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汉石刻成因及其型制

2015-01-28李萍萍曲阜师范大学273100

大众文艺 2015年9期
关键词:刻石经学西汉

李萍萍 (曲阜师范大学 273100)

东汉石刻成因及其型制

李萍萍 (曲阜师范大学 273100)

书法不同于绘画是一种不能状物图形的艺术,因为不受外在物象的约束,所以它是一种用抽象的语言来表现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但是汉字的书写是中国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而在两汉时期书体由篆书向隶书演变,是古体向今体演变的分水岭,汉代石刻在秦代到魏晋的书风转换的中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文字演化对于书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西汉初至东汉末,石刻由残石瓦片到逐步形成一定规模、具备功用性质的丰碑巨制离不开汉代独特的社会文化。本文就东汉碑刻的成因及型制做一个简要的概述。

东汉石刻;成因;型制

秦王朝的暴政在汉高祖刘邦的征战中结束了,频繁的战争使得国库空虚,所以在西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故西汉前期无刻石风气。刻石在西汉两百多年只是处于萌发状态到东汉时期逐步发展壮大。由于执政者提倡孝道,推崇儒家文化,私学的开办以及讲授经学极为兴盛,到了中后期,地主士大夫、外戚及宦官集团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除此之外东汉时期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文化现象就是门生故吏为宗师辟主之碑。

汉武帝建元六年,崇尚黄老之言的窦太皇太后去世,汉武帝正式执政。次年,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使察举在两汉成为制度。西汉前期,以《尉律》课试选拔能缮写即默写释读九千字以上和精于八体书写的书者,分别授予郡县和中央各机构的文吏之职。武帝采纳公孙弘的建议,以经艺取士。东汉除经学外,还注重品行,光武帝时,察举取士又增补了敦扑、正直、贤能、高节等名目。这一系列的取士措施,促使东汉的文人士大夫崇尚名节。同时由于东汉前期当政的皇帝极为表彰气节,提倡忠杰,注重品行,征用志士,加强巩固、强化统治,使得当朝士大夫和儒生字间推崇名节,相互标榜。这就为后期的刻石立碑埋下伏笔。

两汉治经方式也有不同,西汉重师法,东汉重家法。汉武帝统治期间,官方设立学校分为京师的太学和地方上的郡国学。东汉除了延续了西汉的官方学校外,地方上著名的经学大师开办的私学也风靡一时,其规模甚是宏大不亚于官学,或有过之。西汉末期,很多经师的门生弟子多至千余人。而在东汉弟子门生在千人以上比比皆是,更有甚者超过一万人。著录门生数量庞大,极少数的人有机会得到经学大师的亲授,大多数人学问是由大师的高徒弟子传授,譬如郑玄年轻时拜大儒马融为师,而三年不得一次亲授。东汉时,一些官僚、豪强或处士多学识渊博,可以说本身就是经学大师,他们世代传经,收徒讲学,有的经师还位居高官,如袁安家四世五三公,杨震家四世四三公。不可否认的是许多人为了得到利禄,通常会以名门望族为依托,著录为门生,而实际上并不授业。经师和官僚会举荐自己的门生去当官吏,公府郡守县令又可以自行选拔辟用掾吏,这些被举辟者就是举主的“故吏”。其门下的故吏在宗师和举主死后均要出钱为之立碑。地方上刻制的摩崖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将领出征获胜,往往刻石颂德纪功,以夸耀才能,扬名四海。

