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静美国产女 碍着谁了?

2015-01-27王继成

时代人物 2014年3期
关键词:柴静砍柴风波

王继成

柴静摊上事了。或者说,“被摊上”大事了。

从湖南卫视主持人到央视知名女记者;从网友眼中的“最穷女主持人”,到粉丝数千万计的“公知女神”;再从畅销书女作家,到突然被曝“已婚”,及至后来被风传的“小三情史”、被吐槽“采访不专业”等等——在许多人眼中,柴静的成名史,就像一条一路上扬却难免激烈震荡的牛市K线。

自我标榜的各方力量,裹挟着群情激昂,在舆论场内左右互搏、上下激荡。它们合力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条曲线的行走方向。2月16日,“柴静美国产女”的消息,如同一针兴奋剂,将因为柴静淡出荧屏渐趋沉寂的相关争论,再度搅动得天翻地覆。

对于砍柴派与挺柴派来说,新的风波来了。

争议的升级

人红是非多。2013年1月,一场被命名为“砍柴事件”的风波,在媒体有意无意地“揭秘”类报道,与微博名人“不加V”、 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电视主持人董路的连环“开炮”下拉开。

文化名流中的“砍柴派”,火力集中于柴静“不够专业”的新闻素养。1月23日,董路爆料柴静采访李阳窘态百出,靠后期技术才勉强遮掩。至于,“歪着脑袋看人”连同“眨巴眼睛”、反打镜头中“标志式的蹲、抱、皱眉”等柴静式姿态,都成了“矫情”的明证。

而以普通网友为主体的草根“砍柴派”,则将话题方向精确锁定在柴静“朦胧不清”的私生活方面。通过散播柴静“劈腿”、“小三转正”之类的小道消息,晒人品的方式,亢奋于将“女神”的人格搞臭。

在很多观察者看来,“砍柴风波”的轰轰烈烈,与柴静被过分包装下的“女神”光环,招致了强烈不满不无关系。更有网友指出,“老男人饭局”里柴静那帮才华横溢的男闺蜜、《看见》的出版商、柴静背后的包装策划团队是打造“公知女神”的主力军。

正是出于对这种因利益作祟刻意“造神”活动的反感,引发了一些文化名流、新闻业内人士对柴静的“大起底”。

作为“砍柴风波”的中心人物,柴静自始至终都没有表态。柴静的淡定并没能换来质疑者的偃旗息鼓。将近一年后,“砍柴风波”再度袭来,掀起比前一次更猛烈的风浪。

2月16日23时整,“南都娱乐周刊”发布消息称:“去年柴静的大作《看见》跃上畅销书金榜,恋情随之曝光,一时间成为大红人。此后柴静一直芳踪渺然,近日记者终于再次看见了柴静,她已从‘柴女神变成了‘柴妈妈,生下一女宝。”

柴静美国产女的消息一经曝出,就在网上掀起一场“惊涛骇浪”。许多网友愤怒称,柴静说一套做一套,与以往言论和形象不符。与此同时,柴静身上的过往争议,也被再度翻出来,各种声音混杂交织,呈现出一种“大锅乱炖”的景象。

“美国产女”的真命题

如果说上一次“砍柴风波”是由文化名流引导,以网友曝光小道消息作为“二次推进”,此次“砍柴风波”,至少在表象上,呈现出“人民群众压倒一切”的气势。当然不排除,此次风波的暗流里,同样有之前的“砍柴”力量跃动。

值得关注的是,非议声中,有不少网友将柴静与之前因超生被罚款的张艺谋相比,称张艺谋有能力出国生孩却没有出去,“应该给张艺谋点个赞!”何曾想,被点赞的张艺谋,半年之前,还曾在媒体、网友唾沫星子的围追堵截中苦不堪言?

