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分析
2015-01-28赵丽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050000
赵丽苹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050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治理的大局,围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论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他强调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他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与之相契合,今年以来河北省文化系统正在开展“传承、保护、培育、涵养、弘扬文化生态”主题实践活动,其核心是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并用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因此,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并且充分发掘它们对当代人情感表达、心灵诉求、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可以在更为深广的层面上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达成一致,更好地促进当代人社会生活的和谐价值观念的重构。
一、社会价值
作为鲜活的、多样丰富的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社会认同、社会和谐的价值和作用。社会价值是非遗最为复杂的价值属性,总结起来可以表现为几种不同的功能,这几种功能相对独立,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社会教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规范着民族的群体生活方式、思想价值取向,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道天然的法律屏障,在一定文化空间内形成特殊的约束机制。科研人员在贵州省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时了解到,该省有一个地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迄今为止尚无刑事犯罪案件发生,这在全世界也是不多见的,这个地方就是布依族聚居的贵州省黔南州贵定县音寨。据当地有关人士分析,这一奇迹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音寨这一带一直未中断当地特有的“三月三”“六月六”歌会等民族民间节日文化活动有关,简单、纯粹的文化氛围使该地社会安定和谐、人们相处和睦。
(二)凝聚人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某些传统文化内容,反映和表现了民族共同心理结构、思维范式、生活风习等内容,能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共识和认同,也具有重要的社会和谐价值。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无论身在何处的中华儿女,都会产生浓重的归乡、思乡情绪,一盘饺子,一块月饼,都成为一种精神寄托,成为民族精神延续的力量。
(三)地域符号。经过历史的积累与沉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某些项目有时会在一个地区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甚至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化符号。如我省享誉国际的蔚县剪纸、易水砚等项目,已经与当地的地名融为一体,成为当地标志性的文化符号。
二、文化艺术价值
(一)高水准的传统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着丰富的表演艺术、口头文学、生活习俗、服饰礼仪、传统工艺,它们或是纯粹的艺术,或者包含着艺术和美的成分,无论是口头文化、体形文化、口头与体形的综合文化,还是造型文化,都是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展示着一个民族或群体的生活风貌、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情趣。它们历经岁月沧桑,流传至今,充分说明其审美水平和创造能力得到不同时代人们的认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欣赏价值,其中有许多天才的艺术创造,孕育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技巧,更能深深打动人的心灵,触动人的情感。
(二)普通民众的自娱自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长的原生地在民间,民间传说、方言习俗、音乐舞蹈、礼仪庆典……几乎每一个非遗项目都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纪录着活灵活现的民间审美。人们在劳作之余,追求精神的娱乐享受、身心的休闲调适,成为本民族本地域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精神食粮。
三、科学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跨学科、跨领域的文化特征和知识属性。它作为历史的产物,是对历史上不同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科学技术发展程度、人类创造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原生态保留和反映,是后人获取科技信息的源泉。许多民间习俗保留着原始文化的粗犷和纯真,对于研究人类历史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含有相当程度的科学因素和成分,如传统医药、传统酿酒技艺等,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为创新奠定了基础。因此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本身具有较多的科学内容,还给我们提供具有高度学术价值的资料,是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语言学、社会学、人种学、宗教学、文学、艺术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始源和开展研究的主要对象。
四、开发利用价值
部分非遗项目自发源以来便直接或间接依托市场而存在,产生经济价值的项目通常存在于传统美术、传统手工艺两类项目中,无论是大众消费的非遗项目,如年画、剪纸、刺绣、草编等,还是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如木雕、花丝镶嵌、内画等,无不通过市场而实现其价值。相对于现代工业化生产的产品,“非遗”相关产品仍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价值特点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绿色商机,可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技术的演进一般都是顺应自然历史的潮流,受工业化影响较小,其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成为其受到市场青睐的重要因素,也是其未来长远发展的重要条件。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赞皇原村土布纺织技艺的传承人崔雪芹正是看到了非遗的“绿色”商机,在继承土布制作的整套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开发研制了粗布服装、鞋帽、手提包、床上用品、车饰等的一系列纯手工棉制品。项目得到了原汁原味的保护,同时带动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低准入门槛,促进民间就业和创业。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大环境压力下,文化产业逆势而上的反周期性质效应显著。具有浓厚传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中壮大着文化产业,又为普通百姓创造着新的就业空间。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青睐,许多非遗传统美术、传统手工艺项目为难以找到合适工作的普通百姓尤其是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
(三)以点带面,形成特色文化产业。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这些文化元素往往包含了一个地区的人文精神,与独特的地域、气候、信仰、风习等相结合,有些传统项目已发展成为地区经济支柱产业,如蔚县剪纸、易水砚等,成为代表地区形象的文化品牌,形成文化与经济互动互促的发展态势,在文化产业和相关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