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德华·阿尔比后期剧作述评

2015-01-28乔晓燕内蒙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包头014010

名作欣赏 2015年3期
关键词:维娅西尔杰瑞

⊙乔晓燕[内蒙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包头 014010]

戏剧天地

爱德华·阿尔比后期剧作述评

⊙乔晓燕[内蒙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包头 014010]

爱德华·阿尔比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剧作家,其早期作品表现美国社会对物质的追求以及人类精神的空虚,带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后期作品对于人性以及社会的探索更加深入,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和生态意义,主题趋于多样化,丰富了西方的戏剧传统,包含了对于西方现代文明更深入的思考。

阿尔比 《三个高个子女人》《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在家在动物园》

爱德华·阿尔比(Edward Albee,1928—)是美国剧坛的常青树,是继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斯之后美国最杰出的剧作家,当代美国至今健在的最伟大的剧作家。他三次获普利策奖,三次获东尼最佳戏剧奖,两次获纽约剧评奖,以及其他各类艺术奖,并接受了包括国家艺术金质奖章、肯尼迪中心终身成就奖等许多荣誉称号。根据斯蒂芬·伯顿斯(Stephen Bottoms)的说法,阿尔比的戏剧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从早年的小试牛刀到1966年为第一阶段,也是最富盛誉的阶段。凭借《动物园的故事》一举成名,到《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达到巅峰,从《微妙的平衡》开始,评论界对阿尔比戏剧作品的评价贬多褒少。1966年,阿尔比改编自詹姆斯·珀迪(James Purdy)的《马尔科姆》(Malcolm)在上演一周之内退出百老汇,一时间恶评如潮,标志着阿尔比作为剧作家与观众和剧评者的“蜜月期”结束,他开始第二阶段长达二十多年的“隐士”生活。①在这一阶段,阿尔比的剧作从百老汇到外百老汇,再到小剧场演出,备受冷落,即使获普利策奖的《海景》也只演了65场。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人们习惯于将阿尔比的每一部剧作与其最受欢迎的《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进行比较。然而,阿尔比却认为小剧场的演出让自己的创作更加自由,能够更好地实践自己的创作理念。在其作品既不叫好又不叫座的情况下,阿尔比依旧笔耕不辍,一边在大学里教授戏剧,一边继续创作。20世纪80年代,阿尔比从零开始,重新为自己在美国戏剧界赢得一席之地。开始了其戏剧创作的第三阶段。让阿尔比重新回到评论家和观众视线的是《三个高个子女人》(1991)。该剧在能够容纳400名观众的外百老汇剧院连续上演582场,在阿尔比的三十多部剧作中,仅次于《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这部作品使阿尔比第三次获得普利策奖,再次赢得剧评界的关注。直到现在,阿尔比依旧时有佳作出现。纵观国内的阿尔比戏剧研究评论,主要集中于阿尔比的早期作品,对其后期作品尚鲜有评论。因此,本文选出阿尔比后期较有影响力的剧作《三个高个子女人》《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以及《在家在动物园》进行述评,探讨阿尔比后期的戏剧创作思想及其在美国戏剧史上的地位。

《三个高个子女人》

该剧分为两场。第一场为现实主义风格。主角为三位女性:一位老年女性、中年女看护人以及一位青年女性,剧中分别以A、B、C来命名。A卧病在床,身体机能严重衰退,大小便失禁,右臂绑着绷带,脾气暴躁,对自己的身体状况颇感愤怒,依旧想过有尊严的生活。B负责照看A。C来自律师事务所,受命来处理A的财务问题。第一场以A的中风结束。第二场为表现主义风格。卧病在床的换成了一个假人。A、B、C则分别代表老年女性一生中的三个阶段:26岁、52岁和92岁。如同一个人临死时,自己的一生会一闪而过,这一场像是挽歌,来探索老年女性临终前的心理问题。

