的文化研究与存在价值。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对于少数民族的认同、民族的团结与民族地域经济文化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少数民族地域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延续,不仅能有效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与文明建设,而且对于现代经济改革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延续
农村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农业生产生活形态的存在和发展。1少数民族地区作为政治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域存在,其农村优秀传统文化2的保存与开发却具有相对高的文化研究与存在价值。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对于少数民族的认同、民族的团结与民族地域经济文化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少数民族地域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延续,不仅能有效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与文明建设,而且对于现代经济改革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本质与特性”——少数民族地域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特点分析
各少数民族都是具有自身发展特色与特点及存在极具原始性文化价值研究的民族。其生存的地域人口较少,人与人之间主要以家族式群居为主要血缘关系而存在与维系,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相对顺畅传承脉络。其次地域内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不被经济大潮冲击的大社会背景下,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破坏力度也相对减弱。少数民族地域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传统文化的原始性。因为少数民族地区不属于完全对外开发或者过度开发的地区,传统文化保持了其原始性。二是传统文化的礼教性。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引导少数民族精神导向具有重要作用,在基础文化资源缺乏及普及性文化难以覆盖的偏远地区,传统文化不仅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群居者们的精神导向而且还是精神的食粮,通过许多爱国精神、尊老爱幼、邻里和谐及农村的礼俗节日仪式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仅能正确引导基层农村思想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强调了传统文化特有的礼教性。三是传统文化的凝聚性。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维系村落的家族血缘关系,维系民族团结具有重要作用。传统文化作为少数民族农村地域的重要精神食粮,他们延续着几代人的心血与精华,十分珍惜自身特定的文化与本质渊源,因此,自发的对传统文化产生崇敬、敬仰的心理,并且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维系具有共同的“信仰图腾”式精神寄托,更强化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有的凝聚性。
二、“瓶颈与短口”——少数民族地域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困境分析
第一,传统意识的束缚。存在传统的“本位”意识。现今少数民族地域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以口手相授的方式进行传承,而且存在仅限于本家族血脉人的传承及一些所谓的秘方而不对外公开等等传统意识的约束,导致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及利用并且逐渐流失。其次传统意识的束缚,也存在一定的“排异”性,对自身优秀的传统文化,拒绝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融合,导致优秀传统文化逐步被同化、破坏、落后甚至丢失。
第二,传承主角的缺位。在现今大社会大经济的冲击下,少数民族地域农村难免会受到一些冲击,许多农村的青壮年都外出城市谋生,而留守在农村的则是一些孤寡老幼,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以人为单位代代相传,而在老一辈的学教之后,现今社会的影响下,年轻一辈受到教育与见识与老一辈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及价值认识不足,并且没有传承的意识与信心,年幼的又因太过于年幼而无法接上。从而导致传承主角的缺位,而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埋没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流中。
第三,保存方式的落后。现今少数民族地域一些传统的优秀文化大都是口手相授,代代相传。对于保存的方式及介质没有形成规范的整理流程。并未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文字、图片、录音的保存及原始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没有系统的保存方案与保护意识。落后的保存方式不仅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无法得到很好的传播,甚至必将导致文化的丢失,因此,必须借助现代的保存手段来对优秀文化进行整合与搜集,并且形成规范的保存机制,才能得以延续。
三、“传承与延续”——少数民族地域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路径分析
第一,政府支持与宣传的主导作用。政府的支持与宣传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政策支持,建立与修改完善健全的传统文化保护制度、传承人的保护制度等。二是资金支持,无论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推广与传承人的补助与保护都需要政府提供资金进行支持,政府提供的资金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财政补助、民间资金征集或者企业资助等多种形式,充足的资金支持,才能推动农村传统优秀文化得到更好的发扬与传播。三是宣传的助力,宣传应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农村群众的宣传,不仅需要加强民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及保护意识,而且还要对传统文化能带给大家的有益性进行积极正面的宣传,带动民众的自发性,让民众在增强民族自信与民族意识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自发的进行保护与传承。二是对基层政府及外界推广式宣传,对基层政府的宣传重点在于点出当地政府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重视对文化的保护及推广,现今政府大多将重心放在当地经济及村民的收入增长上,而忽略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发及保护,通过此类的宣传,不仅会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民众开发有效的经济利益,推动当地经济的稳步发展。外界推广式宣传是将自身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对外媒介进行宣传,让外界能对本地的优秀传统文化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且引起关注,刺激旅游业、农业的增长,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第二,建立传统文化传承主角的培养机制。建立传统文化传承主角的培养机制,其主要目的是防止人才的流失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丢失。首先需要改变民众对传承人的看法,不应太看重家族式传承的作法,而是以学徒、作坊式、基础教育形式存在而延续,对传承主角的培养应扩大路径,走多种形式的培养模式,将优秀传统文化带入小学学校结合课程进行学习或者传授、开办工坊、传习中心以学徒式进行传授等,主要以教育、传授技术手段为主,通过学校课程学习与作坊、传习中心等此类的稳定平台,将传承人进行逐步培养,从而填充传承主角的缺位。其次,对传承人的保护与支持也是重中之中,传承人牺牲了大量的时间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做出贡献,对其具有的技术知识进行无私的传授,因此,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需要保护与有效的保存,而且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即传承人也应该进行有效的保护与支持,只有让传承人无所顾虑,没有了衣食住行的后顾之忧,才能一心一意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也才能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第三,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现代化转型是指传统文化的保护及利用需要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脚步,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而保存,而且还需要充分的利用与发扬。 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包括以下几个重要内容:一是保护意识的转型。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应该固步自封,关门自我保护,而是通过对外开发的经济效益反之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保护,需要勇敢的接受外界的新事物、新环境与新的转变,才能逐步树立先进的保护意识。二是保存介质的转型。传统的保存介质仅仅为口手相授,或者具有一定的文字记录。对保存的介质应该与现代化进行接轨,将文字、录音、录像、图片等多种形式的保存介质进行充分利用,这样不仅防止了优秀传统文化在有限的保存介质条件下流失,而且还声像并俱,让人更全面、通俗的了解传统文化内涵,利于学习与传授。三是开发利用的现代化转型。保护与保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发与利用,通过意识的转变、多种介质的保存,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充分开发,并且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开始多方位宣传,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充分利用,走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多种路径,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外推广与开发,刺激经济效益的提高,也正确引导了当地民众的文化意识与民族团结,维护了当地政治经济的和谐发展。同时,外界也对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有了全面的认识,吸引了更多的专家学者进一步研究及大量游客的到来,强化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与经济
总之,少数民族地域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宣传、同时也需要农村民众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正确的文化认知与保护意识,通过很好的保护与保存,充分开发与利用,不但能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延续与创新,而且还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进一步响应了新农村建设的号召,最终引导农村建设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
注释:
1.郭雪君,李玉萍,王振.农村传统文化保护的价值与路径思考[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14(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