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黄龙山山体修复植被运用效果初报

2015-01-27李世鹤况红玲肖巨红阮飞瞿燕群牟勇王小锋

绿色科技 2014年12期
关键词:成活率病虫害

李世鹤+况红玲+肖巨红+阮飞+瞿燕群+牟勇+王小锋

摘要:通过对武汉黄龙山山体修复植被第一年生长情况的调查,从乔灌木的成活率、病虫害发生境况和地被植物覆盖率方面对山体修复第一年的整体效果进行了评价,初步确定悬铃木、桂花、栾树、石楠、红叶石楠、青桐、六月雪、绣线菊、枫香、杜英等本地园林绿化中常用的树种,也比较适合用于山体修复中,山玉兰不太适合,红叶碧桃有待进一步观察,泡桐周围3~4m范围内不应栽植其他乔木,草花组合不应与灌木混植于山体中。

关键词:山体修复;成活率;病虫害;碧桃流胶病;草花组合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12-0115-03

1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因城市建筑、交通道路等建设需要,开山开矿、采石取土不断增加,导致山体破损严重。武汉市就有破损山体54座,总面积达1.3万亩。黄龙山位于武汉光谷腹地,是城市重要的生态景观节点,山体占地面积约75万m2。早在十几年前,黄龙山就有人开山采石,后来停止开采后整座山体就杂乱无章地裸露下来,给周边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成为城市景观的一大败笔。近年来,随着武汉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口号的提出,黄龙山修复工程被提上日程。根据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整体规划要求,黄龙山山体修复的总体目标是将其建成4个主题景观林带,四季特色鲜明,即“梨园春色”以梨树、紫荆、杜梨、泡桐等植物来突出;“夏日缤纷”以栾树、山合欢等植物来体现;到了秋天,“层林尽染”则以乌桕树来体现;冬季,大片的松树将营造“劲松苍翠”的氛围[1]。对植被景观来说,生态和美学的效应是能够显著体现植被内在价值的指标,植被的社会效应相对于生态和美学因子处于次要地位[2]。

笔者于2014年8~10月对黄龙山本年用于修复的部分植被进行了夏、秋景观效果的现场调查。现将调查的初步结果公布如下,以给其他山体修复效果评价提供借鉴和参考。

2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为武汉黄龙山位于三环线的东湖高新区段,南接三环线,北至黄龙山山顶,东接武黄立交,西邻黄龙山西路,绿化面积43537m2。 调查采用整体与局部肉眼观测法,边观测边记录。主要从苗木的成活率、病虫害发生情况、地被植物覆盖率三个方面进行数据统计,苗木成活数量用初期栽植的数量减去本年度死亡的数量得出,病虫害发生情况根据病虫斑点及病症发生面积占树体总面积的不同比例划分为三个等级,在30%以下的为轻度,在30%~60%之间的为中度,在60%以上的为重度。

3结果与分析

3.1乔灌木成活及病虫发生情况

黄龙山乔灌木成活及病虫发生情况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此批用于山体修复的苗木整体成活率较高,达到94.36%。其中杜英、桂花、悬铃木、栾树、枫香、青桐、红叶石楠、绣线菊、六月雪、石楠10个种类表现最佳,成活率均达到100%。大叶女贞、白花泡桐、紫花泡桐、红叶李、银杏、三角枫、紫薇、旱柳、山合欢、早樱、木槿、火棘、紫荆、红继木球、石榴、红叶碧桃、夏鹃、毛鹃18个品种表现也比较好,成活率均在80%以上,部分还达到90%以上。乌桕、山桃和木芙蓉3个种类表现一般,成活率在60%~70%,对用乌桕树来体现“层林尽染”的秋季美景的设计理念有一定影响。35个品种中,湿地松、山玉兰、喜树和苦楝4个种类表现最差,占到树种种类总数的11.43%。这4个树种的成活率都在50%以下,尤其是山玉兰,几乎全部死亡。

3.2成活率最低的树种死亡原因分析

湿地松是山间坡地常用的绿化树种[3],此次种植死亡率较高的原因,初步判定是因本次栽植的湿地松均为山苗,规格偏大,一般山地种植湿地松小苗比较容易成活,胸径在2~3cm、3~4cm比较合适。本批次湿地松苗部分胸径在4~5cm、5~6cm,由于规格偏大,根系损伤较多,再加外运的种植土在陡坡处保水性不是很好,最终导致陡坡处栽植的湿地松死亡率较高。

山玉兰是所有苗木中死亡率最高的,几乎全部死亡,分析原因为本批次山玉兰均为山苗,它本多喜生于我国西南部海拔1500~2800m的高海拔湿润的阔叶林中,移栽到武汉的新山体上,对土壤、气候等环境不太适应,为本次施工设计的失误。

喜树成活率只有49%,据报道喜树应截干栽植,且栽植时间不宜过早,要到树液开始流动,苗木开始生长时栽植,这样栽后上水快,苗木不至于产生生理缺水而干枯死亡[4]。据调查,此批用于山体绿化的喜树于2013年12月冬季栽植,当时非树液开始流动期,另外所栽植地段浇水也不是很方便,估计是造成喜树死亡较多的主要原因。