由厚葬引发的建立石阙、祠堂,碑碣表颂,雕刻石室发端于西汉。汉初时,高祖刘邦采取宽松政策治国,倡导节约、轻徭薄赋,生产迅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汉初七十年的这些休养生息政策,到了汉武帝时,具有强盛的国力,开始着手大规模的修建宫殿陵寝,汉武帝在其执政的第三年,即开始设置茂陵邑,“宫殿之修,自此日盛”。到了西汉末年,厚葬之风愈演愈烈,直到东汉初年,光武帝甚为节俭,故下诏提倡薄葬,这一政策推行不久,即被东汉中后期的外戚、宦官打破,他们之间的斗争日益尖锐,相继擅权、社会黑暗腐败,这些人骄横跋扈,穷奢极欲,挥霍无度。桓帝时,外戚大将军梁冀与妻子孙寿各自大肆对街筑宅,富丽堂皇,互相夸竞。一些宦官,母亲去世后还家,宅舍,池苑,坟冢大肆建设,夺人宅381所,田118倾,起宅16区,同僚宦官建造气势恢宏的墓葬,上行下效的社会风气促使地主士大夫也互相攀比,就算是倾家荡产也要办好丧事。这种情况在当时比较常见,由此可见,刚开始推行的孝道到后期演化成了“面子工程”以至于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破家治丧这一愚孝方式。就是这一社会风气促使碑刻风靡整个时代。

东汉时期的刻石种类可谓异彩纷呈,各类石刻,因其用途或使用场合的不同,其形制,选石及勒刻要求不尽相同,石刻形制主要有几下几种:

碑,在古代碑本是用作引棺下墓的工具,竖在坟冢前后或是左右的大木,两碑之间有辘轳,绳子绕在辘轳上,把棺柩缓慢的引入圹中。东汉时的碑,有一类型碑的顶部呈圆形,顶部正中或稍微偏上位置有一圆孔,名曰“穿”,穿上往往刻有数道弧形凹痕,称作“晕”,有代表性的碑在正上方有碑额,上面刻有碑名,题署。碑的正面谓之碑阳,背面谓之碑阴,两侧称为碑侧,碑的底部起稳固作用的底座,称为“趺”。

墓志,从我们日常临习的字帖可以了解到,墓志主要讲述墓主姓名、官职、卒葬年月,生平事迹及其为官政绩刻在石块在其去世去设于圹中者。但是墓志最早用途是某些刑徒给死去的伙伴埋署的,作一个标记,在迁葬收取时便于认领。后来不断的发展,逐步演化成在人去世后,对其生平做一番记载,传于后世以供明意。

摩崖,摩崖指在天然岩崖上所刻的文字。内地摩崖岩石基本上都是歌颂一些重大工程,如《开通褒斜道刻石》、《石门颂》、《杨淮表记》等都是为一些官吏兴修栈道,便利交通所刻的具有纪念意义的颂词。

石阙,阙是古代的一种建筑形式。《说文解字》曰:“阙,门观也。”阙,观互训,可知其义相近,然亦有区别。刘熙《释名·释宫室》云:“观者,观也,于上观望也。”这些都是汉代人对阙的解释,从古代石刻和绘画中见到的阙都是两相对称的建筑物,现遗存的石阙亦然,单独的一个阙,是另一个阙已毁。石阙雕刻是一种极其讲究的工艺,细致繁复,神仙、圣贤、禽兽、灵异等是其主要表现对象。大多数的石阙都刻有铭文,铭文有刻于阙身,也有刻于檐下枋头上的。

石经,石经是官方的关于儒家经典学说可在石头上的定本,让便于后儒晚学取正。古代经籍都是辗转传抄,年代相隔久远,文字往往谬误百出,没有一个正确的可以校对的范本,歪曲原意。有的甚至行贿赂以改皇家藏书处三台的漆书经字,为合其私文者。鉴于这些弊端的产生,在熹平四年里,蔡邕等人上奏要求正定六经文字。经灵帝特许,由蔡邕等书写经文于石,使工镌刻于石头上,后立于洛阳太学门外,作为官方定本。

猜你喜欢

刻石经学西汉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一幅西汉伏羲女娲图像
评《明初经学思想研究》
日本经学史著分期分派说述评
西汉
西汉玉器的鉴定
Contents and Abstracts
谈秦七刻石
海中刻石 拙中取意
秦始皇刻石还剩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