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民歌体裁分类与特征之我见
2015-01-28常晟昊北方民族大学750021
常晟昊 (北方民族大学 750021)
蒙古族民歌体裁分类与特征之我见
常晟昊 (北方民族大学 750021)
蒙古族民歌是中国民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少数民族民歌的重要代表之一,至今已有1200年以上的历史考证,实属华夏千年文化瑰宝之精华,必有其利用与研究的价值。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对蒙古族历史上文化有深入的解析作用,而且对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帮助。随着历史的发展及各地区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影响,蒙古族民歌也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断发生衍变,逐渐借鉴、采纳了其他地域民族民歌的风格。近些年来,人们印象、记忆中的“马背上的民族”也逐渐走向城市化,蒙古族民歌的风格也随之发展,但它的体裁分类与特征还保持其特有的风格个性与艺术元素,整理、了解、研究、传承、发展势在必行。
蒙古族;民歌;体裁;特征
一、蒙古族民歌的历史背景
谈到蒙古族民歌,必先了解其发展由来。现在的蒙古族人口已超过1000万,主要分布于中国、蒙古国、俄罗斯等国,中国居首。早在公元1、2世纪原属东胡族系,是室韦人的一个部落,史书记载,其部落在公元4世纪中叶战败,逃至额尔古纳河流一带,据《尼布楚条约》规定,现为中俄界河一带。4世纪至8世纪以来,部落的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从事狩猎劳动,逐渐强大起来,形成了上百个分支,其实在这400年里,蒙各族民歌就已由此复苏,人们在此狩猎活动时,也产生了一些狩猎歌曲。公元8世纪以后,部落人口不断地增加,为得到更好地发展,其中70支分支向西迁徙,居于斡难河源头肯特山,现为蒙古国肯特省。随后逐步扩大栖息地,最终成为了蒙古高原的主人。为了适应自然生存,部落从狩猎劳动生产方式逐渐转向游牧活动,原先的蒙古部落也逐渐发展成为强大的蒙古族,我们所谈到的蒙古族民歌真正意义上的奠定是从这里开始的。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蒙古族领土不断扩张一度横跨欧亚大陆,加之1279年蒙古族统一中国等历史活动下,生产方式从单一局面向着多元化的进程发生转变。在与各个地区文化交流方面的促进下,对原本就能歌善舞、有其特殊风格的民族在歌曲方面也进行着大范围地域风格色彩的参透。经过千年的洗礼衍变形成了今天的蒙古族民歌。总体上来讲,蒙古族民歌渗透着欧、亚不同国家的风格色彩,它在体裁分类的形式、方式和特征方面的调式、调性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存在着异同。
二、蒙古族民歌的“短调”与“长调”
蒙古族民歌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为题材分类,分为牧歌、思乡曲、赞歌、叙事曲、儿歌等;另一种就是题材分类,即“长调”和“短调”。1对蒙古族民歌进行体裁分类是现代社会中更加常用的分类方法,也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
从定义、色彩、结构、特点上来讲,所谓长调,简单的可理解为“长歌”,蒙古语中称为“乌日图道”,意译可认为是“永恒”的意思。长调是一种反映蒙古族人民游牧生活的一种牧歌形式,流行于牧区,其乐曲篇幅较长,气息犹如蒙古大草原一样宽广、悠长、辽阔。节奏自由,情谊深长,旋律、唱腔色彩方面显现出豪放、粗犷的蒙古草原气概。“字少”、“腔长”是歌的一大特点,在歌词中绝大数都有大自然壮丽风格的描写,例如蓝天、山川、草原、羊群、骏马等,借景生情,反映生活,讴歌亲情、驰骋友情、表达爱情。近些年来在社交、节日等季,长调歌曲更是常能听到。在长调歌曲当中,往往能感受到蒙古族人民在叙述感情的洒脱,诉说历史的辉煌伟业,表达对宗教的信仰,感悟着人生的岁月,以及对艺术的无比追求等,让人久听不厌。代表作品有《辽阔的草原》《小黄马》等。
