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歌剧《白毛女》的独特魅力

2015-01-28杨郁平李宗堂燕山大学066000

大众文艺 2015年22期
关键词:喜儿白毛女爹爹

杨郁平 李宗堂 (燕山大学 066000)

试论歌剧《白毛女》的独特魅力

杨郁平 李宗堂 (燕山大学 066000)

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是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全体师生之力合作完成,由当地的民间故事演变而来,随着歌剧《白毛女》的诞生,中国歌剧迎来了新的曙光。《白毛女》几经周折、反复修改,使之剧中的形象更具有人格魅力。在创作上,歌剧《白毛女》是在继承民族化,力求在“以中为体,西学为用”为核心,在文学上添入更多的对民族艺术的理解,使得整部歌剧集诗、歌、舞三者相交融,拥有着相当的艺术魅力。

《白毛女》;歌剧;魅力

歌剧《白毛女》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那时的延安形势一片大好,延安的秧歌运动调动了一批热爱艺术工作的年轻人,正是又有了像贺敬之、丁毅、马可、张鲁、翟伟等人的不懈努力,成功的改编了民间传说《白毛仙姑》的故事,一部伟大的巨作就由此处诞生。人民要当家作主,不再受旧社会的苦!延安工作者们充分利用当地的题材因素与戏曲音乐结合到一起,使之更具有先民的民族风格特点。还成功借鉴西方歌剧的演出形式,使之声、唱、形、体、表达到高度的统一,开创了中国民族歌剧的崭新道路。

一、时代的魅力

歌剧《白毛女》的诞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开端。把不仅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艺术水平,它更是代表着中国“新音乐”的高度。几经风雨,历经沧桑。中国歌剧从20世纪20年代诞生以来,几经揣摩,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的精心研究,形成了一种具有西洋艺术形式以及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流派。四代的喜儿,四代人心中的白毛女。王昆、郭兰英、彭丽媛、谭晶,不同的时代也赋予着表演者们对喜儿的不同的理解与阐释,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文化也是他们共同努力的方向。正是这样一些合理因素的存在才促使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这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白毛女》它不仅仅是我国民族歌剧的奠基石,更是中国歌剧历史上的一次飞跃。歌剧《白毛女》并不是作为个例的出现在人们的视线范围中,而是时代造就音乐的产物,更是中国秧歌剧在黄地上繁荣盛开的产物。《白毛女》这部歌剧影响范围之广之深,为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演绎的魅力

(一)表与演

剧中,每个演员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应该更加生动、形象,喜儿体现的应该是女儿的纯真可爱;爹爹的淳朴善良;黄世仁的奸佞邪恶…表演者不仅要有自己对角色的理解更需要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例如歌剧开始的一幕,年三十爹爹出门躲债,喜儿无奈只能独自一人在家,喜忧参半,喜的是可以陪爹爹一同过个年,忧的是怕爹爹被讨债人捉到。凛冽的寒风吹开了门,喜儿误认为是爹爹,急忙探身出门寻爹爹的身影,才知道只是风大吹到了门,心里很不是滋味,遗憾进屋里去,等爹爹真正的回来时,喜儿的那种喜是不言而喻的,这些表情上细微的变化需要我们去注意,“爹!你回来啦?”从独白的整体表演上可以让观众们感受到她的那种喜出望外。当爹爹拿出红头绳给喜儿扎上,这时候的眼中只有他所疼爱的女儿,画面定格在那美好的一幕。

(二)演与唱

歌剧《白毛女》共分为五幕。其中《恨似高山仇似海》在第四幕中演出,第四场第一幕由于喜儿被逼无奈之下选择逃进山中,山间阴冷无水无粮,只好靠去山神庙里偷吃贡献以此充饥。一天下雨恶霸黄世仁进山神庙里避雨,碰到了偷吃祭品的喜儿,黄世仁看到头发已白的喜儿吓得喊道“鬼啊”,仓皇而逃。喜儿怒火冲天,就是在这种面对仇人的情境下,唱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第一句:“恨是高山仇是海”,这不仅仅是喜儿对世事的宣泄,更是对自己命运的悲痛,无奈。多种情感在这一幕释放爆发。

