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入完颜斜烈幕府论
2015-01-28王海妮山西大学文学院太原030006
⊙王海妮[山西大学文学院,太原030006]
元好问入完颜斜烈幕府论
⊙王海妮[山西大学文学院,太原030006]
元好问在多首诗词中说到自己在完颜斜烈幕府一事,但没有说明具体时间和原因。通过对史料和元好问诗词的分析,考证出元好问是在正大三年四月入完颜斜烈幕府,同年秋季离开。而元好问入幕府的主要原因是被签入军,因他与斜烈之弟要好,得以入斜烈幕府。这一时期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元好问创作的诗词中有一种豪迈之情。
元好问幕府时间原因
金哀宗即位的正大元年,举行了一次科举。元好问应宏词科,被授予国史院编修官。但是他对当时国史院冬烘的生活感到很无聊,即于第二年辞馆归嵩山。并且从他创作的诗词中可以看出,诗人此时对仕途已经感到很疲倦了,更愿意在山林中放纵自己。但正大三年,元好问又进入完颜斜烈幕府,这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一、元好问在完颜斜烈幕府时间考
元好问曾在诗中多处提到入完颜斜烈幕府一事,如《丹霞下院同仲泽鼎玉赋》一诗,其下注云:“时从商帅军至南阳。”①可知,这是诗人曾随完颜斜烈到南阳狩猎,与王渥等人到丹霞寺游玩而作。还有《即事》一诗,自注:“商帅国器见免从军。”诗云:“逋客而今不属官,住山盟在未应寒。书生本自无燕颔,造物何尝戏鼠肝。会撮指天容我懒,夷盛酒尽君欢。到家慈母应相问,为说将军礼数宽。”②可知,元好问曾经入完颜斜烈幕府,并受到礼遇。以上材料说明,元好问确实是进入完颜斜烈幕府,但在史籍和作品中都没有明说入幕府的时间,这需要从其他史料中考证。
《元好问全集》卷四十有《题樗轩九歌遗音大字后》,末云:“正大三年季春二十三日为松庵书。”③冯璧自号松庵,可知,正大三年春三月,元好问在嵩山会见冯璧。还有,《元好问全集》卷三十八《良佐镜铭》云:“丙戌夏四月,予过汜南,良佐请铭其镜,因取往所见八言之义,衍之以为铭。良佐忠于爱君,笃于事长,严于治军旅,又谦谦折节下士,从诸公授《论语》《春秋》,读新安朱氏小学,以为治心之要。故就其可知者而勉之。”④丙戌即正大三年,良佐,即完颜彝,他是完颜斜烈的弟弟。完颜彝与元好问友善,其卒后元好问曾为他作碑铭。文中提到的“汜南”即方城。方城,在金时本叫裕州,后改为方城。通过以上可知,元好问为完颜彝作镜铭是在正大三年四月。那么,元好问入完颜斜烈幕府的时间也应该是正大三年四月。
元好问在正大三年四月入完颜斜烈幕府,又是什么时间离开的呢?
这可以通过分析元好问在这一时期所创作的诗词来确定。元好问作于这一时期的诗《丹霞下院同仲泽鼎玉赋》,其下注云:“时从商帅军至南阳”,可知,这是随完颜斜烈到南阳狩猎,与王渥等人到丹霞寺游玩而作。王渥此时与元好问同在斜烈幕府,他也作了一首诗,即《游丹霞下院同裕之、鼎玉分得留字》。从诗题中可知,元好问、王渥这两首诗作于同一时间。元好问在诗中有“霜钟今得见丰山”⑤,而王渥的诗中则有“霜落丰山白水收”“一笛西风唤客愁”⑥之语,可知他们到丹霞寺已经是深秋了。元好问应该是从丹霞寺回来后就离开了完颜斜烈幕府的。《中州集》卷六记载了王渥为他送行的诗《送裕之还嵩山》中有“对床夜雨他年梦,满马西风此日心”⑦一联,可知王渥为他送行时也是秋季。所以从以上诗中可知,元好问是在正大三年四月入完颜斜烈幕府,同年秋季就离开,回到嵩山。
二、元好问入完颜斜烈幕府原因考
从上文可知,元好问在正大三年入完颜斜烈幕府,同年秋季就离开,回到嵩山。关于元好问入斜烈幕府的原因,史料中没有记载,元好问自己也没有明说,只在诗中有“商帅国器见免从军”等语。因此,元好问入斜烈幕府的原因,需要分析史料才能得知。
首先,元好问并不是一个十分热衷于仕途的人,他入完颜斜烈幕府绝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这从他正大元年入国史院,第二年就离开即可证明。正大元年,元好问应宏词科,被授予国史院编修官,开始了他在京师的仕途生涯。但元好问对国史院冬烘的生活感到很无聊,于是在正大二年夏就辞馆归嵩山。他在离开史馆时作《出京》一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仕途的厌恶。其序云:“史院得告归嵩山侍下”,诗中就说:“从宦非所堪,长告欣得请。”⑧可见,诗人并不是执着于仕途的,在史馆的经历已经使他疲惫不堪了。同时还有一首词,也是诗人离开京师时写的——《浣溪沙·史院得告归嵩山》:“万顷风烟入酒壶,西山归去一狂夫。皇家结网未曾疏。情性本宜闲处著,文章自付用时无。醉来聊为鼓咙胡。”⑨诗人认为自己的性情本就不适合仕途,还是更喜欢自由的山水田园生活。从这些诗词中可以肯定,元好问在正大三年入完颜斜烈幕府绝不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入幕府并非自愿。