相对长调而言,短调可理解为“短歌”,歌曲曲调短小,具有明确的节奏节拍,凡不是长调结构的民歌都可归纳为短调民歌。短调在蒙语当中为“宝古尼道”,一般就两行,大多数歌曲与情有关。它是流行于蒙古族半农半牧区,夹杂有汉、蒙两族民歌共有的特色,歌曲修饰音不多,旋律起伏也不大,腔调也不像长调那样具有十分鲜明特色,相对来讲,较为简单好学,所以特别具有群众性。这里所指的群众不仅仅是蒙古族人民,在汉族中也有大量的传唱、借鉴。事实上,短调的发展历史长于长调的发展历史,且变化更具开放性,不像长调那样保守。原因在于,短调的初步形成是在蒙古族居于额尔古纳河一代狩猎的生产方式开始的,加之曲调短小、节奏规整,经过迁徙的放牧生产方式、蒙古族强大后半农半牧生产方式、尤其是清朝时期“移民实边”政策的实行等,再到现在的开放型社会,短调民歌不仅参杂多个地域、多种生产方式下的血液,而且结构方面也易溶于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民歌当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早已发生了“质”的改变。总的来讲,短调发展较快,具有广泛的地域性。短调民歌表现题材几乎涵盖了蒙古族的各个领域,脍炙人口,老少都在传唱。代表作品有《嘎达梅林》《脑门达来》等。
唐朝有人认为“长调即七言诗,短调乃五言诗”。从地位上来讲,长调具有典型的蒙古族音乐风格,可以作为代表,更具特色。短调则更具有群众性和广泛性,得到包括汉族人的传唱。
三、蒙古族民歌的音乐特征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体系可划分为:中国音乐体系、欧洲音乐体系和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根据乐音本身的构造,音律、音阶、调式的组织形式,节拍节奏的特征和音乐织体的特征这四个方面来看蒙古族民歌属于中国音乐体系。2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分组及分类有八种,按照音乐学研究需依托语言学的原则和逻辑,以地理区域名称分组,依据音乐非地理因素划分来讲,蒙古族民歌属于北方草原组。3其民歌当中,有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七声音阶相对较少。调式方面大部分为羽或徵为主音的调式,也常会有商或宫做主音调式的情况。
例如前面提到的《辽阔的草原》《小黄马》《脑门达来》《嘎达林梅》都属于羽调式,再如短调民歌《森吉德玛》为宫调式且七音作为经过音偶尔有出现。在旋律上,蒙古族民歌以抛物线型为主,常有大跳。这也是和蒙古族人民剽悍、豪爽、洒脱的性格分不开的。
四、蒙古族民歌的未来
纵观历史,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民歌伴随了蒙古族人民的一生,蒙古族民歌把蒙古族人民的智慧与心灵表现的淋漓尽致,仿佛把内心深处对自然、生活、爱情、未来与向往的感受等毫无保留的抒发出去。就像蒙古族歌手腾格尔所说的:“我是用心灵唱歌的,是把对故乡的眷恋与热爱之情注入到音乐创作和歌声中的。”
在当今社会中,城市化的浪潮已席卷了世界上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不仅中国,包括蒙古国在内的“骑在马背上的民族”也踏入了这一行列,向往着现代城市的生活,单方面从现有的以经济发展获益的方式这一局势来说,对蒙古族民歌有利且存弊。利表现在具体、外在上。教育得到了大幅度的保障,人才得到更大机会的培养;弊则表现为抽象、内在中。心境加以盲目涂染,原有的自然感被利器所刻画;总体来说,蒙古族民歌正一步步的在挖掘、整理、传承,面向好的一方面发展着。
作为一个外族人,笔者认为在传承与创作方面,还是要以蒙古族人民为主。因为这里存在着一个很重要、且不得不承认的特性——基因与天赋。固有的民族基因对于自我民族的文化的传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现代的流行歌曲当中也有对蒙古族民歌的借鉴,例如凤凰传奇的歌曲当中就有蒙古族民歌的元素,再如第一届“中国好声音”学员云杰一首震撼而又感动、唱响全中国的歌曲《鸿雁》属于短调民歌的流行化唱法。不管怎么说,蒙古族民歌的未来将会以更加新颖、鲜明、规整、靓丽的色彩与特点呈现于人们的听觉、视觉感受当中。
注释:
1.参见于周青青.《中国民歌》,中国电子音像出版社,2000:120.
2.参见于杜亚雄.《中国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概述》,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15.
3.参见于杜亚雄.《中国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概述》,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33.
常晟昊,男,1988.7-,北方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