苦楝的成活率只有26.8%,是所有树种中死亡率排第二高的。据报道,晚春苦楝新芽萌发时是苦楝苗移栽的最佳季节[4,5],经咨询得知此批苦楝树是于2013年12月冬季栽植,非最佳栽植时间栽植移栽苗,估计是导致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

3.3苗木病虫发生情况分析

所有苗木中,大多数都未发生大面积病虫害。这与苗木为新栽第一年,山体内外生物多样性还尚未凸显有一定关系。只有碧桃普遍发生较严重的流胶病。桃树流胶病多年来一直是国内外普遍发生的一种常见病害,发病机理各地说法不一。发病原因可能是生物性因素也可能是非生物性因素,诸如冻害、日灼、水分过多或不足、施肥不当、修剪过度、机械损伤、栽植过深、土壤黏重、病虫等原因[6],也很可能与立地环境有密切的关系[7],因整个山体的种植土均为外运的,地形为新设计塑造的。另有山桃和紫薇叶部有较多较明显被昆虫咬过的痕迹。由于观测期不在昆虫大发生期间,未观察到昆虫的实体,有待后期进一步观察确定。

3.4地被植物生长情况分析

为使山体地表尽快实现复绿,防治水土流失和消除土层外露现象,本项目根据不同区域特征采用了草花组合、白三叶、白三叶混交小冠花三种播种的地表复绿方法。经现场初步调查,植被覆盖率均达到100%,没有土壤裸露在外的情况发生,且各类草花、三叶草以及天然长出的杂草长势都很旺盛,部分草花高度达到1.5m左右,说明他们对本地土壤,本年度的气候、水分、温湿度非常适应。endprint

4结论与讨论

4.1适合山体修复项目树种

武汉本地近年来使用较多的常见园林绿化树种也比较适合于山体修复绿化项目,如悬铃木、桂花、栾树、石楠、红叶石楠、青桐、六月雪、绣线菊、枫香、杜英等;山玉兰不太适合在山体修复项目中使用,成活率太低;苦楝和喜树在山体修复项目中,如果在冬季移植,成活率不是很高,如果选择在春季树液流动期移植,是否成活率会有所提高,有待在今后的山体修复项目中进一步论证。另外白花泡桐和紫花泡桐是所有树种中生长最快的两种,栽植第一年景观效果就非常突出,叶大,干粗,树高,植于它们周边1~2m范围内的乔灌草已明显表现出生长受限制的趋势,这也是本项目设计施工中失误的一处。由于泡桐为大叶速生树种,树冠下遮阴、遮挡雨露的效果十分明显,在其生长的周边至少3~4m范围内,不应再设计栽植其他乔木,以免生长不良导致死亡,造成苗木资源的浪费。实在早期确有需要栽植其他乔木的,待泡桐郁闭效果凸显后,应当考虑移走其他生长较慢的乔木。

4.2待进一步观察树种

红叶碧桃第一年成活率达到85.71%,相对成活率还比较高,但因流胶病普遍发生,且比较严重,既影响树体整体观赏效果,也给目前暂时成活的枝体的继续成活造成威胁。需要养护相关负责人抓住合理的防病期,采取合理的防治方法,及时进行抢救,才有可能使碧桃在后期持续展示应有的景观效果。

4.3地被植物

由于白三叶草生活力极强,白三叶、白三叶混交小冠花和草花组合三种地被组合播种时,种子密度都很大,再加上武汉地区本年度雨水充沛,导致种子长出后的地表显得植被非常密集,非常旺盛,虽然达到了山体修复要求的水土保持和无土壤裸露的基本目的,但严重影响到上部灌木层植物的生长,如红继木球、木槿、绣线菊、杜鹃等,在部分生长旺盛的草花区域已几乎看不到灌木层,并且在野花枯萎凋落地,整体景观显得有些凌乱,其中即使还长有少量尚未凋零的野花,也很难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因此,笔者认为草花组合不应与灌木混植于山体中,另外草花组合的最佳播种密度、最佳组合配方以及能体现最佳景观效果的播种区域设计,有待在今后的工程实践和研究中进一步总结经验,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况红玲,肖巨红,王燕,等.武汉市黄龙山山体复绿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J].绿色科技,2014(9):105.

[2]马存琛,丁彦芬.新农村村庄植被景观综合评价体系及应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1(6):79.

[3]周永拥.湿地松速生、丰产、优质栽培技术探析[J].绿色科技,2014(6):116.

[4]卢倩倩.现代农村科技[J].喜树播种育苗及造林技术,2014(13):52.

[5]尹如春.苦楝树移栽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179.

[6]李节法,王世平,张才喜.桃树流胶病的发生与防止新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南方果树,2012(6):36.

[7]赵知维,方永阳,方向亮,等.桃树流胶病发生与立地环境的关系[J].现代农业科技,2014(4):219.endprint

猜你喜欢

成活率病虫害
探析森林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策略
浅谈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
不同栽植模式对花椒成活率的影响
南方甘蓝主要病虫害防治安全用药表
林业的病虫害及生态防治研究
青蛤苗种繁育技术及不同盐度对青蛤发育各阶段的影响
提高干旱区造林成活率的理论与实践
TCP植物蒸腾抑制剂
不同扦插处理对爬地柏成活率的影响
核桃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