阿尔比在创作初期,曾被视作美国荒诞剧派的代表作家,其冷峻的语言风格曾受到不少评论家的批评。《三个高个子女人》打破了这一标签化的看法。A的原型是阿尔比的母亲。阿尔比在一次访谈中提到,剧中出现的没有台词的老年人,正是自己的处于弥留之际的母亲。A曾一次次在清醒或是迷糊的精神状态下询问儿子来了没有。可见其母子关系的不和谐。在剧中,年轻人把前额放到她的胳膊上。②这是母子关系最终得到和解的信号。A虽然脾气暴躁、执拗,但其聪明和自尊却令人同情。弥留之际对于自己一生典型的三个阶段的回顾呼吁观众的理解与宽容,容易激起观众的共情。

该剧在外百老汇上演之后,让沉寂数载的阿尔比被重新评价,并第三次获得普利策奖。阿尔比的语言依旧不失锋芒,与其在《动物园的故事》和《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一样准确、直接。该剧的主题是阿尔比戏剧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母题之一:死亡。剧中充满了象征性隐喻,也与之前的作品一脉相承。在《三个高个子女人》之后,阿尔比在1966年创作的旧作《微妙的平衡》重新在百老汇和伦敦西区上演③,标志着阿尔比结束其二十多年的“隐士”生涯,在戏剧界全面复出。

《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

《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描述的是格雷一家两天的生活。马丁,五十岁,是一位著名建筑师,刚刚获得普利兹克奖,即建筑业的诺贝尔奖,并被选中担任美国中西部世界城的设计师。他与妻子斯蒂薇的关系似乎不错,两人对于儿子比利是同性恋这一事实也尚能接受。马丁最好的朋友罗斯是著名的电视记者,来到格雷家对马丁最近的成就进行采访。在采访中,罗斯发现马丁言不由衷、心神不定,于是追问有什么事情发生。马丁告诉罗斯,他爱上了一头叫西尔维娅的山羊,并与之发生了性关系。罗斯大惊之下,将这个秘密写信告诉斯蒂薇。之后的一场戏是斯蒂薇知情之后与马丁的对峙。斯蒂薇一怒之下冲出家门,留下马丁与儿子。该剧以斯蒂薇拖着被割喉的山羊回家结束。

该剧进行了23场预演,正式演出309场,并斩获2002—2003年东尼最佳戏剧奖。在《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中,有阿尔比戏剧常见的元素,如《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1962)、《微妙的平衡》(1966)以及《婚姻戏剧》(1987)中关于问题婚姻的刻画。④与阿尔比的早期作品相比,自然主义的生活描述、共同的主题和戏剧手段、一贯的修辞手法、锋利的幽默、调皮的文字游戏仍清晰可辨。《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是一部充满暗喻的作品,其副标题“一个悲剧定义的注解”以及剧中斯蒂薇的独白与古希腊戏剧以及莎士比亚戏剧形成互文,使得阿尔比对于外强中干的家庭关注,更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生态意义。人兽交合曾在阿尔比1975年的作品《海景》中有所呈现,但在《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中,则更加深入大胆、惊世骇俗。即便是在观众思想更为开放的21世纪,这依然是个禁忌题材。观众及评论界的反应由震惊、恶心到嘲讽、鄙视,由惊愕到捧腹大笑,不一而足。对于剧中的演员,这也不失为一个挑战。曾有演员在演出过程中找到阿尔比,问道:“观众在笑,怎么办?”阿尔比回答:“继续演。”⑤在阿尔比看来,可能剧场中有些观众无法接受,会将手里的东西向演员投掷。然而,激起观众的反应,不正是一个剧作家要做的事情吗?美国剧坛对阿尔比作品的评论,向来颇有争议。而引起争议的,或许就是大家感兴趣,愿意去思考的作品。这就是为什么《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上演之后,有些给出差评的评论家,反而要去剧院再看第二遍。