不得不说,这种看似强调“伟光正”,实际上经不起一点儿推敲的言论,正是质疑声音的主流。他们宣称爱国,看不惯所有不公平,狭隘的爱国情怀背后,正是一种长久被伤害下的极端情绪。

2008年,一条“盘点在中国挣钱的外籍明星”的帖子,开始在网上广为流传。正如帖中所说,“说到底,国民最不平的一点就是:加入了外国国籍的明星,观众仍在中国。他们挣不着洋人的钱,却享受着国外的高福利,狂挣中国人的血汗钱,用一句通俗的话说,真是吃的碗里头看着锅里头!”归根一句话:“罪”不在他们加入外籍,而是“好处都让他们占了”。

相形之下,对于普通国民来说,不仅收入少,生活压力大,而且要面对房价飞涨、食品安全隐患等等让人闹心的问题,至于堪比国外的高福利,更是目前无法享受到了。

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说,“不均”引发的只是“羡慕嫉妒恨”,那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狭隘思想,则成为“羡慕嫉妒恨”最终扣动扳机的那只手。在当下的中国,我们已能清晰地看到阶层固化的深深隔阂。在“不公”感的共振下,群体间彼此污名司空见惯。地域攻击、身份攻击现象堪称其中典型,后者如公知、医生、公务员、教师等等任一身份发生负面新闻,都常常看到一边倒的极端舆论。人们从心底里,对那些“不同身份”的人怀有不信任甚至敌意,“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他人。

回到“柴静美国产女”的话题。在过去,柴静因为民代言,身为“央视最穷女主持人”,得到了很多公众心底的身份认同,被视为“我们”中一员,甚至被负载了很多人的正义“寄托”;殊不知,《看见》大卖,柴静一夜“脱贫”,已让一部分人感到不适;直至柴静美国产女曝光,在很多人看来,“我们人”原来“非我族类”,之前的“最穷女主持人”、“女神”形象瞬间崩塌,柴静一个转身,俨然踏入“既得利益”群体阵营。与其说令许多人“无法接受”的,是柴静女儿有了入籍美国的机会,不如说是柴静此举在许多人心中造成的“身份”撕裂。所谓“爱有多深恨有多深”,这大约是许多柴静昔日粉丝,在此次事件后反戈一击的重要原因。

解放女神=解放我们自己

掀动“砍柴风波”的不仅是个别意见领袖与人民大众,还有媒体。

综观两轮风波,媒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都令人玩味。诚然,如《新京报》等媒体,在第一轮“砍柴风波”发生后,及时刊发了《别拿柴静的隐私不当回事》等呼吁理性的评论,在“柴静美国产女”曝光后,《新京报》《钱江晚报》《羊城晚报》等国内一线媒体,也都刊登了呼吁尊重个人权利的评论;然而与之相对的,是更多媒体在对待“砍柴风波”上迎合市场的娱乐主义,如采信口口相传的小道消息,或暗访、偷拍柴静生活中的隐私,对柴静私生活予以高调曝光。至于某国内知名媒体网站评论,针对柴静产女,联系当年邓亚萍在法国分娩被口诛笔伐往事,直指为柴静说话的声音是“标准不一”,更属不加考证的上纲上线。

这些无视新闻边界、新闻伦理的猎奇报道,以及“为了反对而反对”的评论,未能体现媒体应恪守的尊重理性、尊重真相、尊重他人权利的新闻道德,相反,只会客观上造成对话题风波的推波助澜,让充满危险极端情绪的舆论场更趋混乱。

学者余世存曾就前现代国民思想状态提出一个新概念,叫“类人孩”,意即具备了成人的体魄和生活经验,却没有成人该有的独立思考能力。他们会冲动地质疑,也会轻易被蒙蔽,“拿破仑在台上演讲时他们觉得拿破仑讲得很好,当跟拿破仑对立的斯诺鲍上台演讲时他们又觉得斯诺鲍讲得很有道理。”

在“砍柴风波”中,我们看到“尊重自由”的常识缺席,我们看到极端情绪下的心理扭曲。这种从媒体到公众的集体无意识,显然是可怕的,它上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可怕记忆,往下,又阻滞着中国公民社会的养成。

在这种思潮作用下,人们必须以“造神”的方式,才能聚集可怜的信仰;一旦“神”的凡人身份被揭穿,它便立刻被打翻在地踩在脚下。而对“完人”的偏执追求,让包括柴静在内的所有中国公众人物,实际上都被绑上不接地气的十字架。没有人愿意看清真相,“欺骗”了人们的,不是一尊尊被时代洪流托举起的神像,而是造神者自己根深蒂固的迷信。

从这个意义上说,等待被解放的,不仅是柴静们,也是那对着神像顶礼膜拜,可能回头就怒举锄头的每一个人。endprint

猜你喜欢

柴静砍柴风波
小马砍柴
放羊的故事
“打断腿”风波
迟到风波
在通往梦想的路上一路狂奔
放羊的故事
论柴静新闻采访对客观性的践行
改名风波
柴静:有一种日子穷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