那么,元好问入完颜斜烈幕府的原因就是外在因素了。元好问入完颜斜烈幕府的主要原因是被签军。金末曾多次签文人入军,《归潜志》卷七云:“金朝兵制最弊,每有征伐或边衅,动下令签军,州县骚动。其民家有数丁男好身手,成时尽拣取无遗,号泣怨嗟,阖家以为苦。驱此辈战,欲其克胜,艰哉。贞佑初,下令签军,会一时任子为监官者以春赴吏部调数,宰执使尽拣取,号‘监官军’,其人愤愠号叫,交于台省,又冲宰相卤簿,告丞相仆散七斤,大怒,趣左右取弓矢射去。已而,上知其不可用,免之。元光末,备潼关、黄河,又下令签军,诸使者历郡邑,自见居官者外,无文武,大小执事官皆拣之。至许州,前户部郎中、侍御史刘元规,年几六十,亦中选为千户。至陈州,予先子以前监察御史,亦为千户。”⑩通过刘祁的记载可知,金末签文人入军是很普遍的,特别是一些没有职位的文人,被签军的可能性很大。《归潜志》卷八云:“高丞相岩夫在相位,因元光二年元日庆七十,会乡里交旧,且求作诗文,时先子以新罢御史,避嫌不赴。”⑪刘从益在元光二年正月被罢免御史一职,即被签入军。刘元规也应该是这样的。刘元规和刘从益都曾是做官的人,在解职后都被签入军。那么,元好问在正大二年离开史馆后,也是没有任何官职的,此时也应该是被签入军。对此,刘祁在《归潜志》中气愤地说道:“嗟乎,以任子为兵已失体,况以朝士大夫充斯役乎?”⑫由金末签文人入军可知,金代文人的地位是很低的。
这主要原因是金代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尽管统治阶层重视文治,但文士们并没有进入决策层,统治阶层仍然是由女真贵族担任,文人只是统治者的工具而已。特别是南渡之后,吏权大盛,文士的地位就更低了。“南渡后,宣宗奖用胥吏,抑士大夫,凡有敢为、敢言者,多被斥逐。”⑬这直接导致了金末文人地位的低下。比如像赵秉文这样的大文士,都曾经受到术虎高琪的杖责,这在其他朝代是很少见的。《归潜志》卷八云:“赵闲闲以文学名一世,于吏事非所长。兴定初,术虎高琪为相,恶士大夫,有罪辄以军储论加棰杖,在位者往往被其苦。俄命赵公摄南京转运司,未几,果坐误粮草事,当杖。既奏,宣宗曰:‘学士岂当棰耶?’高琪曰:‘不然无以戒后。’遂杖四十,公大愤焉。”⑭由此可以看出,金末文士地位之低下,处境之艰辛。
正大三年,元好问没有任何职务,即被签军。与其他被签军的人相比,他没有在军队里受苦,而是进入完颜斜烈幕府,得到礼遇。元好问入完颜斜烈幕府,除了他自身的才名之外,还与他和完颜彝很要好有关。
完颜彝即斜烈之弟,与元好问友善,其卒后元好问还为他作碑铭。《金史》卷一百二十三有传,传中云:“完颜陈和尚,名彝,字良佐,世以小字行。”“正大二年,斜烈落帅职,例为总领,屯方城。陈和尚随以往,凡兄军中事皆预知之斜烈。”⑮正大二年完颜斜烈屯军方城,其弟完颜彝相从。以完颜彝与元好问的关系,可知到军中后,其兄对元好问礼遇有加,是必然的。
此外,还与完颜斜烈爱惜文士有关。上文中的商帅国器,即完颜斜烈。《金史》卷一百二十三载:“斜烈名鼎,字国器,毕里海世袭猛安。年二十,以善战知名。自寿泗元帅,转安平都尉,镇商州,威望甚重。敬贤下士,有古贤将之风。初至商州,一日搜伏于大竹林中,得欧阳修子孙,伺而知之,并其族属乡里三千余人,皆纵遣之。”⑯关于完颜斜烈喜欢与文人交往,《归潜志》卷六云:“南渡后,诸女直世袭猛安、谋克往往好文学,与士大夫游。如完颜斜烈兄弟、移剌廷玉温甫总领、夹谷德固、术虎士、乌林答肃孺辈,作诗多有可称。”⑰完颜斜烈礼贤下士,得到元好问这样的文士,便召入幕府,甚是礼遇,并免去其从军的身份。应该说,元好问是很幸运的。
三、元好问在幕府期间创作的诗词的特征