《在家在动物园》

早在1958年,阿尔比就以其处女作独幕剧《动物园的故事》一举成名。在随后的半个多世纪,该剧成为世界公认的戏剧文学的经典之作。2008年,阿尔比将他五十年前的独幕剧改为两幕剧《在家在动物园》(At Home At the Zoo,2009)并上演于纽约外百老汇的第二剧场。在伯顿斯对他的采访中,阿尔比说“剧中杰瑞一直在诉说,彼得无暇开口,我希望对彼得有更深的了解”。而彼得在阿尔比心中的形象早已明晰,只是没有写出来而已。⑥

《在家在动物园》的第一幕可以看作《动物园的故事》的前传。在纽约与中央公园相隔两三条大道的中产阶级客厅中,出现了出版商彼得和他的妻子安娜。貌似宁静幸福的婚姻似乎存在着难言之隐。安娜关注他们的夫妻情感,面对两人心灵的隔阂、沟通的断裂和生活的乏味,她觉得无奈与迷茫。⑦在试着与彼得沟通的过程中,两人聊到死亡、情爱、动物般充满激情的疯狂。彼得回忆起自己大学时代与一位女孩狂暴性爱的细节,疯狂带来的结果是鲜血淋漓和痛苦羞愧。这一幕以安娜去厨房和彼得去中央公园结束。

《在家在动物园》的第二幕是原来的《动物园的故事》。彼得在长凳上阅读,这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衣衫不整的杰瑞出现了,坚持要与彼得交谈。剧中有大量杰瑞的独白,絮絮叨叨地诉说着自己生活中的一切琐事。最后竟与彼得争夺公园的长椅。在不断加剧的冲突中,彼得手握杰瑞的匕首自卫,而杰瑞则猛扑到锐利的刀锋上自杀。

在现代工业文明恶性膨胀的社会中,人在逐渐丧失人性与人格。在人被物质异化的同时,人际关系也在被异化。人们像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枯燥的工作与生活。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人类终究被物质异化。彼得和安娜之间的隔阂,彼得和杰瑞中间无形的屏障,恰如杰瑞提到的动物园——所有的动物都被隔开。这种隔绝感是当今社会人类的生存形态,也是物质异化人类的现象之一。⑧《动物园的故事》中,杰瑞以惨烈的自杀行为试图与彼得进行绝望的沟通。《在家》则使得彼得的性格更加完整,让他的中产阶级追求安全的个性有了逻辑根源。这部两幕剧的完整与深刻已经超越了独幕剧《动物园的故事》。

爱德华·阿尔比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剧作家,其早期作品《美国梦》《沙箱》等表现美国社会对物质的追求以及人类精神的空虚,带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其后期作品对于人性以及社会的探索更加深入,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和生态意义,主题趋于多样化,丰富了西方的戏剧传统,包含了更深入的对于西方现代文明的思考。《三个高个子女人》中对生与死的叩问;《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对人们道德观的挑战以及对人类日趋异化的反思;《在家在动物园》对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进行消解的绝望尝试,无一不是经历岁月沉淀之后的哲理性思忖。正如戏剧翻译家胡开奇所言,八十多岁的阿尔比步入年迈,但其创作力依然旺盛。50年前青春激越;50年后沉思睿智。无论是痛苦,还是悲哀,无论是多愁善感,还是玩世不恭,这位天才的剧作家始终深深地关注着人类命运的跌宕和现代文明的衰亡。⑨

①③④⑤⑥⑧⑨ Stephen Bottoms.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dward Albe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② Edward Albee.The Collected Plays of Edward Albee. New York:The Overlook Press,2004.

⑦ [美]爱德华·阿尔比:《山羊:阿尔比戏剧集》,胡开奇译,新星出版社2013年版。

作 者:乔晓燕,内蒙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翻译学。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

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NJSY13133)、内蒙古科技大学创新基金项目(2012NCW013)以及包头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4-SK04)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维娅西尔杰瑞
杰瑞回来了
贪吃的杰瑞
哄睡师,为你编织一段睡眠的童话
哄睡师,为你编织一段睡眠的童话
做你想做的人
白苍鹭
贺瑞和西尔
《甜心先生》(节选)
白苍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