《白毛女》作为时代的产物,具有浓郁的革命感情。每个阶段下喜儿的不同转变,促使了剧幕的变化发展,由最初的朴实无华的农村姑娘变成了一身白头的“白毛女”,在党和政府的解救下,翻身做主人,回纯真,回归本我,带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也揭示着封建社会必将成为过去,新的世界即将到来,整部歌剧也体现这鲜明的革命性浪漫主义情怀。

三、歌剧民族化的魅力

(一)故事来源民间,题材扎根生活

歌剧《白毛女》是由流传于晋察冀边区民间故事白毛仙姑的故事加以改编创作,在新秧歌剧的基础上发展创造,语言通俗易懂,既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又具有浪漫主义情怀;内容切合实际,既具有时代特征又具有革命浪漫抒情性。这也是构成了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具有口头性,流传的实物比武是可以符合大众审美,人民群众所熟知的,流传性强,范围较广泛;其次,是要靠集体的力量传递出作品想表达的主题思想,几经揣摩所创作出的艺术作品;再次,在其传播过程中,会出现变异性。万物都是从无到有,从有到发展变化的,民间文学也不例外。最后,民间文学可以表达出底层人民内心的独白,语言朴实无华,可以引起普通群众的共鸣,从而更好地把握创作方向。

当然,民间文学也具有局限性。由于歌剧《白毛女》改编自民间传说,在其传承发展过程中内容情节和中心思想可能会有所不同;在其表演创作过程中,表演者对人物的理解与表达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民间文学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

(二)创作风格独特

1.戏剧与歌剧的碰撞。《白毛女》是歌剧探索之路走向成熟的重要的转折点。既有中国民间歌又兼具地方戏曲,既有西洋歌剧框架又有故事整体发展脉络。例如《白毛女》中最经典的一段唱腔《北风吹》。就是根据河北民歌《小白菜》而来,二者传递的都是一种凄凉清苦之情,更体现出喜儿这个角色的悲惨人生。

2.政治立场鲜明。歌剧《白毛女》要传达的核心内容是:封建社会一定会被文明开放,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所代替。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传递主题思想,也把“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转化为易于被接受的一种形式,力求达到人民群众接受能度,在党的正确的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人民翻身做了主人。由于首演的成功,歌剧《白毛女》遍及祖国大地,批斗地主的运动也如火如茶地进行着;另一方面,也把政治语言生活化,并变成喜闻乐见文学样式中,可以广泛迅速传播开来。

四、结语

《白毛女》之所以成为经典首先是由“民族新歌剧”的美学特征和叙事的多义结构所决定的。是什么使它比其它革命作品赢得了更多的读者和观众,是什么使它具有相对长久的生命力?“一部作品的主要内容和形式特点也是决定生存可能性的一个因素。”《白毛女》是延安创新运动的结果,也是延安文化资源重组后的代表作,无论音乐旋律、乐队配器还是表演形式、戏剧结构,都在“民族化”与“现代化”之间寻找到了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因此,才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

[1]王芳.试论《白毛女》对中国歌剧发展的重要作用[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4).

[2]杨静.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唱段分析与形象塑造[D].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3(04).

[3]黄仁柯.解密《白毛女》的传奇故事[J].中州今古,2004(10).

[4]陈娜.《白毛女》的跨文体叙事研究[D].辽宁大学学报,2012(05).

[5]郭建民,赵世兰.论中国民族歌剧“戏歌综合”理论的美学特征[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01).

[6]陈娜.《白毛女》的跨文体叙事研究[D].辽宁大学学报,2012(05).

猜你喜欢

喜儿白毛女爹爹
《白毛女》
憨福
老爹爹和酒
“白毛女”姐姐
爱的反省
老爹日记
白毛女(第一幕节选)
《白毛女》背后的逸闻旧事
一纸财产协议化解“黄昏恋纠纷”
河北博物院上演“白毛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