元好问被签入军又被完颜斜烈所礼遇,因此他这一时期所作诗词就与其他时期有所不同,元好问在入斜烈幕府后,写作的诗词较多。就内容而言,这些诗词大都是一些游玩、饮宴之作,这是由其时的幕府生活所决定的。在风格上,大多抒写豪迈之情。其中《水龙吟》一词写得较为突出,这首词是正大三年秋季随完颜斜烈到南阳狩猎时而作的,诗人以门客的身份,描写了一次声势浩大的狩猎活动,歌颂了斜烈的英武。全词气势豪大,情感激越,是金代词中少有的作品。其词为:“少年射虎名豪,等闲赤羽千夫膳。金铃锦领,平原千骑,星流电转。路断飞潜,雾随腾沸,长围高掩。看川空谷静,旌旗动色,得意似、平生战。城月迢迢鼓角,夜如何?军中高宴。江淮草木,中原狐兔,先声自远。盖世韩彭,可能只辨,寻常鹰犬。问元戎早晚、鸣鞭径去,解天山箭。”⑱
这首词写得很有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味道,都是写打猎的情景,赞扬将帅的威武。并且,元好问的这首词中很多话语都是仿用苏轼的。首句“少年射虎名豪”,让人联想到苏轼的“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还有“金铃锦领,平原千骑,星流电转”,和苏轼的“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⑲有异曲同工之妙,把打猎的那种紧张刺激表现了出来。元好问虽然在词中化用了苏词的语言,但整首词显得比较自然,衔接完整,感情流动激越。词的上半阕写出猎时壮阔的场面,下半阕则主要写狩猎归来在军中饮宴,以及由此引发了词人对将军的赞美。面对威武的完颜斜烈,草木狐兔都自动避其锋芒。而像韩信、彭越那样有伟大功勋的大将,可能只认识一般的鹰犬,表达了诗人希望完颜斜烈能够收复失地,保一方平安。词中的“天山箭”,是用了唐代薛仁贵的典故。《新唐书·薛仁贵传》卷一百一十一载:“诏副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总管……时九姓众十余万,令骁骑数十来挑战,仁贵发三矢,辄杀三人,于是虏气慑,皆降。……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⑳因此,“天山箭”是指武艺高强,对敌人有威慑力的人。元好问这儿用来代指完颜斜烈,既写了完颜斜烈自身的高强武艺,又写出了希望他像薛仁贵那样,能够抵御外侮,安定边疆。这背后无疑有着对完颜斜烈的知遇之情。
①②③④⑤⑧⑨⑱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76页,第186页,第835页,第790页,第176页,第19页,第1010页,第1064页。
⑥⑦(金)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30页,第329页。
⑩⑪⑫⑬⑭⑰(金)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7—78页,第84页,第78页,第73页,第89页,第63页。
⑮⑯(元)脱脱:《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680—2681页,第2683页。
⑲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文学研究所编:《唐宋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29页。
⑳(宋)欧阳修、宋祈:《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141页。
[1]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2](金)元好问.中州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金)刘祁.归潜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元)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作者:王海妮,山西大学文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下的文学研究。
编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批准号:11YJA75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